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幸福源自知足,源自珍惜,源自內心的簡約。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為簡約,才能在紛亂錯雜中找到幸福的身影。
【第2句】:看到物質文明的發達,并沒有令我感到驚奇,但發現人們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令我深深感懷。
【第3句】:【禪心佛語】就像雙手掏起的沙粒,從消瘦的手指間快速泄下一般,時間沙沙地溜走,它們是多么短暫和寶貴。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第4句】:【佛心禪語】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我們不能只為了瞬間的喜悅而去不顧一切地追求,不能只為了一己之利去爭。
【第5句】:【禪心佛語】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后面。
【第6句】:【禪心佛語】佛說: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第7句】: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久住坡,不嫌陡。馬看牙板,人看言行。不經冬寒,不知春暖。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第8句】:【禪心佛語】對誠心向佛的人來講,金錢只是世俗的身外物,而佛緣是無窮無盡的。
【第9句】:【圣經文案】456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
【第10句】:【禪心佛語】佛的四無所畏空,佛的十力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空,因為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嘛。
【第11句】:【圣經文案】30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8:10下)
【第12句】:【禪心佛語】第二天,訪談見報。輿論如此評價:這位和尚不媚俗,堅守本分,沒有被現代活動的熱浪沖昏頭腦。
【第13句】:【禪語人生】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第14句】:【佛心禪語】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最好用觀想,用佛號,用祈禱,來化解情緒。
【第15句】:【禪心佛語】或許,我們只有經過人生的荒涼,才能抵達內心的繁華。如果你不曾擁有,你永遠也體會不到失去的心碎;如果你不曾失去,你便永遠無法明白擁有的珍貴。
【第16句】:【佛心禪語】半山頂上一茅庵,老僧半間云半間。云到三更去行雨,回頭卻羨老僧閑。
【第17句】:【禪心佛語】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第18句】: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
【第19句】: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20句】:【經典佛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21句】:恒秋;生活里經常被那些不快樂的心情困擾,甚至產生對外在事物無奈應付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和放下的歷練,學會為自己提出一句忠告,打開心窗,往事如煙。
【第22句】:現今社會有一種通病——“缺愛癥”。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愛心,然后互相付出,將這份愛充足于社會,社會就能祥和。
【第23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第24句】:【圣經文案】2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
【第25句】: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心地觀經》卷三,厭舍品
【第26句】:【禪心佛語】當有人欺負我時,我學會了保護自己。當有人欺騙我時,我學會了偽裝。
【第27句】:【禪心佛語】懷著虔誠知足的心,乘著健康的身體好好去把握短暫的生命和寶貴的時間,為自己的人生去書寫不一樣的歷史。
【第28句】: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切戒行,亦如利轡勒。。若人守護戒,如牦牛愛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系鎖。《彌沙塞五分戒本》
【第29句】:【禪語人生】只因為心中有一份火熱的希望,所以不敢放棄對世界的祈禱,祈禱天高地遠,祈禱風和日麗,在春天里祈禱,希望每一顆心都跨越所有的冰冷,到達溫暖的田園。
【第30句】:【佛心禪語】到愛情;有人說是培養出色孩子,有人說是成為國家領袖。上帝笑了:“哪有這么復雜?越晚見我的人就越成功。”
【第31句】:【禪心佛語】生有美麗的羽毛,卻不一定是有益的鳥,擁有美麗的外表,不一定能帶來幸福與美好。
【第32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為封閉的心胸打開了一扇門,忘卻那些煩惱才會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第33句】:悟之乃煩惱即菩提,迷之則北轅而適楚。其漸也,積僧祗之劫數,猶如輪回;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旋登妙覺。——《大乘頓教頌并序》
【第34句】:你的身體盡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
【第35句】:事懺誦經持密咒,觀像禮拜供養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稱贊佛僧名號等。若能了達真空理,名為理懺滅罪根。(明)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36句】:【經典禪語】人間所有的風雨瀟瀟,不過是因塵心未了。當明白自己也如塵埃般,終是一回過客,那就會在所有的不平凡背后,懂得平凡的意義。
【第37句】:只有完全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觸世界,但是往往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要困難得多。
【第38句】:我們作為感覺的源頭,作為主體,不斷地接受著鎖鏈的連鎖反應。所以,我們要隨時警醒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時的發心,務必要符合天道的規律。
【第39句】:解鈴還需系鈴人,如果你不自己將它解下來,那誰也插不了手,幫不上忙。
【第40句】:【佛語禪話】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
【第41句】:【圣經文案】204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2)
【第42句】:【佛心禪語】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
【第43句】:【禪心佛語】給子女最好的禮物是希望,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爭光,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是成就,給眾人最好的禮物是榜樣,給社會最好的禮物是奉獻。
【第44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知道,是知而行道;能“行道”才是真“知道”。
【第45句】:禪不是佛教專有的,也不是佛陀創造的;但是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
【第46句】:參問之要在專一,不強作為,只守本分,須根腳有透脫處,明見本來面目。
【第47句】:快樂的時光過去了,不要流連:痛苦的歲月過去了,也不應日日深陷其中。
【第48句】:佛教微博經典:“沒有不被議論的事,沒有不被猜測的人。做真實的自己,依心而行,別管別人說什么,比不上你的才會議論你,比你強的,人家忙著趕路,根本不會理你。
【第49句】:【禪語人生】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里。
【第50句】:【佛心禪語】佛說:“財富是從布施中得來的。”只有適當地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更多。,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學會了“放下”的智慧,就能從根本上解脫我們自己。
【第51句】:【佛心禪語】不要故意揭別人的“傷疤”,揭人舊傷疤,傷人又害己,善解人意的人會得到別人的愛,不要抓住“歷史問題”不放手。
【第52句】:藝術并非起源于貴族,而是起源于大眾。“公共”是藝術的固有屬性,藝術如果失去了“公共”,就很難成為最優秀的藝術。
【第53句】:【禪心佛語】如果說我們能時常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那么我們就是自己的佛。求人不如求已,自己才是自己的觀音菩薩。
【第54句】:【禪心佛語】深信因果的人心里決定清凈,清凈心念佛才談得上出離六道,由于你老老實實念這聲佛號,才有可能句句住真實慧。
【第55句】:菩薩于一切法住無分別,能滿六度。《大般若經》卷二十二,教授教誡品
【第56句】:【佛心禪語】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擁有真正的快樂。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外,還需要懂得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第57句】:【禪心佛語】人我相處之道,靠生活教育來訓練;自我提升之道,靠思想教育來啟發。
【第58句】:【禪語人生】一個自以為很有才華的修僧,在佛祖座下一直得不到重用,為此,他愁腸百結,異常苦悶。
【第59句】:【禪心佛語】彎腰可以將翻翻滾滾的內心爭斗撫平在心曠神怡之中,是思辨和判斷后的舒展。
【第60句】:【禪心佛語】成績只是代表過去,不能保證未來。一個人不在于你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你是否敞開心靈,將你的所學落實到工作中,生活中,否則你的學識與你無關。
【第61句】:凡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皆不得以安受坐享為應分,務必隨位隨力,日作其資生利人事業,不得荒廢偷惰。(民國)太虛《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
【第62句】: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僑慢。《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
【第63句】:若能觀心真實性,一切法中亦不見,若能無心遠離心,即是真禪波羅蜜。《大集經》卷十
【第64句】:【禪語人生】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夢如幻,有什么可執著的。
【第65句】:【禪心佛語】佛陀的教導及佛陀阿羅漢弟子們的美德,祂們是我們在家眾的啟發及追求的成果與目標,愿你們今生便能親見到清凈、光明、安祥的心。
【第66句】:【禪心佛語】當我對你說:你忙吧。其實我多么希望你說:你重要,我陪你。
【第67句】:【禪心佛語】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面對于“現在”這一個題目,都交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
【第68句】:【禪心佛語】天堂和地獄都歸結于一點,也就是「心」。當我們反照這顆心時,我們就能真正地看見天堂和地獄。
【第69句】:【禪心佛語】生活在低處,必須勤奮,必須踏實,必須拼搏。而靈魂在高處,可以仰望,可以幻想,可以追逐。
【第70句】:【禪心佛語】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過于,他近在身旁,卻猶如遠在天邊。
【第71句】:【禪心佛語】人生如戲,苦是相遇:奇妙的人生旅程,留下感念或者擦肩而過,相濡以沫或者分道揚鑣,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72句】:【佛心禪語】孝敬父母,不僅物質奉養,還要服從、尊重,才是既“孝”且“順”。
【第73句】:【佛心禪語】貪念生,就會善解;惡念消,就不會作惡,則災難自然遠離。
【第74句】:【禪語人生】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75句】:【禪語人生】問:我第一次結婚不好,第二次更壞,為什么?上人:那就不要結婚,多念觀世音菩薩。
【第76句】:【禪語人生】學生活禪,要求“以信仰鞏固良心,以良心落實因果,以因果充實道德,以道德陶鑄人格”。最后落實到人格的完善、人格的提升、人格的尊嚴、人格的莊嚴。
【第77句】:【禪心佛語】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人曰:人在蓮臺上,不動即佛。
【第78句】:【禪心佛語】生命都是一樣的,再微小,它也是生命。你不尊重別的生命,他們一樣會不尊重你。許多流行病是因為不尊重動物帶來的結果。
【第79句】:【禪心佛語】孩子自己選擇的道路,家長就不要攔著。遇到困難不要看破要突破;遇到煩惱不要生氣要爭氣;遇到看不順眼的不要逃避要欣賞。
【第80句】:總之,大家應該時時折服我慢心,對人心存敬重與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友愛兄弟姊妹;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對朋友溫和禮讓。
【第81句】:【禪心佛語】司馬光云:“積金以饋子孫,子孫未必能享;積書予子孫,子孫未必善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積陰德(即積善)以庇蔭子孫,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
【第82句】:【禪心佛語】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禍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
【第83句】: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古印度)世親《俱舍論》卷三十
【第84句】: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有時看似是絕境,換一個角度,或許就能豁然開朗。
【第85句】:上師三寶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水處當較明亮。殷重心如水,加持力如月也。(古印度)蕩巴桑結《帕·蕩巴桑結尊者言行錄》
【第86句】: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壇經·機緣第七》
【第87句】:【禪心佛語】生活需要一份淡定的沉穩,當然也需要一份自我的療傷,生活的傷,彼此相同,悲哀和樂觀也就取決于誰的一念之間。要活,就愛護每一回的心跳,不慌不忙。
【第88句】:如果該忍處不忍,后果不堪設想。其實,忍辱是為了負重,假如能以一時的犧牲換取回旋的余地,峰回路轉之下柳暗花明,方能于困境之中走出新路、開拓新天地。
【第89句】:【禪語人生】遺憾叢生才叫生活,瑕疵常現才算真實。沒有放棄,怎能擁有。不守寂寞,怎見繁華。命運給予你的,無論好壞、無論多少,都需坦然面對,從容接受,認真應對。
【第90句】:此心無礙則法無礙,法無礙故,則理無礙,則事無礙,則事事無礙,則一切法界俱無礙。——《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91句】:【禪語人生】一個富人如果想活得瀟灑,首要的一條是不要把財產看成是自己的和永久的,這樣,當你一旦失去它們時便還能保持瀟灑。
【第92句】:【禪語人生】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真空生妙有,從“無”之中可以生出千萬個“有”。
【第93句】:佛說:“一切法得成于忍”,忍得淡薄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第94句】: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百數歸俗,不應破戒受人信施!《大寶積經》卷八十八,摩訶迦葉會
【第95句】:【佛心禪語】在我們已經為自己所說的話,后悔過一千遍的時候,是否曾經因保持沉默,而后悔過一次?
【第96句】:【禪心佛語】其實,人生是苦是樂,取決于自己。若為一己之利而煩惱,人生就是痛苦;若為他人福祉而勞碌,人生就是快樂。
【第97句】:【禪心佛語】文學是人類情感的載體,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結晶,更是身心靈的表現及本位的回歸。哲學與文學在一起就是一幅和諧圓滿的人生學。
【第98句】:柴米油鹽醬醋茶煙,除卻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無須銅錢可做來。
【第99句】:【禪語人生】只要腳還在地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還活在地球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上一篇:經典人生哲理,句句感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