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芝麻掉到針鼻兒里——趕巧】(歇)針鼻兒:針頭上的小孔。指湊巧、巧合。
【第2句】:【戴烏紗帽】(慣)烏紗帽:古代官員戴的用黑紗布制成的帽子。比喻當(dāng)官,居于領(lǐng)導(dǎo)地位。
【第3句】:【外頭擺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慣)擺浪子:擺出浮浪子弟的派頭。家子:家什,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擺闊顯富,老婆在家里挨餓。
【第4句】:【置于死地而后快】(慣)把人整死心里才痛快。形容人非常狠毒。 也作“置之死地而后快”。
【第5句】:【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諺)當(dāng)父親的小偷小摸做賊,兒子就會明火執(zhí)仗去搶劫。指父輩行為不端正,兒子就會變本加厲地學(xué)壞。
【第6句】:【惡犬護(hù)三村】(諺)惡犬:勇猛的狗。指一條勇猛的狗,能守護(hù)周圍的幾個村莊。比喻一個見義勇為的壯士,可保得周圍村莊不受侵?jǐn)_。
【第7句】:【帽子破了邊——頂好】(歇)頂:本指帽子頂部,轉(zhuǎn)為副詞,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贊賞。
【第8句】:【淡淡長流水,釅釅不到頭】(諺)釅(yan):濃烈。指清清淡淡,長流不斷;濃濃釅釅,不會久遠(yuǎn)。比喻人際交往,平淡可以保長久,過熱往往難到頭。
【第9句】:【大海孩兒臉,一天變?nèi)儭?釋義:形容海上氣候變化無常。 例句:漁諺說:“大海孩兒臉,一天變?nèi)儭保痪茫箫L(fēng)突然停了,但海濤一時停不下來。
【第10句】:【稂不稂,莠不莠】(慣)稂(lang):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結(jié)實(shí)的禾草。 莠:莠子,俗稱狗尾巴草。原指莊稼既不像稂,又不像莠。比喻人不成材,沒能耐。也形容人衣冠不整。
【第11句】:【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斗】(諺)孔子:姓孔名丘,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曾子:姓曾名參,孔門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會罵人,曾子家的子弟不會斗毆。指在教養(yǎng)程度很高的環(huán)境里,不會發(fā)生粗野行為。
【第12句】:【陰也有個晴,黑也有個明】(諺)天陰也有晴的時候,天黑也有明的時候。比喻惡勢力橫行霸道,也會有受到制裁的時候。
【第13句】:【人活年輕,貨賣時新】(諺)人年輕時,是最風(fēng)光、最有活力的;貨物的款式時新,是最招買主、最暢銷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候是青春。
【第14句】:【公雞頭,母雞頭,湊到一起就想斗】 釋義:形容人像好斗的雞一樣喜歡爭斗。 例句:老蒲見兩人拉起架子,要吵嘴的樣子,忙推開二人,打著哈哈說:“公雞頭,母雞頭,湊到—起就想斗,斗來斗去,為的是—粒砂土豆。”
【第15句】:【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見“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
【第16句】:【藍(lán)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lán)靛:靛藍(lán)的通稱,深藍(lán)色的有機(jī)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jīng)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zhuǎn)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17句】:【好話不背人】(諺)指光明正大的話,不會避著人說。 也作好話不背人,背人沒好話。 好話不瞞人,瞞人無好話。
【第18句】:【雞多爭窩,羊多爭坡,和尚多了爭飯鍋】(諺)雞多了就爭著占窩,羊多了就爭上山坡,和尚多了就爭吃飯的鍋。捐人多了就免不了爭多論少,發(fā)生摩擦。
【第19句】:【倉老鼠問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倒有】(歇)倉老鼠:糧倉里的老鼠。老鴰:烏鴉。 譏諷富有的人向沒有積蓄的人求援是找錯了人。
【第20句】:【教人教心,澆花澆根】見“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
【第21句】:【又想吃魚,又怕沾腥】(慣)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壞名聲。 也作又吃魚兒又嫌腥。 又想吃魚,又怕腥氣。
【第22句】: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第23句】:【臘月水土貴三分】(諺)指舊時一到臘月,逼近年關(guān),所有貨物都要漲價。
【第24句】:【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諺)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無論做什么事,勤奮苦干總是成功的基礎(chǔ)。
【第25句】:【助一臂之力】(慣)指給人一些幫助。
【第26句】:【不嗚則已,一鳴驚人】 釋義:比喻—舉成名。 例句:說來也是時來運(yùn)轉(zhuǎn),一次靈機(jī)一動,寫了篇《智劫生辰綱親歷記》,……此文被一家刊物作為壓卷之作刊發(fā),引起轟動。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肖讓步入文壇,還被延聘為外地一家雜志的顧問。
【第27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慣)形容心不齊,步調(diào)不一致。
【第28句】:【害人終害己】(諺)存心傷害別人的人,到頭來反而傷害了自己。指為人要慈善,存心害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也作“害人還自害”。
【第29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諺)從前發(fā)生過的事能夠牢記不忘,便可作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鑒。指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可以總結(jié)經(jīng)驗(yàn),接受教訓(xùn)。
【第30句】:【丟了芝麻,撿了西瓜】(慣)比喻得大于失。 也作“撒了芝麻撿個西瓜”。
【第31句】:【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歇)太上老君:也叫老君爺,道教對始祖老子的尊稱,傳說他神通廣大,法術(shù)無邊。法:本指法術(shù)、法力,轉(zhuǎn)指辦法。指辦法用盡了。 也作“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
【第32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33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諺)做賊的人雖然品格卑下,但機(jī)智計謀往往勝過正人君子。指智力的高下,不受品格的限制。
【第34句】:【涮羊肉】重慶火鍋?zhàn)钣忻欢颁萄蛉狻辈⒎窃醋灾貞c。那么,它是誰最先制作出來的呢? 相傳,“涮羊肉”的問世與忽必烈有關(guān)。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討其弟阿里不哥。宿營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純羊肉來,于是就命廚師宰羊。誰知正當(dāng)廚師準(zhǔn)備將羊肉下鍋時,忽然探兵來報,“敵軍大隊(duì)人馬蜂擁而來,已離此不遠(yuǎn)”。按照正常的烹調(diào)過程,清純羊肉要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然而在這大敵當(dāng)前的緊急關(guān)頭,哪能坐等進(jìn)餐呢?饑餓難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隊(duì)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廚師在這個時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將一塊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騰的水中,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再加些調(diào)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饑不擇食,連吃幾碗后,翻身上馬率軍迎敵,有這幾碗羊肉墊底,力氣大增,旗開得勝,生擒敵將。忽必烈得勝還朝,嘉獎了這位廚師,并讓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這位廚師選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調(diào)配了多種作料,加入香油、麻醬、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鮮美。群臣大飽口福后,贊不絕口。忽必烈高興無比,便賜名為“涮羊肉”。
【第35句】:伶俐人一撥三轉(zhuǎn),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36句】:狐貍總要露尾巴,毒蛇總要吐舌頭.
【第37句】:【鋼刀雖快,不斬?zé)o罪之人】(諺)鋼刀無論怎樣鋒利,也不該斬殺沒有罪行的人。指國家的法律再嚴(yán),也不會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罰。 也作“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第38句】:【天落饅頭,也要起早去拾】(諺)指機(jī)緣再好,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成功。
【第39句】:【耍滑頭】(慣)l指玩弄手段,推卸責(zé)任。2指人不實(shí)在,搞圓滑的一套。
【第40句】:【要知朝中事,鄉(xiāng)間問老農(nóng)】(諺)要想知道朝廷的政事,最好是到鄉(xiāng)下去問老百姓。指上層社會的政策效應(yīng),只有下層的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也作“要知朝中事,去問鄉(xiāng)下人”。
【第41句】:【雜燴】“雜燴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謂“雜燴”,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蔥、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味美香濃,甚是好吃。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jīng)濟(jì)實(shí)惠。因此,“雜燴菜”擴(kuò)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歡吃這樣的“大鍋菜”,特別是在農(nóng)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 民間傳說,雜燴菜起源于宋代。據(jù)說南宋時朱敦儒為兵部侍郎,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免職,回河南老家,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就在準(zhǔn)備壽宴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fēng)波亭。朱敦儒無心慶壽,又不能讓赴宴的人餓肚子,就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只把備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眾人聽說岳飛被害之事,都難過得吃不下飯。朱敦儒就說:“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當(dāng)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當(dāng)是秦檜的肉,粉條就當(dāng)是秦檜的腸子。”大家聞聽此話,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熬菜吃了個精光。吃完之后,眾人給這道菜取名“雜檜菜”。因?yàn)榇瞬宋兜老忝溃土鱾鏖_來。又因?yàn)檫@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另有一說,雜燴菜起源于福州。當(dāng)時福州有一名廚,聽說岳飛被秦檜誣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檜”的菜,“雜”的意思雜種,“燴”與秦檜的檜同音。 經(jīng)考證,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飛被害時,正在臨安樞密行府諮議參軍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檜之子秦嬉喜好詩歌,起用朱敦儒之子為刪定官,朱敦儒為鴻臚少卿。秦檜死后,敦儒也去職。“談?wù)咧^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躥逐,故其爺不終。”因而民間傳說朱敦儒發(fā)明“雜燴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時番薯還未傳人中國,當(dāng)時還沒有粉條。而起源于福州之說,也沒有歷史根據(jù)。 但是“雜燴”菜確實(shí)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傳千年,影響很廣。宋金戰(zhàn)爭中,河南地區(qū)是主要戰(zhàn)場,人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岳飛十分愛戴,因此對秦檜的氣憤情緒是真實(shí)的,最有可能的是“雜燴”確實(shí)是在痛罵秦檜,其發(fā)明者應(yīng)是河南百姓,這個故事在流行過程中又附會了故舊鄉(xiāng)賢,附會到朱敦儒頭上的可能性較大。
【第42句】:【彎鐮刀碰個葫蘆菜】(慣)比喻兩個有缺點(diǎn)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第43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44句】:【馬怕騎,人怕逼】(諺)指馬怕被人騎,人騎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無可忍時就會起來反抗。 也作“人怕逼,馬怕騎”。
【第45句】:【低頭不見抬頭見】見“抬頭不見低頭見”。
【第46句】:【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閃光】(諺)只要是真金,無論放在什么地方都隱藏不住閃閃的光輝。比喻只要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侥睦锒紩@現(xiàn)出自己的才華,贏得人們的贊譽(yù)。
【第47句】:【放過的爆竹——聲勢已盡】(歇)本指爆竹已經(jīng)失去聲響和勢焰,轉(zhuǎn)指人完全失去了聲威和氣勢。
【第48句】:【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 釋義:比喻不費(fèi)多少力就得到很大好處。 例句:劉萬說:“是呀,這回你是走道拾元寶,只花個彎腰的工夫,破費(fèi)幾個錢也是應(yīng)當(dāng)?shù)摹!?/p>
【第49句】:【屬螃蟹的——橫行慣了】(歇)本指螃蟹習(xí)慣橫著爬行,轉(zhuǎn)指一貫蠻橫不講理。 也作“屬螃蟹的——橫著走”。
【第50句】:【七月半燒紙錢——哄鬼】(歇)七月半:指陰歷七月十五,迷信說這一天是鬼節(jié)。紙錢:迷信的人燒給死人或鬼神的冥鈔。本指哄騙鬼魂,轉(zhuǎn)指人說的話或做的事全是騙人的。含責(zé)罵意。
【第51句】:【虎落平原,插翅難逃】 釋義:比喻身陷不利的境地,無法逃脫。 例句:石匠于,你要動一下,我就叫喊,門口就是我們的人!你們?nèi)缃袷腔⒙淦皆宄犭y逃啦!你饒了我,我也放了你!
【第52句】:【虎不離山,龍不離淵】見“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第53句】:【臨死打哈欠——白張嘴】(歇)張嘴:本指張開嘴巴,轉(zhuǎn)指說話。 指白說,說了不起作用。
【第54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55句】:【鐵身上的蚊子——無著嘴處】(歇)嘴:本指嘴巴,轉(zhuǎn)指說話。指插不上嘴,無話可說。
【第56句】:【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釋義:比喻打錯了主意。 例句:誰要還想把窮人當(dāng)成算盤珠,愿怎么撥拉就怎么撥拉,那是掀差了皇歷,做錯了夢!
【第57句】:【找出路】(慣)比喻尋找生存和發(fā)展的途徑。
【第58句】:【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釋義:鏡:指照鏡。不必在水里去照自己面容,而要從別人的反映里去真切了解自己。 例句:古者有語日:“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第59句】:【刀不離手,弓不離身】 釋義:形容處于戒備狀態(tài),警惕性高。 例句:盡管這群人隊(duì)伍不齊整,有的站著,有的蹲著,卻都是刀不離手,弓不離身,準(zhǔn)備著隨時廝殺。
【第60句】:【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見“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
【第61句】:【哪座廟沒有屈死的鬼】 釋義:比喻到處都有含冤而死的人。 例句:“趕上了這個天狗吃日頭的年月,小人得勢,奸臣當(dāng)?shù)溃淖鶑R沒有屈死的鬼?包龍圖進(jìn)了牛棚,你到哪個衙門遞狀紙?”
【第62句】:【孩子哭了,抱給他娘】(慣)比喻出了問題或有了矛盾交給上級處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給他媽”。
【第63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見“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
【第64句】:【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釋義:比喻做機(jī)密事,要先隱蔽好。 例句:他說:“要少言少語,言多語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兒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勢子。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第65句】:【往火坑里推】(慣)比喻使人遭受苦難,陷入悲慘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第66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wù)行業(yè),只要服務(wù)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67句】:【屎殼郎掉在磨道里——充大耳朵驢】(歇)磨道:牲口拉磨時繞磨盤四周走的圓形小道。大耳朵驢:即驢,因耳朵較大而稱。比喻品行低劣或無能之輩冒充體面的人物。 常含譏諷意味。
【第68句】:【燕子含泥壘大窩】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不是正缺柴嗎,咱就要求上山打柴:咱的竹杠都是些空大竹,可以把竹節(jié)打空,裝上米,帶上山去。這么著人多點(diǎn),次數(shù)多點(diǎn),‘燕子含泥壘大窩’,就能把糧運(yùn)上去。”
【第69句】:【抓著葫蘆當(dāng)瓢打】(慣)比喻打擊錯了對象。
【第70句】:【染缸里撈出白布來】(慣)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第71句】:【肥田不如瘦水】(諺)肥沃的田地,也比不上有一股不含肥料的清水。指種莊稼,水比肥料更為可貴,更為有用。
【第72句】:【混水里面好摸魚】 釋義:比喻趁混亂干壞事或撈取好處。 例句:黃國信想用這一連串似是而非的問題,把戰(zhàn)士們完全推到云霧山中,就像無數(shù)根柴棒,在剛要澄的河水里,猛攪亂搗一陣,把水?dāng)嚮臁;焖锩婧妹~。
【第73句】:【閉眼跳河——聽天由命】(歇)指遇事聽?wèi){天意和命運(yùn)安排。
【第74句】:馬老腿慢,人老嘴慢。
【第75句】:【紅塵】人們常說看破“紅塵”,就是說把人間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 這里的“紅塵”指的是人世間的世道。但早期的“紅塵”并無此意,那紅塵最初指的是什么呢? 唐代杜牧《過華清官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的紅塵是指驛道、鬧市街衢的飛塵,形容都市的繁華。徐陵《洛陽道》有“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之句,其中的紅塵也是形容繁華熱鬧。 到了近代,紅塵則多指人世間,常為佛家所用。如《紅樓夢》第一回在釋題中說:“原來是無才補(bǔ)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人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意思是說,那塊石頭無才補(bǔ)天,便被大士真人帶到世間。
【第76句】:【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 釋義:比喻不親身實(shí)踐,永遠(yuǎn)學(xué)不會本領(lǐng)。 例句:漁家的娃子,深深地知道“不下海,一生不會游泳”的道理,闖峽灣,不喝幾口海水怎么能闖出來?
【第77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諺)徒:同類,同伙。水過于清澈,會使魚失去生存的條件;人過于苛察,會使自己孤孤單單,失去群眾。 指為人處世貴在寬厚,切忌苛求。 也作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
【第78句】:【小品】在報紙雜志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技小品”等欄目,打開電視可以看到相聲、小品等曲藝類節(jié)目。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xué)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xué)家族的一員。因?yàn)樾∑酚须h永而精辟的特點(diǎn),文章短小,寫來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fā)展。魯迅先生的小品文達(dá)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經(jīng)典。因?yàn)樵诜鸾?jīng)中,有全本和節(jié)本之分,全本稱為“大品”,節(jié)本稱之為“小品”。如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呵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二十七卷本稱為《大品般若經(jīng)》,十卷本稱為《小品般若經(jīng)》。文學(xué)中的“小品”便由此而來。 小品又向文藝領(lǐng)域發(fā)展,并且異軍突起,一枝獨(dú)秀,是當(dāng)前民眾離不開的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上的小品節(jié)目,更是受到億萬觀眾的青睞。
【第79句】:【三言兩語成夫妻】(慣)指對婚事很草率。也指辦事不慎重。
【第80句】:沒錢時挨餓,有錢時耀闊.
【第81句】:【壓不住定盤星】(慣)定盤星:秤桿上的第一顆星,為秤錘和秤盤成平衡狀態(tài)時的懸點(diǎn)。比喻鎮(zhèn)不住人。
【第82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jié)節(jié)空】 釋義:比喻人不實(shí)在,作風(fēng)虛浮。 例句:真是婦道人家短見。根子不正,還能長出好苗來呀?我就不待見這個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jié)節(jié)空。
【第83句】:【湖區(qū)出好谷,山區(qū)出好屋】(諺)湖區(qū)澆灌方便,稻谷就長得好;山區(qū)木材豐富,房屋就蓋得好。指哪方面的資源厚實(shí),哪方面就得天獨(dú)厚。
【第84句】:【觀棋不語】觀棋不語是看下棋時的一條紀(jì)律,它源于圍棋。 圍棋的黑白兩色,象征著日月,表示陰陽二氣;棋子的圓形模擬渾圓的天象穹蒼;棋盤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縱橫各19條線,交織成361個棋位,這是舊歷一年的天數(shù);棋盤中間有9個星點(diǎn)叫做勢眼,表示九大行星;棋盤長1尺2寸,表示12個月;白子表示白晝,黑子表示黑夜;黑子先走,表示一天從半夜的子時開始;黑白相對,表示陰陽應(yīng)對之氣,陰陽對應(yīng)時不得混入他物。因此,下圍棋時不許旁觀者插嘴。可見圍棋的高深莫測,是世界棋類之冠。
【第85句】:【一打三分低】(諺)只要先動手打人,就輸了三分理。指動手打人是輸理的行為。
【第86句】:【狗咬狗——兩嘴毛】(歇)本指雙方都咬下對方一嘴的毛,轉(zhuǎn)喻壞人互相爭斗,都沒有好結(jié)果。
【第87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歇)滾湯:開水。指在場的全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下場。 也作滾湯潑老鼠——一窩兒死去。 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
【第88句】:【狐貍不能和雞同籠】 釋義:比喻不能和敵人生活在一起。 例句:是呀,狐貍不能和雞同籠,黑心肝的漁霸不會跟窮抓魚的拉親家!
【第89句】:【落在蜜缸里】(慣)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 也作泡在蜜罐里。 生在蜜罐里。
【第90句】:【人忙神不忙】(慣)指當(dāng)事人著急,被求助的人卻不著急。
【第91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第92句】:【吃虱子,留大腿】 釋義:比喻過分吝嗇。 例句:原來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見白娘子容貌,設(shè)此一計,大排筵席。
【第93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諺)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罰。 舊指金錢萬能,只要用錢,死罪可贖,活刑可免。
【第94句】:【一只蠓蟲兒飛過去,也能分出公母】(慣)蠓蟲兒:昆蟲,體小翅短。 公母:雄雌。形容人眼力極好。
【第95句】:【長痛不如短痛】(諺)本指長期受著慢性疾病的折磨,不如下決心忍受一時劇痛徹底除掉病根。比喻為了避免長期的不快或麻煩,不如痛下決心予以解決掉為好。
【第96句】:【潑水節(jié)】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jié)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shí),潑水節(jié)是傣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傣歷的年節(jié),在農(nóng)歷清明的后十天。 關(guān)于潑水節(jié)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xiāng)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xiāng)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shè)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nóng)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yuǎn)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jī):“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fā),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jī),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fā),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 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jì)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nóng)歷三月)舉行潑水節(jié)。
【第97句】:【插杠子】 釋義:兩人抬東西,第三人拿杠子插進(jìn)去。比喻事情有局外人插手干擾。 例句:再說家,仍是我當(dāng),不許你亂插杠子。
【第98句】:【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諺)陂:地面不平坦。沒有平地,就不存在陡坡;沒有前往,就不存在回返。 指事物總是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也指有所施就必有所報。
【第99句】:【久住山林辨鳥音】見“家住山前識鳥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