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小姐】“小姐”現在一般指未婚女子?!冬F代漢語詞典》解釋是:“對未婚女子的一種尊稱,多用于外交場合”。然而“小姐”這個稱呼原非美稱,更沒有尊敬的意思。據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稱: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又據錢惟演《玉堂逢辰錄》中說:小姐之稱起于茶酒宮人韓小姐,是宮婢人名也。而蘇東坡則有《成伯席上贈妓人小姐》詩,可見,宋代妓女也稱“小姐”。小姐作為尊稱,始于明代,當時朱有敦《元宮詞》中有“簾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來”的詩句。從此便把“小姐”作為深閨女子的代稱了。 不過,當今黃、賭、毒又沉渣泛起,人們又習稱“三陪女”為小姐了,弄得正經的“小姐”一詞名聲掃地,良家閨秀避之不及,歷史兜了個圈又回到原地。
【第2句】:【老龜煮不爛,貽禍于枯桑】(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用了一萬車柴也沒煮爛,諸葛恪建議砍下老桑樹來煮,結果一煮就煮爛了。比喻出了事,禍及無辜的人。 也作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老龜烹不爛,移禍在枯桑。
【第3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諺)人不能從相貌上斷定他有多大的作為,就像海水無法用斗來量它的多少一樣。指人的才干、學識與成就,從相貌上是估量不透的。 也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4句】:【一步高,一步低】見“高一腳,低一腳”。
【第5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6句】:【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打戰】(諺)打戰:顫抖。越熱得出汗就越熱,越冷得打戰就越冷。比喻有錢的就越有錢,貧窮的就越貧窮,或走紅的就越走紅,倒霉的就越倒霉。
【第7句】:【一頭放火,一頭放水】(慣)比喻兩邊挑撥,從中破壞。
【第8句】:【泥菩薩洗澡——越洗越臟】(歇)比喻越是洗刷自己的污點、錯誤或罪行,暴露出的問題就越多。
【第9句】:【生死路上沒老少】見“黃泉路上沒老少”。
【第10句】:【秤砣雖小壓千斤】 釋義:比喻人物雖小,作用很大。 例句:“你原來沒眼色,認不得人。俗語云: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他們相貌空大無用……咱老孫小自小,斤節?!?/p>
【第11句】:【老虎頭上搔癢】 釋義:借指冒犯大人物,或自尋死路。 例句:“……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第12句】:【癩蛤蟆爬香爐——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爐灰,轉指晦氣。比喻遭到斥責、拒絕或冷遇,落得沒趣。
【第13句】:【五花八門】“五花八門”一語,多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它源出兩說。 一說“五花八門”是古代戰術中變幻多端的陣勢:“五花”即五行陣;“八門”則是八門陣。 五行陣是古代根據五行排布的戰陣。 八門陣也稱八卦陣。這個陣勢,原來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為陣勢的。但是,八八可變為六十四卦,常使對方軍隊陷入迷離莫辨之中。相傳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最早運用八卦陣。后來,三國時的諸葛亮又將八卦陣改變成八陣圖。 二說認為“五花八門”指從事十三種行業的人。 “五花”是: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人;牽牛花——挑夫。 八門是:一門巾——算命占卦者;二門皮——賣草藥者;三門彩——變戲法者;四門掛——江湖賣藝者;五門平——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篷扎紙者;八門聊——高臺唱戲者。 這時的“五花八門”已經包含了社會上的許多行業,泛指各行各業的繁雜和眾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花八門”擴展到其他各種事物。
【第14句】:【瓜子兒里嗑出個臭蟲來——算個什么仁兒】(歇)仁:諧“人”。指某人不是什么好人。常含責罵意。
【第15句】:【君子斷交,不出惡聲】(諺)斷交:斷絕交往。惡聲:傷人的話語。指有修養的人和人斷交時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以惡語相向。
【第16句】:【鬧洞房】“鬧洞房”是一種婚俗,民間又稱“鬧新媳婦”或“鬧媳婦”。 顯然,新媳婦是鬧的對象。那么,這一風俗源于何時呢? 早在春秋時期,婚禮是比較沉悶的,《禮記·曾子問》中記載:“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苯Y婚本是件大喜之事,居然不讓鬧個動靜,這不符合人們的普遍愿望,理所當然要加以改變。 時興鬧洞房,不遲于漢代。據楊樹達先生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中考證,鬧洞房在漢代時就已時興。楊先生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記載:“今嫁娶之會,捶權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廣眾之中,顯陰私于親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笨磥砟菚r鬧的熱鬧程度一點也不遜于現在,現在鬧洞房中的不文明之舉源于漢代。 鬧洞房的來歷起源于一個故事。相傳在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E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一伙迎親隊伍的后面,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他就到了新郎家。結果那個女人先到,并且躲在洞房里。當新郎和新娘拜完天地要人洞房的時候,紫微星在房門口守著不讓他們進去,并且說屋子里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破解的方法,他說:“魔鬼最怕的就是人多,人一旦多起來,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里嬉戲說笑,結果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由此,鬧洞房流傳了下來。
【第17句】:【正經】“正經”現多指嚴肅認真,端莊正派,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如說某某是一個正經人,就是評價他為人正派;或者說某某不正經,就是評價他道德品質有問題。然而,“正經”一詞最初與人的品質不沾邊,而是另有來歷。 “正經”一詞,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學的教學內容。唐代教育發達,有官學和私學兩大體系。各類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將所學的儒家經書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專業來研修,產生了“正經”與“旁經”的區別。正經分三類共九種,旁經則分為兩種。這里所謂正經,指主體課程。研修正經又可細分為三種情況:《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二年;《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一年半。與正經相對的旁經,分為《孝經》和《論語》兩種,學制為一年。 “正經”本是一個教育制度用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義發生了演變、擴展,成為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評價。 “正”字計票法在我國現在還保留著投票、唱票、計票的選舉辦法,計票人總是用“正”字來計票數。“正”字計票法簡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漢字“正”字的特點,橫平豎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發明。 “正”字計票法源于上海舊戲院統計觀眾人數的方法。那時的戲院都稱為茶園,如上海有丹桂園、天仙園等。這種戲院,舞臺是方形的,樓上的座位叫花樓,左右為包廂,大多是達官貴人預包下的;樓下為正廳,設八仙桌,可品茶飲酒;后座是長凳排列的,票價最低廉。樓上樓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寫滿行行“正”字。因為當時舊戲院無戲票,是由一些“案目”(相當于現在的服務員)站在戲院門口招攬觀眾,領他們入座。每領來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寫一個“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這樣記數十分簡便,賬也算得清楚,也能夠統計出進園看戲的總人數。后來戲票出現后,就不再用這種辦法了。沒想到這種辦法被移植到統計選票上來了。
【第18句】:【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 釋義:量:衡量。相:察看。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人”又作“凡人”。“海水”又作“?!薄?例句:朱先生可不能小看他,林蕩元比耗子還精?!昂K豢啥妨?,人不可貌相”,別看他裝出那副寒酸相。
【第19句】:【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諺)惺惺:聰明智慧的人。聰明的人總是喜歡聰明的人,英雄好漢總是愛交英雄好漢。指杰出的人物總是相互仰慕的。 也作惺惺惜惺惺,好漢愛好漢。 惺惺相惜,英雄相愛。
【第20句】:【懶驢上磨——不趕不會上道】(歇)上磨:指拉磨。道:磨道。比喻沒人督促或施加某種壓力,就不會去干某事。常含譏諷意味。
【第21句】:【放大炮】 釋義:比喻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猛烈的抨擊。 例句:她對于醫院的制度、設施,談得很多;起先有人說她放大炮,說她熱心,說她愛出風頭,慢慢成了老生常談,不大為人所注意。
【第22句】:【輕不得,重不得】(慣)輕了沒用,重了不行。形容怎么說、怎么做都不行,令人為難。
【第23句】:【正等肉下鍋,兔子來叫門】(慣)比喻要抓的人不請自到,來得正巧。
【第24句】:【騎驢扛布袋——白搭這份兒好心腸】(歇)騎在驢身上扛布袋,并不能減輕驢的負擔。指白懷一番好意。
【第25句】:【鴉窩里出鳳凰】(慣)比喻貧寒人家或條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
【第26句】:【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釋義:種樹多果實就多,蔓梢上也會結大瓜。 例句:婆日:“花有重開日,天時也;人無再少年,人道也。且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第27句】:【小時】“小時”一詞,既是舶來品,隨著鐘表的引進而引進,又是土洋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今天的24小時,半夜11點到凌晨l點為子時,1點到3點為丑時,3點到5點為寅時,依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表剛剛傳人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的時間一個鐘點叫做“小時”。當時是“大時”、“小時”土洋并用。以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消失,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第28句】:【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諺)賈(gu):經商。指衣袖長了,舞姿就顯得美妙;錢財多了,經商周轉起來就靈便。指資金雄厚是商業發展的基礎。也泛指財物豐裕,一切事情都好辦。 也作“長袂善舞,多資善賈”。袂(mei):衣袖。
【第29句】:【怪人者不知情,知情者不怪人】(諺)指嗔怪別人,往往是由于不了解情由;一旦了解了事實真相,消除了誤會,自然就不會再嗔怪人。
【第30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第31句】:【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愁】 釋義:木匠也難對付干榆木和濕柳木。比喻人頑固,不好對付。 例句:俗話說,“干榆濕柳,木匠見了發愁?!币牢铱?,陸隊長就是個榆木墩子,早就風干了,再鋒利的鋸子也劈不開!
【第32句】:【中國】中國的英譯名是China,有歷史學家考證,英文china-詞來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秦的音譯。秦朝統一六國后,威名遠播,周邊國家就根據中文發音來稱呼這個強大的帝國,并按照印歐語系的拼寫方法,將“秦”拼寫成chin,chin后來被附加了一個元音,成了“China”。 還有,把瓷器翻譯為China,則是在China-詞產生之后,“這和中國瓷器的興盛有關。中國素以瓷器揚名世界,八世紀之后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運輸遠銷世界,中國被譽為“瓷器王國”,但中國China得名與瓷器無關。
【第33句】:【背后是石巖——靠得住】(歇)指可以依靠或可以相信。
【第34句】:【兔兒踹壞了娑婆樹——月不好了】(歇)兔兒:傳說中月宮里的玉兔。娑婆樹:傳說中月宮里的桂樹。月:諧“越”。指事情越來越糟了。
【第35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36句】:熟戲要當三分生,練成要加三分功。
【第37句】:【萬事留人情,后來好相見】見“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見”。
【第38句】:【高樓一席酒,窮漢半年糧】見“富家一席酒,貧漢一年糧”。
【第39句】:【窗戶里走人——連門道都沒有】(歇)門道:門徑。指沒有做事的訣竅或解決問題的途徑。
【第40句】:【人心隔肚皮】(諺)人的心隔著一層肚皮,誰也看不到、摸不準是在謀算著什么。指人心最難猜測,更不要說認得清、識得真了。 也作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覷。 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 人心隔肚皮,對面兩不知。
【第41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諺)道:道行,佛家修行的工夫。魔:佛教指破壞修行的惡魔。指道行有一尺高,阻擋修行的魔力就有一丈高。原為佛門用語,是說修行者越進步,前面的阻力越大。比喻人在事業上的成功越大,進取越艱難。 也作“道高一丈,魔高一丈”。
【第42句】:【落地的秋蟬——啞了】(歇)本指秋蟬不再發出叫聲,轉指人不能說話或無話可說。 也作“秋蟬落地——啞了”。
【第43句】:【磨刀不誤砍柴工】 釋義:準備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順利。 例句:“趕趟兒!”紅臉漢子滿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誤砍柴工。吃飽了,喝足了,一個頂倆!……”
【第44句】:【兵在精不在多】 釋義:兵在精明干練,不在數量多??煞褐敢磺腥艘磺惺挛锒家匾曎|量。 例句:“自古常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兵不精,多有什么用?”
【第45句】:【當眾教子,背后教妻】(諺)教育子女,可以當著人們的面,批評妻子卻要避開他人。指教育批評的對象不同,方式方法也要隨之改變。
【第46句】:【閻王好見,小鬼難擋】(諺)求見閻王還容易,和閻王手下的小鬼打交道卻很難。比喻首領人物還好應付,辦事人員反而會百般刁難。 也作閻王好說,小鬼難纏。 閻王好見,小鬼難求。
【第47句】:【東不成,西不就】(慣)指擇偶或擇業不順利,總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總是辦不成。
【第48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49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 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50句】:【人嘴兩張皮】(諺)人的嘴不過是兩張皮,怎樣說都由你。指話是由人說的,只要講出道理就行。也指無論什么話,都能從嘴里說出,不能當真。 也作人嘴兩張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兩片皮,各說各的理。
【第51句】:【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慣)比喻說話做事不選擇合適的對象,再好也不會受賞識。
【第52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币馑际侵形顼埥兄谢?,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53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兩個“木”組成。形容人遲鈍、死板。
【第54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諺)嗔(chen):怒目而視。指等候人不見來時,最容易感到時間過得太慢;對某人憎惡時,總覺得他的面貌長桕特別難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厭惡。
【第55句】:【現錢買的手指肉】(諺)現錢:不賒不欠付給現金。手指肉:買主用手指向的那塊肉。指只要有現錢,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
【第56句】:【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諺)指希望中的多數,不如實際據有的少數。 也作“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
【第57句】:【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諺)指只要穩坐船頭,就不怕風浪顛簸。比喻只要自身為人正派穩重,就不怕任何閑言碎語。
【第58句】:【千粒米,不成滴;千粒麥,不成白】(諺)釀酒是用米做原料的,一千粒米也難釀出一滴酒;磨面是用麥做原料的,一千粒麥也磨不出一撮面。指釀酒、磨面要用很多糧食。
【第59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釋義: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君子十年以后報仇也不算晚。說明報仇要掌握時機,不能輕舉妄動,魯莽行事。 例句:“盛家有錢有勢,有人有槍,還有兩個武功超群的保鏢武師,你去了也是白送死!喜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只要你記住這個仇!”
【第60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61句】:【艄公不搖櫓,誤了一船人】(諺)艄公:木船上掌舵的人。艄公不搖櫓,船就無法前進。比喻占著領導的位子不理事,就會使事業癱瘓。
【第62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 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币估?,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 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63句】:【水火無情,刀槍無義】 釋義:水火不講情面,會害人;刀槍不懂情義,會傷人。指水火刀槍都能傷人。 例句:我們學生、文人,是民族的精華,他們能饒了我們?而且水火無情,刀槍無義,打起仗來,誰能保住不死?
【第64句】:【大青蘿卜變不成白梨】 ^釋義:比喻人不會有長進,不會有出息。 例句:我很光榮,還沒有開步走吶,就有這么多人給我吶喊助威。“兔子能拉車,要馬干啥?”“大青蘿卜變不成白梨!”“十年、十五年,等學會了胡子也白啦,還有啥用!”不就是這些話?
【第65句】:【水淺魚不住】(諺)水太淺的地方,魚無法生存。比喻條件太差的環境留不住人才。 也作水淺難養魚。 水淺養不住大魚。
【第66句】:【拉下臉來】(慣)指很生氣或不顧及情面。 也作“拉下臉皮”。
【第67句】:【山雨欲來風滿樓】 釋義:山雨到來之前,滿樓都是呼嘯的大風。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一派緊張情勢。這是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句。 例句: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像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戰斗馬上就要打響了。
【第68句】:【蹺蹺腳,比你的頭還高】(慣)指對方不夠資格,根本不配與自己相比。
【第69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70句】:【后生不看《水滸》,老來不看《三國》】(諺)后生:青少年。舊指《水滸傳》是寫造反的,青少年讀了會不安分守己;《三國演義》是寫爭斗權謀的,老年人讀了會增添奸詐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第71句】:【東溝犁,西溝耙】(慣)東溝犁一下,西溝耙一下。比喻做事不按章法,沒有次序。
【第72句】:【重打鼓,另開張】(慣)比喻從頭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鑼鼓另開張。 另打鑼鼓重開張。
【第73句】:【賊無贓,硬似鋼】(諺)捉賊如果拿不到贓物,賊會死不認賬。指捉賊必須捉贓。
【第74句】:【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諺)三:泛指多。字如果輾轉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指漢字傳抄的次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第75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釋義: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身體圓長,由很多環節構成,切斷后還能蠕動。僵:僵硬(yipinjuzi.com)。比喻人雖死或家境敗落,但其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例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睉{劉湘庭這樣的財主,拔一根汗毛比窮人的腰都粗,稍微能再摳摸出點什么來,就比到小戶人家斂掠那些破衣爛衫值錢。
【第76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第77句】:【瞎貓抓耗子】(慣)比喻盲目行動。
【第78句】:【買田不買糧,嫁女不嫁娘】(諺)糧:錢糧,舊時交田稅稱“納糧”。 買田地不能把賦稅一起買下,嫁女兒不能把丈母娘也陪嫁出去。指凡事都有個限制,無限制就成了荒唐。
【第79句】:【海底撈月,水中求酥】 釋義:酥:酥油,是從牛奶或羊奶中提出來的脂肪。到海里去撈月亮,在水中尋求酥油。比喻白費力氣,根本辦不到。 例句:他們要同陳鯇刺作對,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海底撈月,水中求酥,會有什么結果?
【第80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慣)比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81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82句】:【嬰兒眼里有天堂】(諺)天堂:最理想的美好境界。在嬰兒的眼里,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指天真無邪的小生命,不知人世間會有邪惡。
【第83句】:【山塌不后退,浪打不低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強,任何兇險和困難都不怕。
【第84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釋義:顧了小的丟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丟掉了主要的。 例句:這種負責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個人總忙不過來?。「悴缓茫瑩炝酥ヂ榉吹箒G了西瓜。
【第85句】:【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諺)取:諧“娶”,娶親。隔河叫:隨叫就到。舊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親。
【第86句】:【只顧羊卵子,不顧羊性命】(慣)為了取得公羊的睪丸,不惜把羊殺死。形容人生活奢侈,貪婪殘忍。 也比喻為了眼前利益,不惜損害長遠利益。
【第87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格齊全成套,轉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88句】:【吃飯穿衣■家當】(諺)家當:家底。指平時吃什么檔次的飯食,穿什么檔次的衣服,都要根據家底的薄厚來決定。也泛指凡事要根據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第89句】:【打是疼,罵是愛】(諺)指對后代或部下嚴格管教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也指夫妻之間的沖突常常是愛的表示。
【第90句】:牛老怕驚蟄,人老怕大寒。
【第91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92句】:【三代不讀書會變牛】(諺)連著三輩人不讀書,后人就會變得像牛一樣蠢笨。指讀書不但開發自身智慧,對后代的遺傳也十分重要。
【第93句】:【國有王法,廟有清規】(諺)王法:國家設置的法律。清規:寺廟里處罰犯規者的條文。指國家有大法,寺廟有清規,都必須依照執行。
【第94句】:【三分吃藥,七分調理】(諺)調理:調養與護理。要治好病,三分憑藥治,七分靠調理。指對病人來說,調理比藥物治療更重要。 也作三分醫治,七分調養。 三分治病七分養。 三分藥,七分養。
【第95句】:【把心放在肚子里】(慣)指心里踏實,沒有牽掛和憂慮。 也作“把心擱在肚里”。
【第96句】:【騎馬隨鞍,入鄉隨鄉】見“到鄉隨鄉,騎馬隨鞍”。
【第97句】:【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釋義:比喻在哪方面出了力就會在哪方面得到收獲。 例句:反正學堂當局有本賬:凡是為學堂立過功出過力的,都不會被漏掉。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第98句】:【懷里揣著個牛角——朝自己頂】(歇)頂:本指用角撞擊,轉指頂撞、為難。指頂撞或為難自己人。 也作“懷里揣牛角——朝里頂”。
【第99句】:【芒種前后,背夫逃走】(諺)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的五月上半月。背:躲避,瞞。芒種前后,妻子背著丈夫逃走,丈夫也不會知道。指芒種前后天氣熱,人容易熟睡不醒。
上一篇:字字珠璣,精辟人生文案霸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