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跌倒不疼,爬起來疼】(諺)人往住在跌倒時不覺疼痛,爬起身來才感到疼痛。比喻人在受到屈辱之后,痛定思痛,會越想越覺得氣惱。
【第2句】:【地肥茄子嫩】(諺)土地肥沃,長出的茄子就鮮嫩肥大。比喻基礎(chǔ)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第3句】:【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諺)指獨自一人考慮問題難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謀定計自會高明。
【第4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5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慣)比喻自作自受,自討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個兒挖坑埋自己。
【第6句】:【公人見錢,蒼蠅見血】(諺)指公人貪財如命,見到錢財,就如同蒼蠅見到血一樣。
【第7句】:【杏林】在醫(yī)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給醫(yī)生的錦旗或匾額上,除了“妙手回春”一類題詞外,還有“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贊語。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處? 據(jù)說,董奉是三國東吳的名醫(yī),他與北方魏國的華佗幾乎齊名。董奉醫(yī)術(shù)精湛,行善樂施,治愈無數(shù)疑難病癥,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廬山。他身處山林,卻心系患者,仍舊熱心為百姓看病。遠(yuǎn)近的人們紛紛前來求醫(yī),他看到求醫(yī)者大多是貧苦的鄉(xiāng)民,決定不收任何報酬,甚至連藥費也由自己倒貼。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復(fù)痊愈,要種植杏樹,小病種一棵,大病種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爭相種樹。數(shù)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圍杏林疊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載了董奉行醫(yī)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他不僅是醫(yī)術(shù)醫(yī)德的楷模,也是植樹造林保護(hù)環(huán)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贊醫(yī)生的美稱了,醫(yī)藥行業(yè)也稱為“杏壇”。
【第8句】:【肚子里裝著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撓心】(歇)百爪:二十五只耗子共一百個爪子。形容人心煩意亂,心神不定。
【第9句】:【貓見了魚——真想求葷】(歇)葷:諧“婚”。指真的想求婚。
【第10句】:【好花需綠葉扶持】見“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
【第11句】:【打有鞭子寫有筆】 釋義:比喻掌握文武大權(quán)。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說:“除了灶王爺就屬高國權(quán)大哪。他和鮑耀良這些人,打有鞭子寫有筆,一手遮天。”
【第12句】:【淺水藏不得蛟龍】(諺)蛟龍:傳說中龍的一種,能在海洋里興風(fēng)作浪。淺水中無法藏住蛟龍。比喻條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淺水里面難養(yǎng)龍”。
【第13句】:【寧可貧后富,不可富后貧】(諺)過日子,寧可先受貧困,后來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來貧困。指先貧后富可以激勵進(jìn)取,先富后貧難以委屈安生。
【第14句】:【嘴里念彌陀,心里賽毒蛇】(慣)彌陀:即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指人嘴上說的是慈悲的話,內(nèi)心卻非常狠毒。
【第15句】:【官官相衛(wèi)】(諺)舊指當(dāng)官的為了各自的私利,往往互相包庇、袒護(hù)。 也作“官官相護(hù)”。
【第16句】:【好人不長壽,賴人活不夠】(諺)指好人安分守己,正道直行,卻往往早死;壞人為非作歹,橫行霸道,卻往往長壽。 也作好人沒長壽,賴人活不夠。 好人命短,壞人命長。
【第17句】:【身靜養(yǎng)指甲,心靜養(yǎng)頭發(fā)】(諺)身閑的人,養(yǎng)得指甲又長又完好;心靜的人,養(yǎng)得頭發(fā)又長又光亮。 指人在生活中,難得的是身心閑靜。
【第18句】:【患難朋友,艱苦夫妻】(諺)患難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最堅實,艱苦中打磨過來的夫妻最恩愛。指好朋友貴在經(jīng)過患難的考驗,好夫妻貴在走過艱苦的歷程。
【第19句】:【你有你的關(guān)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釋義:借指有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俗語說:‘你有你的關(guān)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紅軍要來,總有他們的辦法。”
【第20句】:發(fā)誓發(fā)得靈,監(jiān)房無罪人.
【第21句】:【汗衫】“汗衫”是男女老少在夏季常穿的上衣,殊不知“汗衫”竟是漢高祖劉邦起的名字。 原來,在我國古代,“汗衫”最初被稱為“中衣”或“中單”,是一種用紗與絹制成的內(nèi)衣。《玉臺新詠》中“白絹雙中衣”就是指內(nèi)衣。那么,“中單”、“中衣”是怎么演變成“汗衫”之名呢?五代后唐人馬縞所著《中華古今注》說:“中單,汗衫也。漢高祖改名汗衫。”對于個中原因,《事物紀(jì)原》一書的作者,宋代學(xué)者高承解釋道:“漢高祖與項羽戰(zhàn),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古代的“中單”、“中衣”等“汗衫”,其款式與制材自然與現(xiàn)代的針織汗衫大不一樣,但汗衫一詞則一直沿用至今。其緣由,恐怕在于其都具有貼身吸汗這一相同之處。
【第22句】:【慢走跌不倒,小心錯不了】(諺)走路步子放緩點,就不會被絆倒;做事從容謹(jǐn)慎,就不會出差錯。指做事出錯,往往都由于粗疏大意。
【第23句】:【行得端,走得正】 釋義:行為光明正大(yipinjuzi.com)。 例句:“咱行得端,走得正,眾人有眼哩!仇人不仇人小事,要叫我維持,向日本人低頭,我是堅決不干!”
【第24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路見不平,拔刀相向。 路見不平,拔拳相助。
【第25句】:頭回上當(dāng),二回心亮.
【第26句】:【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復(fù)無常,顛三倒四。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shù)字代表著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非常喜歡猴子的人,他養(yǎng)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們的各種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養(yǎng)猴人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盡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可是養(yǎng)猴人漸漸人不敷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yīng)。 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養(yǎng)猴人打算減少橡實供應(yīng)。他能猜透猴子們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后,就要減少橡實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高興了,怎么才這么點兒,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yǎng)猴人的預(yù)料之中,于是他又說:“那么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yǎng)猴人的安排。 橡實的總數(shù)還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tài)度,看起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
【第27句】:【城隍廟的鼓槌——一對】(歇)本指鼓槌成對,轉(zhuǎn)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當(dāng)。
【第28句】:【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 釋義:在渾濁的水中辨不清是鰱魚還是鯉魚,水清才看得出兩種魚。比喻混亂中難辨真?zhèn)紊茞骸?例句:娘親,孩兒此時也難以分辯,有口也難以分訴。這叫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
【第29句】:【蘧伯玉帶籠頭——牽牽君子】(歇)蘧伯玉:名瑗,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衛(wèi)大夫史鰌知道他是難得的賢人,曾多次向衛(wèi)靈公推薦。籠頭: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的皮條或繩索,用來系牽牲口的韁繩。牽牽:諧“謙謙”,形容謙遜。指謙虛謹(jǐn)慎、彬彬有禮的人。
【第30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zhuǎn)指本地。指人生在當(dāng)?shù)赜衷诋?dāng)?shù)亻L大。
【第31句】:【吃了橄欖灰兒——回過味來】(歇)橄欖:橄欖樹的果實,吃時先澀后甜。回味:本指吃了橄欖后細(xì)品余味,轉(zhuǎn)指事情過后從記憶里體會。指事后終于醒悟過來。 也作“吃了橄欖——曉得回味”。
【第32句】:【力微休負(fù)重,言輕莫勸人】(諺)氣力小,就不要承受重的負(fù)荷;說話沒威望,就不要去規(guī)勸別人。指做事要量力而行,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第33句】:耕者離開牧者,耕者要凍死;牧者離開耕者,牧者要餓死。
【第34句】:【樹不打權(quán)要歪,人不教育要栽】(諺)樹不剪修權(quán)枝,就會長得歪歪斜斜;人不加強教育,就容易走向邪路。指教育對成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35句】:【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 釋義:比喻不論大小,各有各的用處、作用。 例句:你看的不對,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可別瞧不起小燕。
【第36句】:【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慣)形容名氣很大,誰都知道。 也作“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第37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諺)蹊(xi):小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它們的花果很吸引入,人來人往,樹下自然就踩出了條條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第38句】:【螞蟻戴籠頭】(慣)籠頭:套在騾馬等大牲畜頭上系韁繩的用具。 比喻擔(dān)不起來,頂不了事。
【第39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諺)舊指為善或作惡終究會有報應(yīng),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也作善惡終有報,只爭旱與遲。 善惡必報,遲速有期。
【第40句】:【男子漢】“男子漢”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其實,“男子漢”一詞的出現(xiàn),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漢原是漢水,與男子漢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呢? 漢水和男子是歷史的自然結(jié)合。因漢水而有地名漢中,因漢中而有漢王。秦朝末年劉邦入關(guān)滅秦,反被項羽封他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遂從一人、局部地區(qū)變成了國名。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兵強將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到這里才接近實質(zhì)的男子漢的起源,“漢兒”、“好漢”來自匈奴對漢兵的稱呼。 南北朝時期,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到唐朝武則天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代以后,出現(xiàn)了“男子漢”一詞。《水滸傳》中,武松要打蔣門神,替施恩報仇,而施恩猶豫不決,武松焦躁道:“小管營,你可知著他打了!原來不是男子漢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這里提到的“男子漢”是指有作為、有勇氣干一番事業(yè)的人。 “男子漢”一詞,現(xiàn)在成為男人的代稱,有時有強調(diào)男性的健壯或剛強之意。
【第41句】:【凡事只因忙里錯】(諺)凡事出差錯,總是由于忙亂造成的。指做事務(wù)必從容持重,越忙越要謹(jǐn)慎細(xì)心。
【第42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43句】:【擰成一股繩】(慣)比喻眾人齊心協(xié)力,勁兒往一處使。
【第44句】:【財不露白】(諺)露:顯露,外露。 指錢財不可外露;尤其是外出攜帶錢財,外露容易引起不測之禍。 也作“金銀不露臉”。
【第45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jié)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46句】:【瓶內(nèi)釃茶——濃者在后】(歇)釃(shi)茶:往杯子或碗里倒茶。 濃:濃重,濃烈。比喻好的、程度高的在后面。
【第47句】:【打了梅香,丑了姑娘】(諺)梅香:通稱侍候小姐的丫環(huán)。姑娘:指小姐。打的雖然是丫環(huán),卻使小姐丟了臉面。泛指懲治下人,失體面的卻是主子。 也作打的丫環(huán),嚇的小姐。 打壞了丫環(huán),哭壞了小姐。
【第48句】:【好借債,窮得快】(諺)喜歡借債的人,借得容易花得快,加上付出的利息,必然很快變窮。指生活中寧可艱苦度日,不可輕易借債。
【第49句】:【爛肉煮不出香湯】(諺)比喻素質(zhì)低劣的人,說不出品味高雅的話或做不成讓人贊許的事。
【第50句】:【探花】“探花”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它為何叫探花?與“花”有關(guān)系嗎? “探花”這一稱呼,發(fā)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無關(guān),僅與科舉考試的活動有關(guān)。當(dāng)時,科舉得中的新進(jìn)士在喜慶之余,往往舉行盛大的宴游活動,因為科舉發(fā)榜時間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人們便稱杏花為“及第花”,把進(jìn)士們組織的宴游叫“杏園探花宴”。宴游時間確定之后,兩名最年輕的新科進(jìn)士便被挑選出來,擔(dān)當(dāng)“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負(fù)責(zé)采摘都城中的各種早春鮮花,并和其他進(jìn)士比賽,最先摘得牡丹、芍藥等名花的進(jìn)士勝出,如果“探花郎”不勝便要受罰。此時的“探花郎”只是戲稱。 到了宋代,隨著科舉制度的進(jìn)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成為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名單和名次。北宋年間的殿試規(guī)則是,進(jìn)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guī)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榜眼。之所以稱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狀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兩邊,像人體的兩只眼睛;參見皇帝時,狀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兩邊,也像兩只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jìn)士有所區(qū)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并開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詞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發(fā)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稱呼是進(jìn)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為殿試第三名進(jìn)士的專名。
【第51句】:天憑日月,人憑良心.
【第52句】:要知山中事,鄉(xiāng)間問老農(nóng)。
【第53句】:【吃紂王俸祿,不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從主子那里得到好處,不說主子的壞話。 例句:“啟翁,百姓倘能安居樂業(yè),斷然不會造反。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54句】:【有今天沒明天】(慣)1指人年老或病重,將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貧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還沒有。 也作“有今日沒明日”。
【第55句】:【事看誰辦的,法看誰犯的】(諺)事情要看是誰辦的,國法要看是誰犯的。指舊時認(rèn)錢不認(rèn)理,認(rèn)權(quán)不認(rèn)法。
【第56句】:【冷了半截】見“涼了半截”。
【第57句】:【砍不倒大樹,弄不多柴禾】 釋義:比喻做事不花大氣力,不能獲得更多的成果。 例句:他們見姚士杰和郭世富兩家大戶都叫不到會場,只靠每年往出周借幾斗糧的小莊稼戶兒,去做什么呢?砍不倒大樹,弄不多柴禾!細(xì)枝碎草,抵得什么?
【第58句】:【討野火】(慣)罵人我麻煩。
【第59句】:【千錢精神頭錢買】(慣)千錢:泛指很多錢。頭錢:一個錢,指錢少。 價值干錢的人才,被雇傭時只能得一個錢。指廉價出賣勞動力。
【第60句】:【起頭容易結(jié)梢難】 釋義:比喻事情要完滿結(jié)束不容易。 例句:那員外攔住道:“老師,放心住幾日。常言道:起頭容易結(jié)梢難。只等我做過了圓滿,方敢送程。”
【第61句】:【翅膀硬了】(慣)形容人長大或成熟,長本事了。多含貶義。 也作翅膀長硬了。 翅膀管兒硬了。
【第62句】:【盤纏】現(xiàn)在上點歲數(shù)的人還把出門時所帶的路費叫做“盤纏”。為什么把路費稱為“盤纏”呢?原來這與古代錢幣有關(guān)。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多是銅錢。人們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銅錢穿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如有出戲劇就叫《十五貫》。古時既沒有旅行支票,又沒有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后來才有的。于是,人們在出遠(yuǎn)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路費叫做“盤纏”了。
【第63句】:【肚子里長牙】(慣)比喻心中暗暗立下大志。
【第64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65句】:【打核桃捎帶了棗】(慣)比喻打擊某個人,也連帶傷害了另一個人。
【第66句】:【房頂?shù)墨F狗子——喝西北風(fēng)】(歇)獸狗子:舊式房屋屋脊兩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裝飾物,姿態(tài)各異。 本指獸狗子盡挨西北風(fēng)吹,轉(zhuǎn)喻人吃不上飯,受饑挨餓。
【第67句】:【八哥嘴巴毒蛇心】(慣)形容人說得好聽,而心腸卻非常狠毒。
【第68句】:【官場如戲場】(諺)官場的事,就如同演戲一樣。舊指官場榮辱不定,恩怨無常,一切都像是暫時的表演。
【第69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70句】:吃過的饃饃不香,嚼過的甘蔗不甜。
【第71句】:【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諺)反哺:小烏鴉長大后,覓食喂老烏鴉。跪乳:羊羔吃奶時,雙膝跪在地上。烏鴉會反哺,羊羔會跪乳。借指為人應(yīng)該懂得孝敬父母。 也作“羊羔知道跪乳,烏鴉知道反哺”。
【第72句】:【落在圈套里】(慣)指掉進(jìn)了別人設(shè)計好的陷阱里。 也作入圈套。 上圈套。 中圈套。
【第73句】:伶俐人一撥三轉(zhuǎn),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74句】:【餓眼見瓜皮——不管好歹收攬下】(歇)譏諷人貪婪,不分好壞都要占有。
【第75句】:【老母豬銜著象牙筷子——裝煞也是殺材】(歇)銜:用嘴含著。 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殺材:該殺的料。指裝得再好,也沒有好下場。常含責(zé)罵意。
【第76句】:發(fā)回水,積層泥;經(jīng)一事,長一智。
【第77句】:【未出籠先別現(xiàn)爪】(諺)野獸還沒有從籠中被放出,就不要先顯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時機未到,不要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實力。
【第78句】:【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慣)比喻針鋒相對,用對方采取的手段來回?fù)魧Ψ健?也作“文來文對,武來武擋”。
【第79句】:【鳥為食死,人為財亡】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第80句】:【槽里無食豬拱豬】(諺)喂豬的食槽里要是沒了食物,豬就會用嘴互相拱咬。比喻經(jīng)濟拮據(jù)之時,容易彼此抱怨或爭吵。
【第81句】:【老不以筋骨為能】 釋義:人老了,不能靠身體發(fā)揮本領(lǐng)。 例句:他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老不以筋骨為能”,他必須往下壓制自己的憤怒。
【第82句】:【擺龍門陣】(慣)指聊天或講故事。
【第83句】:【能人背后有能人】(諺)能人:才能出眾、技藝超群的人。指能人之上,還有更了不起的能人。誡人不可自滿。 也作能人之上有能人。 能人之外有能人。 能人背后有能人,好漢背后有好漢。
【第84句】:【哪只山羊不吃柳】(諺)山羊性愛吃柳樹枝葉。比喻行為不檢點的男子,總愛和女人在一起廝混。
【第85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86句】:【咬菜根】(慣)比喻過清苦的日子。
【第87句】:【樹正不怕月影斜】(諺)比喻自身行為端直,就不怕流言蜚語的惡意中傷。 也作樹正何愁月影斜。 樹正不怕影子斜。
【第88句】:【久處令人賤】(諺)住在別人家時間久了,容易讓人家厭煩甚至瞧不起。指親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第89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諺)比喻前人開創(chuàng)事業(yè),子孫后代因之享福。 也作前人種樹,后人乘涼。 前人栽樹,后人遮陰。
【第90句】:【一朵好花,生在荊棘叢中】(慣)比喻一個好姑娘生活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
【第91句】:【忍個肚子疼】(慣)指自認(rèn)倒霉,受了氣只能忍著。 也作忍個肚里疼。 忍著肚子疼。 忍著肚子痛。
【第92句】:【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93句】:【借酒澆愁愁更愁】(諺)澆:澆滅。要用飲酒來消愁只能更加憂愁。
【第94句】:【吃眼前虧】(慣)指立刻就受到傷害。
【第95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yīng)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 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第96句】:【瞌困撞著枕頭——正是貨】(歇)瞌困:瞌睡。是貨:諧“適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頭——對路”。
【第97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guān)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98句】:【旁觀者清,當(dāng)局者迷】見“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99句】:【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釋義:男子漢大丈夫不要打妻子,拿妻子出氣。 例句:唉,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我后悔酒醉拿你出氣。
上一篇:《醒世歌》-經(jīng)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