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熬過冬,就是夏】(諺)指熬過了冬天的嚴寒,夏天就必定到來。比喻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必焦躁憂慮,耐心等待,定有轉機。
【第2句】:【一家有女百家求】(諺)指有女兒的人家,自然會招來許多求婚者。 也作“一家女,百家求”。
【第3句】:【刮起四兩肉,剝了一張皮】(慣)刮完了只有四兩肉,剝下來只有一張皮。形容入非常貧窮。
【第4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濟拮據,只能臨時應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5句】:【塘里無魚蝦也貴】(諺)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沒魚,蝦米也吃香了。比喻沒有高層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數。
【第6句】:【女子無夫身無主】見“男子無妻財無主,婦女無夫身落空”。
【第7句】:【瘦狗莫踢,病馬莫騎】(諺)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馬不可騎它。比喻對于病弱衰老的人,只應當憐憫救助,絕不可歧視凌辱。
【第8句】:黃藤上樹一一纏不清;死纏
【第9句】:【老天爺瞎了眼】(慣)比喻社會黑暗,壞人橫行,沒有天理。含埋怨的口氣。 也作老天爺不長眼。 老天爺閉著眼。
【第10句】:天上飛的雁——當不了盤中菜
【第11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諺)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誰修行誰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誰有誠意,誰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12句】:【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歇)夜貓子:即貓頭鷹,益鳥,頭部有角狀羽毛,眼睛大而圓,晝伏夜出,常在夜間發出凄厲叫聲,民間以為是一種不吉祥的鳥。指來人準不會有好事,兇多吉少。 也作夜貓子進宅——不會有好事。 夜貓子進門——不是好兆頭。
【第13句】:【不見了羊,還在羊群里尋】釋義:比喻在哪里丟的就到哪里去找。例句:如今這個老唱凈的又叫成班,說:“不見了羊,還在羊群里尋。我想府上還寄著我的箱籠,領去還弄出戲罷。”
【第14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15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詞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16句】:高梁地里種綠豆——高低不齊
【第17句】:【泡蘑菇】(慣)1比喻拖延時間。 2比喻故意糾纏。
【第18句】:【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釋義:寒露: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白露種麥子有點早,寒露種麥子有點晚,秋分種麥子正是時候。例句:老人見她走過來,說:“該種小麥了,農諺有云:‘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一年二十四節氣,秋分到了。”
【第19句】:前一段時間,我們這兒老是陰雨不斷,姥姥說:“老天爺把下雨當生意做了。”(河南·禹州)
【第20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21句】:螞蟻說成大象——吹得不像樣
【第22句】:【丈八的燈臺——照遠不照近】(歇)照:本指照射、照耀,轉指照顧、照管。指照管好了遠處的或別人的事情,卻不照管近處的或自家的事情。常比喻名聲、影響等傳播、擴大到遠處,而不在近處。
【第23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24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25句】:【刀不出鞘,弓不上弦】釋義:比喻不用武力行動。例句:以統之計,莫若來日設宴,請季玉赴席;于壁夜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擲杯為號,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
【第26句】:【壓住陣腳】(慣)陣腳:所擺陣的最前方。比喻穩住局面。
【第27句】:大家在猜缺一個角的方桌有幾個角。有的說三個角,有的說四個角,還有說五個角的。秦老師不無感慨地說:“看來,是神都有三滴雨!”(安徽·利辛)
【第28句】:【大滿貫】“大滿貫”現在多指在某項體育比賽中,在不同的賽事中連得幾個冠軍,稱之為“大滿貫”。如乒乓球比賽,有世界杯(一年一次)、世錦賽(二年一次)、奧運會(四年一次)三大賽事,在三大賽事中如果都得了冠軍,就是乒乓球大滿貫得主。中國榮膺這一稱號的有鄧亞萍、王楠、張怡寧、劉國良、孔令輝、馬琳,還有今年的倫敦奧運會金牌得主張繼科。所以,大滿貫是很高的榮譽。追究大滿貫的詞源,出自戰國末期韓非子的《韓非子·說林下》:“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人日:‘是其貫將滿矣,子姑侍之’。答日:‘吾恐其以我滿貫也。”’滿貫就是錢多的意思。此詞原本是繩子穿銅錢達到全繩用到盡頭,也就是銅錢貫滿全繩之意。如果家有萬貫,豈不就是個財主?引申義對于造孽最深、作惡最多者,也稱之為滿貫,成語所謂之惡貫滿盈的就是,卻絕不用作形容做善事。打小牌有習慣用大滿貫小滿貫的說法,也是繩子貫滿銅錢引申而來。這種賭博游戲,非善事也。古代傳統思維方式視錢多并非完全的好事,所謂滿溢損是也。滿貫容易惹是非,所以多引申為非善事。轉義為榮譽,是近年的事。
【第29句】:【羊肉沒吃上,惹一身膻】沒討著便宜,反而吃了虧。類似 :打不成狐貍,惹一身臊。張春帆《九尾龜》:“總是你和我 出的主意,如今弄得羊肉吃不著,惹得一身騷,倒上了他的 惡當。”
【第30句】:【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慣)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31句】:看著村上許多人經商致了富,爸爸也閑不住了。誰知他一趟廣州跑下來,竟賠了五百多元,奶奶安慰他說:“地黃瓜上不了高架子,吃草的羊變不成牛,你還是安心種地吧!”(河南·南陽)
【第32句】:耗子進碗柜——盡咬瓷(詞)
【第33句】:【守著燈籠變不出火】(慣)守著點燃的燈籠卻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靈活。
【第34句】:【烹牛而不鹽,敗其所為也】(諺)煮牛肉不舍得放鹽,結果把牛肉煮壞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第35句】:【眼毛短——分不出高低】(歇)指分辨不出高下、優劣。
【第36句】:一天,我問媽媽:“媽媽您還想要個漂亮的孩子嗎?”媽媽說:“我已經有個漂亮的孩子了!”我說:“那您還想要個男孩子嗎?”媽媽摟著我說:“我不想要男孩子,女兒好,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湖南·衡陽)
【第37句】:【 —撒韁繩,馬失前蹄】失去控制,出現問題。《北京日報》 (1985,1,17):“有些同志盡管口頭上承認培養接班人的重 要性,但實際上還缺乏緊迫感,總覺得馬上的年輕干部太 嫩,惟恐自己一撒韁繩,馬失前蹄。”
【第38句】:【小罵大幫忙】(慣)指批評、反對不過是作姿態,實際上是支持、擁護、幫大忙。
【第39句】:【吊在絲上的蜘蛛——懸空著】(歇)本指懸在空中,轉指心里不踏實,牽掛著。
【第40句】:【打死老虎】(慣)比喻打擊已經失勢或失去反抗能力的人。
【第41句】:哥哥有十四歲了,在家里他吃的飯最多。在一旁的爸爸說:“真是家有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云南·魯句)
【第42句】:【一傳十,十傳百】(慣)形容消息傳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傳兩,兩傳三。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第43句】:【半路上出家】(慣)出家:離開家到廟里去做和尚、尼姑或道士。比喻放棄原來從事的職業,中途改行。
【第44句】:【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釋義:比喻一代年輕人接替了一代年老人。例句:旁的東西有新的,人哪里有新的?有。柜臺里頭坐了個小老板,二十來歲,柜臺外頭站了個跑堂的,十八九歲。俗語云:“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也要算得一新。
【第45句】:【千日錛子百日斧】(諺)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練好錛子,一百天才能練好斧子。泛指各行業要練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第46句】:【 聽評書掉淚,替古人擔憂】借指沒有必要的擔憂。類似 的: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莫替古人擔憂。張恨水《啼笑 因緣》:“可是這也礙不著你什么事,你干嘛聽評書掉淚,替 古人擔憂?”
【第47句】:【一事到官,十室牽纏;一人入獄,一家盡哭】(諺)因一件事告入官府,鄰居左右受連累;一人坐牢,全家痛苦。指舊時訴訟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第48句】:【 想過河又怕濕了腳】做事有顧慮,怕不利。類似的:又想 過河,又怕脫褲子。姚雪垠《李自成》:“經過這一夜暢談,特 別是自成已經流零出挽留之意以后,他知道他要么就入伙, 要么就斷然拒絕,不容他想下水又怕濕了腳。”
【第49句】:【勞燕分飛】“勞燕分飛”用以比喻夫妻或情侶分手。 “勞燕分飛”出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勞燕”指的是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曾有人誤將“勞燕”當成辛勞的燕子,太望文生義了。燕子大家都很熟悉,而伯勞是什么樣的鳥呢?伯勞俗稱“胡不拉”,是一種食蟲性的鳥。伯勞大多棲息在丘陵或開闊林地,在我國較為常見。傳說伯勞和燕子這兩種同屬雀科的候鳥,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會相戀,經過炎炎夏日的激情,至秋天冷卻,各奔東西,遷徙異地。這便是“勞燕分飛”典故的由來。正因為此,伯勞與飛燕也經常被古人寫進詩中。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文案:“他典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伯勞從從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與西飛的燕子共同構筑了傷感離別的凄涼景象,成為不再聚首的象征。所以,用“勞燕分飛”來喻指曾經相愛的戀人或夫妻分離,再合適不過了,只是有些傷感。
【第50句】: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第51句】:月光下散步——形影不離;形影相隨
【第52句】:一根燈草點燈——無二芯(心)
【第53句】:【吃錯了藥】(慣)譏諷人腦子出問題,做錯了事。
【第54句】:【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諺)指人世間最難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萬兩黃金容易得,一個知己也難求。 萬兩黃金容易得,人間知己最難求。
【第55句】:【寶貝】人們把珍貴的東西稱為“寶貝”。這貝類為什么稱為寶呢?它源于貝殼曾是最早的貨幣。貝類,屬軟體動物腹足類,大小因種而異,棲于海濱巖礁,殼可為裝飾。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選擇海貝做商品交換的媒介,有體小質硬,攜帶方便,折價靈活,容易保藏等優點,大致在夏代已成為貨幣。到商周時期,貝幣的使用達到高峰,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貝幣就數以萬計。隨著商業的發展,真貝幣供不應求,后來又出現一些石、骨、蚌、青銅等質地的仿貝幣,其中青銅貝幣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距今已3000多年。直到秦始皇統一貨幣廢貝行錢,貝才最后退出了流通領域。由于貝在歷史上曾充當過流通中的貨幣,成為財富的象征,如同金銀被當成財寶一樣,貝被當成財寶便是題中之意,故有寶貝之稱。“寶貝”引申為對小孩兒的愛稱。
【第56句】:棒槌灌米湯——滴水不進
【第57句】:【狗肉不上席】這是統行于民間的俗語,現在常用來形容某人素質差難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東西用此話作比。其實,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僅可以上席,還曾把狗肉列為祭祀大禮的專用品,在周朝,那時狗肉是周天子專用食品,貴重如金,官員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美味。佛教傳人后,佛學典籍認為狗是不潔動物,禁止徒眾食用,由此影響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幾乎都是佛教的鐵桿信徒,他們曾多次頒布禁食狗肉的詔令。唐高祖李淵、女皇武則天都先后頒布《禁屠詔令》,嚴厲禁止宰殺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貽謀錄》載:屠殺狗,吃狗肉都要處以斬刑。到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以后,這類規定也沒有放松,不僅不能吃狗肉,連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歷史上禁吃狗肉的規定延續如此之久,對于狗肉不能上桌,發揮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實際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第58句】:【 秋風掃落葉】形容來勢迅猛,迅速掃除。張孟良《兒女風 塵記》:“救濟院的傳染病還在流行,孩子們像秋風掃落葉一 樣接連著死去。”
【第59句】:班上轉來一個長得很丑的同學,我們在背地里都笑話他,可期中考試時,他的成績卻名列前茅。想起老師常說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一個個都不好意思起來。(甘肅·寧縣)
【第60句】:【一家有事,眾鄰分憂】鄰里街坊,會互相幫助。張孟良《兒 女風塵記》:“一家有事,眾鄰分憂,單指望著遭難的人家是 不行的。如今只有大家一齊出力,才能把錢湊出來!”
【第61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慣)洞庭山:在太湖中,屬吳江縣,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盛產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處卻忘了這好處的來源。
【第62句】:【白露身不露】釋義:“白露”時,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氣漸冷,赤身露體易著涼。例句:八月,秋興:諺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
【第63句】:【一跳三丈高】形容發怒。成語:暴跳如雷。池莉《來來往 往》:“康偉業的幾個副經理一聽這話,氣得一跳三丈高。” 無明火三丈高形容突然大怒。《艾蕪短篇小說選》:“不 要提了!提起就叫我無明火高三丈!”
【第64句】:頭發絲上刻仕女圖——入細入微
【第65句】:【有了老婆不愁孩,有了木匠不愁柴】(諺)有妻就會生孩子,有木匠就有柴燒。比喻具備了充分的條件,需要的東西自然就會得到。
【第66句】:【大姐做鞋,二姐有樣】(諺)大姐做好鞋,二姐就有樣可學著去做。 指前人做出榜樣,后人跟著學。也指前人取得經驗教訓,可供后人借鑒。 也作“大姐做鞋,二姐照樣”。
【第67句】:【旋的不圓,砍的圓】(慣)旋(xuan):用刀子轉著圈兒地削。轉著圈兒削成的東西不圓,用刀砍的倒圓。指事情反常,不合常理。
【第68句】:【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釋義:太陽落山時,天空如有三條箭形云,第二天就會下雨。例句:麥子收到第四天,競賽正搞得熱火朝天,我們發現有雨情了。先是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我們發現天空上有三條箭形云,按照農諺說:“日落三條箭,隔天雨就現。”
【第69句】:刀口遇滾水燙——疼痛難忍
【第70句】:【拉車不看路】做事目的不明,方向錯誤。成語:南轅北 轍。諶容《光明與黑暗》:“生產嘛,不可不抓,不可多抓,只 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這是很危險的。”
【第71句】:鄰居小紅愛使小性子,動不動就生起氣來。媽媽逗她:“看小紅,嘴噘得能掛個油葫蘆了。”說得小紅哧地笑了。(河南·鎮平)
【第72句】:開水洗面——難下手
【第73句】:【老王的拳搗老王的眼】(慣)比喻自己人內部發生爭斗。
【第74句】:路上,小兵不解地問他媽媽:“媽媽,你怎么知道我在書店呢?”他媽媽點著他的鼻尖說:“自己養的兒子知道小名兒嘛!”(安徽·安慶)
【第75句】:村里不少人都說一鄰居在沈陽掙錢多,爸爸說:“黃鱔大,窟窿眼也粗。”(安徽·樅陽)
【第76句】:【此一時,彼一時】見“彼一時,此一時”。
【第77句】:餓狗見了吃飯的——搖頭擺尾
【第78句】:【 真金不怕火煉】謂經得起考驗。西戎《糾紛》:“我說你們 呀,不要管人們說長道短的,只要把活兒做好,任務完成,擺 出成績來,叫他們盡管說,真金不怕火煉,到那陣,叫他們想 挑毛病也沒嘴說了!”
【第79句】:接生婆動刀——要孩子的命
【第80句】:諸葛亮戰群儒——全憑一張嘴
【第81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慣)1形容人處世圓滑。2形容人能隨機應變。 也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見一種人說一種話。
【第82句】:【阿母愛郎,脫褲換糖】(諺)郎:兒郎。阿母愛兒,不惜脫下褲子換糖給兒子吃。指母親疼愛子女,往往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
【第83句】:閻王翻跟頭——鬼花招
【第84句】:劉大媽和兒媳婦又吵架了。鄰居大嫂來勸解:“吵吵嘴沒啥相干,誰家不是碗大碟小磕著碰著哩?”(山東·金鄉)
【第85句】:【桃李】“桃李”現在常用喻指學生。“桃李”本是兩種果樹,是誰把它們“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見于《詩經》,《詩經》中有“華如桃李”的詩句,不過,它還不是比喻學生。“桃李”一詞用于比喻學生,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給他幫助的,他便獨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質遇到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養保舉的人在自己有難時,怕被連累不肯為自己說句公道話。子質感到很傷心。子簡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蔓生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 從此,人們就把培養人才比作“樹人”,把學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薦了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皆為名臣,時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桃李”指代學生,流傳至今。
【第86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現敗筆。
【第87句】:身體越煉越壯,腦子越用越靈。
【第88句】:【吃香的,喝辣的】釋義:形容吃喝多而好,生活舒適。例句:我可憐的兒呀,你逃不了你的命。俗話說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命里注定的,逃不了。既是這么著,我也就是盼著你找個好人家,吃香的,喝辣的。
【第89句】:賣門神掉江里——人財兩空
【第90句】:田鼠走親戚——土來(里)土氣
【第91句】:【黃花魚,溜邊兒】指回避問題,繞著走。浩然《艷陽天》: “我得把話說在頭邊:如今我攤上真事兒了,你可不能黃花 魚溜邊兒.呀!”
【第92句】:【打倒了長人,矮子露臉】(諺)長人:高個子的人。指高個子被打倒,低個子就顯露了出來。比喻才能出眾的人被打倒,不起眼的人才能出頭露面。
【第93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諺)人畢竟不是圣人賢人,誰能生來不犯錯誤呢?指人人都有局限,免不了要犯錯誤。 也作“人非圣賢,誰能無過”。
【第94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諺)緣:緣分。舊指人與人能否相遇、相識,主要靠緣分。 也作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卻成仇。 有緣千里巧相投,無緣對面不能留。
【第95句】:挨了刀的皮球——沒氣了
【第96句】:【丟去九霄云外】(慣)九霄:天的最高處。指扔得遠遠的。
【第97句】:喜鵲的尾巴——老翹著
【第98句】:龍王爺湊熱鬧——漲水
【第99句】:【入行三日無劣把】(諺)劣把:對業務完全生疏的行外人。人進入某一行業,有三天工夫就能基本懂行。指精通行業的業務難,懂得行業的一般知識易。
上一篇:慧人慧語,選句送給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