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諺)竹竿:撐船的篙多使用長竹竿。不會撐船,就不要去擺弄篙竿。指不是行內人,就不要強裝內行。也指凡事與己無關的,不要硬插手。 也作“不是撐船手,莫去摸篙桿”。
【第2句】:【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見“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
【第3句】:【無婦不成家】(諺)如果沒個婦女主持家務,這個家就難以成立。指主婦在家庭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4句】:【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歇)比喻情勢緊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5句】:【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諺)寧可繞著走遠點,也不要圖近少走一步,擔當風險。指凡事不可只圖省事近便,必須以穩妥安全為要。 也作寧繞十步遠,不走一步險。 寧繞干步遠,不涉一步險。
【第6句】:打拳不溜腿,終是冒失鬼。
【第7句】:【有粉不往臉上搽】(慣)粉:指搽在面部的細粉狀化妝品。比喻不顧臉面,不要體面。
【第8句】:即使自己的祖國貧窮,也不要嫌棄。
【第9句】:【刀對刀,槍對槍】 釋義:比喻針鋒相對,不示弱。 例句:不能給他軟的,也用不著跟他繞了,就跟他刀對刀,槍對槍干一家伙,讓他有法兒開臺,沒法兒收場。
【第10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11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12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13句】:【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歇)黃柏:即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味苦。磬:佛教打擊樂器,似缽,多用銅制。體面:本指好看,轉指光彩。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困難。指表面看起來似乎很體面,實際上卻有許多難處。
【第14句】:熟戲要當三分生,練成要加三分功。
【第15句】:【青史】“青史”即史書。那么,歷史為什么被稱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簡。制作竹簡其實并不容易,要選擇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稱為“青”;“史”指歷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平常的書籍大都是用竹簡制成。制作竹簡還有個程序,就是將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經火烤處理的竹簡不僅刻字方便而且能夠防蟲蛀,可長久保存。當時人們把這種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古人將這些竹簡編連成形狀像“冊”字的書,它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后來就以“青史”或“汗青”作為史書的代稱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16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費神】(諺)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燒荒等。育林:種植、護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發展。指要發展山林,就必須封山與育林并舉。
【第17句】:【雞兒不吃無工之食】(諺)雞不白吃食。公雞吃食會報曉,母雞吃食會下蛋。借指人不應白得人家的好處,要注意回報人家。
【第18句】:【窮寇勿追】(諺)指對走投無路的殘兵敗將,不可窮追,以免其死命反撲。 也作窮寇莫追。 窮寇不可深追。 窮獸勿逐,窮寇勿追。窮獸勿逐:對于被趕得無路可走的猛獸,不可再窮追。
【第19句】:【瞎子點燈——白費蠟】(歇)瞎子點上燈也還是看不見,白白浪費了蠟燭。比喻白費心機或白費力氣。一說,“蠟”諧“啦”。 也作瞎子點燈——白費。 瞎子打燈籠——枉費一枝蠟。
【第20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釋義:君子襟懷坦白,思想樂觀;小人心胸狹窄,憂慮重重。 例句:唐素琴悄聲細語地說:“古人不是留下這句成語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盧華心胸很寬,這樣的胸襟不是任何男人都具有的。”
【第21句】:【掉片樹葉子都怕打破頭】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22句】:【青菜豆腐保平安】(諺)指青菜和豆腐既富有營養,又不增多脂肪,常吃能保持身體健康。
【第23句】:【汗衫】“汗衫”是男女老少在夏季常穿的上衣,殊不知“汗衫”竟是漢高祖劉邦起的名字。 原來,在我國古代,“汗衫”最初被稱為“中衣”或“中單”,是一種用紗與絹制成的內衣。《玉臺新詠》中“白絹雙中衣”就是指內衣。那么,“中單”、“中衣”是怎么演變成“汗衫”之名呢?五代后唐人馬縞所著《中華古今注》說:“中單,汗衫也。漢高祖改名汗衫。”對于個中原因,《事物紀原》一書的作者,宋代學者高承解釋道:“漢高祖與項羽戰,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古代的“中單”、“中衣”等“汗衫”,其款式與制材自然與現代的針織汗衫大不一樣,但汗衫一詞則一直沿用至今。其緣由,恐怕在于其都具有貼身吸汗這一相同之處。
【第24句】:【近人不說遠話】 釋義:給親近人說話不用繞彎子(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是近人不說遠話,沖著孩子們,你也別跟彎彎繞這群家伙們跑了。”
【第25句】:【要長壽,多走路】(諺)在各種身體活動中,走路最適于各種年齡層面的人。指多走路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第26句】:【燈靠油,人靠飯】(諺)指人靠飯食,才能維持生命,產生力氣;這和油燈靠油才能點燃照明是一個道理。
【第27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28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29句】:【_一家人說兩家話】(慣)指對自家人太客氣,說見外的話。
【第30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釋義:能否相識(也指結婚),不在距離遠近,而在有無機緣。 例句: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
【第31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32句】:【依樣畫葫蘆】(慣)照著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也作依本畫葫蘆。 依葫蘆畫瓢。 照葫蘆畫瓢。
【第33句】:【瞎子發眼——豁出去】(歇)發眼:害眼病。豁出去: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去做。本指眼睛已經瞎了,再害眼病也不在乎;轉指沒有顧忌,舍得付出任何代價。 也作瞎子發眼——豁出來。 瞎子害眼睛——豁出去。
【第34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35句】:【千年的野豬——老虎的食】(歇)比喻終將成為強者的占有物。
【第36句】:【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歇)婆婆:祖母。指祖孫二人睡在一起,針在被窩里不見了,不會是外人拿走。比喻內部出了事,一定是內部人干的。
【第37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 招軍旗:古時招募士兵用的旗幟。吃糧人:指吃糧餉的士兵。插起招軍的旗幟,就有人應招參軍。也比喻總會有人響應。 例句:“插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有個吳先生是在閻錫山部下當過旅長的退職軍官,家里很富,才死了老婆。他在姐姐廟大會上見過小芹一面,愿意續她,媒人向三仙姑一說,三仙姑當然愿意。
【第38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 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39句】:【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見“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
【第40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腳】(諺)打人家一拳,要防人家一腳。指向人進擊要防人反撲。 也作“打出一拳去,謹防一腳來”。
【第41句】:【吃香】“吃香”一詞,比喻在領導或長輩面前受寵。 “吃香”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當時在京師流傳著“三班吃香,群牧吃糞”的說法。原來,宋承唐制,在宮內設有三班之職,分別為東頭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這“三班”都隸屬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別置三班院,以崇儀副使蔚進掌之。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達到數百人。這些人官尊事簡,權勢日增,是肥差。每年過元節,他們湊錢到寺院進香,合以祝圣壽,此乃謂之“香錢”。這就是“吃香”一詞的最初含意。 而群牧司領內外坊監使副判官俸祿最優,又歲收糞壑錢頗多,以充公用。所以,他們樓臺近水,也便被人戲謔地稱為“吃糞”了。無論是“吃香”還是“吃糞”,在當時都是憑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行業不正之風。“吃糞”一詞沒有流傳下來,可能是因為同穢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傳下來,官員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糞”。但“吃香”一詞,卻流傳至今,轉義為受寵。
【第42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43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44句】:【驢倒了架子不倒】(慣)比喻雖然已經面臨死亡或沒落,但還要勉強支撐。 也作“驢死不倒架”。
【第45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釋義:人的生死由命運決定,人的貧富決定于天意。這是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的思想。 例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江家要不想斷后的話,你還可以再生一個嘛!
【第46句】:【把好心眼掛在鼻子上——專為別人看】(歇)指假裝出一副好心腸,在人前顯示。
【第47句】:【山塌不后退,浪打不低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強,任何兇險和困難都不怕。
【第48句】:【烏鴉嘴】“烏鴉嘴”指那些說話不吉利、討人嫌的人。 那么,烏鴉是一種什么鳥呢?早先,烏鴉不僅不是不吉利的鳥,還是一種神鳥。烏鴉在古代也被稱作“烏”,《尚書·大傳》曾記錄說:“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這是把烏鴉當做瑞兆的例子。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所以把太陽稱作“金烏”。古人還相傳烏鴉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贊頌烏鴉,用“烏鴉反哺”來比喻孝敬父母。 甚至用慈烏來代指母親。晉代王嘉《拾遺記·魯僖公》說:“仁鳥,俗亦謂烏……。”烏鴉變成不祥之鳥,大概是從它能預示吉兇開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就記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可見到了后來,把烏鴉報吉兇變成了報兇不報吉。民間開始越來越排斥烏鴉,認為烏鴉會帶來晦氣,專主報兇。宋代梅堯臣還曾寫文為烏鴉辯解,認為烏鴉為表忠心才預示吉兇,卻為人們誤解以為它專報兇信。可見,烏鴉由吉祥鳥轉變為不祥之物,當在唐宋時期。 “烏鴉嘴”一詞意思的演變,和民間的世俗觀點有關。在民間,人們總把烏鴉和霉運相連,于是賦予“烏鴉嘴”另一種意思,即稱喜歡說話又出言不吉的人,這種人好事說不靈,壞事一說就靈。
【第49句】:【外頭吹牛,里頭漏油】(慣)比喻內部問題已很嚴重,卻還在外面吹牛皮說大話。
【第50句】:【挖墻腳】(慣)墻腳:墻根。比喻拆集體或他人的臺,使其利益受損或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51句】:【死豬不怕開水燙】 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 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52句】:【公雞見不得蜈蚣】 釋義:比喻一個制伏一個,二者不能在一起。 例句:他對江海濤說:“肖武斌和馬全福是公雞見不得蜈蚣,不能碰到一起。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嘛。事實證明,分開來只有好。”
【第53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龍】(慣)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龍。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龍。
【第54句】:【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此:這,這個。“此可忍”又作“是可忍”。孰:什么,哪個。這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例句:到現在,竟自屈膝自卑,叫外來的居上,此可忍,孰不可忍!
【第55句】:【遠憑衣裳近憑人】(諺)指從一個人的衣著、相貌上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修養素質。
【第56句】:【三日不好兩日好】(慣)指人的病情時好時壞。 也作“三日好兩日不好”。
【第57句】:【大懶使小懶】(慣)指懶人支使懶人做事,一個比一個更懶。
【第58句】:【百病可治,相思難醫】(諺)相思:專指男女愛情上的彼此思念。 各種各樣的病都可治療,惟有相思病無藥醫治。
【第59句】:【見縫子就鉆】(慣)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機進行鉆營活動。 也作“見縫兒就鉆,見洞兒就入”。
【第60句】:【烹牛而不鹽,敗其所為也】(諺)煮牛肉不舍得放鹽,結果把牛肉煮壞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第61句】:【江河不滿漏卮】見“滄海不能實漏卮”。
【第62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63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見“拿著銀碗討飯吃”。
【第64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 釋義:人一老就不中用了。 例句:看來,自己已經到了“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的時候,自己是老了。
【第65句】:【一槌敲中鼓中心】(慣)比喻一句話說中了要害。
【第66句】:舌頭是肉長的,事實是鐵打的.
【第67句】:【把火往懷里扒】(慣)扒(ba):撥動。比喻引火燒身,自招禍患。
【第68句】:【打開話匣子】(慣)話匣子:指收音機或留聲機。比喻人開始嘮叨或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也作拉開話匣子。 開了話匣子。
【第69句】:【出水才看兩腿泥】(諺)指從水里走出,才能看到兩腿上的泥巴。比喻事情只有到最后才能見分曉。
【第70句】:【百貨店】現在的百貨公司、百貨商場貨架上擺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品種之多,數以萬計。那么,為什么非叫“百貨店”呢? 相傳,清朝年間南方有一家雜貨鋪,生意興隆,鋪里的貨物樣樣都有,掌柜的便為自家的店鋪起了個“萬貨全”的字號。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訪,一見“萬貨全”的牌子,就想,這口氣也太大了。 當下,乾隆把伙計叫來,開口說道:“我買把糞釵子。”小伙計趕緊遞過來幾把。乾隆一看說:“我不要鐵的,要金的。”小伙計一看來頭不對,急忙把掌柜找過來。掌柜說:“小店確實沒有金糞釵子。”乾隆說:“你這里不是萬貨全嗎?”掌柜為了求得太平,忍住氣,叫伙計把招牌摘下來,然后說:“小店備貨有限,今后不敢吹‘萬貨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請給起個字號吧。”乾隆隨口說道:“就叫‘百貨全’吧。”后來,店主聽說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勝,趕緊把“萬貨全”改成“百貨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興隆了,發了大財。這事傳開后,其他店鋪紛紛效仿。從那時起,“百貨店”的名稱被正式固定下來了。 可嘆,當下這“百貨店”老字號牌子被“購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見到“百貨店”、“百貨公司”的牌匾了。
【第71句】:【燈里沒油捻子干,人沒錢了鬼一般】 釋義:捻子:用紙搓成的條狀物或用線織成的帶狀物做的燈芯。比喻人沒錢,被人看不起。 例句:老保根心中念道:“怨不得人常說,燈里沒油捻子干,人沒錢了鬼一般。可一點也不假呀。”
【第72句】:【土地老爺住深山——自在沒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無人理睬。
【第73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74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暗地搞陰謀詭計。 例句:“有句俗話。‘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我最不喜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搞詭計的人。”
【第75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76句】:【一鍬就挖出個井來】 釋義:比喻輕易就做成了一件事。 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勵他說:“隨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鍬就挖出個井來,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第77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78句】:【光腚拉磨——轉圈丟人】(歇)腚:屁股。指到處丟人現眼。常含譏諷或責罵意味。 也作“光著屁股推磨——轉著圈地丟人”。
【第79句】:【不圖打魚,只圖混水】(慣)不為捕魚,只想把水攪混。比喻不圖得到多少好處,只為把事情攪亂。
【第80句】:【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諺)朝:朝廷,泛指官場。舊指爭奪名譽地位,要在官場;爭奪財富利潤,要在商場。
【第81句】:【有了千田想萬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慣)形容人貪得無厭。
【第82句】:【爛套子也能塞窟窿】(諺)爛套子:使用過多年的舊棉絮。指爛套子再陳舊無用,還可以拿來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總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83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84句】:【立得正,不怕影兒歪】(諺)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為正,作風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惡意誹謗。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兒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第85句】:【老鼠上房——不是發大水,就是下大雨】(歇)比喻將有大的事件發生。
【第86句】:【羹里來的飯里去】(慣)比喻哪里來的還回到哪里去。
【第87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88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89句】:【唇亡齒必寒】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第90句】:【墻里開花墻外紅】(諺)花在墻里開,卻向墻外展現它的鮮紅艷美。 比喻人或事物往住在當地不受重視,在遠處卻影響很大,非常吃香。
【第91句】:【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釋義:比喻長壽,用于開玩笑。 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幾年,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好給我們多發展幾頭壯牲口。”
【第92句】:【吃酒不言公務事】(諺)喝酒時不要談論公事,以免醉后胡言,招致麻煩。
【第93句】:【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是指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準確求實、邊干邊玩、得過且過、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臉的工作作風。 “吊兒郎當”出自北京俚語。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說、評書、戲劇中就已引用,現在北京口語中也經常使用,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只是詞典中多未收入,應是個缺憾。“吊兒”在北方話中是吊起懸掛的東西,含有搖擺不定的意思。“郎當”在文中則有頹唐或衣服寬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兒”和“郎當”合起來,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負責任之意了。
【第94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95句】:【瓜田不納履,李不下整冠】 釋義:納履:提鞋。冠:帽子。在瓜田中不提鞋,在李樹下不整帽子。意思是不做讓人懷疑的事。 例句:論她的能力,干一點重要的政治工作還是可以的,但我再三考慮,還是搞技術為好,免得別人背地里說些閑話。古人說過,“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啊!
【第96句】:【初三月下有橫云,初四日里雨傾盆】 釋義:初三晚上月亮下有云帶,初四白天就有傾盆大雨。 例句:新月下,有黑云橫截,主來日雨。諺云:“初三月下有橫云,初四日里雨傾盆。”
【第97句】:【鍋開著等下米】 釋義:開:液體沸騰。比喻十分緊迫。 例句:母親心疼女兒,說道:“過幾天再說吧吧,這也不是鍋開著等下米的事兒。”
【第98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 釋義:佐:助。好鳥看好樹木棲身,賢能的臣子選擇明君效勞。 例句: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聞說唐君德勝堯舜,欽文敬武,天下紛紛以有德而伐無德,以有仁而伐無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99句】:【六十年氣運輪流轉】 釋義: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總會碰到好運氣。 例句:“好侄兒,常言道:六十年氣運輪流轉。誰敢說咱們馬家不能改變門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