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個鼓槌打不響】 釋義:只有鼓槌沒有鼓是打不響的。比喻一個人支配不開,指揮不靈。 例句:郭全海在農會里,光一個鼓槌打不響,心里越著急,越好上火,他跟一個小組長干了一仗。
【第2句】:【愛戴高帽子】 釋義:比喻喜愛別人奉承。 例句:多九公道:“老夫聞說此處最喜奉承,北邊俗話叫作‘愛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滿頭盡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了。這是戴高帽子戴出來的。”
【第3句】:【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 釋義:寅時:凌晨三時至五時。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不怕寅時下雨,但怕卯時打雷。 例句:雷占:未雨先雷,船去步回。不怕寅時雨,只怕卯時雷。
【第4句】:【急不得,惱不得】(慣)惱:惱火。 指既不能著急,又不能發火。 也作“急不是,惱不是”。
【第5句】:【不怕慢,就怕站】(諺)指做事慢一點不要緊,就怕中途停頓。
【第6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慣)指其含意只能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
【第7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8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9句】:【水潑不進,針扎不透】 釋義:形容十分嚴密。“水潑不進”又作“水潑不透”。 例句:老實說,魏家橋大隊是他水潑不進,針扎不透的獨立王國——哈,你別介意,我可不是說你們那兒是“北京市委”。
【第10句】:【患難朋友,艱苦夫妻】(諺)患難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最堅實,艱苦中打磨過來的夫妻最恩愛。指好朋友貴在經過患難的考驗,好夫妻貴在走過艱苦的歷程。
【第11句】:【西紅柿】“西紅柿”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外來蔬菜。那么,外來蔬菜多了,為何單探西紅柿之源呢?因為西紅柿有個典故。 國外傳人的東西,一般用“胡、番、西、洋”來表述,并與國產相區別。 “西紅柿”最初叫“番茄”,現在還有“番茄醬”美食。顧名思義,它來自番邦,大約在明代時傳人中國。最初稱為“番柿”,后來又叫“西紅柿”,因為它的形狀酷似柿子,顏色是紅的,來自西洋的緣故。 據記載,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魯的叢林幽谷之中,它的枝葉上有一股難聞的氣味,所以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誤認為是有毒植物,艷麗的果實競無人敢吃。當地印第安人認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給它取名為“狼桃”,警示人們不要誤食。直到十七世紀有個法國畫家先寫下了遺囑,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雖然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種種可怕的傳說,仍躺在床上心驚肉跳,等候死神的降臨。過了大半天,他仍舊活著,便立即爬起來把遺囑燒掉,興沖沖地出門告訴親友們,“狼桃”無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極了。這一舉動不亞于魯迅筆下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件事廣泛傳開,許多科學家對番茄進行研究,證明它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果實。從此,番茄風行全球。
【第12句】:【一朵好花,生在荊棘叢中】(慣)比喻一個好姑娘生活在險惡的環境中。
【第13句】:【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諺)松樹的樹齡可達千年,柏樹的樹齡可達萬年,但都比不上槐樹的樹齡。指天下樹齡最長的要數槐樹。
【第14句】:【貓踏破油瓶蓋——一場快活一場空】(歇)指白高興一場。含譏諷意味。
【第15句】:【三斤鴨子兩斤嘴】(慣)三斤重的鴨子有兩斤重的嘴。形容極會說話。
【第16句】:【富易交,貴易妻】見“貴易交,富易妻”。
【第17句】:【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轉指程度達到極點。指太冤枉人。
【第18句】:【千里為官,為的吃穿】(諺)為官:當官。離家千里去當官,不過是為了吃飯穿衣。舊指遠離家門做官為宦,無非是圖謀生計。 也作千里去做官,為的吃和穿。 千里做官,只為吃穿。 千里居官為吃穿。
【第19句】:【手長衣袖短】(慣)衣服袖子遮不住手臂。形容生活貧困。也指能力達不到。 也作“手長衫袖短”。
【第20句】:【腳底蓮花——步步升】(歇)升:諧“生”。指連連升官。
【第21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22句】:【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慣)指不顧路途遙遠,投奔有名望的人。
【第23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經驗的人領兵作戰,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24句】:【有心避謗還招謗,無心求名卻得名】(諺)謗:誹謗,說人壞話。存心躲避誹謗,卻還招來誹謗;不追求名聲,卻贏得了名聲。指有些事求之不得,不求得之,事與愿違。
【第25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現敗筆。
【第26句】:【燈謎】燈謎來自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那時叫“瘐辭”,也就是隱語的意思,民間俗稱“謎”。那么,猜謎怎么和燈謎聯系上了呢? 據傳,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對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結;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則恨之入骨。 那年春節將臨,胡家門前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邊的人叫李才,后邊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客人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爺,我借點糧。”笑面虎瞟了一眼,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王少還沒來得及辯駁,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 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心生一計,要斗斗這個“笑面虎”。轉眼春節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做了一個。到了元宵節的晚上,各家各戶門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挑著自己的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著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情,也擠到花燈前,花燈上題著四句詩,他命身后的財房先生念給他聽:尖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服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膽敢罵老爺!”就要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道:“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是個‘針’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氣得干瞪眼,沒啥可說,轉身狼狽地溜走了。 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劍現在。
【第27句】:【幫狗吃食】 釋義: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例句:那些幫狗吃食的“小兄弟”也不搭話,呼啦一下子撲上去。
【第28句】:【老媽媽睡著吃干臘肉——是恁一絲兒一絲兒的】(歇)干臘肉:臘月里腌制后風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樣。一絲兒:諧“意思兒”。 老媽媽牙齒不好,躺著吃干硬的臘肉,只好一點兒一點兒地撕扯著吃。指不必多說,點到就行。
【第29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30句】:【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釋義:積:指積德,迷信的人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比喻有利于這方卻害了另一方。 例句:斗爭地主時,他反對兒子出面,也認命;說那是“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第31句】:【滿腦袋高粱花子】(慣)從莊稼地里走出來,頭上還帶著高梁花兒。 形容人士氣。 也作“滿身高梁花子”。
【第32句】:【開弓不放箭】 釋義:拉開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態、虛張聲勢,或拉開架勢,待機行事。 例句:事還是竟弄破了好,還是“開弓不放箭”,大家弄幾個錢有益?
【第33句】:【劁豬割耳朵——兩頭受罪】(歇)劁(qia。)豬:閹豬,割去豬的睪丸或卵巢,使不能生育。兩頭:本指首尾兩端,轉指兩個方面。指兩方面都沒落好。 也作劁豬割耳朵——兩下受苦。 閹豬割耳朵——兩頭受罪。
【第34句】:【刀擱在脖子上】 釋義:比喻死亡臨頭,或用殺頭威脅。 例句:鄉親們,我們是大清的官兵,腳踩著先帝打下的江山,吃著父老兄弟的餉糧,沒有皇帝的諭旨,就是刀擱在脖子上,我們也不能退半步!
【第35句】:【水清無魚,人清無朋】 釋義:水過于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太苛察了,就沒有人與他交往。 例句:在今天,“清如水”是做不到的。“水清無魚,人清無朋。”不但無朋,而且會四面樹敵,使你連正常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第36句】:【祧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釋義:種植果樹,桃樹三年結桃,杏樹四年結杏,梨樹五年結梨,棗子當年就結棗兒。 例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掌握了各種果木的生長規律:“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
【第37句】:【人吃五谷生百病】見“吃五谷雜糧,保不住不生病”。
【第38句】:【鍋也砸了,碗也摔了】 釋義:比喻徹底完蛋。 例句:蕭長春在這個節骨眼兒把個親生兒子沒了,哪還有心緒打麥子,麥子垛一捂一爛,得,甜頭、苦頭全完了,一年白鬧騰,鍋也砸了,碗也摔了,貧農、中農一塊兒挨餓吧!
【第39句】:【好老子不管三十歲兒】(諺)老子:父親的俗稱。三十歲的兒子,已到而立之年,老子再嚴也管不著了。指兒子到了完全自立的年歲,不會再接受父親的管教。
【第40句】:【又想吃魚,又怕沾腥】(慣)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壞名聲。 也作又吃魚兒又嫌腥。 又想吃魚,又怕腥氣。
【第41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
【第42句】:【不食人間煙火】(慣)煙火:指煙火食,即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食人間煙火食。1形容人清高不俗,或逃避現實。2指詩詞或書畫作品意境超凡脫俗。
【第43句】:【省了一把鹽,酸了一缸醬】(諺)制醬需鹽,為節省一把鹽,卻使一缸醬發酸報廢。比喻在不該節省的地方節省,結果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44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45句】:【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釋義:比喻越來越糟。一代不如一代。 例句:待黎倀當家時,更是黃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人死家破,一敗涂地,只剩下黎倀一人,以教私塾為生。
【第46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出的學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種植物的統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 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現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他們連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 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第47句】:【什么鑰匙開什么鎖】(諺)鑰匙不對眼子就開不了鎖。比喻具體問題必須用有針對性的具體辦法去解決,不可死搬硬套。
【第48句】:【大家馬兒大家騎】(諺)指屬于公眾的馬,人人都有權利騎。泛指凡是公眾的福利,應歸公眾享受,不應被個人獨占。 也作“公眾馬,公眾騎”。
【第49句】:【太歲頭上動土】(慣)太歲:傳說中神名,迷信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的歲星(木星)相應而行,掘土建屋要避開太歲的方位,不然就會遭受禍殃。比喻冒犯有權勢或強有力的人。
【第50句】:【不知馬王爺長幾只眼】(慣)馬王爺:迷信稱掌管馬房的神,長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只眼。比喻人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訓,就不知道對方的厲害。 也作“不知道馬王爺三只眼”。
【第51句】:【騎著驢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兒】(歇)本指雞骨頭不知會扔在什么地方,轉喻人死后尸骨還不知埋在哪里。
【第52句】:【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諺)文武舉:科舉時代的文舉人和武舉人。田秀才:種莊稼的行家。三年考個舉人容易,十年成個種田行家很難。指學成種田行家實在不易。
【第53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54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釋義:就事論事,不要轉移目標(yipinjuzi.com)。 例句:“咱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別離題。咱倆現在談的是窗戶玻璃問題。”
【第55句】:【老狗砍掉尾巴——裝羊】(歇)羊:諧“樣”。指裝模作樣,欺騙人。
【第56句】:【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迷信的人認為,根據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好壞。 “八字”源于歷法。相傳在黃帝時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歷,創建了中國的歷法(太陽歷)。“八字”是從歷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個字。 “八字”表達了人出生時太陽的位置,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來推算人的性格與這種性格所呈現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為主體,以生年干為本命,輔以納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虛中改以年為主,取年、月、日、時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為主(日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并發揚光大。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第57句】:【眼睛里冒火】(慣)形容人極其憤怒的樣子。 也作“眼睛竄火苗子”。
【第58句】:【士別三日,刮目相待】(諺)刮目相待:拭亮眼睛,重新審視,重新評價。讀書人三天不見,就要另眼看待。指讀書人進步快,變化大,不可等閑視之。 也作“士三日不見,當刮目相待”。
【第59句】:【豬八戒上陣——倒打一耙】(歇)豬八戒以九齒釘耙為武器,常用倒打一耙的戰術來戰勝對方。 指對方想算計自己,自己反過來算計對方。也指反咬一口,把責任或過錯推到他人身上。 也作豬八戒開戰——倒打一耙。 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耍把式:練武術。
【第60句】:【有錢三尺壽,窮命活不夠】(諺)三尺壽:形容壽命不長。指富人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窮人過著勞苦節儉的生活,無享受偏命長。
【第61句】:【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塊相提并論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現在有的女人對丈夫或相好既愛又恨時還會說:“你個死鬼。”那么,這種奇怪的稱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說,“官”同“管”,古代是種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男人在外要管財,在內要管好家中的妻妾,這個“管”字就諧音而來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稱呼源自陰陽五行。根據五行理論,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比我者為兄弟,克我者為官鬼,我克者為妻財。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觀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對于男人是“妻財”(妻子和財物);娶后男人處于支配地位,相對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稱丈夫為“官人”;有些比較厲害的女人稱丈夫為“死鬼”。意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對丈夫的稱呼,其根源是“克我者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與丈夫或相好打情罵俏時使用。
【第62句】:【物有偶然,事有湊巧】見“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第63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道行指僧道修行的功夫。魔:“魔羅”的簡稱,指破壞修行的惡魔。原是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后用來比喻一種力量超過另一種力量。 例句:哼,你別臭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那手法到底騙不過咱們丁主任的眼睛。
【第64句】:【說一句,是一句】(慣)指說出來的話實在、有分量、算數。 也作說一句,算一句。 說一句話,算一句話。
【第65句】:【事要前思免后悔】(諺)指事前要周密考慮,事后就不會因失誤而感到懊悔。 也作事要前思,免勞后悔。 事要三思,免了后悔。
【第66句】:【惟有感恩并積恨,萬年千載不成塵】(諺)成塵:化作塵埃,指不再存在。指世間什么事都能淡忘,只有感恩和仇恨,時間再久也不會忘記。 也作惟有感恩并積恨,千年萬載不成塵。 惟有感恩并報怨,千年萬載不生塵。
【第67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慣)形容受到驚嚇,魂不附體的樣子。 也作三魂去了兩魄。 三魂少去二魂。
【第68句】:【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 釋義:比喻要區別情況,不同對待。 例句:要知道,你是你,他是他,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我們的政策是有區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
【第69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 釋義:王叔和:晉朝的醫學家,著有《脈經》、《脈訣》。讀醫書,不如多在治病的實踐中學習醫術。 例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不瞞太爺說,晚生在江湖上胡鬧,不曾讀過什么醫書,卻是看的癥不少,近來蒙少爺的教訓,才曉得書是該念的。
【第70句】:【葫蘆牽到扁豆藤】(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
【第71句】:【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釋義:舊指舉事成功就上臺稱王,失敗了就被罵為強盜。“則”又作“者”。 “寇”又作“賊”。 例句:可是從來作反之人,成則為王,敗則為寇,誰能保你們一定成事的昵? 誰能知將來誰治著誰呢?
【第72句】:【人情大如天】俗語“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貶義,其含義多為辦事不講原則,只講私人關系。這句俗語的來源有一段故事。 清代有一童生,天資聰慧,但累試不中,因為他家境貧寒,沒有禮物送給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來考試成績優異,主考大人見他又是兩手空空,便將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并手批一聯奚落他:上鉤為老,下鉤可考。 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只因我沒錢送禮,就屢試不中,還出聯嘲諷我,實在欺人太甚,當即對了下聯:二人成天,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童生書完,棄筆返回故里,從此閉門讀書,再不應試。 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第73句】:【亂點鴛鴦譜】“亂點鴛鴦譜”比喻胡亂撮合姻緣。這句俗語源自明代馮夢龍話本小說集《醒世恒言》中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杭州有一個叫劉秉義的人生有一兒一女,叫劉璞和慧娘,分別與孫寡婦女兒珠姨、裴九家兒子裴政訂親。此外,孫寡婦家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孫潤,是珠姨的孿生哥哥,也是自小便與徐家女兒文哥訂親。 當時劉璞長到十六歲時,得了一場大病,久治不愈,劉家便想到要與孫寡婦女兒珠姨早日成親來沖喜。孫寡婦得知劉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兒嫁入劉家,于是便將兒子孫潤扮為女裝冒充妹妹嫁到劉家。 成親那天,劉家因劉璞不能起床,便讓女兒慧娘代兄與“嫂子”孫潤拜堂,還讓女兒晚上陪新娘過夜。但這一陪就出了問題。男扮女裝的孫潤與前來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獨處一室后互相心生愛慕,順理成章地發生了男女關系。事發后,雙方都告到衙門,裴家告劉家悔婚,劉家告裴家誘奸。 按當時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為,是要受處罰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喬太守十分憐惜這些年輕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經過權衡利弊,喬太守想出了一個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義給三對年輕人重新做媒。劉家的兒子劉璞與孫寡婦的女兒珠姨重新拜堂成親,慧娘因與孫潤已行過拜堂儀式,認定他們的婚姻合法有效,為彌補裴家公子裴政的損失,將徐家女兒文哥介紹給裴政。三對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這樣成就了三對情侶,一時被傳為美談。 按當時的官情民俗,做到這一點已經難能可貴了。可作者馮夢龍卻出錯丫題目《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冤枉了喬太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寓意深刻的俗語——亂點鴛鴦譜,流傳至今。
【第74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釋義:比喻受牽連。 例句:他已經看出來了,照這樣下去,要處理的處理不了,還得“把送殯的埋在墳里”,還得給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凈的病……
【第75句】:【故土難離】(諺)故土:世代定居的故鄉。指人總是留戀生養自己的家鄉土地,不舍得離開。
【第76句】:【未學爬,先學走】(慣)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
【第77句】:【狹路相逢勇者勝】見“兩軍相遇勇者勝”。
【第78句】:【往日無冤,近日無仇】(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結下冤仇。 指互不相干,沒有利害沖突。 也作往日無冤,昔日無仇。 往日無仇,近日無冤。
【第79句】:【不栽桃李種薔薇】 釋義:薔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樹,卻種薔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 例句:黃人所謂不栽桃李種薔薇,但見荊棘滿林而已。
【第80句】:【山塌不后退,浪打不低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強,任何兇險和困難都不怕。
【第81句】:【媳婦多了吃冷飯,頭頭多了事難辦】(諺)指媳婦一多,你推我靠,不肯上廚房做飯,沒得熱飯吃;頭頭一多,互相扯皮,不肯擔當責任,辦事效率差。
【第82句】:【馬尾串豆腐——提不起來】(歇)提:雙關,本指拿起,轉指說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說起某事。也指人素質或條件差,扶持或提攜不起來。 也作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馬尾巴綁豆腐——提不起來。
【第83句】:【一個模子鑄的】(慣)模子:用壓制或澆注的方法使材料成為一定形狀的I具。形容東西或人物一模一樣。 也作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一個模子里磕出來的。
【第84句】:【開元通寶——外圓內方】(歇)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其間鑄的銅幣(通寶),圓形中間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圓融,實際上很有準則或個性極強。
【第85句】:【讀哪家書,解哪家字】(諺)指讀的是哪一門類的書,就得要理解哪門類書的字義。借指說話做事要了解情況。
【第86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秉性。
【第87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慣)南山:終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邊。 指福運就像東海一樣無邊,壽命就像終南山一樣綿長。多用于祝壽。 也作“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第88句】:【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俗語意思是說金錢萬能,只要有錢,什么事都能辦到。這一俗語源出東漢。 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解決了寫字難題,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從此,造紙生意興隆起來,蔡倫更富有了。傳說蔡倫的嫂子慧娘看了眼紅,急忙叫丈夫蔡莫去跟小叔子學造紙。蔡莫急于賺錢,不等學完就匆忙回家辦紙坊。由于紙的質量太差,賣不出去。蔡莫望著滿屋的紙,一籌莫展。 還是慧娘有辦法,她跟丈夫嘰咕了-番,就裝死過去,讓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殮起來。待街坊鄰居趕來看時,蔡莫便一邊燒紙一邊哭。忽聽慧娘在棺材里大叫:“快把門開開,我回來了!”眾人嚇了一跳,壯著膽子把棺材打開,只見慧娘一下子坐起來了,油腔滑調地唱道:“陰間錢能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陽間來。”接著,她又說道:“剛才我足鬼,現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閻E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來了錢,小鬼們為得到幾個錢,都爭著替我推磨,這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都交給了閻王,閻王就放我回來了。” 鄉親們聽了慧娘的話,信以為真,紛紛拿錢向蔡莫買紙錢,為死去的親人贖罪。于是,蔡莫的紙很快賣完了。從此,“有錢能使鬼推磨”成了人們形容金錢萬能的一句俗語。
【第89句】:【碰杯】飲酒時碰杯的由來有兩說。一說來自古希臘。據傳說古希臘人認為:人們喝酒時,鼻子能聞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頭能嘗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們想出個好辦法,即在飲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讓這種清脆的響聲傳人耳中,以滿足“五官”之所需。 二說來自中國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慶或親朋好友間飲酒,還有會盟、生意場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飲酒。古人為防不測,約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誠信。這些場合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一種禮儀,形成了飲酒的禮俗。
【第90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諺)誣告別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無故誣陷別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擔相應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第91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92句】:【恩人相見,分外眼青】(諺)眼青:眼珠在中間,對人正視,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晉書·阮籍傳》說,阮籍能作青白眼,見俗人用白眼;和恩人見了面,就作青眼,格外親切熱情。指人有恩于我,則心懷感激,時刻不能忘懷。 也作恩人相見,分外眼明。 恩人相見處,兩眼倍生光。 恩人相見,分外眼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第93句】:【狗熊耍把戲——混充人形兒】(歇)譏諷或責罵惡人偽裝成好人,或下流的人偽裝成體面的人。
【第94句】:【不成器】(慣)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比喻沒出息,不成材。
【第95句】:【鵲橋】人們常用“鵲橋”來比喻夫妻相會。那么,“鵲橋”是個什么樣子的橋呢? 民間傳說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與耕種為生的牛郎相遇,遂結為夫妻,男耕女織,過著平靜恩愛的生活,人們以“牛郎”、“織女”稱呼他們,牛郎織女生育一男一女。這種平靜的生活突遇變故,天庭派神兵把織女抓到上界,牛郎見狀,用扁擔挑起一雙兒女,飛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織女,玉帝下令在他們二人之間劃出一道天河(即銀河),使他們只能隔河相望。他們的恩愛感天動地,地上的喜鵲于每年七月初七為他們在天河上搭成鵲橋,他們才得相會。直到現在,人們還流傳著七月初七見不到喜鵲的傳說。故“鵲橋”喻指男女結合、夫妻相聚的紐帶或橋梁。故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第96句】:【放空炮】(慣)比喻光說空話,不做實事。
【第97句】:【話是開心的鑰匙】(諺)指有針對性的談話就像鑰匙一樣,能解開入思想上的疙瘩。 也作“話是開心斧”。
【第98句】:【香餑餑】“香餑餑”一詞現在使用頻率很高,指受重視、受人待見、受歡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餑餑”是什么樣的東西呢? “香餑餑”源自滿族對面食的稱呼。滿族早期以漁獵經濟為主,但農業經濟所占比重是逐漸上升的,滿族早期種植的糧食以雜糧為主,包括小米(谷子)、黃豆、高粱、玉米、稷等,滿族的發祥地東北現仍種植這些莊稼。這些糧食磨成面做成各種面食,滿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饅頭、包子、餃子等面食統稱為“餑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餑餑有:豆面餑餑、蘇子葉餑餑、搓條餑餑、黏米餑餑、薩其瑪(又稱油炸條餑餑)、哎吉格餑餑、菠蘿葉餑餑、酸餑餑、牛舌餑餑等等。 可以看出滿族人做的餑餑種類繁多,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同時也體現了滿族飲食文化的特色。 餑餑之所以香,從滿族的習俗可知其意。滿族祭祀時要用各種餑餑,在《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對祭祀時所用祭品有明確規定:每歲春秋二季祭,以搓條餑餑供獻,五月以椴葉餑餑供獻,六月以蘇子葉餑餑供獻……從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滿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餑餑為主。另外,結婚時要吃“子孫餑餑”(即餃子),以示早生貴子。辦理喪事也吃多種餑餑。從這些風俗當中可以看到餑餑在滿族民間習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為美,減肥成為時尚,雜糧面食當然更是“香餑餑”了。
【第99句】:【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諺)當父親的小偷小摸做賊,兒子就會明火執仗去搶劫。指父輩行為不端正,兒子就會變本加厲地學壞。
上一篇:關于預防疫情順口溜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