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的飯,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飯菜。據(jù)說,過去民間的工商業(yè)主規(guī)定對店員、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吃。如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記載:“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這種說法源自祭祀。 古人尊重祖先亡靈,對于祭祀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節(jié)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要惦記著先給死去的親人享用。而祭祀時,肉是最常見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豬、牛),諸侯要貢獻少牢(羊、豬),普通民眾也要供奉豬肉,可惜數(shù)量有限。百姓們將肉放在先祖的神龕前,點上冥幣、蠟燭、香柱,供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祭”自己的牙齒,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第2句】:【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見“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
【第3句】:【船到橋頭自會直】 釋義:船到了橋邊自然會放直船身過去。比喻事到臨頭,自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句:“算了罷!‘船到橋頭自會直’!王八才去趕他媽媽的夜市!打碎了吃飯家伙可不是玩的!”
【第4句】:【開化】佛經(jīng)謂開導蒙昧,化惡向善為“開化”。《法華經(jīng)·序品》:“是諸八王子,妙光(佛)所開化。”《無量壽經(jīng)》卷上:“入眾言音,開化一切。”《壇經(jīng)·機緣品》:“(智)隍后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后引申為開創(chuàng)教化和趨向文明之意。《宋書·顧覬之傳》:“興建極開化,樹聲貽則,典防之興,由來尚矣。”(常正)
【第5句】:《大日經(jīng)》說“六無畏”: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和平等無畏。《大智度論》說“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煩惱)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和說盡苦道無所畏。此外,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能令眾生離于怖畏,故又稱“施無畏菩薩”。又唐代密宗創(chuàng)始人名“善無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陽譯出《大日經(jīng)》。現(xiàn)代泛指為了正義的事業(yè),毫無畏懼,奮不顧身,我們稱之為“大無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峽與后峽》:“筑路的英雄們,是如何用大無畏的精神克服了艱險的大自然。”
【第6句】:【天塌下來有地接著】(諺)比喻事情再大,自有人承擔責任。 也作天塌下來有地頂。 天塌了,自有地接。
【第7句】:一瓣心香辯香,形似瓜瓣,上圓下方,內(nèi)外條狀排列。心的形狀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說。禪寺中開堂說法,往往先敬香給開山祖師等,如《占尊宿文案·慈明禪師文案》:“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無得禪師。且道:諸人還識無得禪師么?”佛家認為,內(nèi)心的清凈、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yǎng)”,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稱“心香”。后極言心中虔誠致敬為“一瓣心香”。如宋代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已敬焚。”義如《花月痕》第五一同:“次日,荷生仍來汾神廟,與心印共坐一車,一瓣心香,數(shù)行情淚。”
【第8句】:【道路難行錢作馬,城池不克酒為兵】(諺)辦事遇阻,多使點錢就買通了;城池攻不下,用酒色收買腐蝕就攻下了。舊指用金錢行賄的手段,啥事都可辦成。
【第9句】:世世。生生佛教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和未來世,也叫做前世、今世和來世。從誕生到死亡的一期生命,謂之“一生”。根據(jù)因果輪回的說法,眾生從“無始”以來,依其善惡的業(yè)力,在“六道”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楞嚴經(jīng)》卷二),輪回不休。俗語“世世生生”即體現(xiàn)了佛教的這一思想,猶言每一世,每一生。如《水滸傳》第七一回:“三則上薦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就行超度橫亡、惡死、火燒、水溺,一應無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
【第10句】:【稱上四兩棉花——紡一紡】(歇)紡:諧“訪”。指走訪、了解一下。 也作“買四兩棉花——紡一紡”。
【第11句】:單麻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第12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13句】:【鷺鷥不吃鷺鷥?nèi)狻浚ㄖV)鷺鷥(lusT):又名白鷺,長腿直嘴,捕食魚蝦等。指同類不相殘或同行不互相傷害。
【第14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諺)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 手里沒有金剛鉆,就不敢包攬修補瓷器的活。比喻人沒有某項特長,就不敢貿(mào)然承擔某項任務。 也作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 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
【第15句】:【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諺)一天節(jié)省上一把米,持續(xù)十年,就能積累起買一匹馬的錢。指長期節(jié)約,能積少成多。
【第16句】:【菩薩心腸豪豬嘴——心軟嘴巴硬】(歇)豪豬:哺乳動物,全身黑色或褐色,肩部至尾密布長刺,也叫箭豬、刺豬。嘴巴:本指嘴,轉(zhuǎn)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zhuǎn)指強硬。 指人心地慈善,說話卻強硬、嚴厲。
【第17句】: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第18句】:【刨樹要搜根兒】(諺)要刨大樹,先得從根部刨起。比喻要著手解也作刨樹要尋根。 刨樹要刨根。
【第19句】:【大難不死,必有大福】(諺)指身遭大難而能保住性命,以后必定有享受不完的大福氣。 也作大難不死,必有后祿。祿:福祿。 大難不死,必有厚福。厚福:豐厚的福分。 大難過去有大福。
【第20句】:有上不去的天,沒過不去的關.
【第21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第22句】:又《續(xù)傳燈錄·龍門佛眼遠禪師法嗣》:“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旨如何?’師日:‘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后成為一條運用廣泛的俗語:“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謂吃過一次虧以后,便長時間地疑神疑鬼,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膽氣了。”
【第23句】: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xiàn)代語的對譯。如丁玲《夢珂》:“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青年,從法國回來還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譯點小說。”又如清代昭褳《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此指皇太極詔令譯漢籍為滿文。還有,把符號、數(shù)碼的意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叫翻譯。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關心地幫忙我翻譯電報。”又指擔任翻譯工作的人,如陳毅《在朝鮮的上陽村》:“翻譯同志快來翻譯,老太太的話,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譯古,至少在漢代已經(jīng)有了。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將《尚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譯為“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第24句】:【草深蟲子密,林大鳥兒多】(諺)指草叢深了,各種蟲子都有;樹林大了,什么鳥兒都有。比喻社會是廣闊博大的,什么樣的人都有。
【第25句】:【少見多怪】見識不廣的人見到新鮮的事物,就以為怪誕,不可信,俗語謂之“少見多怪”。源于中國第一篇佛學論文,漢末牟融的《理惑論》。當時佛教傳入未久,有人問: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恐怕只是說得好聽,未必是事實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諺回答:“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駱駝)言馬腫背。”意思是說少見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見駱駝,就說是背腫的馬。如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xù)集》卷三:“鐘十六以婦六月產(chǎn)即云不貞,可謂少見多怪矣。”又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在少見多怪的原始社會里,有了這么一個奇跡,那轟動一時,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見少則所怪多”。如晉·葛洪《抱樸子·論仙》:“云物各自有種,況乎難知之事哉!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語》卷三:“三足癩蟆;可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人但少所見、多所怪爾。”(李明權)
【第26句】:【摸老虎屁股】(慣)指冒犯有權有勢或難以對付的人。
【第27句】:【~白遮九丑】(諺)九:多的約數(shù)。只要面皮白凈,其他生理上的丑點都能遮掩過。指人臉面白凈,就顯得英俊、秀氣。
【第28句】:【觀音菩薩,年年十八】觀音菩薩塑像永遠年輕。形容婦女 年輕美貌。周肖《霞島》:“我愿天天給天后娘娘燒香磕頭, 祝福你們青春長在,永世不老,好比那觀音菩薩,年年十 八。”
【第29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30句】:朋友當面說你的短處,敵人當面說你的長處
【第31句】:衣缽相傳“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場合所穿用的三種法衣。“缽”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缽多羅而來。“衣缽”代表僧人隨身所有之物。佛教禪宗師徒間傳法,常以衣缽為信,稱為“衣缽相傳”。如《壇經(jīng)·行由品》:“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后以衣缽相傳指師徒之間以技術、學問相傳授。金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十:“魯直開口論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處。而門徒親黨以衣缽相傳,號稱法嗣,豈詩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學術思想或藝術手法對后人的影響。蘇淵雷《袁中郎全集序》:“后來如卮言日出的莊周和銜杯責子的陶潛,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蘇軾等,都是衣缽相傳的一系。”也作“衣缽相承”。郭沫若《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韓非子》書中屢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缽相承。”
【第32句】:【國難顯忠臣】(諺)指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才能顯出誰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國難見忠臣。 國亂顯忠臣。
【第33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34句】: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第35句】: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36句】:【大饑食宜軟,大渴飲宜溫】(諺)指人在極度饑渴的時候,只宜進軟食,飲溫水。
【第37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tài)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38句】:【叉手不離方寸】(慣)方寸:指心。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第39句】:【騎過瘸驢吃過虧,再騎毛驢先看腿】(諺)騎過瘸腿驢,吃過顛簸苦,再騎毛驢就會先察看它的腿腳。 指在哪方面吃過虧,就會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40句】:好漢做事干到底,好馬登程跑到頭。
【第41句】:【續(xù)弦】“續(xù)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xù)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xù)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diào)”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xù)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jīng)》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xù)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42句】:【小罵大幫忙】(慣)指批評、反對不過是作姿態(tài),實際上是支持、擁護、幫大忙。
【第43句】:入門靠虛心,深造靠恒心;天下無難事,只要有決心
【第44句】:【抱粗腿】(慣)指攀附有錢有勢的人。
【第45句】:【狗掀門簾全靠嘴】 釋義:比喻沒什么本事,只會說嘴。“門簾”又作“簾子”。“靠”又作“憑”。 例句:大寶說:“他是狗掀門簾全靠嘴,誰不知道他和錢萬利穿著一條褲子,一個窩窩撒尿。”
【第46句】:牛鬼蛇神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jīng)》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苦章句經(jīng)》謂:“獄卒名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喉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wèi)佛法。后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哇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第47句】:【千死敢當,一饑難忍】(諺)指饑餓最難以忍受。
【第48句】:當而笑呵呵,背后毒蛇窩
【第49句】:【春己卯風樹頭空,夏己卯風禾頭空,秋己卯風水里空,冬己卯風欄里空】 釋義:春季己卯日起風,樹上無花葉;夏季己卯日起風,不結(jié)禾實;秋季己卯日起風,水中無魚蝦;冬季己卯日起風,欄里無六畜。謂四季己卯日起風,預兆無所收獲。 例句:春己卯風樹頭空,夏己卯風禾頭空,秋己卯風水里空,冬已卯風欄里空,古人總結(jié)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
【第50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51句】: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意思是說,佛像的莊嚴要靠黃金來裝飾(俗稱裝金),人的模樣則要靠衣飾打扮。明代沈自晉《望湖亭傳奇》第十出:“雖然如此,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亦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第52句】:【九月九,蚊蟲叮石臼】(諺)九月九: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石臼:大塊石頭鑿成的搗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連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厲害。
【第53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第54句】:一個勢孤倆力大,三人能叫河搬家。
【第55句】:【龍王】“龍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話人物。俗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還是淵潭泉井,都住有龍王。那么,龍王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在民間,還有一個關于龍王爺來歷的傳說:唐朝初年,在安徽省潁上縣百社村,有一個名叫張路新的人,娶妻張氏生了九個兒子。傳說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后來丟官回鄉(xiāng),經(jīng)常去“焦氏臺”河邊垂釣。有一天,就在他釣魚的地方,突然出現(xiàn)了一座宮殿。他好奇地走進宮殿,竟成了龍王。 后來,他每天一早就到龍宮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發(fā)現(xiàn)他每次回來,身體總是涼冰冰的,衣服也是濕漉漉的,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張路斯回答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龍王了。外地有一個叫鄭祥的人,也說他是龍王,要和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zhàn),誰要是勝了,這地盤就歸誰管,誰就是龍王。你今晚就告訴九個兒子,叫他們明天去為我助戰(zhàn)。一定要記住,頭上扎紅巾的是我,頭上扎青巾的那個是鄭祥,千萬不要認錯了標記。”張路新的九個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帶上弓箭為父助戰(zhàn)。他們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鄭祥中箭負傷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張路斯從此就成為真正的龍王。這是民間傳說,寓意神通廣大的龍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56句】:【游方】古印度有些僧人沒有固定的住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沿門乞食。中國也有修習“頭陀苦行”的行腳僧。“游方”,意謂周游各地寺剎,參學問道。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四載:竺法義“十歲便以博見馳名,弱年出家,游方受業(yè)”。又如唐·賈島《送靈應上人》詩:“遍參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問此公。”再如《水滸傳》第四回:“智深道:俺行腳僧人,游方到此經(jīng)過,要買碗酒吃。”(李明權)
【第57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fā),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第58句】:【宮保雞丁】四川名菜數(shù)不勝數(shù),“宮保雞丁”更是人人垂涎。它和“東坡肉”一樣,是因人而得名,此人就是丁寶楨。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按察使,后任四川總督。 貴州平遠素以善制炒雞丁而著稱,而丁本人一直很喜歡吃用雞肉和辣椒相爆之類的菜肴。當上四川總督后,他又特別愛吃用天府花生、嫩雞肉、辣椒制作的炒雞丁。每遇設宴請客,他總要廚師必上此菜。即使在回貴州省親時,當親朋為他接風洗塵,他總是說:“各位不必破費,只上炒雞即可。”并吩咐加上花生、辣椒同炒。久而久之,丁寶楨愛吃花生辣椒炒雞丁的嗜好廣為人知。因丁寶楨官職是總督,當時總督尊稱為“宮保”,故人們便把他愛吃的這道菜稱為“宮保雞丁”。 此菜雞肉細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膩,在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期間便風靡省內(nèi)。至清末民初,隨著川菜普及到全國各大城市,“宮保雞丁”也聞名全國,馳譽中外,現(xiàn)已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來順飯莊特級廚師喬春生烹制的“宮保雞丁”榮獲布拉格第五屆國際烹飪大賽金牌。
【第59句】:【常抱的娃娃不會走】(諺)比喻對年輕人不敢大膽任用,只會妨害他們的成長。
【第60句】:麻雀落田要吃谷,狐貍進屋要偷雞.
【第61句】:藥農(nóng)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
【第62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63句】:【秋后的螞蚱——跳不了幾天了】(歇)螞蚱:蝗蟲,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蟲。跳:本指蹦跳,轉(zhuǎn)指掙扎、橫行等。指壞人或惡勢力已經(jīng)衰敗,離滅亡已經(jīng)不遠,再橫行不了多久了。 也作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蹦跶:跳躍。 秋后的螞蚱——沒幾天蹦跶了。 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第64句】:看遮兩個老漢一場敗闕,然則事不孤起,起必有因。”佛家認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產(chǎn)生,而是有賴各種條件和合而生。后來將“事不孤起,起必有因”簡作“事出有因”,謂事情的發(fā)生總有原因。清代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回:“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說了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的話頭,稟復了制臺。”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作文秘訣》:“曾經(jīng)講過幾句做古文的秘訣……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無實據(jù)’。到這樣,便‘庶幾乎免于大過也矣’了。”葉圣陶《四三集·得失》:“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裝沒有聽見。”
【第65句】:【讀哪家書,解哪家字】(諺)指讀的是哪一門類的書,就得要理解哪門類書的字義。借指說話做事要了解情況。
【第66句】:【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日】(歇)生活在深井里的蛤蟆,沒見過天,不知天有多大。形容人眼界窄,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井底的青蛙——只看見碟子大的天。 井里的青蛙——沒見過簸箕大個天。
【第67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guī)。
【第68句】:在這里,葛藤指纏縛人心的妄想和煩惱。
【第69句】:【落在蜜缸里】(慣)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 也作泡在蜜罐里。 生在蜜罐里。
【第70句】:【心頭不似口頭】(慣)心里想的跟嘴里說的不一樣。指人說一套做一套,要兩面手法。
【第71句】:不聽眾人言?惡果在眼前
【第72句】:【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釋義:比喻好處自己送上門來。 例句:見鬼啦!哪有什么敵人出動?走!能打還鄉(xiāng)團,就不能打遭殃軍?來,正是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第73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74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此語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耐力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比喻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都可以通過時間和事情考驗和證明。 此語來源于一個傳說:宋朝時,路遙為南京紳士,富甲一方,為人大度,好善樂施。馬力是開封府尹包拯麾下馬漢的侄子,當時是窮困潦倒的書生。 馬力原本趕考順道投靠叔叔馬漢,走到南京時盤纏用盡,身患重病被困客棧。 馬力聞得路遙樂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說明他與馬漢的關系,路遙熱情接待,為他請醫(yī)治病,還騰出房屋讓馬力讀書。路遙賞識馬力的才學,二人義結(jié)金蘭。馬力病愈后,路遙贈送二百兩紋銀助他上東京(今開封)趕考,馬力得中,從此二人也失去了聯(lián)系。 多年后路遙家中失火,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開封投靠義弟馬力。一路行乞到達開封,誰知馬力不在家中,家人沒有接待路遙。路遙以為馬力不念舊情,一氣之下拂袖而去。馬力回家聽說后,知是當年恩人來過,一面痛斥家人無禮,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趕路遙。日久追上路遙后說明原委,二人化解誤會。后馬力將路遙一家接到開封。于是就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典故。
【第75句】:【嗔拳不打笑面】古時江淮一帶有“嗔拳笑面”之戲,雙方帶面具作胡人勇士狀,一扮“嗔拳”,一扮“笑面”。(可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禪宗有“嗔拳不打笑面”之語,《續(xù)傳燈錄·泉州云臺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嗔拳不打笑面。”后俗語中多用之,謂惱怒者不拳打笑臉相迎的人。或謂對人和氣可以免遭欺辱,如《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他有錢的性兒,隨他說幾句罷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時年尚個奉承的,拿著大本錢做買賣,還放三分和氣。”也作“嗔拳輸笑面”。如《水滸傳》第二十七回:“自古嗔拳輸笑面,從來禮數(shù)服奸邪。只因義勇真男子,降伏兇頑母夜叉。”(李明權)
【第76句】:【閻王爺下請?zhí)咳ヒ婇愅酰讣磳⑺劳觥O嚓P的:閻王爺 召喚/小命見閻王。海外劉宜良《江南小語》:“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人,七老八十,只等閻王爺召喚。”
【第77句】: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第78句】: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
【第79句】:【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 釋義:五更:舊時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又稱“五鼓”、“五夜”。指半夜到五更時刮的西風,天明時會變成拔樹斷枝的颶風。 例句:老漢著急了:“你沒聽說‘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嗎?趕快作準備吧,有天災了!”
【第80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慣)形容人安分守己。
【第81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第82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chǎn)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83句】:【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之“絲”有兩解。一解為一縷衣飾。《五燈會元》卷十二:“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另一解為一根釣絲。《五燈會元》卷十四:“僧問:一絲不著時如何?師曰:合同船子并頭行。”意思是說,“一絲不著”,便達到了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詩偈云:“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便得休。”可見“一絲不掛”本是禪語,比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后用以泛指毫無牽掛。如《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把世情榮枯得喪看做行云流水,一絲不掛。”亦干脆直指赤身裸體。如宋·洪邁《夷堅丁志·李氏紅蛇》:“披發(fā)裸體,·絲不掛。”(李明權)
【第84句】:玄關“玄關”原指禪家機鋒問答中的緊要處,祖師經(jīng)常用來驗證學人是否開悟、見性。如《五燈會元》卷十八載普賢元素禪師偈云:“未開口處先分付,擬思量處隔千山,莫言佛法無多子,未透玄關也大難。”在合適的時節(jié)因緣中恍然有悟,才能破“玄關”,破“玄關”必須實悟親證,不可拾人牙慧。后世以玄關泛指門戶。唐代岑參《丘中春臥寄王子》詩:“田中開白室,林下閉玄關。”唐代羊士諤《小園春至偶呈吏部竇郎中》詩:“偃息非老圃,沉吟悶玄關。”清代方文《東吳錦雯孝廉》詩:“恐人防靜業(yè),謝客掩玄關。”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很少用玄關來稱門戶,但在日本卻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也指進入門戶后的屏蔽。
【第85句】:自力“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diào)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diào)“他力”,如凈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愿力,即屬“他力”。
【第86句】:千斤擔子眾人挑。
【第87句】:【單方一味,氣煞名醫(yī)】(諺)單方:民間流傳的土藥方。指民間土方往往對一些疑難雜癥有奇特的療效,使名醫(yī)自愧不如。 也作單方氣死名醫(yī)。 單方治大病,草先生氣死名醫(yī)。
【第88句】:【矮子過河——越盤越深】(歇)盤:涉水。矮子過河,越向前走,沒入水中越深。喻遇事不知回頭,越陷越深。
【第89句】:【咂滋味】(慣)比喻辨別、體會話語的意思。
【第90句】:【有錢不買張口貨】(諺)張口貨:張口吃白飯的人。指有錢人不會買一個只吃飯不干活的人。
【第91句】:【干杯】在宴會上,“干杯”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杯不干,罰酒三杯。孰料,在國人面前如此普及的“干杯”一詞,卻是個外來語。 據(jù)說“干杯”一詞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烤面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性。直到十八世紀,“干杯”才有今天的含義,并且發(fā)展成為祝酒頌詞。
【第92句】:【春聯(lián)】過年貼春聯(lián),這春聯(lián)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呢!據(jù)說上古時候,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蟠屈千里,桃樹北邊是鬼門關,陰間鬼魂都從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壘兩兄弟守候門前,他們身穿甲胄,一手持長矛,一手拿蘆葦繩,立在桃樹下審查百鬼,抓壞鬼出來喂虎,不讓轉(zhuǎn)世騷擾民間。 這是桃木能辟邪的來歷,人們據(jù)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就用桃木板刻成兩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名字,掛在大門的兩邊以求平安。這就是民間最初的春聯(lián),也叫“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后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題了兩句詞“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掛在門的兩邊,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聯(lián)語對聯(lián)。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曾下令,除夕之日,各個公卿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lián)一幅。這時的春聯(lián)已經(jīng)是寫在紅紙上了。起初,春聯(lián)只限于官府門第,后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從那以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xiàn)在。
【第93句】:【烏不三,白不四】(慣)烏:黑。 形容人不三不四,不像樣子。
【第94句】:【不見兔子不撒鷹】 釋義:不看見兔子就不把獵鷹放出去。比喻不看準目標或沒有把握,決不輕易行動。“撒”又作“放”。 例句:看到這種情況,楊鎮(zhèn)宇立即傳達命令,讓戰(zhàn)士們停止射擊,節(jié)省子彈,不見兔子不撒鷹。
【第95句】:【刮地皮】見“卷地皮”。
【第96句】: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第97句】:【人有當日之災,馬有轉(zhuǎn)韁之癥】見“馬有轉(zhuǎn)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
【第98句】:一人作惡,萬人遭殃.
【第99句】:【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 釋義:比喻既敢碰硬,就無所畏懼。 例句:李堅決心很大:“既捅馬蜂窩,就不怕挨蜂蜇。當年包公敢鍘駙馬陳世美,我們還怕這些地頭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