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蜜罐里長大的】 釋義:比喻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沒受過苦。 例句:舊社會的勞動人民,是怎么從三座大山底下過來的?你們可真是蜜罐里長大的呀,有些人動不動鬧情緒,尥蹶子,想干啥就要干啥,世界上的事那么容易嗎!
【第2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3句】:【家有千貫,不如日進分文】(諺)貫:舊時錢制,用繩子穿上,每一千為一貫。家里縱然有千貫的錢財,也不如每天有微薄的收入好。指固定的收入雖少,也遠比只出不進的死錢好。
【第4句】:【吊死鬼說媒——白繞一番舌】(歇)繞舌:迷信傳說吊死鬼的舌頭伸出嘴外很長,說話時要把舌頭繞起來。繞:諧“饒”。指白費一番口舌。
【第5句】:【羊在山坡曬不黑,豬在圈里捂不白】(諺)捂:封閉,悶著。比喻人與事物的本質難以改變。
【第6句】:【數學符號:+、-、×、÷】數學符號是個偉大的發明?!?”、“一”號都誕生在德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時候,德國有個叫魏德曼的數學家,他非常勤勞,整天廢寢忘食地計算。當時,還沒有什么現成的符號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豎就是減少的意思。 好!‘-’,你就叫減號吧!”從此以后,“+”、“一”號就問世了,并風行世界。 “=”號的名字叫“等號”,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雷科特創造出來的。當年他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相等的情況,又無法標記,就決心創造一個符號。他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庇谑牵陀脙蓷l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并給他取名為“等號”。 “×”號是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發現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辦呢?他就把加號斜過來寫,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算法,并給它取名“乘號”。 “÷”號誕生在瑞士。當時,學者哈納在算賬中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算法,并取名為“除號”。
【第7句】:【官高必險】(諺)官位高了,必定有風險。舊指權力傾軋,無過官場,官位越高,越成為傾軋的焦點。 也作官高必險,勢大必傾。 官大有險,樹大招風。
【第8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諺)畚(ben)箕:簸箕。借指男女婚配,要門當戶對,相稱相配。 也作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尋著爛笤帚。 花配花,柳配柳;爛撮箕,配笤帚。
【第9句】:【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歇)太上老君:也叫老君爺,道教對始祖老子的尊稱,傳說他神通廣大,法術無邊。法:本指法術、法力,轉指辦法。指辦法用盡了。 也作“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
【第10句】:【穿上龍袍不像太子】 釋義:比喻衣著打扮可以改變人的本來樣子。 例句:細嬌穿上這種怪異的服裝,自然很不稱心,很不舒服,正是“穿上龍袍不像太子”,使她顯得呆呆笨笨,渾身出汗。
【第11句】:【水流四海,不如落葉歸根】 釋義:漂流在外,總不如回到故鄉。 例句:許伙泰語重心長道:“怎么繁華也沒有勞碌人家的份兒,倒是在鄉里勞動好,常言道,水流四海,不如落葉歸根?!?/p>
【第12句】:【女大當嫁,男大當婚】見“男大當婚,女大須嫁”。
【第13句】:【一塊石頭往平處放】(慣)形容辦事公平、公正。
【第14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諺)比喻經常處在某種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某種麻煩。 也作“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第15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釋義:不經歷一番艱苦,就不能獲得美滿幸福。 例句:正叫做: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禮別了小峰,到京會試,中了第二名會魁。
【第16句】:【貓踏破油瓶蓋——一場快活一場空】(歇)指白高興一場。含譏諷意味。
【第17句】:【飯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諺)托人捎飯食,捎著吃著,越捎越少;托人捎話,捎著添著,越捎越多。 指傳言會越傳越多,越傳越走樣。
【第18句】:【驢糞球兒——面前光】(歇)驢糞球兒:驢子的糞便,呈球形,里面是食物經消化后排泄的渣滓,而外表很光滑。形容表里不一,外表好看而實際不行或很壞。常含責罵意。 也作驢糞球兒——外面光。 驢糞蛋子——外面光。 驢糞蛋——皮兒光。
【第19句】:【太華之下,白骨狼藉】(諺)太華:西岳華山。白骨狼藉:遍地都是死人的白骨。上華山原為求藥避世,卻多有死在山下的。指華山不易攀登,十分兇險。
【第20句】:【簸箕大的天,沒見過幾個】(慣)諷刺人沒見過大世面。
【第21句】:【丟去九霄云外】(慣)九霄:天的最高處。指扔得遠遠的。
【第22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釋義:甲:居第一位。陽朔:縣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漓江流經境內,風景秀麗,在桂林山水中居首位。桂林的山水居天下第一位;陽朔的山水又居桂林第一位。 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惫鹆秩耸呛軔劭湟@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并不算夸張。
【第23句】:【追擊炮打蚊子——小題大做】(歇)追擊炮:一種火炮,以曲射為主,能射擊遮蔽物后面的目標。指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對待、處理。常含譏諷意味。
【第24句】:【乞食身,皇帝嘴】(慣)乞食:討飯。指人窮嘴卻饞。
【第25句】:【朝天辣椒獨頭蒜,黃毛丫頭最難辦】(諺)黃毛丫頭:未成年的少女。角兒朝天的辣椒和不分瓣的蒜頭,味道最辛辣,就好比不太懂事的黃毛丫頭一樣,最難對付。
【第26句】:【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 釋義:黃梅:指黃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間,黃梅成熟時的降雨,亦稱黃梅天。處暑時節雷聲響,依舊返回黃梅天,多雨。 例句:按長元吳志皆載“處暑一聲雷,依舊倒黃梅”之諺。但考芒種距離處暑凡七十五日。
【第27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諺)山不同,長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應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環境變了,人的思想、習慣也得跟著變。
【第28句】:【老佛爺】現在,清代的影視劇泛濫,將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誤導大家一提到“老佛爺”就認為是慈禧太后。其實,“老佛爺”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獨有的,甚至不應她所有,是她強加于自己的。 “老佛爺”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滿族(先初稱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領被稱為“滿柱”,“滿柱”是佛爺“曼珠”的轉音,是佛爺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傳,清朝建立后,將滿語的“滿柱”譯為漢語的“佛爺”,于是“佛爺”就成了皇帝的特稱。慈禧太后雖獨斷朝政,但她沒有做過女皇,何來“老佛爺”之稱。 慈禧太后為什么被稱為“老佛爺”呢?其中有一個故事。光緒初年,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使用種種手段為自己大造聲勢。心腹太監李蓮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樣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觀世音像,接著向太后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慈禧去之后發現大雄寶殿還是原來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蓮英請太后到后殿御覽,慈禧轉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觀世音像,李蓮英大喊“老佛爺到”,在場的大臣們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爺?!贝褥蠊首鞑唤獾貑柕朗悄膫€老佛爺啊,大臣們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爺??!”“您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請您再度垂簾聽政,解救萬民。”這一席話讓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爺”之稱就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強奸民意稱她“老佛爺”,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第29句】:【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歇)冰涼:本指溫度低,轉指冷淡。熱乎:本指溫度高,轉指熱情。指外表看似冷淡,而內心很熱情。 也作暖水瓶——表面冷,心里熱。 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
【第30句】:【說一句,是一句】(慣)指說出來的話實在、有分量、算數。 也作說一句,算一句。 說一句話,算一句話。
【第31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32句】:【迷而知反,得道不遠】(諺)反:通“返”,返回,回頭。道:人生正道。迷失了正道知道回頭,就會很快尋著正路。指犯錯誤貴在及時改正。 也作“迷途知返,回頭是岸”。
【第33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諺)興亡:興盛與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責任。 也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34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痹~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35句】:【水不到渠不成】 釋義:比喻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 例句:她既然把話吞回去,一定是有難言之隱,而且一定是思想斗爭尚不成熟,勉強叫她說,不一定能說出真情來。水不到渠不成?。?/p>
【第36句】:【人急辦不了好事,貓急逮不到耗子】(諺)人性急就辦不好事情,貓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須克服急躁情緒,要有耐心。
【第37句】:【打了和尚滿寺羞】(諺)打了一個和尚,滿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體都不光彩。也借指枝節問題上處理失當,就會影響全局的聲譽。
【第38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 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 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 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豆攘簜鳌ば辍分姓f:“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彼^“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边@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 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39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境激勵的結果。
【第40句】:【舌頭底下壓殺人】(諺)舌頭能把人壓死。指舌頭能搬弄是非,無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撥離間,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頭片子壓死人。 舌頭根子下能壓死人。
【第41句】:【耍嘴皮子】(慣)指夸夸其談或能說會道,口才出眾。 也作耍嘴皮。 賣嘴皮。
【第42句】:【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 釋義:比喻在背后操縱、出主意。 例句:潘漢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的人,統統抓起來。不在紀家村殺他幾個,我就不姓潘了。關照宋小犬帶路,即刻行動?!?/p>
【第43句】:【一把屎一把尿】(慣)形容撫養孩子十分辛勞。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第44句】:【虎死不倒威】(諺)指猛虎雖然死去,但威風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處厄運之中,仍然表現出昂揚的斗志,凜凜不可犯。 也作虎死不落架。 虎倒雄風在。
【第45句】:【著意種花花不活,等閑插柳柳成蔭】見“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第46句】:【大家馬兒大家騎】(諺)指屬于公眾的馬,人人都有權利騎。泛指凡是公眾的福利,應歸公眾享受,不應被個人獨占。 也作“公眾馬,公眾騎”。
【第47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48句】:【找個縫下蛆】(慣)比喻找機會干壞事。
【第49句】:【成不了氣候】 釋義:指做不成大事。 例句:“我看咱們少當家的成不了氣候。”
【第50句】:【電線桿上插雞毛——好大的撣子】(歇)撣子:一種除塵工具,常用雞毛綁在小竹棍上做成。撣:諧“膽”。驚嘆或指責人膽子太大。
【第51句】:【壁笆上掛團魚——四腳無撈】(歇)壁笆:籬笆墻。本指無法用爪取物,轉喻陷入困境,無法施展手腳。
【第52句】:【黃金遍地走,單等有志人】(諺)指財富到處有,只等有志向的人去取得。
【第53句】:【車到山前終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諺)比喻事情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關鍵時刻,總有辦法解決。 也作“車到山前必有路”。
【第54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諺)要靠秀才們起來造反,無論多久也別希望成功。指書生氣十足的人舉事,優柔寡斷,瞻前顧后,成功無望。 也作秀才造反,十年難成。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秀才造反,一世不成。
【第55句】:【接香火】(慣)指有了子孫后代。 也作“接續香煙”。
【第56句】:【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諺)作揖:男子彎腰拱手的通行禮。早上被罷免了官職,晚上就沒人理睬了。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第57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惱】(諺)比喻人多物少,供不應求,事情很難辦。
【第58句】:【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全靠嘴巴能說會道。含譏諷意味。 也作狗掀門簾——光拿嘴對付。 狗掀門簾——全仗著嘴。
【第59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60句】:【九重天】古人常說九重天,來代表天之高遠,不可莫測。天到底有多遠呢?《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天“去地五億萬里”。古代人說的九重天,雖然含有玄遠之意,可這并不是指天有九層,而是依據方位將天劃分為九個部分。 秦《呂氏春秋》中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睂⑻旆殖删挪糠?,這九部分最中央是鈞天,東方是蒼天,東北是變天,北方是玄天,西北是幽天,西方日顥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日炎天,東南日陽天,每一層天,都有其代表的星象。 古人認為皇帝是天帝之子,秉承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所以,常把皇帝稱為天子?;实郾救艘脖环Q為“九重天”或“九重天子”。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詩《左遷到藍關示侄孫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當時皇帝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韓愈反對此舉,故而向皇帝上《諫佛骨表》一篇,可是卻被貶到八千里之遙的潮州,這里的九重天即指皇帝。
【第61句】:【卷鋪蓋】(慣)比喻被開除、辭職不干或收拾行李走人。 也作“卷鋪蓋卷兒”。
【第62句】:【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見“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第63句】:【莊戶人挑糞擔——兩頭都是屎】(歇)莊戶人:指農民。屎:諧“死”。形容處境險惡,無論如何都是死路一條。
【第64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釋義:人要是沒有志向,必定一事無成。 例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識是力量。只要努力,這一切你都能爭取得到。
【第65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諺)耗子:老鼠。貓離開了家,老鼠就張狂得緣墻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屬人員就失去管束。也指內部失防,就會招來里憂外患。 也作老貓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66句】:【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諺)虧心:指對不起良心。指人即使在暗處偷偷做了昧良心的事,神靈的眼睛也會看得很清楚。勸人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做壞事,不然,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
【第67句】:【另起爐灶】(慣)另外再壘砌爐灶。1比喻重新開始。2指分家另過。3比喻另搞一套。 也作另立爐灶。 另立灶火門。
【第68句】:【男子十五,當家作主】(諺)指男孩子長到十五歲,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承擔家務的能力,并當起一家之主。
【第69句】:【逃出龍潭,又入虎穴】見“出得龍潭,又入虎穴”。
【第70句】:【六六大順】“六”字,在當今社會大時興,結婚選擇帶六的日子,買高層住宅要選十六層,電話號碼要選帶六的號,汽車牌照帶六的拍賣時身價倍增,就連喝酒時的酒令也有“哥倆好,六六六”。為什么人們鐘情于六呢? 為什么是“六六大順”而不是“七七大順”、“八八大順”呢?這里有四種說法。 1.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對“六”有如此一些說法,因為六月六日前后農忙結束,正處于農閑階段,是探親的最佳時段。這一天,女兒要回娘家,也被稱為“回娘家節”。如果晴天,在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會把大紅大綠的衣服被褥拿出來洗曬,到處呈現一派祥和之氣。因為再過幾天就要進入伏天,洗了衣服被褥就不容易曬干,容易發霉,這天洗曬衣服被褥能去除霉(晦)氣,人們圖個吉利,所以選擇六月六日去做這些事情,當然六六心情大順。 2.“六六大順”來自《易經》,《易經》中“六”代表陰爻(“九”代表陽爻),六六即六條陰爻,是為坤卦,效法大地,厚德載物,功德圓滿,自然大順。因此有了“六六大順”的說法。 3.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稱為“六順”,這使六成為吉祥和順的代名詞。 4.“六”與“溜”、“順溜”諧音,兩個六就是特別溜。如最近上演的一部影視劇——《我的名字叫順溜》,可見“順溜”深人人心。
【第71句】:【卜一手穿針,一手捻線】(慣)比喻在雙方之間聯絡,為雙方接通關系。
【第72句】:【小時偷針,大時偷金】(諺)小時敢偷人家一根針,長大就敢偷黃金。指對孩子要從小抓緊管教,小時沾染上小毛病,長大就會發展成觸犯刑律的罪犯。
【第73句】:【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見“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
【第74句】:【羊毛出在羊身上】(諺)羊毛是從羊身上剪來的。比喻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虧了本對自己無損失。
【第75句】:【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釋義:在上一級當尾巴,不如在下一級當頭頭。 例句:前些年,他還暗自慶幸過,與其在省委大機關當個像豆餅似的擠在中間的中層干部,還不如到T市當個第二把手——“寧做雞首,不當牛尾”。
【第76句】:【針尖對麥芒】(慣)麥芒:麥穗上的芒,呈針狀。比喻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77句】:【爭一日之短長】(慣)短長:指勝敗、對錯、高低等。比喻決出一時的勝敗、對錯。
【第78句】:【說時遲,那時快】(慣)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說話的功夫事情已經發生了。 也作“說時遲,那時疾”。
【第79句】:【吃大鍋飯】(慣)比喻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不管干得如何,報酬、待遇都一樣。
【第80句】:【郎不郎,秀不秀】(慣)郎、秀:明初把人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郎居中,秀最上。既不是郎,也不是秀。形容人不倫不類,沒有出息。
【第81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82句】:【變卦】已定的事忽然改變,被稱作“變卦”。 “變卦”源自《周易》。變卦是占筮兩爻次所得到的兩個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觀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礎上動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為本卦或正卦,所變之卦為之卦或變卦。 后來,人們把說話不算數叫做“變卦”。
【第83句】:【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諺)麟角:麒麟的角,極為稀罕。指從學的人一哄而起,多得像牛毛;而真正學成的人卻像麒麟頭上的角一樣,極為罕見。 也作“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第84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釋義:比喻還有本事更高的人。 例句:地球人無能為力的事,竟由f也f門—語道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第85句】:【泥鰍難捉,人心難摸】(諺)泥鰍:魚類,體呈圓柱形,有黏液,光滑難捕捉。指人心難以摸清,就如同泥鰍難以捉摸一樣。
【第86句】:【磨面先洗驢】(慣)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凈,磨面前把拉磨的驢子洗得干干凈凈。形容做事情過分講究。
【第87句】:【雞市鴨市——鴿子另一市】(歇)鴿子:諧“各自”。市:市場,第三個“市”諧“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88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諺)指遇到問題總要設法解決,不能讓事情把人難住。 也作“活人哪能讓尿憋死”。
【第89句】:【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 釋義:豹子經常在山頂活動,野豬經常在山腰活動。這是獵人總結出的經驗。 例句:我的好獵手,你的神槍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這些打獵經驗使我心服。
【第90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91句】:【一蟹不如一蟹】(慣)比喻一個不如一個。
【第92句】:【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釋義:比喻無能為力,白著急,沒有辦法。 例句;到時候棉花種瞎了,錢花了,人工白貼了不用說,別的莊稼也誤了種,打不下糧,賠了錢,社員們鬧意見,誰負責?還不是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第93句】:【有例不興,無例不滅】(諺)原有舊例,就照著做去,不必另創新規;原本沒有前例的,談不上廢除什么。舊指凡事墨守成規,遵循慣例就好。
【第94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熟讀:讀得精熟,朗朗上口。唐詩:唐代詩歌。指能熟讀詩歌名篇干百首,自會摸出寫詩的門道而學會寫詩。 也作熟讀古詩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第95句】:【賊人膽底虛】(諺)指盜賊往往心虛膽怯。 也作“賊人心膽虛”。
【第96句】:【豺群噬虎】(諺)噬(shi):撕咬。 指豺聚集成群,能把猛虎吃掉。
【第97句】:【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慣)比喻不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 也作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跑。 左耳進,右耳出。
【第98句】:【才說了嘴就打了嘴】(慣)說嘴:自夸,自我吹噓。剛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說嘴打嘴”。
【第99句】:【石臼里搗水——白費力】(歇)搗:舂。指白花力氣,收不到成效。
上一篇:搜狐網年度最好的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