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菜地里圍籬笆——沒有不透風的墻
【第2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3句】:【籬牢犬不入】(諺)籬:籬笆,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扎得牢固,野犬就鉆不進來。比喻防范嚴實,壞人就沒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牢處犬難穿。 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
【第4句】:【送肉上砧板】(慣)砧板:切菜用的木板。比喻自尋死路。
【第5句】:【豬多肉賤】(諺)養豬的人家多了,肉就賣不上價。比喻具有某一方面專長的人多了,供大于求,人才就會貶值。
【第6句】:爸爸問爺爺,東洼那塊地可不可以種上棉花。爺爺說:“那塊地啊,旱收螞蚱,澇長蛤蟆,不澇不旱收鹽巴。連棵草也長不高,還種什么棉花?”(河北-吳橋)
【第7句】:兩手托刺猬——棘手;扔出去舍不得,托著刺得疼
【第8句】:扳手緊螺帽——絲絲入口(扣)
【第9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歇)喇喇蛄:螻蛄的通稱,一種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蟲,吃農作物的嫩莖,也作拉拉蛄,也稱螻螻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舊時紳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譏諷意味。
【第10句】:【刀擱在脖子上】釋義:比喻死亡臨頭,或用殺頭威脅。例句:鄉親們,我們是大清的官兵,腳踩著先帝打下的江山,吃著父老兄弟的餉糧,沒有皇帝的諭旨,就是刀擱在脖子上,我們也不能退半步!
【第11句】:開鍋的水——上下翻騰
【第12句】:【卸包袱】(慣)比喻解除思想或經濟上的負擔。
【第13句】:刀子插在鞘里——鋒芒不露;不露鋒
【第14句】:春節過后,我叔叔要去南方打工。因為他從未到外地去過,臨出門時奶奶擔心他的暴躁脾氣會惹事,就對他說:“眼是攔路石,嘴是開山斧。出門在外矮三分,遇到事時,嘴要活動點兒。”(河南·商丘)
【第15句】:【人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見“話不說不知,木不鉆不透”。
【第16句】:【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諺)鐵杵:短而粗的鐵棒。拼著下大功夫,即使是粗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指人只要肯下苦功,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也作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第17句】:屬夜貓子的——窮叫喚
【第18句】:【根子不正苗子歪】釋義:長輩不好,教育不出好后代。例句:“我什么話也說到了,心也使碎了,可是他‘根子不正苗子歪’,跟咱們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我要求和他離婚!”
【第19句】:【安釘子】(慣)比喻在對方的內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20句】:【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第21句】:【門不當,戶不對,日久天長必成災】(諺)結親的雙方,如果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層次等不相當,勉強結合,久后必生變故。指男女婚配要注意門當戶對。
【第22句】:【眼飽肚中饑】(慣)1指面對美味佳肴,大飽眼福,卻吃不上。2比喻心中喜愛的人只能看著,不得親近。
【第23句】:奶奶聽了爺爺說了句小孩話,笑著說:“看你,烙饃卷蒜薹——面老心脆,還說得出口。”(安徽·臨泉)
【第24句】:【春風得意馬蹄疾】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現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25句】:【打前站】(慣)指行軍或集體出行時,先派人到即將停留或到達的地點聯系食宿。
【第26句】:九曲橋上散步——盡走彎路
【第27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28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釋義: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盡做壞事。例句:“你們朝廷無道,奸貪橫行,一個個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無路。”
【第29句】:【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某人收藏的東西,別人很難尋 找。《小說月報》(1980,9):“一人藏得巧,百人找不到,雖幾 經風險,這份珍貴的資料竟在柴桶內安然無恙。”
【第30句】:胡同里跑馬——回頭難
【第31句】:【公人見錢,蒼蠅見血】(諺)指公人貪財如命,見到錢財,就如同蒼蠅見到血一樣。
【第32句】:【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饃,北方面制食品,通常指饅頭。 指光聽別人說的話不夠,得親自去了解情況。類似的:嚼過 的甘蔗不甜。成語:拾人牙慧、拾人余唾、味同嚼蠟、索然無 味。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 味道。毅然帶隊調查。”
【第33句】:小姑要嫁人了,直嫌爺爺給她置辦的嫁妝少。爺爺的態度很堅決,說:“陪不盡的閨女,辦不盡的年。你甭挑剔了,就這了!”(江蘇·贛榆)
【第34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35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釋義:年輕時不努力上進,到了年老時悲傷后悔也來不及了。例句:“你要趁著年青多學,多學點知識,爭取在事業上有點成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時寸候不努力,將來后悔就晚了。”
【第36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祭祀儀式。秦醫:秦越人,古神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37句】:【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指說話不能改口,做事無法挽 回。成語:覆水難收。巴金《寒夜》:“我要是你,我就登報跟 她離婚,橫豎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第38句】:暑假期間媽媽讓我下地撤糞,因為是頭次撒,鐵锨總不聽使喚,撒出去就是一堆。媽媽邊示范邊講:“撒糞要均勻,揚起一條線,落下一大片。”(河南·虞城)
【第39句】:【把嘴磨破了】見“磨破嘴皮子”。
【第40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諺)原指風水在河東的,幾十年后又會轉到河的西面。后謂人或部落的盛衰,常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
【第41句】:【千金難買老來瘦】(諺)指人到老年,最怕身體肥胖;清瘦一點,是難得的好事。 也作“有錢難買老來瘦”。
【第42句】:【一剪子剪不齊】不容易一下子把事情做得很完善。清代 《歧路燈》:“俗話說:好賬不如無。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 里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齊。”
【第43句】:扁擔上睡覺——難翻身;翻不了身;想得寬
【第44句】:【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見“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第45句】:【鼻子里插大蔥——裝象】(歇)象:諧“相”。指裝模作樣,欺騙人。 也作“鼻子插蔥——充象”。
【第46句】:【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逃不出手掌如來佛】即釋迦牟 尼。孫悟空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里,但總是翻不出如來 佛的手掌。事出《西游記》。借指:不是對手,擺脫不了控 制。老舍《駱駝祥子》:“她得松一把,緊一把,教他逃不出她 的手心兒去。”
【第47句】:【槽頭買馬看母子】(諺)母子:偏指生崽的母馬。指要買馬駒,先看母馬咋樣。借指要知閨女的為人,先看生養管教她的娘親是什么樣的人。
【第48句】:【用時不當】當時不用該用時沒有,有了又不一定用得上。 言外之意:還是有準備的好。成語:備而不用。孫犁《風云 初記》:“用時不當,當時不用,多學一樁本領,又不擔什么沉 重。”
【第49句】:【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連用變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處流浪靠賣藝、賣藥等為生的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如闖蕩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兩種不同的水域,是誰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呢?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來的,出自《莊子·大宗師》,原句為“泉涸,魚雙與處于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與其這樣困頓,還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識。后來,江湖的概念不斷引申擴展,不僅指水域,還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或者指民間,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則說:“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日慳錢。”江湖這個詞也經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如《岳陽樓記》中就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現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紛繁復雜的世面,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險惡多變,非闖蕩不得立其身。
【第50句】:【破罐子破摔】摔電是破,不摔也是破。謂反正好不了,不 值得愛惜。成語:自暴自棄。周立波《暴風驟雨》:“娘們走 道以后,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 想學好了。”
【第51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52句】: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以大欺小
【第53句】:【滾石不生苔】滾動的石子不長青苔,借指經常變動不容 易發展。臺灣語文圖書:“勸人家不要經常換工作,做一行 怨一行——滾石不生苔。”
【第54句】:【老漁翁釣魚——坐等】(歇)指人消極等待。
【第55句】:小舅舅寫作業總是東張西望的,精力不集中,氣得外公常罵他:“太不專心了,一個麻雀飛過來都要看看是公還是母。”(四川·榮縣)
【第56句】:【鴨子死了嘴還硬】嘴硬,兼指嘴上不認輸。成語:強詞奪 理。臺灣林語堂《京華煙云》:“鴨子死了嘴也硬。妹妹,不 管什么事,你若不占上風,你是不肯甘休的。”
【第57句】:【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一俗語,指的是無事不來,來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動場所。 “三寶”,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的人。而“三寶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據明代學者歸有光的解釋,“三寶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佛”的活動場所,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點大雄寶殿,閑人不能隨便進門游覽;“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也不能擅自進去;“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寧靜禪房”,他人不得擅人。正因為“三寶殿”是個清靜高潔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凈之地。沒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進去的。所以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來。現在,寺廟多在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多數已成為旅游景點,“三寶殿”多已開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寶殿變得游人如織。
【第58句】:【耳朵里起繭子】聽得太多,磨成繭子。表示聽膩了。魯 迅《故事新編》:“這一類不甚可靠的傳聞,是誰都聽得耳朵 起繭了的。”
【第59句】:【魚在水,鳥在林】謂環境有利,可以自由活動。成語:各 得其所。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這很明白,魚在水里 好,你在這里工作方便。”
【第60句】:【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古代有開天辟地 的傳說。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是:黃帝、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是中國古代的部落首領或帝 王。此句意為:從古到今。李準《老兵新傳》:“說得遠一些, 恐怕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現在,這地方還沒長過莊稼。”
【第61句】:【又想吃魚,又怕沾腥】(慣)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壞名聲。 也作又吃魚兒又嫌腥。 又想吃魚,又怕腥氣。
【第62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慣)1指不顧一切。2指不問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第63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難免有缺點,不可能十全十美。 語序亦可換置。類似的:瓜無滾圓,人無十全。周克芹《許 茂和他的女兒們》:“只是,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瓜無個個 圓,人無樣樣全。老成厚道的農村實干家羅祖華,對于為人 處世方面的學問簡直少得可憐。”
【第64句】:【做順水人情】(慣)順水人情:不費力的人情。指順便給人好處。
【第65句】:【莊家老兒讀祭文——難】(歇)莊家老兒:老農。祭文:祭祀神靈、祖先,或祭奠死者時朗讀的文章。指某事做起來很困難。
【第66句】:【前人失腳,后人把滑】(諺)失腳: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邊的人跌倒了,后邊的人就要穩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歷史教訓。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絆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第67句】:搬起石頭打天——辦不到的事
【第68句】:【一口唾沫一個釘】見“吐口唾沫是個釘兒”。
【第69句】:【兩袖清風】“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正廉潔。此詞確實源自清官。明朝時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機會奉旨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帶上許多當地的“土儀”(即土特產)去獻給皇帝和朝中權貴。當時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謙,在外省當巡撫(相當于現在的省長)。有一次,于謙也奉命進京面見圣上,但他既不張羅禮物,也不采辦“土儀”,而是準備空手前去。有人問他什么緣故,于謙作了一首詩回答:“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絹帕”、“蘑菇”、“線香”借指土特產,“閶閻”借指老百姓。為了避免老百姓議論,黎民指斥,于謙做到了“為官不擾民”。后來,人們就把居官清正、一塵不染贊頌為“兩袖清風”。
【第70句】:晚上,做完作業我感到有點餓,就跟媽媽要求到外面買點好吃的。媽媽說:“外面很冷,穿厚點兒。”我說:“沒事兒。”媽媽笑著說:“為了嘴饞,不怕受寒。”(河南·衛輝)
【第71句】:【路走到盡頭總會轉彎的】(諺)路要是走到盡頭,就非轉彎不可。 比喻事情總有轉機之時。
【第72句】:【狗肉不上席】這是統行于民間的俗語,現在常用來形容某人素質差難以扶持,不堪任用。也有的把拿不出手的東西用此話作比。其實,狗肉是美食,在先秦不僅可以上席,還曾把狗肉列為祭祀大禮的專用品,在周朝,那時狗肉是周天子專用食品,貴重如金,官員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美味。佛教傳人后,佛學典籍認為狗是不潔動物,禁止徒眾食用,由此影響到信奉佛教的皇帝。南朝宋、梁的皇帝幾乎都是佛教的鐵桿信徒,他們曾多次頒布禁食狗肉的詔令。唐高祖李淵、女皇武則天都先后頒布《禁屠詔令》,嚴厲禁止宰殺狗羊。南宋王栐《燕翼貽謀錄》載:屠殺狗,吃狗肉都要處以斬刑。到滿族貴族入主中原以后,這類規定也沒有放松,不僅不能吃狗肉,連狗皮帽子都不能戴。在歷史上禁吃狗肉的規定延續如此之久,對于狗肉不能上桌,發揮了持久有力的巨大作用。實際上,不是狗肉不能上席,而是不敢上席。
【第73句】:我和好友小敏吵了一架,從此誰也不理誰了。這件事被媽媽知道了,媽媽對我說:“珠寶不如好友,金銀不如知己;萬兩黃金好買,一個知己難得。做人要心胸寬闊,待友要熱情誠懇。去和小敏和好吧!”(寧夏·固原)
【第74句】:【貓哭老鼠——假慈悲】(歇)指假仁假義,假裝同情受害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貓兒哭耗子——假慈悲”。
【第75句】:趕車不帶鞭子——光拍馬屁股
【第76句】:【撞大運】(慣)比喻抱著僥幸心理去碰好運氣。也比喻走運。
【第77句】:【橫插一杠子】橫加阻攔、干涉。浩然《艷陽天》:“馬連福 覺著,搞好這件事兒,又露臉,又得利,正在積極籌辦,想不 到蕭長春回來橫插一杠子來反對。”
【第78句】:【六親不認】“六親不認”形容人沒有情義或不講情面。屬于貶義詞。 “六親”即六種親屬。六親之說,歷來不一。在提到“六親”的幾部典籍當中,《周易》成書最早,《周易·家人》說,“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婦),姻婭(親家和連襟)。《漢書·賈誼傳》說,指父母、兄弟、妻子。賈誼《新書·六術》說,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記·管晏列傳》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父母之子女之子。古書諸說難一。現代比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當屬最親近的家人。“六親”又引申為泛指親屬。連最近的親人都不認,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教,“六親不認”當屬貶義。
【第79句】:【事無三不成】(諺)指做事很難一蹴而就,總要多次實踐才能成功。
【第80句】:前有狼后有虎——進退兩難
【第81句】:鐵絲做門閂——經不起推敲
【第82句】:【無事而戚,謂之不祥】(諺)戚:憂愁哀傷。不祥:不吉利。指無緣無故地悲傷哀泣,是災禍來臨的不祥之兆。
【第83句】:【有了后娘,就有后爹】(諺)后娘:繼母。指孩子一旦失去了親娘,父親也就會和后娘一樣對孩子只有冷淡,沒有關愛。 也作有后娘就有后爹。 有后娘必有后爹。
【第84句】:【千日吃了千升米】(慣)比喻住的日子已多,花銷很大。
【第85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86句】:春節到外婆家拜年,表弟亮亮只吃素菜,一塊肉也不吃。原來,有一次亮亮吃肉多了,結果傷了胃。外婆對他說:“你呀,就是不會吃,真是‘會吃吃得千頓香,不會吃吃得一頓傷’!”(河南·林州)
【第87句】:船進斷頭浜——進退兩難
【第88句】:星期天,我們一家三口來到田頭。爸爸指著稻田對我和媽媽說:“秋天里多彎腰,來年有吃又有燒。今年哪,又是一個豐收年。”媽媽接過話茬兒:“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這是你早出晚歸,辛勤耕作的成果啊!”(浙江·紹興)
【第89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
【第90句】:【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釋義:比喻在背后操縱、出主意。例句:潘漢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的人,統統抓起來。不在紀家村殺他幾個,我就不姓潘了。關照宋小犬帶路,即刻行動。”
【第91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92句】:【今天天氣哈哈哈】指見面無話可說,或不談正題,支吾敷衍。 傳記圖書:“逢到這時,他只好答非所問,今天天氣哈哈哈。”
【第93句】:【狗怕彎腰狼怕站】(諺)狗怕人彎腰,是怕人們從地上撿磚頭砸它;狼怕人站直,是怕人站直身子瞄準它開獵槍。指狗和狼雖兇,但都有它們的恐懼點。
【第94句】:媽媽給我一塊錢買火柴,回家后,媽媽問剩下的錢呢?我說:“買糖了。”媽媽說:“真是猴子嘴里倒不出棗。”(山東·昌樂)
【第95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釋義: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自”又作“更”、“會”。 “人”叉作“爺”、“依”。儂:我;你。例句:希真對女兒道:“我兒,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何必執著,去休,去休!”
【第96句】:我家的地與王叔叔家的地緊挨著。每年耕田的時候,他總是把我家的田埂犁走一點,弄得田埂越來越窄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真是種田種得刁,田埂走得貓。”(河南·信陽)
【第97句】:閻王爺講故事——鬼話連篇
【第98句】:吃不了兜著走——自擔責任
【第99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