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2句】:【天上少有,地下無雙】(慣)形容人才出眾,非常難得。也形容東西珍貴、稀有。 也作天上少有,地下難尋。 天上難找,地下難尋。
【第3句】:【吃了扁擔——橫了腸子】(歇)指橫下心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事。
【第4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來專指姓。然而在遠古時代,“姓”與“氏”卻有著嚴格的區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應運而生。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起著“明血統”的作用。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后代,所以規定同姓不可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 “氏”則起源于父系社會。由于人口的增多,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這樣同姓便衍生了許多分支就稱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和氏則成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故有“氏以別貴賤”的說法。 到春秋戰國時,社會發生了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了混亂,姓與氏逐漸混同。秦朝時,姓氏合一,通稱為姓。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
【第5句】:【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見“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
【第6句】:【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諺)下棋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想贏對方很不容易;打仗時良將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輕心。指在競爭中兩強相逢,誰也不敢輕視對方。 也作棋逢對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僥幸。 棋分對手無上下,將遇良材各逞能。
【第7句】:【一推六二五】(慣)本是一句珠算口訣“一退六二五”,“退”諧“推”。 指把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 也作“一退六二五”。
【第8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諺)后娘:繼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親娘,父親也就會和后娘一樣對孩子只有冷淡,沒有關愛。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第9句】:【人有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諺)人有謀害虎的打算,虎也有傷害人的行動。比喻在競爭中,雙方都有封殺對方的心計與行動。
【第10句】:【出門人,三輩小】(諺)指出門在外的人,對人要謙虛恭謹,言談舉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門人,三輩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11句】:【寧可折本,不可餓損】(諺)折(she)本:虧損本錢。本指做生意寧可虧損本錢,也不能餓傷身體。 泛指錢財上受損不要緊,只要把身體保護好。 也作“寧可折本,休要饑損”。
【第12句】:【寧跟叫花子娘,不跟做官的爹】(諺)寧可跟著討飯的娘,也不跟做官的爹。指親娘對孩子知冷知熱,最為關心。 也作“寧舍做官的爹,不舍叫街的娘”。叫街:沿街乞討。
【第13句】:【三歲至老】(諺)一個人從很小時候的言行舉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輩子有多大的作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氣度,往往到老不變。 也作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第14句】:【鬼門關】“鬼門關”用來比喻兇險的地方。原指迷信傳說中的陰陽交界的關口。其實,人間也有鬼門關,不過是地名,且有三處。 一處,據《唐書·地理志》記載:“客州北流縣南,有兩石相對,遷謫至此者,罕得生還,俗稱鬼門關。”《北流縣志》中也有記載:天門隘高崖邃谷,路徑其中,舊名“鬼門關”。很清楚,“鬼門關”就在廣西北流縣以西,介于北流、玉林兩地之間。這里左右兩峰夾峙,其間只隔三十步。關南氣候溫熱,茂密的山林中彌漫著能使人生病的瘴氣。古代官僚文人獲罪遷謫蠻荒,多經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還。所以民謠說:“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 二處,在今南京中華門外約九公里處的鐵心橋鄉后莊,斷臂山與將軍山之間有一山坳。西側的龍泉寺前布滿黝黑巨石,狀如生物,或蹲或立,陰森恐怖,兩側斜伸的巖石擋道。當地人稱此處為“鬼門關”。 三處,在南京通濟門。這里古樹蓊郁,奇石萬狀,小徑僻靜險要,被稱為“鬼門”。 不管是傳說中的“鬼門關”,還是作為地名的“鬼門關”,都與兇險有關。
【第15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歇)打:本指敲打,轉指打仗。指打仗沒有明確目標,亂打一通。
【第16句】:【兜肚斷了帶子——沒得絆】(歇)兜肚:護肚子的內衣,上下都有帶子束在身上。絆:纏束。指人不受約束了。一說“絆”諧“盼”,指沒有盼頭了。
【第17句】:【炒冷飯】 釋義:比喻辦事、說話重復過去的老一套,沒有新內容。 例句:苦已經吃過了,現在生活蠻好了。講良心話,阿英生活好,現在我的生活也不錯,訴過去的苦派啥用場呢?還不是炒冷飯。
【第18句】:【侃大山】《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第19句】:【醋】“醋”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帶酸性調味品,有開胃降壓之功效。 那么,醋是誰發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民間傳說。 杜康,夏朝山西運城人,眾所周知,他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家。杜康的兒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蘇鎮江一帶,在長江邊的漁港設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當他揭開缸蓋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鼻而來,他嘗了嘗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帶甜,味道還不錯。他在煮菜的時候放了一點兒,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個“酉”字,將這種酸汁命名為“醋”。據說,至今鎮江恒順醬醋廠制醋的時間還是二十一天。
【第20句】:【眼睛長到頭頂上】(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勢利。 也作眼睛長上額頭。 眼睛長到腦門子上。 眼睛長到腦瓜頂上。
【第21句】:【勞燕分飛】“勞燕分飛”用以比喻夫妻或情侶分手。 “勞燕分飛”出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勞燕”指的是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曾有人誤將“勞燕”當成辛勞的燕子,太望文生義了。燕子大家都很熟悉,而伯勞是什么樣的鳥呢? 伯勞俗稱“胡不拉”,是一種食蟲性的鳥。伯勞大多棲息在丘陵或開闊林地,在我國較為常見。傳說伯勞和燕子這兩種同屬雀科的候鳥,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會相戀,經過炎炎夏日的激情,至秋天冷卻,各奔東西,遷徙異地。這便是“勞燕分飛”典故的由來。 正因為此,伯勞與飛燕也經常被古人寫進詩中。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文案:“他典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伯勞從從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與西飛的燕子共同構筑了傷感離別的凄涼景象,成為不再聚首的象征。所以,用“勞燕分飛”來喻指曾經相愛的戀人或夫妻分離,再合適不過了,只是有些傷感。
【第22句】:先睡心,后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第23句】:【騎在虎上不怕虎】 釋義:既然干了某事,就只有干到底,決不能中途停止。 例句:“他說我在書記面前告了他的狀,就算我告了他。騎在虎上不怕虎,看他能把我怎么樣!告訴他,我等著他報復哩!”
【第24句】:【站著說話不腰疼】(諺)沒事人站著閑談,當然不覺腰酸腿疼。指事情與自己無關,站在一邊閑評說是很容易的。
【第25句】:【現官不如現管】(諺)現官:現任的官員。現管: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指不怕現任官員職位多高,就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
【第26句】:【公道原在人心】(諺)公道:公正的道理。公道原本就在眾人的心中。指眾人對是非曲直自有公正的評價與定論。 也作“公道自在人心”。
【第27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 釋義:說明節儉應從一開始做起。 例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嚴班長對這兩大垛噴香的新稻草管得很緊,誰抽動一小把,他立刻能看出來。
【第28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釋義:借指原有基礎雄厚,雖然衰落了,但仍超過一般情況。 例句:“我們也知道艱難的,但只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呢。”
【第29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諺)舊時認為男子為風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風流韻事。
【第30句】:【得不的風兒,就是雨兒】(慣)得不的:不能得到,這里指不能聽到。 風兒:風聲。聽不到風聲,就斷定是下雨。1比喻剛聽到一點兒消息,就不辨虛實,立刻行動。2比喻造謠傳謠。
【第31句】:【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來稱成年男子的。 《谷梁傳·文公二十年》日:“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說文》在“夫”下釋“丈夫”,謂“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日丈夫。”古時稱男性為“丈夫”,有時還有氣度不凡的意思,猶言“大丈夫”。 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轉義成為女子配偶之稱,則源于我國一些部落的搶婚陋習。 在這些部落里,女子選擇夫婿,以一定的高度為主要條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時一丈相當于今天七尺)為標準。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據此,女子稱其所嫁男子為“丈夫”。隨著時代的變遷,部落融合,“丈夫”這一稱謂相沿至今,而“搶婚”則變成了有的少數民族的嬉鬧婚俗。
【第32句】:【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 釋義:觀世音:傳說她是救苦救難的女菩薩,坐在蓮花臺上。比喻辦事要有所憑借和依靠。 例句:這時他不知從什么地方竄出來,接住田尋芳的話說:“這不叫膽小,這叫謹慎。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何況我們。”
【第33句】:【吃眼前虧】(慣)指立刻就受到傷害。
【第34句】:早睡早起,沒病惹你。
【第35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36句】:【散了骨頭架】(慣)形容非常疲憊,渾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37句】:【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見“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
【第38句】:【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歇)黃鼠狼:黃鼬,又名黃皮子,喜歡吃雞。指假裝好意或偽裝善良,卻包藏禍心。 也作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懷好意。
【第39句】:【犯夜倒拿住巡更的】(慣)犯夜:違反夜禁,指小偷。巡更:夜間巡邏打更。竊賊反把執勤的人抓住了。比喻做了壞事不認錯,反倒誣陷打擊無辜的人。 也作“犯夜的倒拿巡夜的”。
【第40句】:【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勾當】(歇)舊時作風不好的女子去寺廟,既燒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轉指一舉兩得。
【第41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見“行行出狀元”。
【第42句】:【一言驚醒夢中人】(慣)指一句話使人猛然醒悟。
【第43句】:【亮底牌】(慣)比喻把別人不知道的底細公開出來。
【第44句】:【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歇)比喻泄露了機密。
【第45句】:【口子大小總要縫】(諺)口子:衣物破裂處。衣物破了,不管長短大小,總得要縫補起來。比喻發生的問題不論輕重,都必須解決。
【第46句】:【好言難勸該死的鬼】見“良言難勸該死鬼”。
【第47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48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 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49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人們常用到的一個俗語,言簡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此語出自《菜根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傷于察也,二語立存,精明而渾厚矣。” 這句話告誡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對己,如何對人。對己要嚴,要光明磊落,要寬以待人,與人共事要和睦相處,與世無爭,不能存有害人之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單純地以己推人,以為天下人都和自己樣,那就壞了,該設防還是要設防的。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天下無賊》,其實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設防,可能像呂伯奢遇到曹操一樣,可能像東郭先生遇到狼一樣,可能像農夫遇到凍僵的蛇一樣。這些血的教訓應該吸取。
【第50句】:【雀兒只揀旺處飛】見“鵓鴿子旺邊飛”。
【第51句】:【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到運用知識時才恨書讀得太少,事情不經過實踐就不知道艱難。指書要在平時勤學苦讀,事要在實踐中自覺磨煉。
【第52句】:【車到山前必有路】 釋義:事到臨頭,總有辦法解決。 例句:“車到山前必有路。天老爺自然給人鋪排,既是叫咱往那么遠去,自然送到咱地頭。”
【第53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54句】:【绱鞋不使錐子——針好】(歇)绱鞋: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一般要用錐子。針:諧“真”。指非常好或確實好。
【第55句】:【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諺)1指澆花要澆到根上,枝葉才會茂盛,花朵才會鮮艷;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開通學習才會自覺。 也作“教人教心,澆花澆根”。
【第56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 例句:這個史文遠,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
【第57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善:做好。利:鋒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須事先把工具磨鋒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準備好。 例句: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關系了。
【第58句】:【顯露頭角】見“露頭角”。
【第59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60句】:【茶壺不強好嘴子】(慣)比喻雖然沒有本事,卻特別能說會道。
【第61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釋義:菘:蔬菜名,葉柄厚而呈青色的稱青菜;葉似薄而色淡的稱白菜,又稱黃芽菜。指春初早生的韭菜和夏末晚生的青菜最好吃。 例句:文惠太子嘗問周彥倫:“菜食何味最佳?”彥倫答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第62句】:【人合心,馬合套】(慣)合套:同拉一輛車的兩匹馬,力能使到一起,有很好的配合。指人心想到一起,勁兒使到一處。
【第63句】:【土塊擦屁股——迷了門】(歇)門:本指肛門,轉指門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64句】:【頂著石臼做戲——費力沒討好】見“背了石臼做戲——吃力不討好”。
【第65句】:【飽漢不知餓漢饑】(諺)指能吃上飽飯的人,很難體會出挨餓是什么滋味。也泛指處于良好境況中的人,體會不到處于艱辛困難狀況中的人的痛苦。
【第66句】:【蘿卜不能當成人參賣】 釋義:比喻不夠資格,不能充數。 例句:我看你們都請黃半仙跳過大神。所以還不如那個破爛秀才。比他還迷糊。你們是染缸里撈不出白布。毛腳雞上不得鍋臺!蘿卜不能當人參賣。
【第67句】:【野狼養不成家狗】 釋義:比喻本性壞的人再教養也改不了。 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齒地說出這樣的話來了:“養活了你十幾年,真是野狼養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這十幾年的飯錢算清了再走!”
【第68句】:【白露身不露】 釋義:“白露”時,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氣漸冷,赤身露體易著涼。 例句:八月,秋興:諺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
【第69句】:【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別是重大謀逆罪,要誅滅九族,一是斬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早在漢代就有古文今文兩種說法。 古文說代表人物孔安國、馬融等認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根據是《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國安解釋說:“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編纂的蒙學讀物《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篇介紹說:“何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可見,九族專指父宗一脈在明代已成定論。 今文說代表人物許慎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此種提法受到統治者的欣賞,因為這滿足了帝王們利用血緣姻親關系進行統治的需要。他們在賞賜、懲罰、屠殺時是以今文說的“九族”為界限。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罰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以增大犯罪成本獲得國家平安,往往事與愿違。株連最廣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樂帝朱棣誅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師族”,包括方的老師和學生,都連帶著遭了殃。
【第70句】:【輸棋不輸品,贏棋不贏人】(諺)輸了棋,人品卻不可輸;贏了棋,要保持虛心,不可顯得傲氣凌人。指下棋既要講究棋藝,更要講究棋德。
【第71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72句】:【打柴總得先探路】(諺)比喻做事總得要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第73句】:【老的別惹,小的別逗】(諺)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惱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變得倔強,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無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第74句】:【背著石頭上山】(慣)比喻徒勞無益。
【第75句】:【棋局既開,終有了時】(諺)一盤棋既然已經開局,不管下的時間長短,總有了結的時候。比喻事情既然開始做,或遲或早總有個結果。
【第76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出的學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種植物的統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 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現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他們連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 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第77句】:【瓜兒戀秧,孩兒戀娘】(諺)就像瓜離不開瓜蔓一樣,孩子離不開生身的娘親。指孩子離不開娘親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戀著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78句】:今年筍子來年竹,少壯體強老來福。
【第79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禍與羞辱。
【第80句】:【人心都是朝上長】 釋義:比喻人都希望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例句:元他娘說,“人心都是朝上長,我看你是朝下長。”老全說:“后悔莫及,說甚。”
【第81句】:【獨虎架不住群狼】(諺)指單獨的一只虎,招架不了一群狼的攻擊。 比喻再強悍的人,也對付不了群體的圍攻。 也作獨虎怕群狼。 一虎難敵群狼。
【第82句】:【露口風】(慣)指從言談話語中透露出某種不為人知的信息。 也作漏口風。 透口風。
【第83句】:【饒人不是癡漢】(諺)饒:饒恕,寬容。遇事能寬容別人,這不是癡呆的表現。指寬容是聰明人的行為。 也作饒人不是癡,過后得便宜。 饒人不是癡,癡漢不饒人。 饒人三分不為癡。
【第84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85句】:【打九九,不打十足】(諺)九九:不足十成。十足:完全滿盈。要九九的程度,不要十足。指大凡籌劃與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86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87句】: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
【第88句】:【事看誰辦的,法看誰犯的】(諺)事情要看是誰辦的,國法要看是誰犯的。指舊時認錢不認理,認權不認法。
【第89句】:【一日不書,百事荒蕪】(諺)荒蕪:荒廢。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記錄,以后很多事就無法考證。也泛指凡緊要的事都必須筆記下來,不可中斷。
【第90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91句】:【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 釋義:指國法不會亂殺沒有犯罪的人。 例句:高祖日:“卿莫非官小職低,棄卻寡人?豈不聞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
【第92句】:【黃袍加身】“黃袍加身”成了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有名不正、不夠光彩的意味。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用以諷刺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當政的說法。 那么,“黃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趙匡胤自編自導的政變把戲。公元960年,后周接到邊境緊急戰報:北漢國主和遼國聯合出兵,進犯后周邊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應敵。趙匡胤立刻調兵遣將,和弟弟趙匡義、親信謀士趙普一同帶領大軍從汴京出發。大軍開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 在陳橋驛宿營時,一些將領聚集在一起議論說:“皇七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吧!” 這種意見很快傳遍全營,將士們一齊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 趙匡胤起床后,見外邊集聚著這么多將士,還沒來得及問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的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萬歲!”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審騎等人做內應,沒費多大勁就控制了京城。將領們把大臣范質、王溥等叫到趙匡胤的住處。趙匡胤一見他們的面,就裝出為難的樣子說:“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看怎么辦才好?”范質等吞吞吐吐不知該怎么回答好。這時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范質、王溥等嚇得趕快給趙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這一事件史稱“陳橋兵變”。
【第93句】:【小人無罪,懷璧其罪】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94句】:【人咸躓于垤,莫躓于山】見“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第95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語別看有“四知”,其實只有兩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別人誰也不知。現在多用在見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語源自東漢。 東漢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 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說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見,并帶黃金十斤作為見面禮。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通過賄賂這位老上司請以后多加關照。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人知者。”楊震當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打道回府。然而,這樣驚天動地的反腐之語,卻被人們反其義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語了。
【第96句】:【驚堂木】在舊戲舞臺上,縣官以上的地方官員的案頭都放有一塊“驚堂木”,案犯一到,驚堂木“啪”地一拍,問道:“有招無招!”動刑之前,驚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驚堂木”源自何時,有何作用呢?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這就講清了它的規格和作用。“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體的硬木,有棱兒有角兒,取“規矩”之義,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 只有普通官員手中的那個小木塊才叫“驚堂木”,皇帝用的稱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統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員用的叫“佐朝綱”,元帥、將軍等高級武官用的叫“驚虎膽”。
【第97句】:【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兒】(慣)寅、卯:地支順序第三、第四位,農歷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租兒:地租,即靠土地所有權獲得的收入。比喻入不敷出,提前支取、挪用。 也作寅吃卯糧。 寅年用了卯年的。
【第98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釋義:多向幾個老師求教就會本領高強。 例句:“俗話道:‘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往后兒,你要注意隨時隨地向認字的入學習,多認些老師。”
【第99句】:【兵不離營,馬不離站,放羊不離破羊圈】 釋義:做什么工作不離什么崗位。 例句:李寶泰用鼻子重重“哼”了一聲,說:“兵不離營,馬不離站,放羊不離破羊圈。吃上人家熟哩,拿上人家生哩,也不知道是總管回家干甚!”
下一篇:《青樹林精彩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