【第1句】:【讓了甜桃,去尋酸棗】(慣)比喻把好的讓出去,卻去尋找差的。
【第2句】:【拿著銀碗討飯吃】(慣)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條件不知利用,卻伸手乞求別人施舍。 也作“捧著金碗討飯吃”。
【第3句】:【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語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是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與“下馬威”異曲同工。 這個俗語源于三國時期的火戰。據《三國演義》所描述,諸葛亮27歲出山當了劉備的軍師,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三次用火攻戰勝曹兵。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諸葛亮借來東風火燒赤壁,號稱83萬的曹兵慘敗,華容道隨曹操逃出去的僅剩十八騎。這“三把火”使諸葛亮名聲大震。當時,人們把這三把戰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為“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4句】:【拈不得輕,負不得重】(慣)拈:用手指夾取東西。輕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動。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沒有。
【第5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6句】:依靠集體是千里眼,脫離集體是干瞪眼
【第7句】:【摸不著門兒】(慣)比喻弄不清情況,不知究竟。
【第8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第9句】:【借債容易還債難】(諺)借債雖不怎么費事,但歸還債務,連本帶利會無力承受,那卻不容易。誡人不可輕易借債。
【第10句】: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第11句】:【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諺)有的人有錢卻不會合理消費;有的人會享受會消費,但卻手里無錢。指人在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與不如意。
【第12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13句】:極樂世界泛指幸福美好的境界。清代俞蛟《潮嘉風月記·麗景》:“維時拂枕高臥,萬念俱無,但覺夢境迷離,神魂駘宕,真極樂世界也。”葉圣陶《倪煥之》十一:“現在腳踏著的這塊土將是學生們的——豈僅學生們的,也是教師、校役的——勞動,研究,游息,享樂的地方,換一句說,簡直是極樂世界?!?/p>
【第14句】:愛情不是箱子里的財寶,而是靈魂深處的珍珠
【第15句】:【人沒了人群找,羊丟了羊群找】(諺)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尋人找物必須對路,不能漫無目標。
【第16句】:【人心不同,若其面焉】(諺)若:像。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千差萬別一樣。指人心和人面相類,干人千面孔,千人干心機,絕不可強求一致。 也作人心不同,譬若其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同如其面。
【第17句】:【冬至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家家吃餃子,并流傳著“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這種習俗,源自紀念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愛民如子,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時,正值寒冬季節,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仿照在長沙時的辦法,讓弟子們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用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藥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冀、魯、豫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第18句】:眼大肚子小,爭起吃不了.
【第19句】:【不廢江河萬古流】 釋義: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詩句。原意是借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勢,說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殺的?,F用來比喻革命洪流滾滾向前。 例句:韋克老師在分手的時候,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不廢江河萬古流!革命就像黃河的水永遠滾滾向前,一定會得到最后勝利!”
【第20句】:【年年有儲存,荒年不慌人】(諺)指年年都儲備糧食,縱然遇到災荒年景,心也不慌。也指平時在錢財上有積存,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受制。
【第21句】:【吃香】“吃香”一詞,比喻在領導或長輩面前受寵。 “吃香”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當時在京師流傳著“三班吃香,群牧吃糞”的說法。原來,宋承唐制,在宮內設有三班之職,分別為東頭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這“三班”都隸屬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別置三班院,以崇儀副使蔚進掌之。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達到數百人。這些人官尊事簡,權勢日增,是肥差。每年過元節,他們湊錢到寺院進香,合以祝圣壽,此乃謂之“香錢”。這就是“吃香”一詞的最初含意。 而群牧司領內外坊監使副判官俸祿最優,又歲收糞壑錢頗多,以充公用。所以,他們樓臺近水,也便被人戲謔地稱為“吃糞”了。無論是“吃香”還是“吃糞”,在當時都是憑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行業不正之風?!俺约S”一詞沒有流傳下來,可能是因為同穢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傳下來,官員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糞”。但“吃香”一詞,卻流傳至今,轉義為受寵。
【第22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23句】:【和尚的房子——廟】(歇)廟:寺廟,諧“妙”。用來表示贊賞,指非常美妙,妙極了。
【第24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25句】:【情真不言謝】(諺)真情實意的人之間,不說感謝的套話。指彼此感情真摯,就用不著說客套話。
【第26句】:【戲法無真,黃金無假】(諺)戲法是幻術游戲,不會是真的;黃金有固定品桕,不會是假的。指真與假是由本質決定的,不容混淆。
【第27句】:【豎起脊梁骨】原為禪宗語。《五燈會元》卷十二載:有個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禪師給他起了個法名稱“道川”,并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薄柏Q起脊梁”,謂站穩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再舉一例,如《五燈會元》卷十七:“其或見諦不真,影像仿佛,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不如屏盡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斌w現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進”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禪語,其《語類》卷一零五謂:“道夫辭拜還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語,謂提起正氣,振奮精神。如:我們要豎起脊梁骨,不怕威脅,不怕利誘,為建設繁榮公正的社會而奮斗。(李明權)
【第28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比喻說話沒有條理,做事不按章法或次序,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比喻這事干一點兒,那事也干一點兒,什么事都干。 也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東一榔頭,西一棍子。 東一榔頭,西一杠子。
【第29句】:心中有事心中怯,心中無事硬如鐵
【第30句】:【遠并不救近渴】(諺)遠處的井水再多,也解決不了當前的口渴。比喻緩不濟急。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渴。 遠水不解近渴。
【第31句】:【人活百歲,終有一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應該看得破。 明代《醒世恒言》:“人活百歲,總有一死,何苦受恁般打罵!”
【第32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諺)行善的,自有好的報應;作惡的,必有惡的懲罰。原為佛教輪回報應的說法,后流傳為勸善懲惡之誡語。 也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不報,時辰不到。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第33句】:只可種花分天下,不可栽刺害別人
【第34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35句】:【外頭趕兔,屋里失獐】(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像鹿而比鹿小,頭小而尖,毛較粗,沒有角,皮可制革。外頭趕著捉兔子,家里卻丟了獐子。比喻貪小而失大。
【第36句】:【三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諺)對于抵死不開口的人,連神仙也拿他沒辦法。指求取證詞,最怕的是死活不吭聲的人。
【第37句】:【話柄】被他人當做談資的言論和行為,稱為“話柄”,也有叫“話把兒”的?!霸挕痹趺磿小氨蹦??《辭源》的解釋是:“古人清談,多執麈尾,僧人講法或執如意,故有談柄之名。”“談柄”即“話柄”,有的地方叫“話把”。這就告訴我們,“話柄”源有兩物,一為麈尾,一為如意。 麈尾說。宋人筆記《天祿志余》有云:“古人清談多執麈尾,故有談柄之名?!摈嫖彩俏簳x清談家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用麈(一種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為平直狀。魏晉名流清談時必執麈尾,以助談鋒。 《晉書》和《世說》記載,孫盛與殷浩談論很久,端上飯來也顧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飯上,最后吃不成?!蛾悤堊I傳》記載,陳后主在鐘山開善寺使清談家張譏“豎義”(大約是豎佛經中之義),取麈尾未至,臨時找松枝代替??梢?,麈尾是清談的必備工具。名士、清談、麈尾,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后人遂把談資叫做“話柄”。 如意說。談資稱作“話柄”,還與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關。如意是一種器物,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長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葉形。古代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的把經文記于其上,以防遺忘。因而這也成了“話柄”的又一個起源。
【第38句】:【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條件才有什么樣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個八九不離十。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她準是嫌咱這灣子水淺了。其實,咱無風港輪船都跑得開,再大的魚也養得了她。 ………
【第39句】:【人靠運氣馬靠膘】(諺)運氣:好的機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機遇,沒有好的機遇就難以成事;馬靠的是膘實,沒膘的馬就沒實力。 也作“人走時,馬走膘”。
【第40句】: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第41句】:有智慧不在年高,無智慧空活百歲
【第42句】:【死了張屠夫,不吃渾毛豬】(諺)屠夫:以宰殺豬羊為職業的人。渾毛豬:沒煺毛的豬肉。指即使某個屠夫死了,人們也不會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重要的人物或條件,事情照樣做,日子照樣過。 也作死了張屠戶,不吃連毛豬。 死了張屠戶,不吃帶毛豬。
【第43句】:【鏡里的花,水里的月】(慣)1比喻只是傳聞,沒有真憑實據。2比喻看得見卻摸不著、得不到。 也作“鏡里看花,水中撈月”。
【第44句】:【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見“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
【第45句】:【照方吃炒肉】(慣)比喻按慣例行事。
【第46句】:【為著別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鍋】(慣)比喻為給別人辦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47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諺)比喻凡是對立的雙方,不是這一方占上風,就是那一方占上風,總有個高低勝負之分。
【第48句】: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第49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兩支,中、西皆有。 先說中國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現在中國,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國戲劇舞臺上,西夏、遼、金、滿等少數民族婦女多穿高跟鞋,不過,這種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間。婦女穿上這種高跟鞋,照樣顯得高挑挺拔,楚楚動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戰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的皇后、嬪妃、格格,都穿高跟鞋。雖然是戲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據。故宮博物院里不僅有滿族皇家婦女穿高跟鞋的畫像,還有實物。 再說西方。十五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為了方便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為“白馬王子”專門做了高跟鞋。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起來更具自信更威嚴,命令鞋匠為他裝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紅色以示他的尊貴身份。朝中顯貴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們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來,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法國王室的影響,也穿上了高高的紅跟皮鞋。1680年皇帝還頒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級確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嚴格地區別人的差異性。 當時作為權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是男性的專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紀時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女人們發現,高跟鞋能讓女性看起來更高,同時,它還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翹臀,突出女性的形體美,并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歐洲女性的歡迎。到十九世紀時,高跟鞋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轉折,幾乎退出了男鞋的領域,不似剛出現時廣受男士的喜愛,反而逐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歐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傳遍全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第50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兒稱為“公主”。這個名稱始于戰國時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兒稱“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與天子女兒的主婚人有關。當時,老百姓出嫁女兒,例由父親主持婚禮。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兒出嫁,怎么會出面主持婚禮呢?只好由同姓諸侯做主婚人。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蹦菚r候諸侯都稱之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對天子女兒的稱呼,此即“公主”名稱的由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 自漢代起,皇家禮儀制度進一步健全,稱謂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定?;实鄣呐畠簩7Q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其他人的女兒不準用這些名稱。分封各王、侯的女兒則稱為“王主”、“翁主”。 這也有記載,顏師古在對《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當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可見,“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個級別。其后,“公主”稱謂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滅亡。
【第51句】:世間最寶貴的就是今天,最容易喪失的也是今天
【第52句】:出污泥而不染染,染污、染著,不沽不凈之義,意為執著之妄念及所執之事物。出污泥而不染,又作“出淤泥而不染”,常用來形容蓮花的高潔。<密嚴經》卷下:“如蓮出淤泥,見之生愛敬。如是佛菩薩,…于生死泥,成佛體清凈,諸天所欣仰。”蓮花是佛教的象征,阿彌陀佛教化之極樂凈土,以蓮華為化生所居,故指凈土日蓮邦,佛菩薩往往坐在蓮臺之上,又有手持蓮花等形象。污泥喻生死煩惱,而蓮花喻清凈佛性。后世詩文多描寫蓮花,其中,北宋大儒周敦頤之《愛蓮說》堪稱代表作:“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往往用來稱贊某人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又很莊重,擁有獨立的人格。
【第53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第54句】: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
【第55句】:【開口子】(慣)l指江河決口。 2比喻從某一方面能獲取好處。 3比喻從某一方面突破、進展。
【第56句】:【真窮好過,假富難當】(諺)指真正的窮日子還容易度過,咬緊牙關就是了;冒充富人家卻很難做到,因為富家的高檔次生活離開錢財是無法安排的。
【第57句】:走路怕暴雨,說話怕輸理.
【第58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諺)明明知道對方不是可靠的伴當,只因為事情急迫,只好暫且相隨。指事出無奈,只能作權宜之計,將就敷衍。 也作明知不是伴,無奈且相隨。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從。
【第59句】:【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諺)知交:知心的朋友。結交的朋友雖然很多,可知心的朋友能有幾人? 指知己難得。 也作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幾人。 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第60句】:【一輩子不剃頭,也不過是個連毛僧】(慣)指不過如此,沒什么大不了。
【第61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
【第62句】:【士可殺不可辱】 釋義:意謂可以去死,但不能受污辱。 例句:“……士可殺不可辱,這條老命可以不要,不能忍受……”
【第63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64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 釋義:難:與“男”諧音。意謂有錢能成為男子漢,沒有錢就難于處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債,想借十塊錢來應付你們。哪曉得‘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借不到錢,我自然不敢回來。”
【第65句】:【虎頭蛇尾】此詞,較早見于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比喻詭詐偽善,言行不一致。后多比喻來勢很大而草草了事,有始無終。如《水滸傳》第一零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頭蛇尾,前緊后慢?!逼鋵?,“虎頭蛇尾”是從禪語“龍頭蛇尾”衍變而來的。《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師問:‘僧什么來處?’僧提起坐具。師云:‘龍頭蛇尾’”。(李明權)
【第66句】:【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諺)直繩:木工賴以削直木材的墨線。 明證:確鑿的證據。彎曲的木材最恨直繩,犯下重罪的人最恨明證。 指邪惡犯罪之人最怕公正的審判者鐵證在手。
【第67句】:【伸出脖子挨殺】(慣)比喻坐等著任人宰割、欺辱。 也作“伸長脖子挨刀”。
【第68句】:【掉片樹葉子都怕打破頭】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69句】: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第70句】: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第71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諺)師傅:傳道授業的人。修行:學業、技藝的進取與長進。指師傅只起著引導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鉆研與提高,還得靠學子自身的努力。 也作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
【第72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73句】: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第74句】:【駙馬】“駙馬”是皇帝的女婿。這一稱謂是怎么來的呢?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相傳,楚漢相爭時,每當兩軍交戰時,劉邦便會專門坐在一輛由兩人駕馭的馬車上指揮戰斗。馬車上共有三個座位,劉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設兩個座位,為車夫所坐,分為“正馬”與“副馬”,一正一副,輪流駕駛馬車,儼然現在的火車司機,一正一副。有一日,劉邦與項羽激戰,劉邦大敗,落荒而逃,項羽乘勝追擊。此時,劉邦左右只剩下了兩個車夫和十幾名將士。不料,正馬被亂箭射死,在這危急關頭,副馬頓生一計,他把自己的紅袍脫下,與劉邦的黃袍對換了一下,讓劉邦從馬車上跳下來,自己繼續揮舞馬鞭,趕車向前方奔去。項羽的人馬都把穿黃袍的當做劉邦,拼命追趕,當趕上馬車時,車上已空無一人,只留下一件黃袍。原來副馬早已跳車逃跑了。后來劉邦當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記在心上,為了報答副馬的救命之恩,便四處張貼皇榜尋找副馬。找到后,官封都尉,劉邦還將小女兒許配于他,人稱“副馬都尉”,后因“副馬”一詞不雅,人們便將其改成“駙馬都尉”。自此,駙馬便成了歷代皇婿的代稱了。 其二,據歷史記載,駙馬是“駙馬都尉”的簡稱,駙馬都尉本是漢代官職,是皇帝的近衛侍從官之一。這個官職從漢武帝時開始設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史書記載,真正將公主的丈夫專稱為“駙馬”是魏晉以后。曹魏時的何晏,因為與公主結婚,所以憑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駙馬都尉一職。還有晉代注《左傳》的杜預娶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是司馬懿的女婿。后來司馬炎稱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授杜預為駙馬。 東晉的劉惔、桓溫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駙馬。從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號,一律稱“駙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職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稱。
【第75句】:【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諺)恩:恩惠。指生養自己的故鄉雖好,但也不必留戀,哪里能給自己好處,就可以在哪里安身落戶。 也作“莫道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
【第76句】:【五毒】“五毒”現在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有毒的動物。比喻大惡之人,如說某某五毒俱全。其原意并非如此,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之藥,其源出《周禮·天官》。 據《周禮·天官》載:“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這五種藥材,其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痿;慈石主麻痹風濕。所謂“五毒”并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后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有救人性命的功效,屬良藥。 其實,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可人藥,以毒攻毒,救人性命。舊五毒新五毒皆是良藥,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第77句】:【把人踩到泥里】(慣)比喻貶損和壓制他人。
【第78句】:【趕浪頭】(慣)浪頭:涌起的波浪。 比喻緊跟時尚,做當前社會上流行的事。含貶義。
【第79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80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慣)形容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81句】:【螞蟻戴荔枝殼——充大頭鬼】(歇)指身份卑微的人硬要充當大人物。也泛指裝模作樣蒙騙人。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螞蟻子戴荔枝殼——假充大頭鬼”。
【第82句】:【借東風】(慣)相傳曹操率重兵要攻打東吳,劉備與孫權決定聯合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巧借東風,采用火攻,使曹兵大敗。比喻憑借某種有利的條件和時機。
【第83句】:【逢人且說三分話】(諺)對人,特別是對初次接觸的生人,說話只能說三分,絕不可毫無保留地傾訴心里話。指和人說話要做到多想少說,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第84句】:【提哪把壺哪把壺不開】(慣)形容事事不順利。
【第85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86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羽處于強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大很快就會變弱。今天大王確實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 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87句】:【沒籠頭的馬】(慣)籠頭:套在騾馬等頭上系韁繩、掛嚼子的用具,用皮條或繩子做成。比喻不受約束的人。 也作“沒籠頭的野馬”。
【第88句】:山能叫水低頭,人能叫山低頭
【第89句】: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第90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91句】:【大姑小姑,氣破肚肚】(諺)大姑小姑:丈夫的姐姐和妹妹。媳婦和大姑、小姑相處,常常受氣。指姑嫂之間的關系很不容易和諧。
【第92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93句】:【虎毒不吃兒/虎毒不食子】借指人狠毒也不能傷害親近的 人。臺灣林語堂《武則天正傳》:“誰都知道‘虎毒不吃子’, 若說武后把自己的親生子毒死,不是荒謬絕倫嗎?”
【第94句】:【緣起】是佛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詰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為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為“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為“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為“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后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產生的緣由。如清·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為作緣起?!贝送?,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為“緣起”。如《丑女緣起》、《目連緣起》。(李明權)
【第95句】:【打破悶葫蘆】(慣)指猜中極難猜透的話或解開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開悶葫蘆”。
【第96句】:【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釋義:比喻任何時候不能小看、輕視強大者。 例句:哦,哦,老弟,八路總歸是八路,莫看他們人少,又是傷號,病老虎的爪子還能搭死健牛呢!
【第97句】:【鋸不成葫蘆改不成瓢】(慣)比喻東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第98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諺)行:行業。指家庭有家法,行業有行規。
【第99句】:【邪不干正】(諺)干:沖犯。指邪氣敵不過正氣。 也作邪不勝正,妖不勝德。 邪不壓正,假不敵真。 邪不壓正,正能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