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鋤一惡,長十善】(諺)鋤:除去。 除去一個惡人或一種惡類,就等于助長了十倍多的菩人或善類。指除惡比積善的功效大得多。
【第2句】:【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釋義: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墻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見泉水,城墻就顯得碰著天。例句:務令數年之間,池深及泉,凡遇陰雨,城內之水盡令人海濠中,雖旱不干,方為長計。古諺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觸天。”
【第3句】:三畝竹園出根筍——獨一無二;格外珍貴
【第4句】:【若要安樂,不脫不著】(諺)如果想要康寧,最好在春夏之際、秋冬之交,不要加減衣服。指乍暖乍寒季節,加減衣服容易生病。
【第5句】:【飽漢不知餓漢饑】自己安樂,體會不到別人的困難。類 似的:穿鞋的不知赤腳苦。張賢亮《土牢情話》:“快點走嘛! 干了一天了,肚子也餓了。你們是飽漢不知餓漢饑的。”
【第6句】:我愛讀書看報,但從不動手記筆記。老師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知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從此,我邊讀邊記,收到良好的效果。(甘肅·寧縣)
【第7句】:天上星星地上板凳腳——數不清(白族)
【第8句】:孔明彈琴——玩的是空城計
【第9句】:【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諺)指聽人說話,要善于聆聽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話里的真正意思,就像聽鑼鼓一樣,要聽出它的節奏和音響。 也作聽鼓聽聲,聽話聽音。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第10句】:【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鏈基,不如待時】(諺)磁(zT)基:古時農具名,大鋤。縱然智慧高超,也不如趁個有利的形勢;縱然使用著先進農具,也不如遵從農時效果好。 指善于待時和乘勢,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也作雖有茲基,不如逢時。茲基:即磁基。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第11句】:【親戚不共財,共財再不來】(諺)指親戚間不可在錢財上糾纏不清,不然就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系。
【第12句】:【人不親藝親,藝不親刀把子親】(諺)藝:專指習武行。刀把子:習武人手握的刀柄。指人和人即使不熟,但只要同是習武的,便會使人親熱起來。也泛指只要是同行,就有同情心。 也作人不親藝親,藝不親刀柄親。 人不親藝親,藝不親祖師爺親。祖師爺:創建武藝行的鼻祖。
【第13句】:【見縫子就鉆】(慣)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機進行鉆營活動。 也作“見縫兒就鉆,見洞兒就入”。
【第14句】:【前人栽樹,后人修剪】釋義:比喻前人開創的事業,后人要鞏固、發揚光大。例句:那年月,老一輩鬧革命啃草根、吃皮帶,還要流血犧牲;現在咱吃細米、嚼白饃,只不過多流幾身汗。這就好比“前人栽樹,后人修剪”。
【第15句】:【 事變知人心】事情起了變化,可以看出人的態度。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好,連李寶堂這老家伙也反對咱了, 這多年的飯都喂了狗啦!真是事變知人心啦!”
【第16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諺)樹:栽種,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種谷,當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樹,十年就可成材。
【第17句】:【打孩子,娘出來】娘會出來保護孩子。指迫使主要人物 出面。傳記圖書:“打孩子,娘出來。我痛擊張學良,看張作 霖還露不露頭!”
【第18句】:【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諺)涌泉:冒出的泉水。得到別人一點一滴的恩惠,就要以涌泉般的好處回報,指人有恩于我不可忘,得好好報答。 也作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 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報。 人有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
【第19句】:老沒牙的喝稀飯——無齒(恥)下流
【第20句】:【襖子沒绱線——搞到夾層里去】(歇)襖子的里子邊上沒绱線,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進入夾層。比喻弄錯了或理解錯了。
【第21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22句】:人們都想方設法掙錢,可王叔卻每天悶在家里搞什么科學發明。王嬸沉不住氣了,嘮叨說:“人們都在急眉火眼地掙錢抓日子,你卻呆在家里冒傻氣。兔子能駕轅,誰家還買騾馬?”(河北·海興)
【第23句】:【丑話說在頭里】不必假客氣,先把話說清楚,免得以后抵 賴。成語:有言在先。劉紹棠《擺渡口》:“咱丑話說在頭里, 河錢得多加。這一趟半里開外,實在夠累。”
【第24句】:【能書不擇筆】(諺)書:書法。指書法高手不在乎毛筆的優劣,憑的是他寫字的功力。
【第25句】:干壩里的河沙——捏不到一塊
【第26句】:【吃過水面】(慣)本指面條煮熟后在涼水中過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轉手倒賣,從中獲利。也比喻替別人辦事,從中得好處。
【第27句】:扁擔無釘——兩頭失塌;兩頭滑脫;兩頭耍滑
【第28句】:【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慣)指明知是圈套,卻還是禁不住誘惑上了鉤。
【第29句】:【屎殼郎推車——滾蛋】(歇)屎殼郎常把糞滾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糞球滾到僻靜處貯存。本指屎殼郎滾著糞球,轉以責令人離開或走開。 也作屎殼郎搬家——滾蛋。 屎殼郎搬家——滾球。
【第30句】:【久處令人賤】(諺)住在別人家時間久了,容易讓人家厭煩甚至瞧不起。指親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第31句】:【打牙祭】(慣)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現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菜,改善生活。
【第32句】:【一日三頓的炸醬面——一點不新鮮】(歇)指沒有一點新東西,都是老一套。
【第33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境條件。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34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慣)比喻原來是干什么的還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該做的事。
【第35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原為佛教用語,謂回心轉意皈依佛 教,就能脫離苦難。借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劉紹棠《二度 梅》:“她的發言也遭到其他發言者的批駁,說她對洛文看似 無情卻有情,勸告她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36句】:【成不了氣候】釋義:指做不成大事。例句:“我看咱們少當家的成不了氣候。”
【第37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諺)道:道行,佛家修行的工夫。魔:佛教指破壞修行的惡魔。指道行有一尺高,阻擋修行的魔力就有一丈高。原為佛門用語,是說修行者越進步,前面的阻力越大。比喻人在事業上的成功越大,進取越艱難。 也作“道高一丈,魔高一丈”。
【第38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39句】:二姐收拾好行裝要去南方打工,大姐送她到車站,買好車票準備上車時,二姐猶豫了。大姐勸她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去就去吧,別這么難舍難分啦!”(河南·內鄉)
【第40句】:【五湖四海都行船】釋義:比喻哪里都可以去,在哪里都有行動的自由。例句:“你剛才說得好,五湖四海都行船,咱們各走陽關道,你憑啥仗勢欺人?
【第41句】: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
【第42句】:【后腦勺上長著反骨】(慣)比喻具有很強的叛逆精神。 也作“后腦勺子上有反骨”。
【第43句】:【蒼蠅不鉆沒縫的蛋】(諺)比喻若人一身正氣,邪惡小人便無從鉆空子。 也作蒼蠅不抱無縫的蛋。 蒼蠅無縫不下蛆。
【第44句】:【行行出狀元】(諺)行:行業。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指不論哪一個行業,都有本行業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狀元,業業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45句】:【趁我十年運,有病早來醫】在形勢好的時候,及早辦理。 清代《十二樓》:“俗語道得好:趁我十年運,有病早來醫。焉 知我得意一生,沒有個倒運的日子?”
【第46句】:【端鐵飯碗】(慣)比喻從事有固定收入的、非常穩定的職業。 也作“捧鐵飯碗”。
【第47句】:飛機上扭秧歌——載歌載舞
【第48句】:【單方一味,氣煞名醫】(諺)單方:民間流傳的土藥方。指民間土方往往對一些疑難雜癥有奇特的療效,使名醫自愧不如。 也作單方氣死名醫。 單方治大病,草先生氣死名醫。
【第49句】:姥姥死去幾年了。一天,舅姥爺到我家來,媽媽上前拉住舅姥爺的手親熱地說:“拉著舅的手,聞到娘的香。”(四川·南江)
【第50句】:【貓不急不上樹,兔不急不咬人】釋義:急:急迫,發急。比喻人在緊急的情況下會做出冒險的事來。參見“人急懸梁,狗急跳墻”。例句:他也有點底虛,白斌是個無賴,貓不急不上樹,兔不急不咬人。真要是捅火了他,也是不好招架的。
【第51句】:【海上無風三尺浪】見“大海無風三尺浪”。
【第52句】:吃藥用冰糖作引子一又苦又甜
【第53句】:【不怕慢,就怕站】釋義:見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緊跟身后才能盡快見效。例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兒一伸手,就算有頭腦了。”
【第54句】:跳上舞臺湊熱鬧——逢場作戲
【第55句】:林子幫人打群架,嘴被別人打得血流不止。他媽半是心疼半是怨恨地說:“不虧,身單力薄,自己一屁股屎還擦不凈,還想去替別人擦!”(河南·南陽)
【第56句】:【寂寞恨更長,歡娛嫌夜短】見“歡娛嫌夜短,寂竇恨更長”。
【第57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私營企業主的代稱,“大老板”就是資本家了。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大改告”,實現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私營經濟又有了大發展,出現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現象,具有億萬資產大買賣的富豪稱“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擺地攤的攤主也稱老板,反正見怪不怪,人們也都習慣了。那么,“老板”是怎么來的呢? “老板”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這里只選擇一種,“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稱戲班班主的。如梅蘭芳在舊時稱梅老板。清代張濤《津門雜記》云:“優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訛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處’,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園子弟出身,積有資金,遂畜雛伶,自立堂門。”這里再明白不過地說明,戲班班主稱為“老板”,他們多是梨園子弟出身。戲班班主被稱為“老板”,是從唱曲中的“拍板”來的。要節奏鮮明,就得有指揮棒,指揮戲曲演唱的指揮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長條板子。明代曲論家王驥德在《曲律》中所說的“蓋凡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板以為節制。”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曾說:“惟腔與板兩工者,乃為上乘。”這就是說,演唱者要唱得腔純板正,才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來。正因為曲壇領袖或戲班班主多是“腔純板正”的梨園杰出人物,正因為他們老于板眼純正而歌,所以把他們稱為“老板”是再形象不過了。
【第58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第59句】:河水不犯井水——互不侵犯
【第60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釋義:比喻只要誠心誠意去做,就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也比喻對人真誠,能產生極大的感動力。例句:這是個父母不肯許的。又有一個父母許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轉來。一念堅貞,終成夫婦。留下一段佳話,名日《秋千會記》。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61句】: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親的嬸子不如娘。
【第62句】:某人花起錢來總欠思量,常欠人家的賬。他媳婦說:“你是有錢使勁花,沒錢把賬拉;先花下窟窿,有了錢再去填送。”(山東·臨沂)
【第63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諺)比喻不是為了某種利益,就不會有行動。
【第64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發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65句】:妹妹總愛偷吃零食,還常常“賴賬”。媽媽說:“耗子吃了有堆殼,大火燒了有堆灰,你咋瞞得了我?”(廣東·湛江)
【第66句】:【三杯和萬事】(諺)幾杯酒喝過后,什么事情都可解決,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67句】:【西瓜系在鱉腿上——滾不了西瓜,也跑不了鱉】(歇)比喻彼此利害攸關,誰也無法擺脫掉誰。常用于譏諷。
【第68句】:耗子吃米湯——糊嘴巴
【第69句】:【守著燈籠變不出火】(慣)守著點燃的燈籠卻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靈活。
【第70句】:【 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謂沒有做壞事、丑事,沒有做什 么對不起人的事情。相關的: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 孫。王蒙《活動變人形》:“說起咱們姜家女人的正經來,咱 們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 孫!”
【第71句】:【女大十八變】釋義:女孩子到了青春期,面貌常有很大變化。例句:“村上有家姑娘,小時長得不好看,性子又野;后來成人了,變得又漂亮又斯文,老人說,這叫女大十八變。”
【第72句】:【男左女右】在中國有一個傳統習慣,那就是男左女右。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男左女右現象比比皆是。如夫妻結婚照,戴結婚戒指,死了親人戴黑紗,上廁所等。更奇怪的是得了偏癱大多數也是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么來的呢?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孔子時代的《逸周書·武順》:“天道尚左,日月西移。”自然規律崇尚左邊,以左為上。太陽月亮都要向右移動。中國傳統社會以男性為主,男人自然要占據左邊的位置了。清代馬輔古雜史《繹史》引用《五運歷年記》也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左眼為日,右眼為月……發髭為星辰。”盤古開辟天地,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頭發胡子化為星辰。我們祖先由此規定日神為伏羲,月神為女媧。一為陽,一為陰。從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的浮雕伏羲女媧圖看,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可見古人已把男左女右的位置確定好了。另外還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與尊左的傳統觀念有關。從朝廷來看,古代王位面南而坐,東為左,西為右。古人以東為首,以西為次。因而大禮中的儀制要充分體現以左為尊。比如,古代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皇上朝議,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后宮里,東宮為正為大,西宮為偏為從。皇帝祖宗牌位的太廟,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朝廷如此,民間亦然。再一種說法與古人的哲學有關。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大小、上下、左右、里外、冷熱等等。古人將其歸類為:大、上、左、外、熱為陽;小、下、右、里、冷為陰。陽者則剛,陰者柔弱。男人性情剛強暴烈,屬陽于左;女人性情柔弱平緩,屬陰于右,由此分出男左女右。還有一種說法與古代中醫醫學有關。早在戰國時期,醫學家們按照男女生理特點差異,將男女性格分屬陽陰。因而在中醫診脈時,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有的古醫書上這樣寫著:“急診將死,將口鼻開,看其舌下處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蛛血一點即愈。”這些理論是否真的管用,我們暫且不管,但卻為男左女右制造了根據。其實,“男左女右”的位置并非不能改變。古代降職為避難堪稱為“左遷”,功勞之大無人能比稱“無出其右”就是崇尚右。所以不必把男左女右過于當真,特別是在社會地位上要講究男女平等。
【第73句】:奶奶經常做飯、買菜、喂雞、喂豬。姑姑見她天天干個不停,就勸她休息休息。奶奶卻說:“能干一天是一天,多于一天兒孫歡。”(河南·魯山)
【第74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75句】:【船大了,才會沖起浪】(諺)指大船才能在水中沖起浪,小船沒有這沖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會掀起風波,引起議論。
【第76句】:【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77句】:【好漢一言,快馬一鞭】(諺)指好男兒一諾千金,說到做到;這和快馬只需一揚鞭就上道奔馳,不需再催促是一個理。 也作好漢一言,駟馬難追。駟馬:古時四匹馬共駕一輛車。 好人一言,好馬一鞭。
【第78句】:【 誰家敢掛無事牌】每家都有些麻煩事。周克芹《許茂和 他的女兒們》:“親戚處,這都是常情嘛!誰家敢掛無事牌, 保證沒得個三長兩短的?”
【第79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80句】:【嚼字眼】(慣)形容過分地斟酌字詞。
【第81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諺)市:古時處決死囚的場所。古時富貴人家的子弟犯了死罪,可用錢財贖命。指在金錢萬能的社會里,連死罪也可用錢贖免。
【第82句】:有人做事只圖自己方便,卻給別人帶來麻煩,叔叔說這些人是“側著身子放屁——只顧自己順氣兒”。(陜西·子洲)
【第83句】:【又抱西瓜,又揀芝麻】(慣)比喻大事小事全都抓。
【第84句】:【病好打太醫】釋義:太醫:皇家的醫生,也用于對一般醫生的尊稱。比喻自己的目的一達到,就丟掉或打擊幫助自己的人。例句:“而今過上好世道就不能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你說,政府哪件事偏待過你?”
【第85句】:【差到云南膠州國去了】釋義:比喻不對,差得太遠。例句:別嘴硬了,差到云南膠州國去了,巴黎公社和縣根本是不能比的。
【第86句】:【月有陰睛圓缺,人有生死離別】釋義:借指自然規律無法抗拒。例句:關于死的信息,自他過了五十個生日后,這種陰影就不時襲上心來,他并不害怕,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死離別,這是自然規律,一代君王都可以長眠,何況山野之人?
【第87句】: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艷
【第88句】:冬水田里種麥子———怪栽(哉)
【第89句】:【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諺)指世間的一切好事,從來很難順利實現,就像瓜一樣,成長期間一直很苦,到熟時才會甜。
【第90句】:【绱鞋不使錐子——針好】(歇)绱鞋: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一般要用錐子。針:諧“真”。指非常好或確實好。
【第91句】:人頭上砸核桃——欺人太甚;太欺負人
【第92句】:【拋頭顱,灑熱血】(慣)指為了信仰而流血犧牲。 也作“灑熱血,拋頭顱”。
【第93句】:一把火燒不開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第94句】:【吃虧是福】(諺)指人吃點虧,不與人爭利,磨礪了自己的德行,對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第95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嘴里】釋義:比喻好東西被糟蹋了,或好姑娘嫁給一個不好的丈夫,太可惜了。例句:那武大是個懦弱本分人,被這一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縣住不牢,搬來這陽谷縣紫石街賃房居住,每日仍舊挑賣燒餅。
【第96句】:【飛來峰的老鴉——專一啄石頭的東西】(歇)飛來峰:在杭州靈隱寺前,為石灰巖侵蝕殘留的孤峰,多異石。老鴉:烏鴉。本指飛來峰的烏鴉只會啄食石頭,轉以責罵人是蠢貨。
【第97句】:【門神】門神畫像多為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恭。傳說唐太宗即位后身體很差,夜間多做噩夢,常見群魔在寢殿內外拋磚扔瓦,凄厲呼叫。群臣建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于宮門兩旁,果然,太宗不再夢見鬧鬼。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效果依然。后流傳民間,人們在畫像兩邊添加一副對聯“昔為開國將,今作鎮宅神”,與畫像一起貼于門上,鎮守宅門。門神的形象很多,還有鐘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與其他神祗相比,門神所受禮遇較差。每逢新年,戶主買一張新畫像,把舊的撕掉,然后貼上就算完事,所謂“舊桃換新符”,沒有供品也沒有鞭炮迎送。難怪有一劇本寫門神滿腹委屈請玉帝另選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第98句】:兩個媳婦為孩子打架的事吵得不可開交。趙大爺走過來勸架,結果兩個媳婦反倒罵趙大爺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圍觀的人說趙大爺:“沒吹熄人家的火把,卻燒了自己的胡子。”(河南·新野)
【第99句】:【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諺)指人沒有傷害老虎的心思,但老虎卻是存心要吃人的。常比喻善人無意傷惡人,惡人卻是存心要害善人的。 也作人無傷虎意,虎有吃人心。 人沒傷虎心,虎有傷人意。
上一篇:最實用勵志金典文案,值得收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