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褒彈是買主,喝彩是閑人】(諺)褒:稱贊。彈:彈嫌。指品評貨物好壞的才是真買主,喝彩叫好的往往是幫閑的人。也常借指既肯定優點也指出缺點才是對人真正的關愛。 也作“褒貶是買主,叫好是閑人”。
【第2句】:【帶著鈴鐺去做賊】(慣)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卻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壞自己的事。
【第3句】:【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見“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第4句】:【路上行人口似飛】(諺)指凡人們關心的新鮮事,總是傳得極快。
【第5句】:【大意失荊州】 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漢政治、軍事重鎮,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描寫,關羽鎮守荊州,由于出兵進攻曹操,荊州沒有嚴密設防,上了東吳的當,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比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損失。 例句:他推了推眼鏡說:“也要防備他們惱羞成怒,來個不管三七二十一,亂搞一氣,怎么辦?‘大意失荊州’,想得太簡單,容易出事。”
【第6句】:【入鄉隨俗】(諺)到了什么地方,就要隨從那里的風俗民情。指各地風俗民情不同,不隨從當地的習俗,就不能融入當地的生活。 也作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國問禁,入境問俗。 入鄉隨俗,入家問忌。忌:忌諱。
【第7句】:【飛得高,跌得重】(諺)物體上升得越高,跌下來摔得就越重。比喻貪婪的人名利地位攀升得越高,一旦失腳,受打擊受損失就越慘重。 也作“飛得高,摔得重”。
【第8句】:【千錢買鄰,八百買舍】(諺)舍:宅院。用千錢買鄰居,用八百錢買宅院。指好鄰居要比宅院本身更重要。 也作干貫治家,萬貫結鄰。貫:舊時幣制,干錢為一貫。 干金買屋,萬金買鄰。 干金置家,萬金置鄰。
【第9句】:【抬頭老婆低頭漢】(諺)老婆:已婚婦女的俗稱。走路昂揚著頭的婦女,性格往往強悍;走路低著頭的漢子,處事往往多疑。指仰頭女性和低頭漢子大多是強悍有心計的人。 也作抬頭的女人低頭的漢。 仰臉的女子低頭的漢。
【第10句】:【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諺)人活著求的是氣順,就像佛要的是人們給它上香、對它敬重一樣。指人不能忍受的是對自己的無禮和壓制。 也作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 人爭一口氣,神爭一爐香。 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
【第11句】:【要星星不給月亮】(慣)要什么就給什么,比喻對所愛的人過分地嬌寵。多指對孩子溺愛。 也作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要仨不能給倆。
【第12句】:【哪處田園不歇馬】(諺)歇馬:下馬休歇。沒有哪一處田園不可下馬休歇的。指天下到處都可容人落腳安身,不必發愁無處去。
【第13句】:【山有山主,水有水霸】 釋義:比喻各個地方都有稱霸者把持。 例句:“這三河鎮舊社會是啥樣?”姚春心酸地說,“真不敢想。”“山有山主,水有水霸。三湯五虎震山河,三河災難多。”
【第14句】:【拿草棍兒戳老虎的鼻子眼兒】(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15句】:【丑婦家中寶】(諺)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會惹是生非,招致麻煩。指娶妻應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寶。薄地:貧瘠的田地,薄地無人爭,故稱一寶。 丑是家中寶,可喜惹煩惱。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愛。
【第16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慣)指人雖有本領,卻無處施展。
【第17句】:【開著眼做,合著眼受】見“睜著眼做,合著眼受”。
【第18句】:【勝敗是兵家之常】見“兵家勝負,自古無常”。
【第19句】:【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20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21句】:【嚴婆不打笑面】(諺)嚴厲的婆婆不會打笑臉相迎的媳婦。指以和善的態度待人,能化解怨恨。
【第22句】:【東扯葫蘆西扯瓢】(慣)比喻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地閑聊。 也作東扯葫蘆西拉瓢。 東拉葫蘆西扯瓢。
【第23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諺)小費:微小的開支。指要辦成大事,就不能在小利上斤斤計較。
【第24句】:【放冷箭】(慣)冷箭:乘人無防備,暗中射出的箭。比喻暗地里傷人。 也作“射冷箭”。
【第25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人們卻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例句: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第26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27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28句】:【鐵煉成鋼,兵練成將】(諺)鐵經過千錘百煉就能鍛成好鋼,士兵經過千錘百煉就能成為好將領。指艱苦鍛煉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29句】:【照方吃炒肉】(慣)比喻按慣例行事。
【第30句】:【一張嘴不能言兩宗事】(諺)舊多指說書藝人的一張嘴不能同時講兩件事情。 也作“一張口難說兩家話”。
【第31句】:【狡兔有三窟】 釋義:窟:洞穴,窩。比喻出路和藏身的地方要多,便于逃避災禍。 例句:我的意見是,從王強夫妻的例子說明,“海豹”是個狡詐的敵人。狡兔有三窟,他既然可以栽贓徐靜芳,可不可以同時栽贓嚴漢?甚至栽贓更多的人呢?
【第32句】:【買賣攪莊戶,日子必定富】(諺)攪:攪和。莊戶:務農種田的人家。指種地兼做生意,是發財致富最有效的門路。
【第33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h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h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34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35句】:【半斤對八兩】(慣)舊制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形容雙方一樣,不分上下。 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第36句】:【無事不登三寶殿】(諺)三寶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訪的人家。指專程來訪,總有緊要的事情。
【第37句】:【有其師必有其徒】(諺)指有什么樣的師傅,就會教導出什么樣的徒弟。 也作“有什么師傅,有什么徒弟”。
【第38句】:【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識淺薄,對某種知識、某種技藝一知半解,卻又喜歡自己吹噓的人。 這句俗語出自《古今雜劇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還有句類似的俗語叫做“整盆子不響,半盆子晃蕩”,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樣,指那些不求上進,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讓人厭惡。
【第39句】:【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見“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40句】:【孤樹不成林,獨木不成橋】見“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
【第41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兒稱為“公主”。這個名稱始于戰國時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兒稱“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原來與天子女兒的主婚人有關。當時,老百姓出嫁女兒,例由父親主持婚禮。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兒出嫁,怎么會出面主持婚禮呢?只好由同姓諸侯做主婚人。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蹦菚r候諸侯都稱之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對天子女兒的稱呼,此即“公主”名稱的由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 自漢代起,皇家禮儀制度進一步健全,稱謂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定?;实鄣呐畠簩7Q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其他人的女兒不準用這些名稱。分封各王、侯的女兒則稱為“王主”、“翁主”。 這也有記載,顏師古在對《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當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可見,“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個級別。其后,“公主”稱謂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滅亡。
【第42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 釋義: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過,就是插秧的大忙季節了。 例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清明節就在眼前,剛圍起來的海田,今年到底能不能插秧,這不僅關系著全師全盤的工作安排,更重要的將影響著全軍生產計劃的完成??!
【第43句】:【圣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教徒,過圣誕節都要準備一棵圣誕樹,以增添節日氣氛。西風東漸,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圣誕樹也開始流行起來。 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最先把冷杉樹枝或冷杉樹做成的圣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果和蘋果。到了十八世紀,圣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圣誕樹上已經有了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圣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圣經》故事里面都描述過天堂樂園里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圣誕樹?,F在,圣誕樹上的飾物更多了,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還掛上各種圣誕禮物,電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44句】:【寧扶旗桿,不扶井繩】(諺)旗桿是直的,可以扶起;井繩是軟的,不能扶直。比喻幫人要幫有自強意識的人,不幫那些不能自立的人。
【第45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復無常,顛三倒四。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字代表著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非常喜歡猴子的人,他養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們的各種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養猴人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盡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墒丘B猴人漸漸人不敷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 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養猴人打算減少橡實供應。他能猜透猴子們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后,就要減少橡實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高興了,怎么才這么點兒,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猴人的預料之中,于是他又說:“那么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猴人的安排。 橡實的總數還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度,看起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
【第46句】:【山再高也高不過兩只腳】(諺)山嶺再高,攀登者都會把它踩在腳下。指任何險峻的高山人也能攀登上去。也泛指任何艱難險阻,人都能戰勝它。 也作山再高還在腳底板下。 山高高不過腳底板子。
【第47句】:【七塊頭,八疙瘩】(慣)形容衣服破爛,到處都是補丁摞補丁。
【第48句】:【背著牛頭不認贓】(慣)偷來的牛頭就背在身上,卻不承認。比喻干了壞事就是不認賬。
【第49句】:【三年郎中妻,抵得半個醫】(諺)郎中:中醫醫生。指醫生的妻子經常見識醫生治病用藥,自然就懂得些藥性和醫理。也泛指長期經見事物,就會熟悉懂行。
【第50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釋義:就事論事,不要轉移目標(yipinjuzi.com)。 例句:“咱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別離題。咱倆現在談的是窗戶玻璃問題。”
【第51句】:【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歇)王小二:泛指舊時窮苦人。指日子越來越艱難或境況越來越糟。
【第52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53句】:【縛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4句】:【脫了褲子打老虎】(慣)形容人既無恥,又膽大包天。
【第55句】:【泡在蜜罐里】見“落在蜜缸里”。
【第56句】:【眼淚往肚子里流】(慣)比喻滿腹悲苦無法向人訴說,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淚打肚里流。 眼淚在肚里落。 眼淚往肚子里吞。
【第57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58句】:【腦瓜子有轉軸】(慣)比喻人見風轉舵,善于跟著情勢轉變立場、態度。
【第59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諺)舊指凡事以少管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煩。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60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慣)比喻做事時斷時續,不能持久。 也作“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第61句】:【人離原地活,樹離原地死】(諺)指人離開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闖蕩,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寬。 也作人挪活,樹挪死。挪:挪動,離開原地。 樹挪死,人挪活。
【第62句】:【雞吃叫,魚吃跳】 釋義:吃雞吃魚都要吃活的。 例句:他算真正品嘗到了活學活用、活雞活魚的甜頭。俗話講,“雞吃叫,魚吃跳”呢。
【第63句】:【吃黑棗】(慣)黑棗:指子彈。比喻被槍斃。
【第64句】:【有甚,不要有??;沒甚,不要沒錢】(諺)甚:什么。有什么都可以,不可有??;沒什么都可以,不可沒錢。指健康和錢財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65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稱為民請命、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為“父母官”。 它源自何處呢?源自漢代正史。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期,南陽郡治安狀況非常糟糕,盜賊猖狂,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境內一片狼藉。一個名叫召信臣的到這里任太守,此公為政勤勉,很有計謀,首先嚴厲打擊盜賊,穩定社會秩序,勸說人民發展生產,對游手好閑、不干農活的浪蕩子弟毫不客氣,像嚴父一樣督促他們搞好農桑。因為召信臣治理有效,經濟和社會環境大大改善,流離百姓紛紛回到家鄉,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十分感謝這位好官,被大家稱為“召父”。 另據《后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也是個好官,清廉節儉,勤政為民,任期內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增收糧食,像慈母那樣細心關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很開心,被當地人尊為“杜母”。 事有巧合,同是漢朝(西漢東漢),同是南陽,“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們把關心百姓疾苦,推動生產力發展,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州縣好官尊為“父母官”。從此相沿成俗,這個稱呼流傳下來,直到現在仍有這種稱呼。當今的“父母官”夠格不夠格,老百姓心里有數。
【第66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釋義:猩猩:猿類,形似人。能言:指經過訓練,可發幾個簡單的音節。猩猩縱然能說話,也還是禽獸本性。 例句:鸚鵡能言,不禽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第67句】:【重陽節】“重陽節”指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老人節。它源自南北朝時期。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叭缪裕R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國人心中,“九”為大數,是個特別的數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之說,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歸一等,好像與九有關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系在一起,稱為“九五”之尊。在《易經》中,“六”被定為陰數,“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為“重陽”。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中又是最大的,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正因為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
【第68句】:【馬拉松】“馬拉松”一詞現在多用來形容漫長無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國加入WT。問題,一談就是十三年,斷斷續續,可謂馬拉松式談判。那么,馬拉松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馬拉松”是世界公認的一個長跑比賽項目,是個音譯外來詞,同其他長跑、短跑項目不同,是專用名詞,特定比賽項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 它是奧運會最早規定的項目之一,“馬拉松”長跑比賽的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馬拉松長跑的距離是【第42句】:194公里,這可說是所有徑賽項目的長度之最。 “馬拉松”源自希臘和波斯帝國在馬拉松的一場戰爭。馬拉松是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馬拉松平原距離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出動十萬軍隊進攻雅典。當時希臘軍隊只有一萬多人,但人民保衛祖國的戰斗意志十分堅強,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激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希臘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波斯軍隊。 一個外號飛毛腿的戰士菲德爾迪斯身受多處戰傷,但激動地要把這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立即告訴首都人民。他一口氣跑到雅典中心廣場喊道:“歡慶吧!我們勝利啦!”喊完就死了。 為了紀念他,奧運會將他跑步的里程,以起點馬拉松命名,作為競技項目了。
【第69句】:【青眼】“青眼”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跟“白眼”相對。此典源于《晉書·阮籍傳》。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大才子,他博覽群書,尤愛《老》、《莊》,是魏晉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蕩不羈,不遵守禮法,與人相處,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對講究禮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視以白眼珠相待)。他母親去世時,嵇喜按照虛偽的禮俗前來吊喪,阮籍討厭,于是白眼相視,弄得嵇喜悻悻而歸。 嵇喜的弟弟嵇康(與阮籍知名度同樣的大才子)聞聽此事后,便抱著琴去拜見阮籍,阮籍非常高興,以青眼正視。一來文人喜歡琴棋書畫,二來阮籍不拘禮法,白事喜辦,悲中找樂,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興。自此,人們用“青眼”(也有用青睞、垂青)表示對人的喜愛或器重。
【第70句】:【臉皮厚】(慣)指人不知羞恥。 也作臉皮三寸厚。 臉皮銅錢厚。
【第71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語是指憂患使人勤奮、警覺,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圖強,于民于國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國時期的孟子經常到各國游說,用事實勸諫那些國君: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民。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過這些磨煉,他們后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并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常處在安樂之中,在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國法又不嚴,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很快就會滅亡。 中國的歷史反復證明了孟子的論斷是正確的。
【第72句】:【古廟前的旗桿——獨一根】(歇)指只有一根。
【第73句】:【好事不在忙】(諺)指好的事情做起來不必急躁忙亂。
【第74句】:【燈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諺)指油燈不亮,需要人剔去燈花;人一時糊涂,需要別人從旁提醒。
【第75句】:【錢為人之膽】見“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
【第76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77句】:【薄餅從上揭】(諺)薄薄的面餅,要一層層從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亂來,必須按照順序,依次而行。
【第78句】:【領袖】“領袖”現在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等的領導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領袖”的本義是衣領和袖口。衣領和袖口在衣飾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領”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見于《后漢書》,《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中就有“蒼頭衣綠耩,領袖正白”的描寫。 第一次將領袖用來形容人的是《晉書·魏舒傳》,其中寫道:“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币馑际钦f魏舒儀表堂堂,氣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領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稱世人之表率。后來,人們逐漸將同一類人中的突出者稱為“領袖”?,F在,專用于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第79句】:【好漢識好漢,英雄識英雄】(諺)英雄好漢獨具慧眼,他們最能認準誰是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能鑒別人才。
【第80句】:【算總帳】(慣)指把過去所有的錯誤、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81句】:【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82句】:【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諺)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名聲;什么樣的樹,就有什么樣的陰影。指人的品行決定著人的名聲,品行好名聲就好,品行壞名聲就壞。 也作人的名,樹的影。 人有名,樹有影。
【第83句】:【圍棋盤里下象棋——不對路數】(歇)路數:本指路子、下棋的步子,轉指著數、武術的動作。指動作不合要求或規定。
【第84句】:【馬老卸鞍,虎老歸山】(諺)馬老了,就應卸下鞍韉,不再征戰;虎老了,就應歸臥深山,不再騰躍。比喻人到老年,就應辭去職務,頤養天年。
【第85句】:【生子莫生多,生多換破鍋】(諺)破鍋:比喻困于生計,開不了火。 生育子女不宜多,多了就難以維持家庭生計。指要節制生育,多生不如少生。
【第86句】:【戳壁腳】(慣)指在背后說壞話挑唆。
【第87句】:【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 釋義:漉漉:水漸漸滲下的樣子。穰草:田禾秸稈。謂重陽這天雨淋淋,一束秸稈值干錢。謂遭災年柴草昂貴。 例句:重九日晴,則冬至、元旦、上元、清明四日皆睛;雨則皆雨,又主灶荒?!爸仃枬皲蹁?,穰草千錢束?!?/p>
【第88句】:【太公釣渭水——走老運】(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呂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相傳姜子牙八十歲時在渭河邊釣魚,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輔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運。
【第89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 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大隊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90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慣)形容人安分守己。
【第91句】:【心有余而力不足】(慣)指心里很想做,但能力達不到。
【第92句】:【一碗清水看到了底】(慣)指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形容人十分單純。 也作“一碗清水看到底”。
【第93句】:【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稱。這一稱呼怎樣來的呢? “三只手”是個外來詞。古羅馬有位劇作家叫普圖斯,據說它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曾在羅馬舞臺上風行一時,風格幽默,情節生動?!叭皇帧北愫汀兑粔鹱印酚嘘P。 劇中的老爸吝嗇鬼尤克里奧丟了一壇金子,他懷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來給他看有沒有拿黃金??戳艘恢?,沒有,又看一只,還是沒有,最后要奴才給他看“第三只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稱。
【第94句】:【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 釋義:比喻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 例句:俗諺有云:“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比祟愑疅o窮,大抵然矣。
【第95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諺)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對付不了多數人的力量。
【第96句】: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
【第97句】:保持一生壯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長青春的心。一個丑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
【第98句】:【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諺)烈士:壯士,俠義、豪壯的人。 佳人:美女。有寶劍就贈給俠義的壯士,有紅粉就贈給美貌的佳人。 指寶物應該送給最需要、最合適的人。 也作“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
【第99句】:【一頭放火,一頭放水】(慣)比喻兩邊挑撥,從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