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今年筍子來年竹,少壯體強老來福。
【第2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3句】:【東西耳朵南北聽】 釋義:指把話領會錯了。 例句:唉!東西耳朵南北聽。我說的是立什么業?你還是光看手心里那一點!
【第4句】:【家鄉的山坡不嫌陡】(諺)故鄉的山坡再陡也不會嫌棄。指人對故鄉的眷戀,不會因條件差而改變。
【第5句】:【有鹿就無虎】(諺)指有鹿群的地方,周圍必定無虎,因為有虎的話,鹿會遠逃他處。
【第6句】:【穿新鞋走老路】(慣)比喻形式變了,內容和實質沒變,還是老一套。
【第7句】:【驢子趕在磨道里,不愿轉也得轉】 釋義:磨道:圍繞石磨一周的圈形道。比喻不愿做的事情還非做不可。 例句;這坎坷不平的大路小道,這些老是沒多大變化的村莊,我閉上眼睛都能數認上來,跑得實在不愛跑啦??墒菦]辦法,像驢子趕在磨道里,不愿轉也得轉呀。
【第8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9句】:【閻王不在家,業鬼由他鬧】(慣)業鬼:即孽鬼,生時作惡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壞人乘機搗亂。
【第10句】:【把眼藥吃到肚里】 釋義:眼藥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錯了。 例句:“有人說咱張獻忠服輸了,真想投降,這可是把眼藥吃到肚里啦?!?/p>
【第11句】:會走走不過影,會文案不過理。
【第12句】:【虎不離山,龍不離淵】見“龍不離海,虎不離山”。
【第13句】:【人熟是一寶】(諺)要辦事,人緣熟了就順手,這是個法寶。指凡事人地生疏難行動,人熟地熟好辦事。
【第14句】:【丁對丁,鐵對鐵】(慣)丁:指兵丁。鐵:指兵器。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15句】:【好漢就怕病來磨】(諺)即便是身強體壯的英雄好漢,也抵抗不過疾病的折磨。指疾病對人的生命極具殺傷力。 也作英雄只怕病來磨。 硬漢子怕病磨。
【第16句】:【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釋義: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門前”又作“檐前”?!安还芩送呱纤庇肿鳌靶莨芩送呱纤?、“哪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屋上霜”等。 例句:我可以在我的小酒店里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我可以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或者是帶上盤費遠走高飛,離開紅楓嶺這塊是非之地。
【第17句】:自稱好,爛稻草.
【第18句】:【門坎子不好邁】(慣)比喻人不好對付。
【第19句】:【海軍帽飄帶】海軍戰士帽子后面都綴著兩根黑色的飄帶,看起來很瀟灑英武。它是怎么來的呢? 據說在1805年,稱霸歐洲的拿破侖艦隊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率領的艦隊擊敗,徹底粉碎了拿破侖進攻英國的念頭。然而,在這次海戰中,納爾遜受重傷死去。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統帥,在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后綴上兩條黑紗,表示哀悼和敬意。由于納爾遜將軍深得水兵的敬重,治喪之后,水兵們都不愿意摘去帽子上的黑紗。為了尊重水兵的意愿,英國海軍正式規定海軍士兵帽后加綴兩條黑色飄帶,并從此形成傳統。后來,許多國家模仿英國,照貓畫虎地搬了過來,帽上的飄帶成了海軍的顯著標志。
【第20句】:【熱灶一把,冷灶一把】 釋義:熱灶燒一把火,冷灶也燒一把火。比喻待人處世,不趨炎附勢,不因人而異。 例句:古亭劉端簡公居鄉,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劉云:“一枝紅杏出墻來,見一半不見一半?!?含有誚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帶葉燒,熱灶_把,冷灶—把?!?/p>
【第21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22句】:【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 釋義: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 例句:余家富連連點頭,“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種各的,又怎會你跟我生氣,我跟你吵嘴?”
【第23句】:【六親不認】“六親不認”形容人沒有情義或不講情面。屬于貶義詞。 “六親”即六種親屬。六親之說,歷來不一。 在提到“六親”的幾部典籍當中,《周易》成書最早,《周易·家人》說,“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蹲髠鳌ふ压迥辍氛f,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婦),姻婭(親家和連襟)?!稘h書·賈誼傳》說,指父母、兄弟、妻子。賈誼《新書·六術》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妒酚洝す荜塘袀鳌氛f,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父母之子女之子。古書諸說難一?,F代比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當屬最親近的家人?!傲H”又引申為泛指親屬。 連最近的親人都不認,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教,“六親不認”當屬貶義。
【第24句】:【銅錢攥出綠水】(慣)綠:指銅綠。形容人過于吝嗇。
【第25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26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人們卻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例句: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第27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28句】:【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諺)各人落的淚都是一樣的,但落淚的因由卻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難體味得出。
【第29句】:【過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歇)卒子:象棋棋子之一,過河后,按規則能向前或橫著走一步,但不能退。指某事只能繼續做下去,不能退縮走回頭路。 也作過河的卒子——只能進,無法退。 過河的卒子——沒法退。
【第30句】:【大象屁股推不動】 釋義:大象屁股太沉,推不動。比喻工作開展不起來。 例句:“你怎么指揮得動呢?”想著那些“大象屁股推不動”的單位,我一次次羨慕地問。
【第31句】:【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諺)沒興:倒運,敗興。指從前做過的見不得人的丑事壞事,到破敗時就會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頭上。 也作從前作事,沒興齊來。 從前作過事,敗落一齊來。 從前作過事,不幸一齊休。
【第32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33句】:【下軟蛋】(慣)比喻向對方服輸。
【第34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 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 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p>
【第35句】:【城隍廟里的菩薩——人造的】(歇)造:本指塑造,轉指捏造、編造。指某些話語或事情是人編造出來的。
【第36句】:【清官難斷家務事】(諺)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難把家務事斷清楚。指家庭內部的事務瑣碎繁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糾纏不清,任何外人都無法理順,更不用說作出公正的裁決了。 也作清官難斷家事。 清官難斷家常事。 清官難審家庭案。
【第37句】:【肩膀一邊齊】(慣)指各方面的情況、條件都差不多。
【第38句】:【賣狗皮膏藥】(慣)狗皮膏藥:藥涂在小塊狗皮上的膏藥,療效較好,舊時常有賣假冒的狗皮膏藥以騙人錢財的,故常用來比喻騙人的假貨。比喻說假話騙人或耍貧嘴說漂亮話。 也作“賣膏藥”。
【第39句】:【一腳踩不死個螞蟻】(慣)形容人走路慢悠悠的。
【第40句】:【弓是彎的,理是直的】(諺)弓不彎,射不出箭;理不直,說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復辯論,越辯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41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 釋義:事情總有個邊兒,有個限度,可以弄清楚。 例句:山高有個頂,海深有個底,世事沒有絕對秘密,何況沙木龍兄弟還提示過我?,F在看來,茶三錢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脫了。
【第42句】:【發什么聲,得什么音】(諺)音:音訊,信息。指說出什么樣的話,就能讓人看出他是哪個層面上的人。
【第43句】:【谷地里點玉茭——高出一截子】(歇)點:點種。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
【第44句】:【丈八的燈臺——照遠不照近】(歇)照:本指照射、照耀,轉指照顧、照管。指照管好了遠處的或別人的事情,卻不照管近處的或自家的事情。常比喻名聲、影響等傳播、擴大到遠處,而不在近處。
【第45句】:【當面銀子對面錢】(諺)指交割銀錢時,必須雙方當面點清,驗對核實,不可有絲毫含糊。
【第46句】:【吃了螢火蟲——肚子里明】(歇)螢火蟲:昆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能發帶綠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轉指心里明白。
【第47句】:【坐家的女兒偷皮匠——縫著的就绱】(歇)坐家的女兒:未出嫁的閨女。皮匠:以縫補修復皮鞋等皮制品為職業的匠人??p:諧“逢”。 绱:諧“上”。指碰上一個就勾搭上一個。用于譏諷淫亂行為。
【第48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諺)嗔(chen):怒目而視。指等候人不見來時,最容易感到時間過得太慢;對某人憎惡時,總覺得他的面貌長桕特別難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厭惡。
【第49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50句】:【瞎炸煙】(慣)指本來不懂還亂說亂嚷。 也作瞎咋呼。 瞎咋唬。
【第51句】:【好人怕夸,壞人怕扒】(諺)扒:揭露,揭發。指好人怕的是夸贊,夸贊多了就會驕傲松勁;壞人怕的是揭發,揭發罪行就能使他原形畢露。
【第52句】:【會家不忙,忙家不會】(諺)會家:會做的人,懂行的人。指從容應對的必是行家,慌手慌腳的必是外行。 也作會者不忙,忙者不會。 忙者不會,會者不忙。
【第53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54句】:【半斤八兩】“半斤八兩”形容彼此不相上下。按照現在的算法,半斤應該是五兩,怎么能不相上下呢?這源自古代的重量單位的換算。 古代用來表示重量的單位非常多,各個時代也不相同。秦統一六國后,鑒于各諸侯國獨特的度量衡單位和換算關系給國家管理和人民生活都帶來很大的不便,所以進行度量衡統一的工作。實際上就是把秦國使用的度量衡標準作為國家標準,通令全國使用。其中重量單位的換算關系是:一石為四均,一均為三十斤,一斤為十六兩,一兩等于二十四銖。 秦代的度量衡標準一直為后來王朝所沿用,直到唐代,制定了一套新的重量單位和換算方法。重量單位有“石、斤、兩、錢、分”,換算關系是一石為120斤,1斤為16兩,1兩為10錢,1錢為10分。唐代的重量單位和換算關系一直為后世所使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同時有“市制”和“公制”兩套計量單位,其中“市制”中的“兩”的換算關系還是一斤等于16兩.1959年政府規定一斤等于10兩,并沿用至今。 雖然我們現在使用的重量單位和換算關系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由此產生的許多成語還被人們經常使用,如“錙銖必較”、“千鈞一發”、“四兩撥千斤”?!鞍虢锇藘伞币彩侨绱?,“半斤”與“八兩”在舊制中的輕重是一樣的,因此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彼此不相上下。
【第55句】:【十分惺惺使五分】(諺)惺惺:聰明機敏。指聰明不可使盡,否則禍及子孫。 也作十分惺惺使九分,留著一分與兒孫。 十分聰明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第56句】:【抓把柄】(慣)比喻抓住可以對人進行要挾、攻擊的過失、錯誤等。
【第57句】:【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 釋義:比喻事理顛倒。 例句:他忽然把胳膊一甩:“反正沒有死罪,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走!”
【第58句】:【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 釋義:比喻人多,情況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不是說,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嗎!”俞秋蘭感嘆地說,“人也是—樣呵!并不都像馬俊友那樣,用感睛叫報感睛,冷冰冰的人也還是有的?!?/p>
【第59句】:【屋怕不穩,人怕忘本】(諺)房屋怕的是不堅固而倒塌,人怕的是忘記根本而失去人的本性。指為人要有良心,不得忘本。
【第60句】:【胡說八道】“胡說八道”指那些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胡人有關。我國自先秦時起,就把北方邊地和西域各民族稱為“胡人”,后來這種稱呼也擴大到外國人。東晉之后,不斷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由于當時他們的文化比較落后,加之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說話辦事迥異于漢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講究禮法典制,也沒有中原人的規矩,尤其是對他們直言無忌的講話非常反感,稱其為“胡說”。至遲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說”這個詞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中就有“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的記載。 所謂“八道”,即八正道,又稱八圣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要想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種方法和途徑修行,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佛教傳人中國后,印度和西域來傳經的僧人沒有幾個高僧,對佛教教義理解的不深不透,講解佛經經常出錯誤,中原漢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聽他們講錯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現了亂說佛經的現象。這樣講解的佛經當然會有很多錯誤,有些簡直是無稽之談。從而認為胡人講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說八道”,是毫無根據地亂說一氣,以后就不再輕信胡人講解佛經。“唐僧取經”便是例證。
【第61句】:【水過地皮濕】(慣)1形容事情只是走個形式和過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2指從所經手的事情中撈到了好處。 也作“雨過地皮濕”。
【第62句】:【鋦碗的丟了眼鏡——這個碴兒你找不著】(歇)碴兒:諧“茬兒”。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錯。
【第63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對人說恭維的話。那么,“戴高帽”從何而來呢? 先從“高帽”說起。古代皇帝、高官們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遠游冠;宮廷儒生們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進賢冠??梢娒弊哟砹巳藗兊纳矸莺偷燃?。后來,雖各朝代規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裝飾華麗與否,多與等級相關。 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據《北史》記載:宗道暉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來上任時,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見,自言學識可與三公比。后來,人們對妄自尊大或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維別人叫做“給人戴高帽”。 清代俞樾寫過一段笑話: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師告別。老師囑咐說:“外地的官不好當,要處處當心啊!”此人說:“不怕,我已備了百頂高帽,逢人贈送一頂,應當不至于意見不合而鬧矛盾吧?” 老師生氣地說:“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這種庸俗手段?”此人趕忙進言道:“天下如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屈指有幾?”老師聽后,點頭贊同道:“你的話,確也不無道理。你還是有些見識?!贝巳烁鎰e出門,嘆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頂了?!?/p>
【第64句】:【老皇歷】“老皇歷”比喻陳舊過時的規矩。那么,“皇歷”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個演變的過程。 我國自古重視歷法。西漢以前,我國使用六種古歷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傳說黃帝歷最為古老。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東·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歷開璇?!秉S歷就是黃帝歷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稱歷書為黃歷。 另外,“黃歷”也叫“皇歷”。因“皇歷”的封面多用黃色紙張,故也被稱為“黃歷”。歷朝歷代都有歷法,不過都是以黃歷為基礎。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編制了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宣明歷》,并宣布今后歷書必須由皇帝親自審定,官方印刷。從此,歷書就被稱作“皇歷”了。 “皇歷”里面記載的歷法,一般是以年為限,第二年就應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歷”來查看今年的歷法,那一定是錯誤的。因此,過時的“老皇歷”是使用不得的。不能與時俱進,堅持舊觀念,拿老規矩辦事,往往容易出錯,就被人們譏笑為“老皇歷”。
【第65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66句】:【醫好豹子倒咬人】(諺)比喻對惡人慈悲,定會招來禍害。
【第67句】:【新安茅廁香三天】(諺)茅廁:茅房,廁所。新砌好的茅房總能保持三天沒臭味。比喻素質差的人或事物,開頭還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開茅廁三天香。 新砌茅廁三天新。
【第68句】:【黃鱔泥鰍——差不離兒】(歇)黃鱔和泥鰍體形相似,都生活在水中泥里。指相差很有限。
【第69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70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釋義:禍害要來,無法躲過去,只有大膽地迎接它。 例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她決定違背男人的勸告,回到芙蓉鎮上去。
【第71句】:【舂凳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釋義:春凳:寬而長的凳子。比喻失去依靠。 例句:那潘金蓮見孩子沒了,李瓶兒死了生兒,每日抖擻精神,百般的稱快,指著丫頭罵道:“賊淫婦!我只說你日頭常晌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的時節?你春登折了靠背兒,沒的倚了!”
【第72句】:【小廟的神——沒見過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時點燃的香和燈火。比喻經歷淺、見聞不廣,未見過大世面。
【第73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 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 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該軍法從事。”
【第74句】:【人惡鬼不纏】(諺)惡:強橫。人要是行為強橫,就連鬼也避著,不敢招惹。指無所畏懼的人,能鎮住邪惡小人,使其不敢侵犯。
【第75句】:【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歇)仁兒:諧“人兒”。指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也作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 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
【第76句】:【小巫見大巫】“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師遇到了大巫師,相形見絀,功力法術都無可施展?,F在常用于比喻兩者相比,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 大家在運用此語時,一般帶有諷刺或詼諧意味。 此語出自《三國志·吳志》注引的《吳書》。原文說:“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可見,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見到神通廣大的大巫時有出丑,造就了此語。小巫見大巫,有班門弄斧、關門舞刀之尷尬。 古代的“巫”和“醫”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郎中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燒香念咒等巫術。小巫則只會裝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給人“醫病”;大巫則確有真本領,除了有時也有拜神驅魔舉措之外,更重要的是還真正診脈問病開藥方治療。病人得益于大巫,當然絕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見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氣全無啦。 古代醫學不斷進步,逐漸巫醫分家,中醫學脫離巫術,成為為人類做出輝煌貢獻的驕人學科。然而,現在還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裝神弄鬼,看來真是怕見“大巫”呢。
【第77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p>
【第78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币馑际侵形顼埥兄谢穑猛局谐燥埥写蚧稹U`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伴g”、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79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第80句】:【四兩棉花——別彈了】(歇)只有四兩棉花,不值得彈。彈:諧“談”。指事情不好說,別提了。
【第81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 釋義:空話說的次數多了沒人相信。 例句:“諺語有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嘴筒子過分圓滑通達,反倒要暴露出說話人的本相?!?/p>
【第82句】:【解鈴還得系鈴人】 釋義:系:ji,打結。法眼和尚提出一個問題:虎頸上的金鈴誰能解下來? 有個泰欽和尚說,掛鈴的人能解下來。借指誰惹出的事,還要由誰去解決。 例句:他不會說“解鈴還是系鈴人”,可是他的口氣與神情幫他忙,教錢太太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83句】:【風中之燭,草上之霜】(慣)比喻上了歲數的人,身體衰弱,經不起折騰。 也作“風前的殘燭,瓦上的霜雪”。
【第84句】:【捆綁不成夫妻】(諺)指婚姻是要男女兩相情愿的,不能使用強迫的手段。
【第85句】:【午時三三刻問斬】在戲曲或古典小說里常有“午時三刻問斬”的情節。古人真的是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嗎?其實,古代并沒有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硬性規定。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午時三刻頗受“垂青”呢?這與午時三刻之特殊有關。午時三刻此時太陽行至中天,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處死的人是否有罪,他的鬼魂都可能會回來糾纏行刑的相關人員,因此,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驅趕陰氣,避免被鬼魂糾纏。同樣,古代刑場選擇在鬧市,也有借助眾人的陽氣來驅鬼的意味。 古人將鬼魂報應看得很重,因此,行刑的相關人員也各有各的辦法避邪。 如法官在死刑執行命令上簽字的時候,由書房書吏將寫有死囚犯的“犯由牌”倒置呈上,長官提朱筆不動,由書吏順勢一拖,死囚姓名勾到紅筆痕,這簽發死刑令的名頭就算在朱筆上了,與法官無關,而這支朱筆也就此丟棄不用。 監斬官為了避邪,則在監斬時穿上全套公服,外罩一件大紅斗篷,行刑結束之后,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求城隍老爺保佑。劊子手作為親自行刑者,更是要在行刑之后披紅掛彩,到熱鬧的地方轉轉,驅散陰氣。這都和午時三刻問斬同源——以陽制陰。
【第86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87句】:【三媒六證】舊時男女訂婚,往往不止一個媒人作證,還要有婚書、彩禮等物證,所以叫“三媒六證”。 “三媒六證”源自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再來量布”。結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 “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串戶訪問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問“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子、一桿秤、一個算盤,說:“要知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子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幸福地成了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三個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舉行婚禮時,桌子上要擺設尺、剪、升、鏡、秤、算盤,稱為“六證”?!叭搅C”遂成一種婚俗。
【第88句】:【有鼻子有眼】(慣)指把事情描述得活靈活現,像真有那么回事。 也作“有鼻子有眼睛”。
【第89句】:【酸奶】“酸奶”是一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料,它源于保加利亞,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著灌滿羊奶的皮囊隨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蕩。由于氣溫、體溫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變餿而呈渣狀,少量這樣的奶倒人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很快變酸。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伊·緬奇尼科夫在研究人類長壽問題時,發現保加利亞人百歲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這些高齡人都愛喝酸奶。他斷定喝酸奶是使人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緬奇尼科夫經過研究發現,酸奶中有一種能有效消滅大腸內腐敗細菌的桿菌,他將其命名為“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他開始生產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當做藥品在藥房銷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建立了一家酸奶廠,并大作廣告,不久便使酸奶風靡世界。
【第90句】:【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會里講迷信的人認為是死人的去處,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說法,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來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 另一處叫“羅酆山”,據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第91句】:【桃李】“桃李”現在常用喻指學生。“桃李”本是兩種果樹,是誰把它們“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見于《詩經》,《詩經》中有“華如桃李”的詩句,不過,它還不是比喻學生?!疤依睢币辉~用于比喻學生,則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沒有一個給他幫助的,他便獨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質遇到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養保舉的人在自己有難時,怕被連累不肯為自己說句公道話。子質感到很傷心。 子簡聽后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蔓生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從此,人們就把培養人才比作“樹人”,把學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薦了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皆為名臣,時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薄疤依睢敝复鷮W生,流傳至今。
【第92句】:【請字兒不曾出聲,去字兒連忙答應】(慣)主人的“請”字還未說出口,客人就連忙答應說“去”。指迫不及待地盼望別人邀請。
【第93句】:【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諺)指舊時女兒一出嫁,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來一樣,從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94句】:【在江邊上賣水】(慣)比喻向行家或有本事的人挑戰。
【第95句】:【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諺)指在家生活靠父母操心,出門辦事靠朋友幫忙照應。 也作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在家投爹娘,出門投朋友。
【第96句】:【伸手不見五指】(慣)形容非常暗黑,什么也看不見。 也作伸手不辨五指。 伸手不見掌。 伸手不見巴掌。
【第97句】:【糠了的蘿卜——沒大辣氣】(歇)糠:蘿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蘿卜變得不辣了,轉喻人變得不那么厲害了。
【第98句】:【打官腔】(慣)舊指說一些官場上的門面話,現指利用規章制度來推托、責備。也指拿冠冕堂皇而不解決實際問題的話來應付人。
【第99句】:【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一臉疤】(慣)譏諷人看別人都是毛病,認為自己什么都好。
上一篇:哲理文案經典文案,簡直太驚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