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水流千里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轉(zhuǎn)”。 例句:莊稼人離不開土地家屋啊,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沒娘的孩子。水流千里歸大海,樹葉落在樹底下,飄來飄去,還得飄回去,守著田園才能過日子。
【第2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3句】:【真理越辯越明】(諺)指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論越明白清楚。
【第4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5句】:【大意失荊州】(諺)荊州:在湖北,三國時期劉備政權的軍事重鎮(zhèn)。劉備取西川,關羽鎮(zhèn)守荊州,只因驕傲大意,被東吳襲取了荊州城。指麻痹大意,必定遭受失敗。
【第6句】:【耍嘴皮子】(慣)指夸夸其談或能說會道,口才出眾。 也作耍嘴皮。 賣嘴皮。
【第7句】:【送肉上砧板】(慣)砧板:切菜用的木板。比喻自尋死路。
【第8句】:【左說左有理,右說右有理】(慣)指人善于詭辯,怎么說都有理。
【第9句】:【拉長線兒】(慣)比喻作長遠打算或安排。
【第10句】:【烈火煉真金】(諺)指真的金子不怕烈火煉,只有在烈火之中才能識別出真金來。比喻經(jīng)受嚴峻的斗爭考驗,才能見出意志堅強的人。 也作“烈火識真金,百煉才成鋼”。
【第11句】:【打開窗戶說亮話】 釋義:比喻有話明講,說話直率。 例句:“她說,只等她那個情人一回來,她就要跟韓小蜇打開天窗說亮話,男婚女嫁,各奔東西……”
【第12句】:大和尚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眾者,俗尊之日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代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jié),有個佛圖澄,自己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jù)《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
【第13句】:【樹根兒不動,樹梢兒白搖】(諺)只要樹根扎得穩(wěn),樹梢再擺動也是白搖。比喻主事人不發(fā)言、不表態(tài),旁人說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第14句】:【鑿四方眼兒】(慣)形容為人死板,不知變通。
【第15句】:指全體呈現(xiàn),而不在枝節(jié)上糾纏。元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六:“今日特為你起模模樣,和盤托出。”
【第16句】:【好漢一言,快馬一鞭】(諺)指好男兒一諾千金,說到做到;這和快馬只需一揚鞭就上道奔馳,不需再催促是一個理。 也作好漢一言,駟馬難追。駟馬:古時四匹馬共駕一輛車。 好人一言,好馬一鞭。
【第17句】:如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至于富于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yōu)榕稹!苯癯V刚畏矫娴恼J識水平。如:政治覺悟、革命覺悟。
【第18句】:【二八月亂穿衣】(諺)二八月:農(nóng)歷二月和八月。指農(nóng)歷二月天氣由冷轉(zhuǎn)熱,八月天氣由熱變冷,乍熱乍冷,變化不定,加上各自的體質(zhì)差異,人們穿衣自然有薄有厚,不盡相同。
【第19句】:【往眼里揉沙子】(慣)比喻欺負人。
【第20句】:利刀難斷東流水,天涯難隔家鄉(xiāng)情
【第21句】: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若把仙方找
【第22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第23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shù)牡绞帧V敢胗写蟮氖斋@,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24句】:【自騎馬自喝道】(慣)自己騎馬,自己吆喝著開道。比喻自己給自己壯聲威。
【第25句】:【當家就是戴枷】(諺)枷:舊時罪犯架在脖子上的木制刑具。掌管家事,就像戴上枷一樣受罪。指當家人煩心的事多,負擔很重。
【第26句】:【飯多傷胃,話多傷心】 釋義:話說多了,難免有不當之處,會得罪人。 例句:他回憶著這些天跟紀洪濤有哪些分歧,慶幸自己穩(wěn)重,很有修養(yǎng),沒有輕易把觀點亮出來。否則,飯多傷胃,活多傷心,又要和紀洪濤之間結成大疙瘩。
【第27句】:【拿銀子當銅錢花】(慣)銅錢:古代銅質(zhì)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錢沒有節(jié)制,任意揮霍。
【第28句】:【紅塵】人們常說看破“紅塵”,就是說把人間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 這里的“紅塵”指的是人世間的世道。但早期的“紅塵”并無此意,那紅塵最初指的是什么呢? 唐代杜牧《過華清官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里的紅塵是指驛道、鬧市街衢的飛塵,形容都市的繁華。徐陵《洛陽道》有“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之句,其中的紅塵也是形容繁華熱鬧。 到了近代,紅塵則多指人世間,常為佛家所用。如《紅樓夢》第一回在釋題中說:“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人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意思是說,那塊石頭無才補天,便被大士真人帶到世間。
【第29句】:【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諺)紅艷艷的花朵再好,離開綠葉從旁襯映,也顯不出它的光彩。比喻一個主要人物有大作為,總離不開得力人才相幫。 也作紅花要有綠葉配。 好花需綠葉扶持。
【第30句】:抖擻佛教“頭陀”(Dhuta)的異譯。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為何苦行稱為“抖擻”?這是從譬喻得名的。如衣服上附有灰塵,抖擻一下,即可去掉。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法苑珠林》卷一中說:“兩云頭陀,此云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灰塵。”這是抖擻原來的含義。后來被借用為鼓勵的語氣,意思是振作、奮發(fā)等。如鼓勵別人,就說“抖擻精神”。《續(xù)傳燈錄·清滿禪師》:“昨日熱,今日寒,抖擻精神著力看。”
【第31句】:千斤擔子眾人挑。
【第32句】:【天不能總睛,人不能常壯】(諺)指就像天氣不會常晴不陰一樣,人不會永遠健壯,不病不衰。
【第33句】:【吃迷魂湯】(慣)迷魂湯:迷信指地府中使靈魂迷失本性的湯藥,比喻迷惑人的話語或行為。1比喻被假象或甜言蜜語所迷惑,頭腦不清醒。2泛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也作吃迷魂藥。 吃迷藥。
【第34句】:酒肉朋友朝朝有,患難之交一世稀
【第35句】:【守著井喝不到水】(慣)比喻有現(xiàn)成的東西卻沒有辦法享用。
【第36句】:大地養(yǎng)活人民,英雄保衛(wèi)祖國。
【第37句】:《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誰知朱重是個老實人,又且蘭花齷齪丑陋,朱重也看不上眼。以此,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語出《續(xù)傳燈錄·溫州龍翔竹庵士畦禪師》:“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第38句】:錯走一顆子,輸了一盤棋。
【第39句】:【一女不吃兩家茶】(諺)吃茶:舊時訂婚,男方須給女方送茶葉,故以“吃茶”比喻訂婚。指一個女子不能同時許配兩家。
【第40句】:【說大話使小錢】(慣)1指說話口氣很大,做起事來卻很膽小。2指口頭上很大方,其實很小氣。
【第41句】:【機鋒】本義是弓上的機牙和箭鋒。禪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辯和語句。如宋·蘇軾《金山妙高臺》詩云:“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禪家多用機鋒之言驗證對方的悟道程度。機鋒通常表現(xiàn)在對答之中,稱為“機鋒對敵”。如明·徐渭《翠鄉(xiāng)夢》第二出:“俺禪家自有個啞跡相參、機鋒對敵的妙法。”機鋒有如下的特點: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猶豫思索。如“一宿覺”條中慧能與玄覺對答如流,妙語貫珠。一是如箭行無跡,要旁敲側(cè)擊,不許一語道破。禪家多用俗語詩句,少引經(jīng)文,便是此意。一是利如箭鋒,直如箭行。如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慧能卻說“仁者心動”,直指人心,如石破天驚。一是對機,如箭與弓上的機牙相對,一發(fā)中的。慧能所傳“三十六對法”便屬這一類。實際上,斗機鋒并不限于叢林中。耽味禪悅的文人也喜歡對幾句機鋒。眾所周知,在小說《紅樓夢》里,寶玉與黛玉就經(jīng)常參禪斗機鋒。后亦用機鋒泛指敏捷的才思。如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房室》:“若夫文人運腕,每至得意疾書之際,機鋒一阻,則斷不可續(xù)。”又如錢鐘書《圍城》:“鴻漸因為她們說話象參禪似的,都隱藏機鋒,聽著徒亂人意,便溜上樓去見父親。”(李明權)
【第42句】:【功臣難過太平關】(諺)舊時開國建業(yè)的有功之臣,很難度過太平年景這一關。指歷來在取得政權后,最高統(tǒng)治者總要迫害殺戮功臣良將。
【第43句】:【不叫的狗咬人】 釋義:比喻害人的人兇相不外露。 例句:故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個老實巴交的屠戶,平日不吭不聲,三錘砸不出個響屁。可是不叫的狗咬人。他為王秋赦總結過一句話,當時流傳甚廣,影響頗壞。
【第44句】:牛頭馬面佛教指陰間的鬼卒。《楞嚴經(jīng)》卷八:“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zhí)槍稍,驅(qū)入城門。”俗語本此而易為“牛頭馬面”。敦煌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目連行前至一地獄……獄卒數(shù)萬余人總是牛頭馬面。”后多用來比喻兇狠丑惡的人,也作“牛首馬面”。如明代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七四回“效顰集東窗事犯”:“階下侍立五十余眾,有牛首馬面、長喙朱發(fā)者,猙獰可畏。”
【第45句】:【百貨店】現(xiàn)在的百貨公司、百貨商場貨架上擺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品種之多,數(shù)以萬計。那么,為什么非叫“百貨店”呢? 相傳,清朝年間南方有一家雜貨鋪,生意興隆,鋪里的貨物樣樣都有,掌柜的便為自家的店鋪起了個“萬貨全”的字號。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訪,一見“萬貨全”的牌子,就想,這口氣也太大了。 當下,乾隆把伙計叫來,開口說道:“我買把糞釵子。”小伙計趕緊遞過來幾把。乾隆一看說:“我不要鐵的,要金的。”小伙計一看來頭不對,急忙把掌柜找過來。掌柜說:“小店確實沒有金糞釵子。”乾隆說:“你這里不是萬貨全嗎?”掌柜為了求得太平,忍住氣,叫伙計把招牌摘下來,然后說:“小店備貨有限,今后不敢吹‘萬貨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請給起個字號吧。”乾隆隨口說道:“就叫‘百貨全’吧。”后來,店主聽說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勝,趕緊把“萬貨全”改成“百貨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興隆了,發(fā)了大財。這事傳開后,其他店鋪紛紛效仿。從那時起,“百貨店”的名稱被正式固定下來了。 可嘆,當下這“百貨店”老字號牌子被“購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見到“百貨店”、“百貨公司”的牌匾了。
【第46句】:【防人之心不可無】(諺)防范別人傷害自己的心不可沒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總要經(jīng)常保持。 也作防賊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47句】:【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諺)過頭飯:過量的飯。過頭話:夸大失實的話。指說話要有分寸,不可夸大失實。 也作寧吃鍋頭飯,不說過頭話。 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第48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諺)州官:古代一州的長官。指舊時官吏可以為非作歹,老百姓的正當需要卻遭禁止。 也作“只興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49句】:【蚊子叮菩薩——認錯人了】(歇)菩薩:這里指泥塑或木石雕刻成的佛像。指看錯了人或找錯J,對象。 也作蚊子叮菩薩——看錯了人頭。 蚊子叮菩薩——找錯了對象。 蚊子咬菩薩——認錯人啦。
【第50句】:【添個蛤蟆四兩力】(諺)添上個蛤蟆也能多出四兩力來。比喻力量雖小,總能幫上一把勁。
【第51句】:【說一千,道一萬】(慣)指不管說多少都是一個結論。 也作“說千言,道萬語”。
【第52句】: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
【第53句】:時間最長收益最大的學校是“苦難”
【第54句】:拜佛修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應修的定課;如人寺院,亦應禮拜佛菩薩等。拜佛必須依從佛教儀規(guī),采取“頭面禮足”、“五體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為三的倍數(shù)。齋字有戒、敬、清凈等義。
【第55句】:【猴子不上竿,多敲兩遍鑼】(諺)指猴子不肯做爬竿表演,是鑼聲催得不緊。比喻事情不成功,是措施不力,壓力不夠。 也作“猴不上竿緊打鑼”。
【第56句】:如《紅樓夢》第五二同:“成年家只在三門外頭混,怪不得不知道我們里頭的規(guī)矩。”又如元代王實甫《破窟記》第三折:“呀!他在我三門下寫下兩句詩。”
【第57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58句】:【耽誤了莊稼是一季,誤了孩子是一代】(諺)誤了農(nóng)時只是一季沒收成,教育孩子的事耽誤了,那可是一輩子的大事。指教育子女是頭等大事,千萬不能含糊。 也作“地誤誤一季,人誤誤一輩”。
【第59句】:【浩劫】“劫”是“劫波”Kalpa的音略,意譯為“大時”,即不能用年數(shù)來計算的宏觀時間概念。佛教中關于“劫”的說法較多,如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祗劫、磐石劫等。經(jīng)中說,用一件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拭一次方廣數(shù)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銷盡,謂一“小劫”。(見《瓔珞經(jīng)·佛母品》)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法苑珠林》卷三)“阿僧祗”,梵語asankhya,意為無數(shù)。“阿僧祗劫”,猶言無數(shù)劫。據(jù)說從初發(fā)心到成佛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簡直遙遙無期。然而,《華嚴經(jīng)·梵行品》又說:“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表明佛教認為時間的長短是“唯心”所變的。經(jīng)中又說,一大劫中包括世界“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劫”的時間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間范疇。詞語中的“浩劫”、“劫難”等,都是兼有時空雙重意義的。在俗語中“浩劫”有兩個意義:一指深重的災難。如郭沫若《北上紀行》詩:“兩番罹浩劫,一旦掃沉陰”。又如《花城》1981年第2期:“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場浩劫,他們的頭腦要復雜得多。”一指及其漫長的時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此時何玉鳳的遭際真算是千古第一個樂人,來享浩劫第一樁快事。”又如豐子愷《緣緣堂隨筆·阿難》:“數(shù)千萬光年中的七尺之軀,與無窮的浩劫中的數(shù)十年,叫做‘人生’。”佛經(jīng)上說,世界經(jīng)歷一次從形成到毀滅(成、住、壞、空)稱為“一大劫”。“一大劫”也就是“浩劫”,“浩劫”既是漫長的時間,又包含有驚心動魄的大、小“三災”。(李明權)
【第60句】: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沙汀《老煙的故事》:“不過,公開出去的事,你還得多考慮一下。不要弄巧成拙,惹出些枝節(jié)問題來。”亦作“弄巧反拙”,清代吳沃堯《痛史》第二回:“只怕她本人不愿,叫喊起來,那倒弄巧反拙了。”
【第61句】:【青草發(fā)芽不離舊根】 釋義:比喻走老路,按老辦法干。 例句:兄妹倆唾沫說干,余家富全然不聽,忽而跳下床來比手畫腳說理,忽而又上床去躺著嘮叨:“百樣雀烏百樣音,我青草發(fā)芽不離舊根。”
【第62句】:【黑紗】中國人治喪,兒女后輩只穿孝不戴黑色,農(nóng)村現(xiàn)在也如此。后來,西風東漸,才開始戴黑紗,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職人員。那么,戴黑紗從何說起呢?它源自歐洲。 在古代歐洲,如果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 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首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這樣,節(jié)儉易行的佩戴黑紗的喪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第63句】:【用人朝前,不用朝后】(慣)指有事求人的時候就熱情與人來往,用不著了就不再理睬人家。
【第64句】:【鳳凰鴉鵲不同群】(諺)鳳凰鳥絕不會和鴉鵲同棲一處。比喻志趣潔雅的高士絕不會和品行卑劣的小人混在一處。
【第65句】:身大力不虧,智大事有為
【第66句】:樹老根子深,人老骨頭硬.
【第67句】:【蜂蜜嘴,蝎子心】 釋義:比喻嘴甜會說,心腸狠毒。 例句:別他媽的滿口仁義道德地糊弄人了,你們這一套我全明白了。誰不知你是蜂蜜嘴,蝎子心,耍那些花腔干什么?
【第68句】: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
【第69句】:太陽雖暖不當衣,墻上畫馬人難騎
【第70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 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 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71句】:【八個人也抬不走一個“理”字】(諺)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憑他人多勢眾也不能改動。
【第72句】:【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見“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
【第73句】: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
【第74句】:【細米干柴不漏房】(慣)吃的是細米,燒的是干柴,住的是不漏雨的房子。形容家庭生活富裕。
【第75句】:【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諺)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藝達到驚人的高度,就必須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練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第76句】: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第77句】:大樹一倒,猢猻亂跑
【第78句】:【破家值萬貫,一搬三年窮】(諺)家用什物賣掉不值錢,要買卻很貴,搬一次家,就得丟失損壞,長時期添置不全。指居家不宜搬動,以免經(jīng)濟損失。
【第79句】:【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諺)接連三輩人居官為宦,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飯。指吃飯穿衣如同一門學問,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條件改善后,自然會對吃飯穿衣講究起來。 也作“三世做官,方會著衣吃飯”。
【第80句】:生命的幸福在身體,身體的強壯在健康。
【第81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82句】:【打狗欺主】 釋義:比喻懲處某人,是針對他的主人或上司的。 例句:有些領導觸犯不得,哪怕他的一條狗—打狗欺主哇!
【第83句】:一回經(jīng)蛇咬,三年怕草繩。
【第84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釋義:要從大的方面考慮問題,從小的事情上做起。 例句:“……俗話說,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咱辦廠就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節(jié)約。”
【第85句】:【牛頭馬面】“牛頭馬面”比喻各種陰險丑惡的人。它源自佛教,傳說中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面像馬。“牛頭馬面”是地獄的公差,讓人在陰間受上刀山下油鍋等刑罰的差事都是他們?nèi)プ觥En^最初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大無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時,因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傳人中國后,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對稱、成雙,于是又配上了馬面。“牛頭馬面”可以說是土洋結合。
【第86句】:【醫(yī)有醫(yī)德,藥有藥品】(諺)行醫(yī)有行醫(yī)的道德,藥物有藥物的品位。指醫(yī)生要以醫(yī)德為重,用藥要以藥效為準。
【第87句】:塵緣佛教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岡六塵乃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如《圓覺經(jīng)》卷中:“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一心相。”
【第88句】:【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一俗語,指的是無事不來,來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動場所。 “三寶”,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的人。而“三寶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據(jù)明代學者歸有光的解釋,“三寶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佛”的活動場所,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點大雄寶殿,閑人不能隨便進門游覽;“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jīng)書、經(jīng)典之所“藏經(jīng)樓”,也不能擅自進去;“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寧靜禪房”,他人不得擅人。 正因為“三寶殿”是個清靜高潔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凈之地。沒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進去的。所以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來。 現(xiàn)在,寺廟多在風景優(yōu)美的山林之中,多數(shù)已成為旅游景點,“三寶殿”多已開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寶殿變得游人如織。
【第89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諺)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對付不了多數(shù)人的力量。
【第90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91句】:【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諺)叉手:兩手抱拳,表示敬意。進山捉拿猛虎還比較容易,難的是向人低三下四地求助。指向人求助是世間最難堪的事。 也作入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
【第92句】:【胖子也不是一口兒吃的】(諺)比喻事物的形成要靠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能盲目冒進,急于求成。
【第93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94句】:水到渠成比喻條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禪語中喻“遇緣即有”。《景德傳燈錄·前袁州仰山慧寂禪師法嗣》載,僧問仰州南塔光涌禪師:“文珠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師日:“遇緣即有。”又問“如何是文殊師?”師豎拂子示之。又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日:“水到渠成。”后在文章中運用者如宋代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
【第95句】:菩薩低眉此語常用來形象、生動地描繪人的慈善之態(tài)。就像用“菩薩心腸”來說明人的心地善良一樣。我們在佛教寺廟中可以見到眾多的菩薩塑像,它們眉宇低垂,俯視群生,顯得十分端莊慈祥。《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談藪》謂:“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日:‘金剛何為努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日:‘金剛努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以后也引申為優(yōu)待、另眼相看的意思。如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說:“若是再高等的呢,結識得幾位有體面的洋大人,那就任憑老佛爺見著你,也只好菩薩低眉了。”
【第96句】:【梅花優(yōu)于香,桃花優(yōu)于色】 釋義:梅花香氣濃烈,桃花顏色艷麗。比喻事物的優(yōu)點只是表現(xiàn)在某一方面,難以十全十美。 例句:(梅)花在果子花中尤香。俗云:“梅花優(yōu)于香,桃花優(yōu)于色。”故天下之美,有不得而兼者多矣。
【第97句】:【有口皆碑】形容對突出的好人好事,引起人們普遍贊美;眾人的口,便成了座座無形的豐碑。《五燈會元》卷十七:“(師一日)上堂:……良久云:‘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這里是指所有的人都講說他的功德。《書齋夜話》有一聯(lián)集句,上聯(lián)是“娶妻不求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下聯(lián)是“有名何必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可謂切對。又如《老殘游記》三回:“老殘道:‘宮保的政聲’有口皆碑,那是沒得說的了。”(無名氏)
【第98句】:【眼里插棒槌】(慣)比喻使手段欺負人,讓人承受不了。
【第99句】:【餓眼見瓜皮——不管好歹收攬下】(歇)譏諷人貪婪,不分好壞都要占有。
上一篇:字字珠璣,越讀越給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