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兜圈子】(慣)指走迂回曲折的路或到各處走一遭。也比喻說話拐彎抹角,不直截了當。
【第2句】:【卜一手穿針,一手捻線】(慣)比喻在雙方之間聯絡,為雙方接通關系。
【第3句】:【打人不過先下手】(諺)不過:沒有超過。指打仗或爭斗,先出手就能取得主動,后下手不免吃虧。
【第4句】:【狗不咬上門客】(諺)比喻對客人應以禮相待,不可粗暴無禮。
【第5句】:【木不鉆不透,人不激不發】(諺)木材不鉆就穿不透孔,人不經受激勵就難以奮發圖強。指人的奮發向上,往往需要客觀上的激勵。
【第6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7句】:【貨郎擔子——兩頭貨】(歇)兩頭:本指這一頭和另一頭,轉指三天兩頭。貨:諧“禍”。指接連發生災禍。
【第8句】:【勝者王侯敗者賊】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9句】:【彌天之罪,一悔便消】(諺)即使犯下了極大的罪,只要能真誠懺悔,罪也就消除了。指真誠悔過,是消除罪過唯一的途徑。 也作“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
【第10句】:【趁熱好打鐵】 釋義:比喻做事要抓住時機。 例句:“趁熱好打鐵,把剩下的這些崗樓都他媽的一掃光吧!”
【第11句】:【隔山買老牛】(慣)沒看見牛,就買下了。比喻不見貨物就盲目成交。也比喻不了解實際情況就做決定。
【第12句】:【打在兒身,疼在娘心】(諺)指母子心連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懲處,主子心中不安。
【第13句】:【過河卒子掃千軍】(諺)卒子:象棋盤上排列在最前列的兵卒。指下象棋時,卒子過了河界,就有橫掃干軍的力量。比喻戰爭中如果指揮得當,普通士兵也會發揮無窮的威力。
【第14句】:【里外不是人】(慣)指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
【第15句】:【家有梧桐招鳳凰】(諺)梧桐:梧桐樹,傳說鳳凰鳥只在梧桐樹上棲息。鳳凰: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指家里有了梧桐樹,才能招得鳳凰來。比喻具有優越的條件,才能吸引來人才。 也作“家有梧桐樹,不愁鳳凰來”。
【第16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果。結果:本指結果實,轉指結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果。
【第17句】:【爬得高,跌得腫】(諺)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來必定傷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強烈,失敗起來就越慘重。也比喻權勢越大,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慘。 攀得高,跌得重。
【第18句】:【富不教學,窮不讀書】(諺)指富人不愿教學,因為教學清苦、勞神;窮人不去讀書,因為讀書費錢財、費時間,窮人承受不起。 也作“窮不讀書,富不教學”。
【第19句】:【心中有事入夢難】(諺)指心里有事困擾,人就很難睡著。
【第20句】:【打耗子還得個油紙捻兒】(諺)耗子:老鼠。指要逮老鼠還得用個油紙捻兒作誘餌。泛指做任何事都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第21句】:【吃香的,喝辣的】(慣)指吃得好、喝得好,享受富足的生活。 也作“吃香喝辣”。
【第22句】:【剪彩】現在,剪彩之風大時興,小到店鋪開張,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鋪老板,上到國家領導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美國商人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新店開張前,清晨打開店門并橫系一條布帶。這樣既可防止開張前被閑人闖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徠顧客。布條取走,宣告商店正式開張。1912年有個叫威爾新的商人在美國圣安東尼奧市的華狄密鎮開了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傳統風俗,清早便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等待正式開張的時刻。威爾斯十歲的小女孩牽著一條狗匆匆走出店門,無意中碰斷了布條。顧客以為公司已經開張,于是蜂擁而人,爭先恐后地購買貨物,給開張之日迎來了大吉大利。后來竟在第二家百貨公司開張時,有意讓其幼女碰斷布帶,果然開張大吉。于是人們互相仿效,大為推廣。后來,布條被五彩繽紛的彩帶取而代之,人們在開張時刻用剪刀鄭重地剪斷彩帶,“剪彩”因而得名。
【第23句】:【將本求利】(諺)做生意先得籌集本錢,有本錢才能生出利潤。指做生意為的是求取利潤,而投入資本是求取利潤的先決條件。
【第24句】:【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釋義:沉魚落雁:魚見了沉入水底,雁見了降落沙洲。閉月羞花:月亮見了躲藏起來,花兒見了感到害羞。形容女子容貌特別美麗。 例句: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日大喬,次日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心中向往已久,欲得之而無門。
【第25句】:【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諺)屋頂上面漏水,上面不知道,屋下面的人知道得很清楚。比喻上層執政者的過錯,人民群眾看得最清。
【第26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27句】:【仨一群五一伙】見“三個一群,五個一伙”。
【第28句】:【騎瞎馬走黑道】(慣)比喻盲目行動,走錯了路。
【第29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路見不平,拔刀相向。 路見不平,拔拳相助。
【第30句】:【甩袖子】(慣)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顧。
【第31句】:【大江大河都過啦】 釋義:比喻闖過大風險,經受適磨難,什么也不怕。 例句:兒子為這類的事兒挨過打,挨過罵,大江大河都過啦,還怕你喊哪?他照舊那句:“我沒錯!”
【第32句】:【一句好話三分暖】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
【第33句】:【千家吃酒,一家還錢】(慣)眾人喝酒,一人出錢。比喻眾人得好處,卻由一人付出代價。
【第34句】:【來者不懼,懼者不來】(諺)敢于前來的,就無所畏懼;膽怯害怕的,自然就不敢來。指凡是敢于前來應戰或挑起事端的,就沒有膽小怕事的。 也作“來者不怕,怕者不來。”
【第35句】:【谷鋤八遍餓殺狗】 釋義:八遍:形容遍數多。種谷多鋤,顆粒就飽滿,沒有秕谷可喂狗。 例句: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惟深是求。第三遍,較淺于第二遍。第四遍,又淺于第三遍,蓋谷稈大,則根浮故也。諺云:“谷鋤八遍餓殺狗,為無糠也。”
【第36句】:棋逢敵手難藏身。
【第37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諺)古:自古以來的傳統。譜:標準。 老輩人如果不經常講說民族傳統,年輕一代就會失去傳統的知識與道德。指傳統文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下傳承。 也作“老人不講古,后生沒個譜”。
【第38句】:【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 釋義:男孩子七八歲就能干活,不再吃閑飯。 例句:當地人常說:“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劉志丹六歲上就由爺爺帶著,邊念書邊干活。
【第39句】:【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諺)指發大財要靠有好的命運,好的機遇;能過上小康生活則憑的是自身的勤勞苦干。 也作“大富由天,小富由人”。
【第40句】:【東扯葫蘆西扯瓢】(慣)比喻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地閑聊。 也作東扯葫蘆西拉瓢。 東拉葫蘆西扯瓢。
【第41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42句】:碾谷要碾出米來,說話要說出理來。
【第43句】:【霸王的弓——越拉越硬】(歇)霸王:指楚霸王項羽。傳說楚霸王項羽身材高大,力能舉鼎,用的弓又重又硬(yipinjuzi.com)。比喻人的態度越來越強橫。
【第44句】:【好樹結好桃,好地長好苗】 釋義:樹好結的桃也好,地好長的莊稼也好。 例句:常言道:“好樹結好桃,好地長好苗”。土地是發展農業的根本。離開了土地,農作物就失去了生長的前提。
【第45句】:【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里去】(歇)湯里來:指豆腐是用大豆加水磨成豆漿后,再加入石膏或鹽鹵凝固而制成的。水里去:指豆腐翻倒在海水里。比喻何處來,還回到何處去。也形容四處勞苦奔波。
【第46句】:【吃蔥吃蒜不吃姜】 釋義:指頭腦不發熱,做事有主張。 例句:江大隊長,算你能說。可我張小七吃蔥吃蒜不吃“姜”!我可不打腫臉充胖子。
【第47句】:【把貓說成虎】 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 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48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諺)遇合:碰到好官運。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舊指依照常規努力,比不上有個好運氣。
【第49句】:【敢走黑路就不怕鬼】(諺)迷信說走黑路容易碰見鬼。既然敢走黑路,就不怕遇到鬼。比喻人既然敢干,就無所畏懼。
【第50句】:【各打五十大板】(慣)比喻不論是非曲直,對當事各方給予同樣的懲罰。
【第51句】:【三錢兒油,倆錢兒醋】(慣)比喻很小的事情。
【第52句】:【好狗不擋道】 釋義:罵人不要擋住道路。妨礙通行。“不擋道”又作“不擋路”。 例句:那個不知好歹的年輕纖夫,是個生楞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
【第53句】:【只吹冷風,不添熱火】(慣)比喻只說某人的壞話,不說好話。
【第54句】:【六十勿過夜,七十勿過旰】(諺:勿:不要。旰:晚上。年上六十,不要在別人家過夜;年上-十,不要在別人家逗留到晚上。指人上了年紀后,要隨時防止意外。 也作“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
【第55句】:【海上無風三尺浪】見“大海無風三尺浪”。
【第56句】:【翻臉不認人】(慣)形容態度突然改變,不講一點兒情義或情面。 也作“翻臉不認親”。
【第57句】:【槍桿子朝里打】(慣)指打擊、傷害自己人。
【第58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59句】:【男大當婚,女大須嫁】(諺)婚:婚配,娶妻。嫁:出嫁。指到了婚嫁年齡,就必須男婚女嫁。 也作男大當娶,女大當聘。 女大當嫁,男大當婚。
【第60句】:羊群走路靠頭羊。
【第61句】:【知星宿,衣不覆】(諺)舊指懂天象、知吉兇,會窮得衣不蔽體。
【第62句】:【殺雞焉用牛刀】此語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誰能想這樣一句俗語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論語·陽貨》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城里有弦歌之聲,微微一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必要推行禮樂大道。子游一本正經地說:“過去您教導我們說:‘君子懂得禮樂之道就會有仁愛之心,小人懂得禮樂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導去做的呀!”孔子聽后對其他學生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第63句】:【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 釋義:比喻敢作敢當,什么也不怕。 例句:雪梅說:“敢吃三斤姜,敢擋三條槍!既然敢跑出來,就不怕刀山火海,誰敢盤問咱,咱就理直氣壯地跟他講:我們是夫妻!”
【第64句】:【洗臉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淺】(歇)扎猛子:游泳時頭朝下扎到水里。譏諷人缺乏自知之明,不曉得風險有多大。
【第65句】:【冬吃蘿卜夏吃姜】(諺)蘿卜:有幫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開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蘿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體健康。 也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郎中開藥方。郎中:中醫醫生。 冬吃蘿卜夏吃姜,免請醫生免燒香。燒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第66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諺)山上長著各式各樣的花草,人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個性。指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志趣與個性,不可強求一致。
【第67句】:【騎驢會判官——馬上見鬼】(歇)判官:迷信傳說中閻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馬上:本指在驢馬背上,轉指立刻。見鬼:本指見到鬼,轉指死亡。指立刻就死去。
【第68句】:【窮時不走親戚家,餓時不進蘿卜園】(諺)人窮時到親戚家,會讓親戚以為是來求助,受親戚小看;蘿卜通氣開胃,消積食,人餓時吃蘿卜,會越吃越餓。指人貴識趣。
【第69句】:【一日不書,百事荒蕪】(諺)荒蕪:荒廢。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記錄,以后很多事就無法考證。也泛指凡緊要的事都必須筆記下來,不可中斷。
【第70句】:【放隔山炮】(慣)比喻所采取的行動威力很大,在這個地方行動,其他地方也受到影響。
【第71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72句】:【秋風過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第73句】:【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釋普濟的《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日:‘惡習虎不食子’。”后來經演變,成為“虎毒不食子”。這個俗語在人類極端情況下,會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惡的極端表現,他們可能殺死親生,這些人是喪盡天良的父母。 人有善和惡兩個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惡和權力利益糾纏在一起,會變得很可怕。在權力利益面前,親情有時也會變得不重要。唐朝武則天為爭后位,竟親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兒,嫁禍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惡虎食子”的實例。 還有一例是春秋時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齊桓公的一個廚師,一天聽齊桓公無意之間說:“天下什么肉都吃過了,唯獨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兒子烹了給齊桓公吃,還問齊桓公:“這肉好吃嗎?”齊桓公不知道是人肉,連聲說:“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信任。后來是他和一伙兒奸臣害死了齊桓公,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第74句】:【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二月二”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從漢代就開始了,那時,二月二又稱青龍節、春龍節。 “二月二,龍抬頭”源自古老的天文學。人們曾經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黃昏,角宿一星和二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類似龍的雙角,東方在五色為青,故稱“青龍抬頭”。雖為驚蟄節令,其時,興云播雨的龍,卻還在睡懶覺,故此,或供饗以六畜犧牲,討好哄之;或以木桿敲擊房梁,驚而擾之。種種招數,皆為呼喚龍的醒來。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俗叫“二月二,通地氣兒”。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龍而動:那耕地的犁杖,一對扶手,若龍角高翹;雪亮的犁刃,呈龍頭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攪動煙霧氤氳,叫做“二月二,通地氣兒”。 二月二,在民間是個重大節日,傳說之多,民謠之多,是其他節日不可比擬的: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二月二,敲鍋底,燒陳菜,吃陳米;二月二,龍抬頭,人抬腳……
【第75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一俗語比喻已經敗落的事物,還能奄奄一息地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死后還能發揮一定作用,屬貶義。 此典源出《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講的是魏明帝臨終的時候,委托曹爽、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當時,曹氏宗室有個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權的危機,上書勸告曹爽,敘說了歷代皇族統治滅亡的原因,勸說他親本族、友異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變。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來講明道理。他勸說道:“如果沒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樹根腐朽,樹葉就要枯萎,枝葉繁茂,樹根才能得到庇護;枝條凋零,樹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因為這種蟲子腳很多,所以雖然死了,也能支撐其身體不倒。”這句話講的都是自然現象,卻寓意深遠。 可惜,這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岌岌可危,無力回天。
【第76句】:【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 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 古代,“爺”字寫為“爺”。據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看來,“爺(筇)”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漢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 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第77句】:【做夢娶媳婦兒——想得美】(歇)指想得倒很好,就是實現不了。常含譏諷意味。
【第78句】:【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歇)宋·羅泌《路史》記載:云南民間傳說,唐朝時,土官緬氏派緬伯高送天鵝向唐明皇進貢,經過沔陽湖時,天鵝飛走,只留下一根鵝毛。 緬伯高只好將這根鵝毛獻上,并說:“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指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情重。
【第79句】:【爬格子】(慣)指在有格子的稿紙上寫作。
【第80句】:【千文許要,一文許還】(諺)做買賣,賣主允許要價千文,買主可以還價一文。指買賣場中,漫天要價和就地還錢是平常事。
【第81句】:【一個鼻孔出氣】(慣)形容立場一致,臭味相投。 也作一個鼻子眼兒里出氣。 一鼻孔出氣。 一個鼻孔喘氣。
【第82句】:【鴨子浮水——面上不動暗里在動】(歇)浮水:在水里游。指表面上不露聲色,卻在暗中行動。
【第83句】:【懷著鬼胎】(慣)比喻心里有不能告人的想法和隱情。 也作“懷著一肚子鬼胎”。
【第84句】:【好狗不擋路】(諺)指機靈的狗不臥在道路當中,阻擋往來交通。比喻知趣曉事的人,絕不做妨礙別人行動的事。 也作好狗不擋道。 好狗不礙路,礙路沒好狗。
【第85句】:人靠自修,樹靠人修.
【第86句】:【七分人事,三分天資】(諺)人事:指人主觀上努力與否。天資:天賦。指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天資聰敏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靠勤奮刻苦。
【第87句】:【牛頭馬面】“牛頭馬面”比喻各種陰險丑惡的人。它源自佛教,傳說中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面像馬。“牛頭馬面”是地獄的公差,讓人在陰間受上刀山下油鍋等刑罰的差事都是他們去做。牛頭最初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大無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時,因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傳人中國后,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對稱、成雙,于是又配上了馬面。“牛頭馬面”可以說是土洋結合。
【第88句】:【人不親土親】(諺)土:鄉土,故鄉的土地。指本鄉本土的鄉親有著天然親情,即使彼此不多往來,故鄉的情誼也會使他們親熱。 也作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人不親土親,心不熱血熱。
【第89句】:【腦瓜子有轉軸】(慣)比喻人見風轉舵,善于跟著情勢轉變立場、態度。
【第90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慣)篙竿:撐船用的竹竿。比喻所說的一番話傷害了眾人。
【第91句】:【婚紗】現在,結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婚的大忌。人們稱結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 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合式的婚典。
【第92句】:一個船兒一個舵。
【第93句】:【拉墊背的】(慣)1比喻找人頂替自己的錯誤或拉人一起去干壞事。 2指自己不行了,也不讓別人好過。
【第94句】:【兵無強弱,將有巧拙】 釋義:兵:士兵、軍隊。軍隊無強弱之分,將領有智愚之別。指選擇帶兵的將領,要重在智略。 例句:古語有之:“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第95句】:【窮生虱子富生疥】(諺)疥:一種因疥蟲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 指舊時窮人沒有換洗的衣服,身上的虱子多;富人生活奢侈放蕩,染上疥瘡的多。 也作“窮長虱子富長瘡”。
【第96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諺)少壯:年少力強。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強時不知努力進取,到得年老無為時就悔恨不及了。勸少年要及時努力語。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97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兒上】 釋義:比喻不能從表面看問題。 例句:這會兒又一口咬定他們不會學懶。瓜甜瓜苦,不在皮兒上,嘴巴兩層皮,說話不費力。懶不懶,要看實踐哩!
【第98句】:【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慣)形容聲勢浩大,發展迅速。
【第99句】:【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 釋義:不能依靠別人,得靠自己長志氣。 例句:“你說我說的是啥話?我說的是千年老實話。貸款!咱壓根就沒貸過款。俗話說:‘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咱不沾它,它也別沾咱。”
上一篇:生活哲理的文案,簡潔精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