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善學佛法者,不難通文難達義,不難達義雉人理;又不難入理難忘情。夫情茍未忘,所人理決不瑩徹;理不瑩徹,所達義決不無礙;義未無礙,所通文決非總持。(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五
【第2句】:做到了“諸惡莫作”,心靈環境就得到了保護;做到了“眾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開發。
【第3句】: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對自己缺乏基本的滿意,那么變得更好的愿望本身,就應該算是我們所有的“不好”中最壞的一種。
【第4句】:人生就如善變的天氣,有晴有雨,有風有霧。這既是莫測的苦,又是多彩的樂。從生到死,就像一場風吹過。走過春夏,卷過秋冬;走過悲歡,卷過聚散;走過紅塵遺恨,卷過世間恩情,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生命盡頭,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5句】:禪是抵達心凈的必經之路,征途漫漫,雖有風雨卻仍有彩虹在云端綻放的美麗,雖有激流卻仍有水花在陽光下飛濺的絢爛;雖有歧路,亦有坦途;雖有悲傷,亦有歡樂。悟道,得禪,心凈則處處都有佛祖菩薩的無量功德。
【第6句】:愛有兩種:迷戀與慈悲。迷戀的對立面是憎恨,多數人就陷在這個循環里。慈悲的背面是寬容,一個佛是慈悲的,但他更是寬容的。遵循自然起伏變化規律,合拍自然生存節奏,順遂緣分而安樂,你才能尋求到屬于自己生活的真正幸福快樂。
【第7句】:在這個世界上,成就的機會最高的是人類,墮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類;對社會奉獻最大的是人類,對社會破壞最強的也是人類;對眾生利益最大的是人類,對眾生傷害最慘的也是人類。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惡人便惡;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類既偉大,又可怕。
【第8句】: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古印度)龍樹《七十空性論》
【第9句】:(一)布施得福老死之所壞,身及所受滅,唯有惠施福,為隨己資糧。《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9經
【第10句】:理想勾畫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邁進了一步。從當下開始,拋卻幻想,腳踏實地,一步步為理想而奮斗。
【第11句】:生命猶如一株花,我們時刻精心地對它照料:翻土、施肥、澆水、陽光、給氧……無論怎樣,最終它仍然將會鮮花調落,莖葉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體衰老、精神糊涂,最終面臨死亡、離開人世。誰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大關,也改變不了無常的事實。
【第12句】:【敬、禮、幫、防四心禪】 歷史經驗證明,每個成功人士都具有敬重貴人之心、禮待小人之心、 幫助好人之心、防備壞人之心。
【第13句】:凡所見色,即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唐)道一禪師《古尊宿文案》卷一
【第14句】:我們的人生也曾充滿夢想,也曾追求過。然而當第一個春天付出不曾得到回報時往往灰心喪氣,輕率地將第二個春天棄之門外。
【第15句】:【天天禪語】對修行不負責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到處皈依,從不修行;另一種是,從不皈依,到處學佛。
【第16句】:佛陀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凈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第17句】: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善業道經》
【第18句】:我們只有心無雜念,才能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看穿功名利祿,看透勝負成敗,看破毀譽得失,從而享受一份恬淡的幸福。
【第19句】:佛教追求的是“物我兩忘”,認為人人具有佛性但卻成不了佛的主要原 因就是執著于“我”,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的觀念太重。現實社會中, 雖然不至于忘了“我”,但至少該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為中心, 也不要執著于“物”,這個“物”就是功名利祿。
【第20句】:一切功德由時間所累積,一切功德由我們身體行動所成就;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人身。
【第21句】:成功是一種習慣——不放逸的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放逸的習慣。放逸或不放逸,關鍵在“苦樂”二字上。有一位作家說得好:怕吃苦的人后半輩子吃苦,不怕吃苦的人前半輩子吃苦。總歸要吃苦,不如趁年輕吃得起苦時,把苦吃了。
【第22句】: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時候,不僅不應該情緒低落與喪失勇氣,更應該靜下心來調整情緒,昂起頭來增加信心,并從容坦然地面對現實和挑戰,借此來磨練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23句】: 誹謗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忍耐的尋常事,無論是夸大事實類的誹謗,還 是無中生有類的誹謗,它們都讓人難以忍受。面對誹謗,我們要淡然處 之,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也要相信眾人的判斷力。對于詆毀名譽的謠 言,不必憤怒,也不要畏懼,要巧妙地用事實說話。記住,唯一能否定你 的人,只有你自己。
【第24句】: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如來亦爾,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演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大般涅槃經》卷十三,圣行品
【第25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維摩經》卷上,弟子品
【第26句】: 佛說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然而報復就是你必 定會后悔的事情。沒有人會在辛苦地報復完后有快感,相反會更加痛苦和 空虛。佛要我們以德報怨,寬恕仇敵才更能彰顯人性的光芒。
【第27句】:應發切實誓愿,愿離娑婆苦,愿得極樂樂。其愿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印光法師)
【第28句】: 慈善是一種德行,慈善沒有附加條件。任何帶有附加條件的 慈善,都是對德行的玷污。誰在借慈善之名行假慈善之實,誰在打著 慈善的旗號干著玷污德行的勾當,誰心里明白。既然明白為什么還要 公然去做?究其原因,一是沒有起碼的道德底線,二是敬畏心的缺 失,三是社會未建立必要的甄別和懲罰機制。
【第29句】: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為正因,遍作一切事業成,彼得廣多勝妙福。《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卷十七
【第30句】:通身是眼見不及,通身是耳聞不徹,通身是口說不著,通身是心鑒不出。——《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31句】:有情眾生,累在一個“情”字,天若有情天亦老。就讓我們斬絕一切情思,呆呆地念佛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其輕松自在。
【第32句】:正信的佛教徒稱“禮敬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第33句】:在一個山谷的禪房里有一位老禪師,他發現自己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不管是去化緣,還是去廚房洗菜,這個徒弟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第34句】:佛說:人有美德,我虛心學習;人有惡行,我小心規避。我追隨“善知識”,自修成佛。
【第35句】:競爭蘊藏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別、得失之念、取舍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寧了。
【第36句】:【濟世禪音】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對于跟我們有怨的人,要去寬恕;對于跟我們有恩的人,要去報恩。
【第37句】: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當,然后再講其他的事。直下承當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趕快修!不像佛,趕快修!
【第38句】: 在反省中完善自我 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若心清凈,所在之處, 皆為凈土。
【第39句】:菩薩千手千眼,凡夫也千手千眼。不同的是,菩薩千眼觀察眾生受苦,而以千手救度出苦;凡夫千眼看人家的不是,千手往自心中抓進煩惱。
【第40句】:財施即施舍財物。人們生活于世,少不了錢財往來,以財助人,是常見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助財行為都可以稱之為布施。例如,有的老板認為自己給了員工一個賺錢的機會,有的客戶認為自己給了商家一個賺錢的機會,事實上,這只是交易,不是布施。即使是布施,也有真布施和不凈布施的差別。
【第41句】:人生在世,大家都知道,光陰失掉之后,是沒辦法再得到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重視名聞利養,而是重視光陰。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什么最可貴?時間最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太寶貴!佛法講“時節因緣”,這是走向成功之道的秘訣。—諍空法師
【第42句】: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道本無體,因體而立名。道本無名,因名而得號。一《盤山寶積禪師》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盤山寶積禪師》
【第43句】: 盡我所能地去幫助別人,哪怕結果證明被騙也沒有什么,就 當自己本來就欠人家的,是一次人生債務的償還。
【第44句】:修行人要發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眾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勝困難、攀登高峰。
【第45句】:【佛語借鑒】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外歡喜,故用歡喜心來做事,無不成就。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不外結緣,故用結緣觀來待人,無不成全。世界上最持久的東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來處眾,無不成效。世界上最堅固的行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行來工作,無不成事。
【第46句】: 俗話說,世上只有第七,沒有第一。我的幸福感來自了然這 個道理。沒有必要一定比個高低,只要真正努力過,就已足夠。決定 結果的因素往往很多,有些并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與其沾沾自喜, 與其耿耿于懷,不如享受努力的過程。
【第47句】: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華嚴經》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48句】: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讓他人得益的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感恩,而承受很多的功德。那樣,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第49句】: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有時卻比聲音更深刻。—證嚴法師
【第50句】:人生的生死得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制,并非是人力所能改變。既然如此,我們所能做好的,就是事事隨緣,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坦然;讓自己的心隨緣適意,用一種自然輕松、自由自在的態度來生活。
【第51句】:三伏天禪院草枯,小與尚央師撒草籽。師:天涼再說,隨時。仲秋撒種,風卷不少。小與尚急,師:沒事,吹走的多空殼,隨性。撒完種,鳥來啄。小與尚打鳥。師:鉆得深鳥吃不到,隨遇。夜半秋雨,小與尚惦種子難睡。師從容說:沖到哪就哪發芽,隨緣。一周后滿園青嫩,小與尚高興,師:該有的跑不掉,隨喜。
【第52句】:【一日一禪】佛陀告訴我們,人都有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福是不可以量化的,只能感覺,知足為福。許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走。
【第53句】:五蘊五大種,六根及六處,無知煩惱暗,自性悉清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三
【第54句】:雖多積珍寶,崇高至于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法句經》卷上,世俗品若人不愛法,雖人而非人,不住于真道,不至涅槃城。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處,云何不升筏,度諸有流海!離法常愚癡,有命亦如死,雖有人皮覆,愚癡同畜生。《正法念處經》卷五十
【第55句】:人生之難:最難改變的是習慣;最難做好的是細節;最難處理的是關系;最難把握的是機遇;最難實現的是理想;最難得到的是人心;最難分配的是利益。
【第56句】: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法句經》卷下,好喜品
【第57句】:頓悟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第58句】: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59句】:夫心者,為諸法總持之門,作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九十四
【第60句】:【佛心禪語】 感恩是愛和善的基礎,我們雖然不可能變成完人,但常懷著感恩的情 懷,以感恩心做人,以報恩心做事,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美麗,更加 充實。
【第61句】: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看一生中.你善待過多少人,有多少人懷念你。生意人的賬簿,記錄收入與支出,兩數相減,便是盈利:人生的賬簿,記錄愛與被愛,兩數相加.就是成就。
【第62句】: 釋迦牟尼佛說:“不要忽視小惡。火花盡管再小,卻會燒掉像山那么 高的干草堆。”一個人犯錯誤,也往往是從并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俗話 說“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63句】:凡夫人所著起業處,無如毛發許實事,但顛倒故。《摩訶般若經》卷二十九,七喻品
【第64句】: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隨時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擾 亂心情,所以與其隨波逐流,不如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讓你快樂的習慣,隨時 幫助自己調整心情。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快樂也許 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習慣。
【第65句】:真正的佛并不是人群中最顯眼的那個,他可能是馬路邊掃大街的阿姨,也可能是學步的孩童,還可能是三尺講臺上授業解惑的老師……總之,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個。他也許終生不會做出什么驚世駭俗的事來,可是他一直默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
【第66句】: 凡事不可太計較,凡事不可常計較,凡事不可不思考。換個 角度想問題,換種眼光看世界,換個心情過生活。
【第67句】:當你放下別人給你帶來的不愉快,你的幸福就來到了。節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治家法,隨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第68句】:在這個喧囂的塵世,我只想安靜于時光一角,任由嘈雜橫生在心門外,任由風雪,染盡流年滄桑,我的時空永遠靜如水嵐,情思若禪,就算塵世的污濁,染了千年流光,就算世界的黑暗,蒙蔽了所有人的雙眸,至少,我的三寸天堂,依然陽光明媚細水流暢,澄凈不起微瀾。
【第69句】: 《普賢菩薩行愿品》上說:“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佛 教提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敬關系是“相視當如視佛”“善修和敬,互 相尊重”。
【第70句】:為什么說想法全不可信呢?《持世經》說:“一切諸見皆名為邪,一切思維皆為是邪。”“一切念皆是邪念,有所念處皆是邪念。”任何見解、任何想法,都是邪思邪見,心念一動,邪思便冒出了頭,根本不可信。
【第71句】: 與佛結緣,以佛修心,可以使心靈得以平靜,智慧得以寬廣,境界得 以捉升,可以感受名韁利鎖之外的寧靜、淡然、幸福、圓滿……
【第72句】: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會,當愿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伎樂聚會,當愿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73句】:【佛心禪語】 行善并不是讓你去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一件小事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 善心。因此,不要因善小而不為,行善從身邊的小事開始。
【第74句】:【天天禪語】破壞大自然,等于破壞自己的家園;浪費資源,等于浪費自己的福德;傷害動物,等于傷害自己的生命。最終虧損的還是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如果你真的疼愛自己的話,應值得慎重。
【第75句】:在你真正愛上你自己之前,不要說你愛任何人。那是假的,那只是你的需要,你需要人陪伴你,哄你,寵你,或者你依賴一種關系,但那都不是愛,因為,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你就無法給予對方愛,你無法分享你的生命。
【第76句】:在一定時期內,人的能力、處境以及擁有的資源是一定的,有沒有擔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辦好、會不會留下遺憾,跟欲望大小有什么關系呢?
【第77句】:擁有幸福的人通常都懂得在合適的時候犯一下糊涂。婚姻也是如此,偶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而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
【第78句】:心靜無我即為禪。也深刻也簡單。禪,悟到是一種慧根。茶,喝到是一種福分。禪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與氣,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氣。正清與雅的綜合,完整的體現了禪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凈彗與尚。
【第79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讓人生能夠擁有積極樂觀的力量,去面對這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去迎接,去改變,突破自我封閉的孤獨,愿意欣賞,謙卑柔與,活得是一份生命的綻放,活得不是一場平生心傷。
【第80句】:我寧愿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81句】: 早安!微博。早安!微博以外的大干世界。天亮了,夢遠 了,迎接我們的是新的生活,新的人生。不管昨天快樂不快樂,從現 在開始,可以選擇快樂;不管昨天幸福不幸福,從現在開始,可以選 擇幸福。昨天已成歷史,明天需要期待,把握今天,做對的選擇,生 命由自己支配,快樂和幸福在自己手中。
【第82句】:大氣是總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讓人感覺厚重,像一本好書,讓人蕩氣回腸,不輕不浮,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都不會感覺索然無味,一旦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受益匪淺。
【第83句】:智巖舍棄仕途,進山修行,在世俗的眼里,無疑是一種發狂的舉止,而在智巖看來,則是遠離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人若陷于世俗名利之中,就會成了物質的奴隸,在金錢、仕途的誘惑下,迷亂了人清凈的本性,這是悲哀的。
【第84句】: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第85句】: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為無;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為有;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后后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古印度)無著《攝大乘論》卷下
【第86句】: 在我們人生最關鍵的時刻,別人的幫助將可能起到關鍵的作用。這種 關鍵的幫助不是憑空產生的,老獅王身陷枯井,能得狐貍的救助,就在于 它和狐貍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所以,我們平時要積極與人結緣,奉獻自 己,然后才有良好的人緣等待著我們。
【第87句】:如果你是為今天的事而煩惱,那你不夠明智,因為那只會自亂方寸,與事無補,更沒有好處,只有樂觀應對才是上上策。如果你是為明天的事而煩惱,那你大可不必,因為未來的事本無定數,町望而不可即,與其望洋興嘆,不如早為舟楫!
【第88句】:世間有許多事情功虧一簣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志不堅定,不能堅持到底。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堅定意志,我們就不能享受成功的幸福。
【第89句】:微笑會給人以無限的信心與喜悅,會讓我們很久很久,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個人也許不能擁有世俗的名利,但只要擁有這份快樂,我們那充滿法喜禪悅的微笑也能夠點燃別人心靈的明燈,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
【第90句】:每個人發表意見時,都以為掌握了真理,說得有理;如果對方聽不進去,那就是不懂道理了。殊不知,你講的道理未必有道理,為了維護道理而冒犯他人、傷害他人,就犯口業了,弄不好還會遭報應。
【第91句】:紛亂的俗世,總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內心掘一座蓮池?青蓮開則凈土在。
【第92句】: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閣梨及阿閣梨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舍利弗阿毗曇論》
【第93句】:不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頭來落得傷身敗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第94句】: 美女嫁丑夫,俊男娶丑女,世上多是這樣顛倒配。為什么會 出現這種現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有它的道理:婚姻和戀愛是兩 碼事,顛倒配大凡有利于家庭穩定。美女俊男容易讓人想人非非,即 使他們自己淡定,也免不了來自外界的干擾,顛倒配則可以消除家庭 一半的不安全感。
【第95句】: 大自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她的美與生俱來,已達極 致,任何人為的梳妝,都是對美的傷害。造化的高明在于,他在創造 大自然的時候預留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只要不格外地貪婪,對人類而 言,這些空間已經足夠施展他們的才華,沒有必要去驚擾大自然。
【第96句】:佛言: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后。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
【第97句】:飽經人世風霜的人,任憑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反復變化,都懶得再睜開眼睛去過問其中的是非;看透人情世故的人,對于世間的一切毀謗贊譽都無動于衷。白隱禪師也許不是這兩種人,他對毀譽褒貶一任世情的心胸是何等曠達。
【第98句】:比如一個人人住高級酒店,房間里有各種豐盛的美食及飲品,他以為都是免費的,于是隨心所欲地享用,然而當他離開時才發現,這些享用都會從押金里扣除。同樣,在短暫的人生里,人們過度地開發資源,破壞大自然,肆意浪費食物,并心安理得,然而當他離開人世時才發現,這些奢侈都會從自己的福德里扣除。
【第99句】:其實,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發現自身的本性,自然擁有平等心,也就不會有你我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