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zhuǎn)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2句】:正法眼藏禪宗稱教外別傳的心印為“正法眼藏”。《景德傳燈錄》卷一:釋迦牟尼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訴摩訶迦葉:“吾以清凈法眼、涅檗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與汝。”叮囑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這段記載又見于《大般涅粲經(jīng)》卷二:“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yīng)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據(jù)禪宗燈錄記載,“正法眼藏”由迦葉始,二十八傳至菩提達摩,然后傳人中國,在中國六傳至慧能,因此中國禪宗尊迦葉為“西天初祖”。后世多以“正法眼藏”指正宗嫡傳的精義和要決。如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下^圣相傳的正法眼藏。。”元代方回《讀張功父(南湖集)序》:“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輒用朱筆圈改,予竊謂朱筆之人未得所謂正法眼藏也。”
【第3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釋義:比喻知識淵博。 例句:您這么有學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做過國會議員,可是住在我這里,天天念經(jīng),干嗎不出去做點事呢?
【第4句】:【冊、卷、頁】只要讀書,就離不開冊、卷、頁,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呢? 冊:在中國古代文字產(chǎn)生以后,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統(tǒng)稱“簡”。一片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 卷:在發(fā)明紙以前,有的人因為竹簡、木簡太重,也有把文字記載在絲織品上的,稱為帛書。帛書比竹筒、木簡攜帶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來,按次序編號,于是出現(xiàn)了一卷一卷的書。 頁:造紙發(fā)明以后,人們把印好的一張張紙用線裝訂成冊,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線裝本。線裝本大多采用毛邊紙,只能一面印字,對折裝訂,每張稱之為一頁,頁碼數(shù)印在對折線上。后來,印書采用機制紙,兩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頁碼數(shù)。現(xiàn)在稱頁,就是由此而來。
【第5句】:【豬八戒上陣——倒打一耙】(歇)豬八戒以九齒釘耙為武器,常用倒打一耙的戰(zhàn)術(shù)來戰(zhàn)勝對方。 指對方想算計自己,自己反過來算計對方。也指反咬一口,把責任或過錯推到他人身上。 也作豬八戒開戰(zhàn)——倒打一耙。 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耍把式:練武術(shù)。
【第6句】:天地為大,親師為尊
【第7句】:人有失足,馬有失蹄
【第8句】:【是藥能治病,當今無死人】(諺)如果說,只要是藥就能把病治好,世上就沒有死人了。指服藥不能包治百病。
【第9句】:此俗語形容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糧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第10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堅牢】(歇)形容對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根本無法動搖。 也作蜻蜒撼石柱——動也不動。 蜻蜒搖石柱——休想動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動分毫。
【第11句】:山外青山樓外樓,學習永遠沒盡頭
【第12句】:金憑火煉方知真,人靠時間方知心
【第13句】:【高山見官遠】 釋義:偏遠的地方離官府遠,見到當官的很難。 例句:你到俺們這山上來,可夠辛苦啦!過去人說高山見官遠,現(xiàn)在你這個官都親自走上山來了。
【第14句】:【瘦狗莫踢,病馬莫欺】 釋義:借指對弱者要同情。 例句:在胡玉音面前,秦書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亂看,半句話不多講。“瘦狗莫踢,病馬莫欺”.倒是胡玉音覺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時舀給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還特意下得重一點。
【第15句】:【打屁股】(慣)比喻嚴厲地懲處或批評。
【第16句】: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第17句】:供養(yǎng)敬獻奉養(yǎng)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yǎng)”。如晉《法顯傳》:“諸國王競興供養(yǎng),今故現(xiàn)在”義如宋代蘇軾《答寶月禪師書》:“軾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跡如生,欲送院中供養(yǎng)。”修行供養(yǎng)是為了成就“布施”。如《莊嚴經(jīng)》卷十二指出:“一者必應(yīng)供養(yǎng),此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
【第18句】:降龍伏虎使龍虎降服馴順。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代道宣《續(xù)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義,佛教十八羅漢之葉。有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
【第19句】: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知識的碩果
【第20句】:【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慣)形容名氣很大,誰都知道。 也作“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第21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第22句】:【人不親行親】(諺)行(hang):行業(yè)。指同一行業(yè)的人,在情感上總是相親的。
【第23句】:【作繭自縛】此句表達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觀點,正如《楞嚴經(jīng)》卷八所說:“如是惡業(yè),本自發(fā)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yè)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本于《妙法圣念處經(jīng)》:“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后俗語中用作繭自縛比喻自己做事不慎而使自己陷于困境。如宋·陸游《書嘆》詩:“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縛裹。”又如茅盾《腐蝕·九月十九日》:“我卻怕我這空虛的心會被幻象所填滿——我竟自感到‘作繭自縛’的危險了,怪不怪?”(李明權(quán))
【第24句】:【入門休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諺)榮枯:興盛與衰落。進了門不必詢問家門的興盛與衰落,只要看看家里人容顏表情就可知道。 指人的心境總要表現(xiàn)在人的面容神態(tài)上。 也作入門休問吉兇事,觀看顏面自得知。 入門不問榮枯事,但見容顏便得知。
【第25句】:寧做窮人腳下土,不做財主席上珍.
【第26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城
【第27句】:【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fā)絲】 釋義: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對付不了的難題。 例句:真是斧頭再鋒利,剖不開頭發(fā)絲;共產(chǎn)黨再厲害,也改變不了千年萬代的老規(guī)矩!
【第28句】:過硬的本領(lǐng)是練出來的
【第29句】:【面笑心不笑】(慣)指表面裝出笑容,內(nèi)心卻并不高興。
【第30句】:【一打三分低】(諺)只要先動手打人,就輸了三分理。指動手打人是輸理的行為。
【第31句】:【瓜籽不飽是人心】(諺)瓜子雖然不起眼,卻能表達人的心意。泛指禮物縱然菲薄,也能代表主人的真情厚誼。 也作瓜子不飽暖人心。 瓜子敬客一片心。
【第32句】:【扶得東來西又倒】(慣)形容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這頭,那頭又出了問題。
【第33句】:此外,“海潮音”又指唱贊誦經(jīng)之聲。如唐劉長卿《送少微上人游天臺》詩:“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唱贊誦經(jīng)之聲抑揚起伏,稱為“梵唄”,源于印度的法曲。以海潮比作梵唄,十分形象。
【第34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chǔ),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35句】: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第36句】:金無足赤物無十全;人無完人瓜無滾圓
【第37句】:【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諺)哪怕只是一文錢,關(guān)鍵時刻缺了它,能耐再大也會被難住。指金錢是生活的必需品,應(yīng)珍惜,莫浪費。 也作一文錢急死英雄漢。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第38句】:【飯前飯后一碗湯】(諺)指飯前喝湯,可以潤腸;飯后喝湯,可以化食:都是身體健康的需要。
【第39句】:【地生架不住人熟】(諺)地理環(huán)境再生疏也沒關(guān)系,只要有熟人,啥事都好辦。指要辦好事情,有熟人相助是一個重要條件。
【第40句】:【打攔頭雷】(慣)比喻竭力阻止。
【第41句】:菜花不開蜂不采,灶頭無食蟻不來
【第42句】:【八個人也抬不走一個“理”字】(諺)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憑他人多勢眾也不能改動。
【第43句】:千人走路,一人領(lǐng)頭。
【第44句】: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第45句】:【漢子外邊走,帶著老婆兩只手】見“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
【第46句】:【結(jié)束】事情到了最后階段稱之為“結(jié)束”。如快開學了,暑假即將結(jié)束。 “結(jié)束”一詞,源自古代少女結(jié)婚。現(xiàn)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無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經(jīng)訂婚或結(jié)婚了。而在我國古代,女子把頭發(fā)束起來也就意味著她已經(jīng)訂婚或嫁為人婦了。“結(jié)束”一詞的由來跟古代婦女結(jié)婚有密切的關(guān)系。“結(jié)束”就是把頭發(fā)盤結(jié)束起來.“結(jié)發(fā)夫妻”也是來源于此。 我國儒家傳統(tǒng)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因此,頭發(fā)也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發(fā)的,頭發(fā)也就越長越長。 大約到十五歲的時候,就必須把頭發(fā)盤起來,要舉行笄禮,也就是成年禮。 這時候家里人會把及笄女子的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來說,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經(jīng)給她訂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發(fā)結(jié)簪就表示女子已為人婦,為閨閣之女的完結(jié),為之結(jié)束,這就是“結(jié)束”一詞的由來。同時,又是該女子新生活的開始。
【第47句】:開眼界“眼界”即“眼根”,為六根之一,大致相當今天所說的視覺器官,包括眼球和視神經(jīng)等。因為六根屬于“十八界”中的一類,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夠維持自相,不與他相混淆,稱為“界”。眼界與色界相對,產(chǎn)生眼識界(視覺)。如《心經(jīng)》:“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楞嚴經(jīng)》卷一中有“開眼見明,名為見外”之句,“開眼”,猶睜眼。為佛菩薩像畫眼點睛,也稱為“開眼”或“開光”(光、光明,指眼)。如《禪林象器箋·垂說門》謂:“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shù)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眼不但是人身的傳神處,而且還是智慧的象征。如佛教中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說。在禪宗那里,“開眼”常用作開悟、覺悟的代稱。如《五燈會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看到了以前未見到過的東西,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俗語謂之“開眼界”。
【第48句】:【元旦】現(xiàn)在指公歷一月一日,公元是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是從國外引進的歷法。那么“元旦”也是外來的嗎?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年。“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又稱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臘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nóng)歷正月初~稱春節(jié),將公歷1月舊定為元旦。
【第49句】:一日不識羞,十日不忍惡
【第50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慣)指雖然沒有成績,卻也付出了辛苦,多少做了些工作。 也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
【第51句】:【皇天不負好心人】(諺)皇天:老天。老天不會辜負操好心,做善事的人。指好心人終究會有好結(jié)局、好報應(yīng)的。
【第52句】: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
【第53句】:枯木逢春語本《五燈會元》卷六里“婆子燒庵”故事中的兩句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謂能“死”而不能“活”。禪宗謂“大死”才能“大活”,所謂“枯木生花物外春”(同上卷十一)。《敦煌變文集》卷二《廬山遠公話》:“是日遠公猶如臨巖枯木,再得逢春。”《景德傳燈錄·唐州大乘ILJ和尚》:“僧問:‘枯木逢春時如何?’師日:‘世間稀有。”’后來用“枯木逢春”比喻從絕望中重獲生機。如《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兩口兒回到家鄉(xiāng),見了岳丈黃太學,好似枯木逢春,斷弦再續(xù),歡喜無限。”
【第54句】:【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nèi)】 釋義:人心好壞,從外表看不出來。 例句:什么恩人呀仇人的?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nèi)!姓趙的話值幾個錢?
【第55句】:【樹不打權(quán)要歪,人不教育要栽】(諺)樹不剪修權(quán)枝,就會長得歪歪斜斜;人不加強教育,就容易走向邪路。指教育對成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56句】:【伸出脖子挨殺】(慣)比喻坐等著任人宰割、欺辱。 也作“伸長脖子挨刀”。
【第57句】:冥司一般指地獄、陰間。如《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jīng)變文》:“生前不曾修移,死墮阿毗地獄,永屬冥司,長受苦毒。”又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端》:“君誠多情,妾當竭力,然聞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也指陰間、地獄的主司。如清代袁枚《新齊諧·唐配滄》:“冥司念我居官清正,敕為武昌府城隍。”
【第58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 釋義: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話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我們做人心胸總要豁達。”
【第59句】:吃過黃蓮才知苦,走過雪地才知寒
【第60句】:嚴于責己,寬于待人
【第61句】:謀人事如己事,謀己事如人事
【第62句】::念佛念佛吃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較普遍的修行方法。《觀佛三昧海經(jīng)·觀佛密行品》渭:“佛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念佛就是一心專注地觀想佛(也指菩薩)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誦佛的名號。
【第63句】:【窮寇勿追】(諺)指對走投無路的殘兵敗將,不可窮追,以免其死命反撲。 也作窮寇莫追。 窮寇不可深追。 窮獸勿逐,窮寇勿追。窮獸勿逐:對于被趕得無路可走的猛獸,不可再窮追。
【第64句】:前身今稱事物原來的形態(tài)為“前身”。如《燕山夜話·北京勞動群眾最早的游行》:“當時煤窯的出現(xiàn)畢竟是一種新鮮事物,那些窯主們畢竟是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的前身,那些窯工們也畢竟是后來的無產(chǎn)階級的前身。…‘前身”源于佛教三世輪回的說法,指過去世之身。如《晉書·羊祜傳》:“羊祜五歲,時令乳母取所弄金環(huán)。乳母日:‘汝先無此物。’祜即詣鄰人李氏東垣桑樹中探得之。主人驚日:‘此吾亡兒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時人異之,謂李氏子則祜之前身也。”又如清代袁枚《子不語·王昱廬宗伯是蓮花長老》:“宗伯大異,起視所供盤中之棗,其頂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長老也,故終身奉佛甚虔。”
【第65句】:心境《楞伽經(jīng)》卷二說:“自心現(xiàn)境界。”就是說,天地萬物,一切境界,都是“心”的變現(xiàn)《華嚴經(jīng)》把“心”比喻為“能畫諸世間”的“畫師”。‘心”相當于一切精神現(xiàn)象,。就“集起”而言,謂之“心”;就“思鰱”而言,謂之“意”;就“分別”而言,謂之“識”。“境”相當于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即“六塵幻影”:色、聲、香、味、觸、法。“心”或“意”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同時生起,善于“觀心”者,要“心境雙忘”。如唐代希運《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又如唐代張說《清遠江峽山寺》詩:“靜默將何貴,惟應(yīng)心境同。”
【第66句】:【促膝談心】“促膝談心”形容兩個人談話很投機,能把心里話說出來,是心與心的交流。“促膝談心”與古代人的坐姿有關(guān)系。 “坐”字形狀是“二人土上坐”,古代沒有凳子,所以古人生的姿勢跟我們現(xiàn)代人的坐姿有很大區(qū)別。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坐法是:兩個膝蓋著地,臀部壓在腳后跟上,叫做“安坐”。三國時候有一個人,名叫管寧。他經(jīng)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時間長了,木榻上放膝蓋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見,三國的時候人們還是這樣坐的。 “促膝談心”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地坐著談心,越談越近乎,兩個膝蓋就不知不覺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動了,這才發(fā)現(xiàn)兩人的膝蓋已經(jīng)頂在一起了。如果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談心,那可就不容易了,因為你的重心全在凳子上,無法向前“促”,要想前進,只能搬。 我們今天用“促膝談心”,不是非要頂膝而談,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交談,坐著、站著都一樣。
【第67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yōu)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68句】: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第69句】:【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慣)既沒有房屋,也沒有土地。形容非常貧窮。 也作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上無片瓦,下無站腳之地。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錐地立足。
【第70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71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fā)。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72句】:【善知識】相識的人、友人稱為“知識”,最早見于先秦諸子書。如《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岑仲勉注云:“知識,友人也。”聞名為“知”,見形為“識”,合稱“知識”。佛書上用“善知識”稱善友、道友、良師,系譯自梵語Kalyanamitra。如《華嚴經(jīng)·十回向品》:“常樂大愿,修習菩提,依善知識,離諂曲心。”又如《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這里有個海月禪林。那和尚是個善知識。”亦省為“知識”。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常州無錫南禪寺僧靜蓀,號雪舟,幼時能詩……中年遍參知識,主南禪講席。”(李明權(quán))
【第73句】:【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釋義:惹是生非,只因愛說閑話;煩惱纏身,都是由于硬要出頭露面。指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 例句:小蔡,你我要不是小姜子,咱們也不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74句】:【好漢難打三面鼓】(諺)手腳再利索的漢子,也不能同時敲響三面鼓。借指人不論怎樣精明能干,也難應(yīng)付同時發(fā)生的多起事情。
【第75句】:【鋸不成葫蘆改不成瓢】(慣)比喻東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第76句】:鄰家合得好,猶如撿個寶
【第77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條俗語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廂情愿”。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發(fā)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發(fā)師。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工具全部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供顧客坐著理發(fā)用,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小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就好像公交車上的投幣箱一樣。第二第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高長圓籠,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是保持著一定的熱度,供顧客洗頭。圓籠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兒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如今,這種挑著擔子剃頭的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 故而,民間有句歇后語“剃頭挑子——一頭熱”現(xiàn)在還常用,如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被人稱為“剃頭挑子——一頭熱”。也就是單戀了。
【第78句】:【寒從腳底來】(諺)腳底有涌泉穴與心相通,人周身的寒氣是通過腳底傳入的。指要防寒必須從腳部的保暖做起。
【第79句】:百川歸海而海不盈
【第80句】:高興能把小病治愈;憂愁能使小病加重
【第81句】:書中自有顏如玉
【第82句】:【父子不和家不旺,鄰里不和是非多】(諺)父子之間不和睦,家庭就難興旺;鄰里之間不和睦,就會經(jīng)常發(fā)生口舌。指無論家庭或令口里,相處總以和為貴。
【第83句】:送佛送到西天比喻做好事要做到底,決不半途而廢。西天,指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在中圍的兩邊,故稱西天。印度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故俗語云“送佛送到西天”。又,“西天”亦指阿彌陀佛所教化的西方極樂世界。兩釋皆可通。清代王光有《吳下諺聯(lián)》卷四:“送佛送到西天……佛自西天來,二千年于此矣。”又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也作“有心送佛送到西天”。如草明《一個私塾教師》:“好,有心送佛送到西天,我就打算挨餓也要在這世界里給人們講圣賢故事。”
【第84句】:【犟驢怕惡鞭】(諺)犟(jiang):倔強,不聽話。惡:毒狠。犟驢不聽使喚,用鞭毒打就能迫使它聽使喚。比喻不論怎樣固執(zhí)的人,采取強制手段就能迫使他就范。
【第85句】:【掉鏈子】“掉鏈子”用于調(diào)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guān)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行。 “掉鏈子”源于北京口語,具有調(diào)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后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污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開聯(lián)想,發(fā)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第86句】:【農(nóng)民觀天氣,商人觀市場】(諺)農(nóng)民關(guān)心的是天氣變化,商人關(guān)心的是市場行情。指不同行業(yè)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敏感問題。
【第87句】:【管勺的管不了燒火】(諺)做飯時,掌勺的專管掌勺,不能同時又管燒火。指人只能專務(wù)自己職權(quán)內(nèi)的事,不能啥事都管。
【第88句】:相應(yīng)梵語欲噢多(Yakta)或瑜伽(Yoga)意譯為“相應(yīng)”,即契合義。如隋代僧璨《信心銘》:“多言多慮,轉(zhuǎn)不相應(yīng);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依《瑜伽師地論》,相應(yīng)有三種,即一境、二行、三果。唐代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相應(yīng)有五義:境、行、理、果、機。又,密教以身、口、意“三密相應(yīng)”為修行要義。
【第89句】:【飲酒須飲大深甌,戴花須戴大開頭】(諺)甌(。u):盆盂一類的器皿。大開頭:盛開的花。喝酒就要盡情暢飲,戴花就要戴大紅花。比喻做事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成績。
【第90句】:【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諺)人種地肯實實在在出力,土地自然就會多產(chǎn)糧,讓人吃飽飯。指種地要勤勞,就能獲得豐收。
【第91句】:【臘八粥】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jù)說“臘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白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效果,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所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傳說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 至今我國江南、三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第92句】:【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慣)比喻耍兩面派手法。 也作“明著一套,暗著一套”。
【第93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 釋義:比喻身強力壯,勇猛無敵。 例句:羅英道:“這就怪了。我好端端的,無災(zāi)無病,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龍,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第94句】:【拖油瓶】舊社會婦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后夫家去,俗稱“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則稱“帶官兒”。“拖油瓶”其實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拖有病”。 舊社會天災(zāi)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孩子有什么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家親屬的責難,后夫為避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樣的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先寫一字據(jù),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測與后夫無關(guān)。因此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們說成了“拖油瓶”。這是對再嫁婦女子女的不尊重,
【第95句】:【大旱之望云霓】(慣)云霓:烏云和彩虹,下雨的征兆。大旱的時候人們渴望下雨。形容對某事期盼的心情十分迫切。
【第96句】:惡口傷人佛教把言辭粗野,惡從口生,稱為“惡口”。并把惡口列為“十惡”(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嗔、癡)之一。《法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品》:“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地持論》:“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故俗有“十惡不赦”之說。佛教對惡口罵詈惱人之言,是最所禁戒的;提倡以愛語、善語與人交談。如《四分律行事抄》說:“凡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yīng)惡語。”后來把用惡毒言語誹謗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傷害,叫做“惡口傷人”。
【第97句】:背棄祖國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鶯。
【第98句】:打空拳費力,說空話勞神.
【第99句】:【吃十方】出家人靠信徒布施、化緣度日,俗稱“吃十方”。此外,出家人云游各處,可在十方叢林中掛單,免費食宿,這是“吃十方”的又一層意思。佛經(jīng)上稱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空間為“十方”或“十方世界”。如《無量壽經(jīng)》卷下:“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又,接待四方僧人的寺院及其廟產(chǎn)等,稱為“十方叢林”或“十方常住”。《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謂:“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四方。”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寺僧平時吃著十方,此際料沒有凌波出險、載米上門的了。”又如吳晗《朱元璋傳》第一章二:“和尚吃十方,善男信女的布施吃不完。”又,靠和尚吃飯,俗謂之“吃十一方”,亦用作調(diào)侃話。如《品花寶鑒》第五十回:“仲清等不好再說,只得謝了一聲說:‘我們竟吃到十一方了!’”(李明權(quán))
上一篇:說到心坎的文案人見人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