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船漏水入,壺漏內虛】 釋義:船漏了,水就進來,壺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結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歲之饑?!┧?,壺漏內虛’也。”
【第2句】:【幫藝不幫錢】(諺)在錢財上幫助人,不如幫入學會一門技藝為好。 指幫錢只是救濟一時,幫藝卻能使人終生受用。
【第3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笔顾麤]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 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4句】:【吃豆腐】(慣)指占便宜,多指不正派的人占女人的便宜。
【第5句】:【跳槽】“跳槽”一詞已成現在流行語了,是個熱門話題?!冬F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人離開原來的單位到別的單位?!辈簧偃苏J為它是個新詞,其實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馬發情時煩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別的槽里去吃。轉義指男女間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甄后壙上行》日:“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寵,毛后愛馳,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边@里說得明白,“跳槽”一詞始于元代,且僅指男女間喜新厭舊。 到明代,市井文學勃興,舊語翻新,“跳槽”一詞畸變為“妓女隱語”或“妓寨背語”。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之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很明白,是說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難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詞義已向非劣性方面轉化,與時下流行義基本相同?!疤邸边@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了。
【第6句】:【扯順風旗】(慣)順風旗:指船帆。 順著風向揚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條件,有某種優勢,能占上風。2比喻順著權勢者的心意說話辦事。 也作“打順風旗”。
【第7句】:【去個蒼蠅,來個臭蟲】(慣)比喻來的和走了的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人。
【第8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釋義:一經比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優劣。 例句:“斜對門就是糧食加工廠,哪個省勁,哪個費力,哪個快,哪個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第9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慣)陽關道:經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往西域去的大道,泛指大路。指關系決裂,分道揚鑣。 也作你過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你走你的陽關道,俺走俺的獨木橋。 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
【第10句】:【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諺)指即使打仗場場都能勝利,也不如不打仗為好。
【第11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釋義:借指自己不會傷害自己。 例句: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么外感癥好吃這種大補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錯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p>
【第12句】:【黃連樹下長大的】 釋義:比喻在困苦環境中長大的。 例句:咱是從黃連樹下長大,在苦頭里活出來,還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鬧革命,給咱窮人長點志氣,你們說呢?
【第13句】:撒網要撒迎頭網,開船要開頂風船。
【第14句】:【賈家的姑娘嫁賈家——賈門賈氏】(歇)賈:諧“假”。氏:諧“事”。 形容十分虛假。 也作“姓賈的姑娘配姓賈的小子——賈門賈氏”。
【第15句】:好漢做事干到底,好馬登程跑到頭。
【第16句】:【寫字像畫狗,越描就越丑】(諺)指寫毛筆字貴在一氣寫成,如果對不順心的筆畫加筆再描,就會越描越走樣。也借指對缺理事越辯解就越不能自圓其說。
【第17句】:【心腸是鐵做的】(慣)形容人心硬,不為感情所動。
【第18句】:【為人無主見,吃虧在眼前】(諺)為人處世沒主見,隨時都會吃虧。 指人應有主見,行事不能隨風倒。
【第19句】:【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俗語意思是說金錢萬能,只要有錢,什么事都能辦到。這一俗語源出東漢。 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解決了寫字難題,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從此,造紙生意興隆起來,蔡倫更富有了。傳說蔡倫的嫂子慧娘看了眼紅,急忙叫丈夫蔡莫去跟小叔子學造紙。蔡莫急于賺錢,不等學完就匆忙回家辦紙坊。由于紙的質量太差,賣不出去。蔡莫望著滿屋的紙,一籌莫展。 還是慧娘有辦法,她跟丈夫嘰咕了-番,就裝死過去,讓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殮起來。待街坊鄰居趕來看時,蔡莫便一邊燒紙一邊哭。忽聽慧娘在棺材里大叫:“快把門開開,我回來了!”眾人嚇了一跳,壯著膽子把棺材打開,只見慧娘一下子坐起來了,油腔滑調地唱道:“陰間錢能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陽間來?!苯又终f道:“剛才我足鬼,現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閻E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來了錢,小鬼們為得到幾個錢,都爭著替我推磨,這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都交給了閻王,閻王就放我回來了。” 鄉親們聽了慧娘的話,信以為真,紛紛拿錢向蔡莫買紙錢,為死去的親人贖罪。于是,蔡莫的紙很快賣完了。從此,“有錢能使鬼推磨”成了人們形容金錢萬能的一句俗語。
【第20句】:【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諺)指經驗豐富的人著手辦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1句】:【只有沒見面的朋友,哪來沒見面的冤家】(諺)指世上有沒見過面的神交之友,但真正的冤家仇人總是自己打過交道認定了的。
【第22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23句】:【饑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見“餓咽糟糠甜似蜜,飽飫烹宰也無香”。
【第24句】:【里三層外三層】(慣)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層次多,一層包著一層。
【第25句】:【死要面子活受罪】(慣)指人太顧及自己的面子,為了臉面而寧愿承受痛苦的折磨。
【第26句】:人越嬉越懶,嘴越吃越饞.
【第27句】:【柴經不起百斧,人經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也經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28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29句】:【歪嘴和尚念經】(慣)比喻水平低或心術不正的人歪曲上級指示或文件精神。
【第30句】:【耽誤了莊稼是一季,誤了孩子是一代】(諺)誤了農時只是一季沒收成,教育孩子的事耽誤了,那可是一輩子的大事。指教育子女是頭等大事,千萬不能含糊。 也作“地誤誤一季,人誤誤一輩”。
【第31句】:【船頭上相罵,船艄上搭話】(諺)船艄:船尾。剛剛在船頭上吵了嘴,轉眼就到船尾上搭腔說話了。 指關系最密切的人,特別是夫妻之間發生爭吵,會很快和好。 也作“船頭打架,船尾說話”。
【第32句】:【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諺)身臥搖車的小孩,卻是爺爺輩的;拄著拐棍的老人,卻是孫子輩的。指舊時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爺,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第33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釋義:東西總是依照種類聚集在一起,人總是一群一群地分開。常比喻壞人總是與壞人勾結在一起。 例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黑鬼對黑鬼,又不礙著誰。
【第34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積米成籮嘛。我這一點幫不了集體什么忙,但通過這個方式,可以使我和勞動保持聯系呀。
【第35句】:【襖子沒绱線——搞到夾層里去】(歇)襖子的里子邊上沒绱線,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進入夾層。比喻弄錯了或理解錯了。
【第36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37句】:【碾盤上洗澡——淺得很】(歇)淺:本指不深,轉指淺薄。形容人學識淺薄或見識膚淺。
【第38句】:【腳后跟拴繩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轉指算了、作罷。
【第39句】:【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是個冠】(歇)冠:雞冠,諧“官”。指不管職位高低,總還是個官。
【第40句】:【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歇)酥:本指融化,轉形容肢體軟弱無力。多形容感情沖動,不能自持。 也作雪獅子向火——軟癱了半邊。 雪獅子向火——酥了一半。
【第41句】:【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 釋義:人心好壞,從外表看不出來。 例句:什么恩人呀仇人的?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內!姓趙的話值幾個錢?
【第42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43句】:【路上行人口似飛】(諺)指凡人們關心的新鮮事,總是傳得極快。
【第44句】:【賴泥下穿——燒不成個東西】(歇)賴泥:土質不好的泥。比喻素質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氣候。
【第45句】:【盧醫不自醫】(諺)盧醫:戰國時名醫扁鵲,家在盧地,故稱。盧醫為人治病是妙手,卻不能自治。指好醫生能醫人而不能自醫。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醫不自治”。
【第46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痹~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47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48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飯坡里吃】(諺)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過完,天氣轉暖,農家忙于春耕,顧不上在家吃飯,家家都把飯送到地里。
【第49句】:【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釋義:比喻青年人反比老年人死得早,害得老人沒有兒子。 例句:三藏聞言,止不住腮邊淚下道:“這正是古人云:‘黃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沒兒人。”
【第50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51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地。聚處:物品的貿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地不如在貿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地購物,遠不如從貿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處不如聚處”。
【第52句】:【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易浸水。本指蓑衣遭雨淋后會越來越重,轉以形容負擔越來越重。
【第53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熱難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三伏天得名較早,早在漢代以前就已創立。顏師古注解《漢書·郊祀志》時曾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這段話告訴我們“伏日”得名是因為當時陰冷之氣潛伏,還沒有進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個,所以叫“三伏天”。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頭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叭臁笔前凑瘴覈糯案芍Ъo日法”確定的。
【第54句】:【吃一塹,長一智】(諺)塹(qian):阻斷交通的壕溝,比喻挫折困難。 受到一次挫折,就會增長一分見識。 也作“經一失,長一智”。
【第55句】:【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諺)饑餓能使人增長見識,窮困能使人變得聰明。指忍饑受餓的貧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華智慧。
【第56句】:【狗長犄角——羊相】(歇)犄角:牛、羊等頭上長出的角。狗頭上長出角,想裝扮成羊的樣子。羊:諧“洋”。譏諷人出丑,鬧笑話。
【第57句】:【拉黑牛】(慣)指賣主讓同伙裝成顧客,假裝購買其貨物,誘騙顧客上當。
【第58句】:【冬吃蘿卜夏吃姜】(諺)蘿卜:有幫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開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蘿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體健康。 也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郎中開藥方。郎中:中醫醫生。 冬吃蘿卜夏吃姜,免請醫生免燒香。燒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第59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60句】:【一碗清水看到了底】(慣)指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形容人十分單純。 也作“一碗清水看到底”。
【第61句】:【遠憑衣裳近憑人】(諺)指從一個人的衣著、相貌上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修養素質。
【第62句】:【想吃肉又怕燙了舌頭】(慣)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價。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燙舌頭。 想吃肉又怕燙嘴。
【第63句】:【風不吹,樹不搖】 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p>
【第64句】:【擠訛頭】(慣)比喻敲詐勒索。
【第65句】:【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諺)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財物,才能致富;有了金錢,才有膽量。指人發財致富憑的是擁有財物,膽大氣粗憑的是擁有金錢。 也作“錢為人之膽”。
【第66句】:【為五斗米折腰】 釋義: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彎腰,鞠躬。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上司。 例句: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這樣卑鄙的人在一起!寧可餓死,也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第67句】:【吃一行,怨一行】(諺)行(h。ng):行業。在哪個行業做事,總抱怨哪個行業不好。
【第68句】:【捉大頭】(慣)比喻捉弄、哄騙老實人。也比喻哄別人花冤枉錢。 也作“抓大頭”。
【第69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諺)人畢竟不是圣人賢人,誰能生來不犯錯誤呢?指人人都有局限,免不了要犯錯誤。 也作“人非圣賢,誰能無過”。
【第70句】:【武大郎捉奸——有心無力】(歇)指有心去做,但能力不行。
【第71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系密切之人轉讓他人。體現此人高風亮節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 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 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睈蹖崬樯垒喕刂械摹盎笠颉??!洞笾嵌日摗肪矶苏f:“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72句】:【當歸】“當歸”是一味婦科良藥。早在《神家本草經》中就將它列為可補可攻的中品藥,既可扶正補養,又可攻邪治病。那么,“當歸”之名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從前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回來,媳婦信以為真。誰知這一走三年杳無音訊。他的媳婦憂郁悲傷,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紊亂,頭暈心慌,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鄉。他質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說:“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蹦星嗄曷牶笠舶没诓灰眩巡杉降牟菟幩徒o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里傳開后,一些得了婦科病的人也找來這種草藥服用,居然都痊愈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后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后人出一謎語:丈夫外出三年整。謎底:當歸。
【第73句】:【著濕布衫】(慣)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煩事。
【第74句】:【插草標賣人】在影視作品和小說當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或為父母者無奈將兒女出賣,在街市上將草標插在兒女頭上,表示出賣;或貧家女兒無錢葬父,頭插草標跪在街頭自賣自身。這些場景十分悲慘。它源自古代插草標賣物的市場慣例。 這種插草標賣物的市場習慣最早產生于晉代,那時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所在地。因市場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簡易,多用草蓋成,加之糧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長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售。這就是約定俗成,插草賣物成了標志。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饑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標價規則,如,一根為賤賣,兩根為平價,三根為貴賣。
【第75句】:【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號烤鴨店,馳名海內外。 全聚德烤鴨店創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人楊全仁在北京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1864年,楊全仁買下了前門大街一家瀕臨倒閉的“德聚全”干鮮果鋪,開始經營烤鴨和烤驢肉。開業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于是請當時的書法家錢子龍書寫了牌匾,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第76句】:【付之東洋大?!浚☉T)比喻丟得遠遠的,不再理會。
【第77句】:【抓住手腕子】(慣)比喻當場抓住作案的罪證。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78句】:【財去身安樂】(諺)去:失去。失去了錢財可以換來自身的平安康樂。舊時對失去錢財的安慰語。 也作“財去人平安”。j
【第79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實,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稱蒺藜狗子。料:本指飼料,轉指材料。指人不是好東西。常含責罵意。
【第80句】:【免死牌】在傳統的戲劇、小說當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據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梢姡@種特權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漢書-高帝紀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這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鐵券要舉行典禮,領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蹦铣焊臑椤暗y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展成嵌金,遼代繼續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鼻宕杜_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皇帝可發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81句】:【點起一盞燈,亮了一屋人】(諺)在黑夜里點起一盞燈來,就能使滿屋子的人都見到光亮。比喻一人傳播真理,能使眾人心明眼亮。
【第82句】:【強盜遇著賊爺爺】(慣)指雙方是一丘之貉。
【第83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俗語現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說。此俗語源自《三國演義》。 在三國故事中,徐庶是個傳奇人物。他任俠使氣,善擊劍,遍訪名師,有謀略。劉備駐守新野,他來輔佐,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斬呂曠、呂翔,破八門陣,計取樊城,殺得曹仁丟盔棄甲逃回許都,可謂戰績輝煌。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為人質,逼徐庶來降。徐庶是大孝之人,無奈只得投奔曹操。在臨行前,徐庶鄭重向劉備承諾:“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生不設一謀。” 徐庶真的信守諾言,盡管曹操想盡辦法拉攏他,他都不為所動。不過,他破例為曹操出過一謀:長坂坡趙云為救二位皇嫂(準皇嫂)及幼主劉禪,獨闖曹營,連殺曹操數員大將,身處險境。在旁觀戰的曹操問徐庶:“此人勇猛過人,誰歟?”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趙子龍,莫非丞相有愛將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獻計日:“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辈懿俨杉{,結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趙子龍。只此一謀,還是替劉備出力。從此留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一俗語。 其實,這只是小說家言,《三國志》中,徐庶在曹營中先任中郎將,后升任御史中丞。
【第84句】:【人生一世,草長一秋】見“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85句】:【干姜有棗——越老越好】(歇)干、有:沒有實際意義,為增加音節的助詞。本指姜越老越辣,棗越老越甜;轉指人越老越有經驗,辦事越老到。
【第86句】:【搞一言堂】(慣)一言堂:舊時店鋪中掛的匾額,上面寫著“一言堂”三個字,以表示不二價。指領導干部作風不民主,一個人說了算,聽不進群眾意見。
【第87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譏諷人得意地顯耀自己。
【第88句】:【既來之,則安之】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在某種不太情愿的情況下,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或者安頓下來。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論語·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币馑际牵绻茏龅竭@樣,那么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順我們.我們就要倡導文教德化來吸引他們,他們已經來到我們這里,我們就要好好安排他們,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 它的原意是對內說的,勸自己的人。而現在的意思是勸外來的人。這個詞語的原意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經相去甚遠了。
【第89句】:【擰成一股繩】(慣)比喻眾人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處使。
【第90句】:【黃瓜菜都涼了】(慣)比喻錯過了時機,事情無可挽回。
【第91句】:【端人家的飯碗】 釋義:指給人家干活,吃人家飯。 例句:這不,緊趕慢趕,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飯碗呀。
【第92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93句】:【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尊】(諺)道行高,龍虎也會被降伏;品德好,鬼神也會對之尊敬。指品德高尚的人,能得到人們普遍的敬重。
【第94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95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釋義:明知有危險,也要冒險而行。 例句:英雄想到這里,就認定這條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著酒興,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96句】:【盤纏】現在上點歲數的人還把出門時所帶的路費叫做“盤纏”。為什么把路費稱為“盤纏”呢?原來這與古代錢幣有關。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多是銅錢。人們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銅錢穿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如有出戲劇就叫《十五貫》。古時既沒有旅行支票,又沒有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后來才有的。于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路費叫做“盤纏”了。
【第97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98句】:【有上稍,沒下稍】(慣)指有好的開頭,沒有好的結果。
【第99句】:【燈草拐棒兒——拄不定】(歇)燈草:燈芯草的莖,質軟中空。拄:諧“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燈草拐杖——拄不定”。
上一篇:荔枝FM經典摘錄說到心坎的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