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便宜不過當家】(諺)便(pian)宜:便益,好處。當家:自家。有好處的事,不可落入外人手里。指有便宜要讓自己家里人享用。
【第2句】:人即至哲,必不能掩己之短,以兼人之長
【第3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諺)要靠秀才們起來造反,無論多久也別希望成功。指書生氣十足的人舉事,優(yōu)柔寡斷,瞻前顧后,成功無望。 也作秀才造反,十年難成。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秀才造反,一世不成。
【第4句】:【有上不去的天,沒過不去的關】(諺)比喻人間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
【第5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釋義:宋代某州官名叫田登,忌諱和“登”同音的字,令百姓改稱“燈”為“火”,每逢正月十五“放燈”,官榜寫作“放火”。百姓諷刺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后用以比喻只許自己胡作非為,不許別人正當行動。“不許”又“不準”、“勿許”等。 例句:尤耿不禁開懷地暗暗笑道:“好,擊中要害!什么四大自由,三大民主,全是假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6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慣)形容美女嫁給了丑陋無能的丈夫。含諷刺意。
【第7句】:【鴉窩里出鳳凰】(慣)比喻貧寒人家或條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
【第8句】:【水有源,病有根】 釋義:比喻事情發(fā)生總有根源。 例句:吳為才也哭喪著臉說道:“都是你爹的罪過,可是水有源,病有根,你爹昧了良心也是日本人逼的呀!”
【第9句】:【秋后問斬】在影視劇或者小說當中,我們往經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數都要加上一句“秋后問斬”。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季節(jié)執(zhí)行死刑呢?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jié),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zhí)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jié)里,認為萬物都要在這個季節(jié)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了天意。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zhí)行以及重要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冬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第10句】:五體投地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投地而作禮”(《大日經》卷七)。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
【第11句】:【一人不敵二人智】(諺)兩個人的智謀,總比一個人的智謀高。指一個人的智謀總是有限的,群體的智謀才能全面一些。
【第12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yè)。
【第13句】:黃花晚節(jié)唐代德行禪師《四字經》里面有“黃花晚節(jié)”一語。“黃花”即菊花,因為它傲霜耐寒,德行禪師用它來象征人的節(jié)操;又因為它秋季開花,便也用它來象征人晚年的節(jié)操。常比喻人到晚年仍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宋代韓琦《九日水閣》詩:“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韓魏公》:“魯直詩云:‘黃花晚節(jié)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來’,與魏公‘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皆于黃花用‘晚節(jié)’二字。蓋草木正搖落之時,惟黃花獨秀,故可用此二字。”元代張伯淳《次韻完顏經歷》詩:“從教蒼狗浮云過,留得黃花晚節(jié)香。”
【第14句】:【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 釋義:挎籃的:指挎著籃子討飯的人。即乞丐。比喻壞人專門欺壓窮人。 例句:天保沒好氣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一點不假!我這沒逃跑的也還活著。”
【第15句】:【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釋義:龍王:傳說中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云降雨。發(fā)大水是龍王管的事情,大水把龍王廟沖了,是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造成的。比喻自己人之間由、于不認識而發(fā)生矛盾沖突,造成誤會。 例句:賣瓢人差不多一下子跳起來,就像多年未見面的八輩子老姑舅親似的,一把攥住姑娘的手,“哎呀!真是大水沖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啊!原來你是公社婦聯魏主任哪?”
【第16句】: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四說:“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日藏。”此外,華嚴宗認為,生滅無常的現象世界(有為法)也是“無盡”的,叫做“無盡緣起”,如眾生無盡、世間無盡、虛空界無盡等。佛法廣大,要求修行者發(fā)愿無盡、布施無盡、持戒無盡乃至博聞無盡。《維摩詰經·菩薩品》用“無盡燈”比喻菩薩化導無量眾生,“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干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后亦以“無盡藏”泛指事物之無窮盡者。如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第17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18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19句】:畏首畏尾,身其余己
【第20句】:【唱紅臉】(慣)比喻扮演或充當好人。與“唱白臉”相對。
【第21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 釋義:說明親身經歷過才有體會。 例句:這六十一戶一成立起家屬小組,樣樣事都走在前頭。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們受過大苦,翻過身來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第22句】:【一醉能消萬古愁】(諺)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頭所有的愁煩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暫時排憂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盞能消萬種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熱酒解干愁。
【第23句】:【七大姑,八大姨】(慣)指眾多的女性眷屬。
【第24句】:【和尚腦袋——一溜凈光】(歇)形容光光的,什么也沒有。
【第25句】:【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諺)拖拖拉拉、沒完沒了的話,誰聽了都厭煩。指講話貴在干脆利索,言簡意賅。
【第26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佛教的寶塔。謂救人性 命,功德無量。《人民日報》 (1982,3,16):“照佛家的說法: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實行新交通規(guī)則,就可以算功德 無量。”
【第27句】:【大肚羅漢瞧觀音——睜只眼,閉只眼】(歇)羅漢:阿羅漢的簡稱,佛教稱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煩惱的僧人。觀音:即觀世音菩薩。 看見了裝作沒看見。指敷衍了事,不認真去管。
【第28句】:故論云:顯如來定力自在,無人驚動,故稱安詳。”唐代窺基《法華經玄贊》:“安者徐也,詳者審也。……佛定殊勝,人已,余人不能驚佛令從定起。非佛自出,不能令出,故自從定起,又顯于定中入出縱任,得自在故。”后以安詳表示穩(wěn)重,從容不迫,言語行動自如。如清代洪舁《長生殿·舞盤》:“安詳,徐開扇影露明妝。”又如:舉止安詳。
【第29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諺)畚(ben)箕:簸箕。借指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相稱相配。 也作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尋著爛笤帚。 花配花,柳配柳;爛撮箕,配笤帚。
【第30句】:【關公老子——滿面紅】(歇)關公老子:關羽的俗稱。本指整個兒臉面都發(fā)紅,轉以形容很難為情。
【第31句】:【價一不擇主】(諺)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與買家議定了價格,就不應該為了圖利而棄信,將此商品賣與其他出價更高的買家。指買賣要講信譽。
【第32句】:【連陰百日,也有天晴;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釋義:比喻好日子總會到來。 例句:“我才不死,我偏活著!”碧桃站在大街上,不是向老爹,而是向那些鬼打墻的小人們發(fā)出挑戰(zhàn)的宣告,“連陰百日,也有天睛,冬長三月,早晚打春;我要眼睜睜看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咽這口氣。”
【第33句】:【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俸祿:薪水,工資。比喻袒護自己的主人、靠山。 例句: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34句】:心要常操,身要常勞。
【第35句】:寧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第36句】:【惱在心里,喜在面上】(慣)指心里氣惱,臉上卻裝出高興的樣子。
【第37句】:【護士】“護士”是在醫(yī)療機構中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我國原本沒有護士,護士起源于德國。1836年德國有一位青年宗教家開設了一所醫(yī)院,并訓練了一批年輕的姑娘專門負責病人的護理工作,這就是最早的護士。1854年,俄國與英、法等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陸軍部特令南丁格爾組織一個婦女看護隊,到戰(zhàn)地服務。南丁格爾帶了38名經過訓練的婦女到達前線后,對傷員的傷病、飲食衛(wèi)生和思想情緒都極為關心,護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大大減少了傷員的死亡率,護士職業(yè)由此得到重視。1860年,英國政府正式在倫敦多馬醫(yī)院設立護士學較,委派南丁格爾主持。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護士學校。從此,護士成了醫(yī)院不可或缺的職業(yè)。為了紀念南丁格爾的突出貢獻,國際衛(wèi)生界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jié)。
【第38句】:【九個月長蟲吃耗子,三個月耗子吃長蟲】(諺)長蟲:蛇。耗子:老鼠。一年之中,有九個月是蛇吃老鼠;因為蛇要冬眠,冬季的三個月是老鼠吃蛇。比喻強者也有被弱勢一方制服的時候。
【第39句】:有理不在言高,有話說在面前.
【第40句】: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第41句】:鳥往明處飛,人往高處去。
【第42句】:【一廂情愿】一廂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經》。說的是一個愚人愛上了公主,不顧公主根本不認識他的事實,只顧自己愿意和公主結婚,害了單相思的故事。后被廣泛運用,多泛指單方面的愿望和計劃。如《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莫若此時趁事在成敗未定之天,自己先留個地步……全了這一相情愿媒人的臉面。”又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聲聲口口說聯合任何派別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與條件,這是作家忘記了時代。” (李君岡)
【第43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錢】(歇)死:本指死亡,轉指拼死,不顧生命。指人財迷心竅,愛財如命,臨死還不罷休。常含責罵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來——死要”。
【第44句】:菜沒鹽無味,話沒理無力.
【第45句】:【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釋義:對橫行霸道的人冷眼相對。 例句:曾有一個笑話,道是一個老翁有三子,臨死時分付道:“你們倘有所愿,實對我說。我死后求之上帝。”一子道:“我愿官高青樹林。”一子道:“我愿田連萬頃。”末一子道:“我無所愿,愿換大眼睛一對。” 老翁大駭道:“要此何干?”其子道:“等我撐開了大眼,看他們富的富,貴的貴。”此雖是一個笑話,正合著古人云:“長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46句】:【外廚房里的灶王爺——獨座兒】(歇)灶王爺:灶神,也叫灶君爺,舊時迷信的人在鍋灶附近供的神,一家只有一個。指只有一個座位。
【第47句】:【張?zhí)鞄煴还砻浴浚☉T)張?zhí)鞄煟簴|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派,認為符水咒法能驅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zhí)鞄煛保幻耖g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zhí)鞄煶怨砻粤恕?張?zhí)鞄熤砻浴?張?zhí)鞄熃坦斫o迷住了。
【第48句】:【閻王不在家,業(yè)鬼由他鬧】閻王,主管地獄之主。業(yè)鬼,生前作惡死入地獄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時,趁機胡鬧。如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妝體態(tài),弄妖嬈,共伴當,做知交,將家長,廝瞞著。可正是閻王不在家,著這伙業(yè)鬼由他鬧。”(李明權)
【第49句】:【靴里無襪自得知】(諺)光腳穿上靴子,別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瞞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無法瞞過良心。
【第50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諺)熊:窩囊,無能。當兵的無能,只是一個人,影響不大;將領無能,就會影響全軍的戰(zhàn)斗力。指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弱,將領的指揮是關鍵。也泛指凡是領頭人無能,事業(yè)就非破敗不可。
【第51句】:【嘴里念彌陀,心里賽毒蛇】(慣)彌陀:即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指人嘴上說的是慈悲的話,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52句】:【樂極生悲,否極泰來】(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指歡樂過度就會招來悲苦,倒霉到極點就會轉交好運。 也作樂極悲生,貫盈禍起。 樂極則悲,泰極則否。
【第53句】:【棋錯一步,全盤輸光】(諺)指下棋如果關鍵性的一步走錯,就會導致整盤棋輸掉。也比喻做事在關鍵處發(fā)生失誤,就會導致全局失敗。 也作棋錯一著滿盤輸。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第54句】:一個巴掌拍不響,一人難唱獨板腔。
【第55句】:【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諺)能寬恕人的地方盡量寬恕,能饒恕人的地方盡量饒恕。指為人處世不宜太苛刻,要有大度量,對己嚴,對人寬。 也作“好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56句】:【百樣生意百樣做】(諺)指生意不同,做法也自然不同。也借指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可死守成規(guī)。
【第57句】:轉世根據佛教的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的理論,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徹底結束,而是意味著神識轉化為另一種生命狀態(tài)。佛教所說的生命的輪回狀態(tài)大致有六種,即地獄、餓鬼、畜生、天、人和修羅。眾生依其前世與今生的善惡業(yè)力,而不斷轉化其生命形態(tài)。這種現象稱為轉世或轉生,是民間極為熟悉的。如元代秦簡夫《剪發(fā)待賓》第一折:“你常存這立身夫子信,休戀這轉世鄧通錢。”又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凡為國捐生者,雖下至仆隸,生前茍無過惡,幽冥必與一職事;原有過惡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轉牛。”此外,藏傳佛教采用轉世制度來解決其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
【第58句】:【客不離貨,貨不離客】(諺)客:客商。指客商出遠門運販貨物,要把貨物帶在身邊,做到人不離貨,貨不離人。也指出遠門攜帶的貴重物品,不能輕易委托別人。
【第59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60句】:【現在】《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fā)生作用的剎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剎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如郭沫若《地球,我的母親》詩:“地球,我的母親……我現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李明權)
【第61句】:【挨一拳,得一著;挨十拳,變諸葛】(諺)諸葛: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足智多謀著稱。指人受到挫折不要緊,只要善于總結教訓,挫折越多,越能增添智慧,增長才干。
【第62句】:【面和心不和】(慣)指表面和善,內心卻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處,內心卻不滿對方。
【第63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慣)比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64句】:【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歇)譏諷人忘記了自己的卑賤地位,過高估計自己的身份。
【第65句】:【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諺:話不說清楚,聽話的人心里就不明白;這和油燈必須撥動燈芯才能燃亮是一個理。指講話必須把道理講清講透。 也作燈不挑不明,鼓不打不響。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辯:辯論。
【第66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諺)郎中:醫(yī)生。指木匠的手藝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醫(yī)生的年齡越大,臨床的經驗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第67句】:【千口吃飯,主事一人】(諺)主事:主管事務。指一個群體里入員再多,出面主事的頭領只能是一個。
【第68句】:【轉變】轉是生起、產生的意思。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說:“轉是起義。”變是改變,變化的意思。轉變就是產生變化,今指由一種情況變化為另一種情況。如說:他經過努力,轉變?yōu)橐幻脤W生。轉變一詞源于佛教。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各種條件)”而產生的,空無自性,變化無常。事物不斷地前生后滅的“異相”,謂之轉變。如《俱舍論》卷四所說:“何名轉變?謂相續(xù)中前后異性。”此外,唐代說唱通俗佛經變文等的一種藝術,也稱“轉變”。“轉”是說唱的意思,“變”是奇異的意思。轉變就是說唱奇異故事的通俗藝術。(李明權)
【第69句】:斷線風箏飛不遠
【第70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人們卻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qū)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例句: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第71句】:行得春風必有夏雨
【第72句】:【債多不愁,虱多不癢】見“虱子多了不怕咬”。
【第73句】:【一個不摘鞍,一個不下馬】(慣)比喻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 也作一個不接馬,一個不下鞍。 一個不下馬,一個不接鞍。
【第74句】:【賊偷賊,難防備】(諺)指賊熟悉賊的生活規(guī)律,偷起來很難防。也泛指同行人或知底細的人,要起了偷盜同伴的心,很難防備。
【第75句】:【百尺高樓從地起】(諺)百尺高的樓房,也必須從平地建起。比喻任何大的事,都要從基礎抓起。
【第76句】:【得理讓三分】(諺)和人相處,即使自己占著理,也應該讓人幾分。 指處世待人務必寬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絕。 也作“有理也要讓三分”。
【第77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堅牢】(歇)形容對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根本無法動搖。 也作蜻蜒撼石柱——動也不動。 蜻蜒搖石柱——休想動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動分毫。
【第78句】:唯我獨尊相傳釋迦牟尼是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脅右生的,墮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釋迦太子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佛經上關于釋迦太子誕生的傳說.:這里所說的“我”,不能誤解為生死輪回中的“妄我”,而是指無所不在、徹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檗經》所說的“常樂我凈”之我。這個我同“佛性”、“真常”的意義是近似的。禪宗巾作為參禪的話頭。如《五燈會元》卷四載:“問: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師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唯我獨尊猶說唯佛獨尊,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在俗語中意義完全按字面轉化,指妄自尊大。如元代佚名《連環(huán)計》第一折:“孤家看來,朝里朝外,唯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的!”
【第79句】:【在人家手心攥著】(慣)比喻被人控制。
【第80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歇)周瑜:東漢末孫權手下主將,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孫權軍大破曹操軍于赤壁。黃蓋:孫權手下老將。《三國演義》中描寫,黃蓋獻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他一頓,然后詐降曹操,取得曹操信任,配合火燒赤壁,大敗曹兵。指打人和挨打都是自愿的。也泛指所做的事情是雙方情愿的。 也作周瑜打黃蓋——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周瑜打黃蓋——打的愿打,挨的愿挨。
【第81句】:【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諺)樵:木柴。糴(df):買入(谷物)。 古時交通不便,商人不從百里之外販木柴,不從千里之外販糧食。指不長途販運無利可圖的粗重貨物。
【第82句】: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有三大內容,即教主釋迦牟尼為“佛寶”,經籍教義為“法寶”,弘揚佛法的僧團為“僧寶”,合稱“三寶”。“佛”,梵語佛陀之略,意為覺者,特指釋迦牟尼。“法”,梵語達摩的音譯,泛指經、律、論三藏和戒、定、慧三學。“僧”,梵語僧伽之略,意為僧團、和合眾,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
【第83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84句】: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
【第85句】:【甕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無處躲藏,無法逃跑。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甕中捉鱉——跑不了。 甕里捉鱉——沒跑。
【第86句】: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輕。
【第87句】:【說到風便扯篷】(慣)篷:船帆。 一說有風便立刻把帆升起來。1比喻一說什么便馬上要干什么。2比喻態(tài)度轉變得很快。
【第88句】:【轉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變不過來。 也作轉不過磨盤來。 轉不過軸來。
【第89句】:【求出來的雨點是不大的】(諺)向神靈求雨,降下的雨點不會大。 比喻向別人求助,是不能徹底解決自己的困難的。
【第90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wěn)。形容待人刻薄。
【第91句】:【嘉年華】“嘉年華”這個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什么汽車嘉年華、房產嘉年華,還有以“嘉年華”命名的大型娛樂場所和活動等等。那么,“嘉年華”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嘉年華”源于《圣經》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魔鬼把耶穌困在曠野里,四十天沒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饑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后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復活節(jié)前的四十天時問作為齋戒及懺悔的日子。這四十天中,人們不能食肉,不能娛樂。所以在齋戒期開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游行等聯歡活動,縱情歡樂,以應付抵消即將來臨的沉悶。這就是傳統的狂歡節(jié),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 嘉年華最初譯名是“狂歡節(jié)”,“狂歡節(jié)”這個意譯,比較直觀,容易理解。后來,狂歡節(jié)傳到香港,有人又將它改譯為“嘉年華”。但是,相對于“狂歡節(jié)”而言,“嘉年華”無論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顯得優(yōu)雅文氣,似乎與熱烈狂放的氣氛不符。不過,事實也如此,狂歡節(jié)到香港后,已經變得比較文雅溫和,與巴西式的狂歡節(jié)殊途異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華”是西風東漸的產物。
【第92句】:挑唆害無窮,勸人終有益;
【第93句】: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第94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 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與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95句】:【蘿卜不能當成人參賣】 釋義:比喻不夠資格,不能充數。 例句:我看你們都請黃半仙跳過大神。所以還不如那個破爛秀才。比他還迷糊。你們是染缸里撈不出白布。毛腳雞上不得鍋臺!蘿卜不能當人參賣。
【第96句】:【村無大樹,蓬蒿為林】(諺)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沒有大樹,刺蓬蒿草也被視為林木。指沒高的就顯出矮的,沒大的就顯出小的。比喻沒有出眾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顯眼。
【第97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此語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賢人,誰能永遠沒有過失?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講述的是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決定勸諫晉靈公。晉靈公心不由衷地說:“我已經知道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便說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第98句】:【窮家愛雞,富家愛狗】(諺)窮人家愛養(yǎng)雞,因為雞能下蛋,蛋可換來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富人家愛養(yǎng)狗,因為狗能看門,起到防偷防盜的功用。指舊時人們養(yǎng)雞養(yǎng)狗,各有所圖。
【第99句】:【家住山前識鳥音】(諺)住在山前的人家,聽慣了鳥鳴,也就能辨識鳥音。比喻久處某一環(huán)境,自然就熟悉某一環(huán)境的情況。 也作“久住山林辨鳥音”。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微信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