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太公釣渭水——走老運】(歇)太公:商末周初的太公望呂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相傳姜子牙八十歲時在渭河邊釣魚,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后輔助文王取得了天下。指老年人交了好運。
【第2句】:【家里無賊賊不來】(諺)家里如果沒內(nèi)賊,外賊是進(jìn)不來的。指外賊行竊,往往離不開家賊作內(nèi)應(yīng)。也泛指外界壞人作亂,總有內(nèi)奸幫襯。
【第3句】:【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諺)鳥靠翅膀飛翔,獸靠四肢奔跑,人靠智慧謀生,魚靠尾巴游動。指人和動物都要憑著自身的特有條件謀求生存。
【第4句】:【后生不看《水滸》,老來不看《三國》】(諺)后生:青少年。舊指《水滸傳》是寫造反的,青少年讀了會不安分守己;《三國演義》是寫爭斗權(quán)謀的,老年人讀了會增添奸詐貪得之心。 也作“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第5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6句】:【肚子里撐船】(慣)形容人心胸寬廣。
【第7句】:【吃了燈草灰兒——說得輕巧】(歇)燈草:燈心草莖部的中間一段,質(zhì)地很輕,可做油燈的燈芯。 譏諷人把事情說得過于輕巧。
【第8句】:【人憑良心豬憑肉】(諺)人是憑著良心來得到人們的敬重,豬是憑著肉香來得到人們的喜愛。指人做事憑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第9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bǔ)更小事,何乃成災(zāi)?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10句】:【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歇)混:本指摻雜,轉(zhuǎn)指茍且地生活。指從事某種職業(yè)是為了混日子。
【第11句】:【破繭出俊蛾】(諺)不起眼的繭殼里能生出惹人喜愛的蛾。比喻窮苦人家或丑陋的婦女,往往能生養(yǎng)出俊秀的子女。
【第12句】:【上床蘿卜下床姜】(諺)姜:生姜。指蘿卜能幫助消化,睡覺前吃了,有利于消食;生姜能開胃暖胃,起床后吃了,有利于健胃。
【第13句】:【圣誕老人】圣誕節(jié)期間,在英、美等國,不少大百貨商店、超市專門派人裝扮成圣誕老人,向顧客,尤其是孩子們分發(fā)糖果和禮品,這一風(fēng)俗現(xiàn)在已傳到中國,商店或超市也有了圣誕老人的形象。那么,圣誕老人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圣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xì)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nèi))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圣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里贈送金子給一個農(nóng)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做嫁妝,將其中一袋金子從煙囪口扔進(jìn)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只長筒襪子中。于是,現(xiàn)在每逢圣誕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期待圣誕老人送來禮品。圣誕老人的形象非常可愛。他是個留著銀白胡須、和藹可親的老人。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袖邊,白皮領(lǐng)子的大紅袍,腰間扎一條寬布帶。傳說圣誕老人住在北極。 在圣誕夜,圣誕老人架著八只鹿拉著滿載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原來到各家,由屋頂?shù)臒焽柘聛恚?jīng)過壁爐到房間內(nèi),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jìn)孩子們早已吊在壁爐旁或床頭上的襪子里。所以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第14句】:【偷得爺錢沒處使】(諺)指暗地里偷來的財物,不敢公開使用。也指發(fā)了橫財卻苦于沒有發(fā)落處。
【第15句】:【好過的年,難過的春】(諺)農(nóng)歷大年是容易過的,但整個春天是難熬的。指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窮人沒糧又沒錢,難以度日。
【第16句】:貪圖小利,難成大事.
【第17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釋義:比喻當(dāng)面對人熱情,背后卻陷害人。“盆”又作“把”。 例句:我告訴姐姐,一輩子別見他才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第18句】:【賊過后張弓】(慣)張弓:拉弓。 比喻采取措施不及時,放馬后炮。
【第19句】:【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見“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20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jìn)地”。
【第2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一俗語在百姓當(dāng)中的使用率很高。意思是處于中間狀態(tài),或用作自我安慰之詞;也指滿足現(xiàn)狀,不求進(jìn)取的中游思想。 此語源自《后漢書·趙岐傳》注引《三輔決錄》,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西漢時,杜伯直和崔子玉的楷書法度嚴(yán)謹(jǐn),儀態(tài)端莊,為人推崇。另外兩位書法家趙襲和羅惲草書成就很高,然而卻狂妄自負(fù),遭到眾人的鄙視。書法家張伯英在給朋友朱賜的信中稱自己“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此后,由專指書法推及生活諸事。
【第22句】:【九牛二虎之力】 釋義:形容力氣非常大。 例句:爬呀爬呀,仿佛爬了很久很久,以為就要爬到山頂了,可是,……上下一看,心立刻涼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剛爬到半山腰。
【第23句】: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第24句】:【說得好聽,不如練得藝精】(諺)指人生在世,不貴嘴巴能說會道,只貴有實在的才學(xué)與本領(lǐng)。
【第25句】:【善神相逢,惡神遠(yuǎn)去】(諺)善不容惡,惡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處,惡神自然就遠(yuǎn)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惡者自然被疏遠(yuǎn)。
【第26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xué)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xué)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xué)會。指琵琶難學(xué),胡琴容易。
【第27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28句】:【才脫了閻王,又撞著小鬼】(慣)閻王: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也稱閻羅、閻羅王、閻王爺。比喻剛擺脫了一個壞人,又遇上了另一個壞人。
【第29句】:【土地老爺住深山——自在沒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無人理睬。
【第30句】:【春蟹夏鱟秋翅冬參】(諺)鱟:節(jié)肢動物,有甲殼,生活在海洋中。指春季吃螃蟹,夏季吃鱟肉,秋季吃魚翅,冬季吃海參。一年四季,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美食各有側(cè)重。
【第31句】:【天不打吃飯人】(諺)老天不在人吃飯時懲處人。指不管怎樣,總得讓人吃飽飯。
【第32句】:【一家有女百家求】(諺)指有女兒的人家,自然會招來許多求婚者。 也作“一家女,百家求”。
【第33句】:【開口奶要吃得好】(諺)開口奶:嬰兒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嬰兒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順利。比喻學(xué)習(xí)或創(chuàng)業(yè),開始時基礎(chǔ)要打好。
【第34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fēng)流】(諺)舊時認(rèn)為男子為風(fēng)情女子而死,也是一件風(fēng)流韻事。
【第35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36句】:【人無笑臉休開店】(諺)指開店做生意,必須做到笑臉迎顧客,和氣待來人。
【第37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諺)比喻前人開創(chuàng)事業(yè),子孫后代因之享福。 也作前人種樹,后人乘涼。 前人栽樹,后人遮陰。
【第38句】:運動勁出來.歇著病出來。
【第39句】:【做夢吃星星——想法不低】(歇)指人想得美,卻不切實際。含譏諷或責(zé)罵意。
【第40句】:【槍對槍,刀對刀】見“刀對刀,槍對槍”。
【第41句】:【槍打出頭鳥】(諺)獵槍首先打著的,是那探出頭來的鳥。常比喻愛出風(fēng)頭、愛帶頭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擊。
【第42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43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44句】:【六十勿過夜,七十勿過旰】(諺:勿:不要。旰:晚上。年上六十,不要在別人家過夜;年上-十,不要在別人家逗留到晚上。指人上了年紀(jì)后,要隨時防止意外。 也作“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
【第45句】:【不見真佛不燒香】(諺)真佛:佛祖真身。不見到佛祖真身,絕不輕易燒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實真相,絕不輕易表態(tài)或貿(mào)然行動。 也作不見真佛不下拜。 不見真佛,不念真經(jīng)。
【第46句】:【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shù)語。 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shù)。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jīng)]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可見,“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yīng)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fēng)箏是好,說干部作風(fēng)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47句】:【人間少有,天上無雙】(慣)形容非常稀有、少見。
【第48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49句】:【凡事只因忙里錯】(諺)凡事出差錯,總是由于忙亂造成的。指做事務(wù)必從容持重,越忙越要謹(jǐn)慎細(xì)心。
【第50句】:【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現(xiàn)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觸回答問題。源自春秋時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因為對敵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議不可輕舉妄動。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名指揮員謀劃軍事行動,自開始到中間,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進(jìn)攻。現(xiàn)在我們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這不是作難嗎?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說:“俗謂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謂“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jīng)過、結(jié)果而言的。
【第51句】:【三公后,出死狗】(諺)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稱。死狗:借指人群中的敗類。三公的后代,往往出敗類。指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容易使人墮落。
【第52句】:【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諺)火:火候。指生手做飯,只看鍋里;行家做飯,只看火候。 比喻會辦事的人,總是掌握時機(jī),不讓時機(jī)錯過。
【第53句】:路有千條,理只一條.
【第54句】:【財動人心】(諺)錢財能打動人心,使人改變主意。
【第55句】:【騎馬坐轎,不如扳倒睡覺】(諺)騎馬和坐轎再舒服,也比不上躺倒睡上一覺。指人在疲困的時候,只有睡覺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
【第56句】:【過河卒子掃千軍】(諺)卒子:象棋盤上排列在最前列的兵卒。指下象棋時,卒子過了河界,就有橫掃干軍的力量。比喻戰(zhàn)爭中如果指揮得當(dāng),普通士兵也會發(fā)揮無窮的威力。
【第57句】:【敗家容易興家難】(諺)敗壞家業(yè)是很容易的,創(chuàng)建與振興家業(yè)卻是艱難的事。
【第58句】:【三媒六證】舊時男女訂婚,往往不止一個媒人作證,還要有婚書、彩禮等物證,所以叫“三媒六證”。 “三媒六證”源自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xué)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xué)。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再來量布”。結(jié)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 “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xiāng)串戶訪問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問“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子、一桿秤、一個算盤,說:“要知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子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xué),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nèi)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jié)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nèi)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fēng)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幸福地成了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三個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舉行婚禮時,桌子上要擺設(shè)尺、剪、升、鏡、秤、算盤,稱為“六證”。“三媒六證”遂成一種婚俗。
【第59句】:【豆腐拌成了肉價錢】(慣)比喻由于某種原因,本來不值錢的東西成本提高,價格大幅提升。
【第60句】:【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酣睡】 釋義:榻:床。比喻不許別人侵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側(cè)”又作“旁”。“豈容”又作“不容”。“酣”又作“鼾”。 例句:金桂又見有香菱這等一個才貌俱全的愛妾在室,越發(fā)添了“宋太祖來南唐”之意,“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酣睡”之心。
【第61句】:【大風(fēng)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釋義:借指事情自有公論。 例句:你啥話也別說,只管放聲大哭,一天哭它三場,你哭不上三天,大風(fēng)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第62句】:【毒蛇口中吐蓮花】 釋義:比喻陰險毒辣的壞人,偽裝善良。 例句:大家別看陳尚仁平日裝笑臉,做善事,正如俗話說的:“咬人狗,不露齒”,“毒蛇口中吐蓮花”。大家要擦亮擦亮眼睛啊!
【第63句】:【是山總有路,是河總有橋】(諺)山不論大小,總有可爬上去的路;河不論寬窄,總有可渡過去的橋。 比喻問題不論簡單與復(fù)雜,都會有解決的方法。
【第64句】:【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慣)指明知是圈套,卻還是禁不住誘惑上了鉤。
【第65句】:【一剎那】“一剎那”表示時間極短,它是梵語的音譯,是古印度最小的時間單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提到:“時間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咀剎那,六十咀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這樣算來,一剎那約合現(xiàn)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還少了0.005秒,真是夠短的。從目前這些時間稱呼看,一剎那是最短的。
【第66句】:【打是疼,罵是愛】(諺)指對后代或部下嚴(yán)格管教才是真正的關(guān)心和愛護(hù)。也指夫妻之間的沖突常常是愛的表示。
【第67句】:【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見“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
【第68句】:【眼淚往肚子里流】(慣)比喻滿腹悲苦無法向人訴說,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淚打肚里流。 眼淚在肚里落。 眼淚往肚子里吞。
【第69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70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fā)】(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fā)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fā)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fēng)吹又生。
【第71句】:【窮怕親戚富怕賊】(諺)窮人怕的是親戚來了招待不起,富人怕的是賊來偷盜,遭受損失。指窮家富家,都有擔(dān)心的事。
【第72句】:【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 釋義:翎:鳥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長而硬的羽毛。比喻貪得無厭,設(shè)法榨取。 例句:怪不得人說,越是有錢,越是大雁過頂想拔翎,泥像臉上刮層金呢。我看穿了你,快留下你的臭扇子扇你的臭汗吧!
【第73句】:【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諺)膏藥:一種膠狀的外用中藥。指能把膿血從患處吸出的膏藥才算好膏藥。比喻能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的,才是好辦法。
【第74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慣)形容心不齊,步調(diào)不一致。
【第75句】:【歪嘴和尚念不出正經(jīng)】(諺)比喻人由于心術(shù)不正或水平太低,會把正確的原意宣講成歪劣的。 也作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經(jīng)。 歪嘴和尚念歪經(jīng)。
【第76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釋義:指家里只有獨身一人。為光棍漢的諧謔語。 例句:他只是一身一口,沒有家眷。他常好說兩旬開心話,說是:“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
【第77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領(lǐng)兵作戰(zhàn),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lǐng)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78句】:【庫里有糧心不慌】(諺)倉庫里積存著足夠的糧食,人心就穩(wěn)定。指積存糧食備荒是頭等大事。
【第79句】:【諸葛一生唯謹(jǐn)慎】 釋義:諸葛:指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很有智謀。無論怎樣高明的人,做事也要小心謹(jǐn)慎。 例句:人們不是常說:諸葛一生唯謹(jǐn)慎嘛。依我看,咱們小心點也好。
【第80句】:【紅藍(lán)鉛筆兩頭挨削】 釋義:比喻兩頭不討好,兩頭受指責(zé)。 例句:動不動就把黑鍋一家伙捆在我的頭上,我成了你的替死鬼,紅藍(lán)鉛筆兩頭挨削,風(fēng)箱里的老鼠前后受氣。
【第81句】:【官帽翅】在戲劇舞臺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員都佩戴帶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帶帽翅,這是真的嗎?不是,這是戲劇藝術(shù)化、程式化的需要。 那么,官帽翅源自何處呢? 民間傳奇中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長翅帽的發(fā)明人。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在聽取大臣奏章時,發(fā)現(xiàn)有些文武臣僚經(jīng)常在朝堂中竊竊私語,議論朝政,他心里很惱火。為剎住這股風(fēng)氣,趙匡胤命匠人在幞頭紗帽后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長。 官員戴上這種帽子后,并排側(cè)身談話十分困難,只能面對面交談,朝堂上的交頭接耳之風(fēng)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長,官員在街上行走也極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場合外,官員們一般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其實,這種官帽是我國古代服飾“幞頭”中的一種。據(jù)《宋史·輿服志》記載,幞頭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頭,將腦后拖下來的一塊布反折上去,圍繞發(fā)髻打結(jié)),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軟幞頭。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cè)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帽翅用鐵片做成。皇帝也戴帶翅的皇冠。 可見,由北周經(jīng)隋、唐、五代至宋,幞頭雖一脈相承,但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宋朝“長直腳幞頭”的出現(xiàn),說明平直而細(xì)長的幞頭越來越被認(rèn)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間傳說趙匡胤發(fā)明帽翅,極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畫像都有帽翅。
【第82句】:【刀擱在脖子上】(慣)比喻面臨死亡的危險或威脅。 也作刀子撂在脖頸上。 刀壓著脖子。
【第83句】:【靶場上的人頭——干等著挨打】(歇)指被動地等待挨對方整治。
【第84句】:【先喝為敬】“先喝為敬”是中國人請人吃酒的禮儀和規(guī)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時的“應(yīng)酬”。 古人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xiàn)”。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杯暢飲,是為“應(yīng)酬”,以此回應(yīng)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的“先喝為敬”。
【第85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wù)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jié)果。
【第86句】:【跟著龍王會鳧水,跟著貓兒會上樹】 釋義:鳧水:泅水。比喻跟什么人學(xué)什么本事。 例句:李氏說:“俗話說:跟著龍王會鳧水,跟著貓兒會上樹,一點不假。庫瑪?shù)け臼菨h人家閨女,可外路人誰能說她不是赫哲人?”
【第87句】:【使功不如使過】(諺)任用有功勞的人辦事,不如任用犯過錯誤的人辦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過的人卻常常引咎奮勉。
【第88句】:【看眼色行事】(慣)指根據(jù)別人的眼神或臉色說話、辦事。 也作看臉色辦事。 看臉色行事。
【第89句】:【發(fā)高調(diào)】見“唱高調(diào)”。
【第90句】:【麥糠揩屁股】(慣)比喻做事情不利落,沒完沒了。
【第91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 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shè)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jīng)批準(zhǔn),領(lǐng)“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lǐng)“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 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 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lǐng)此牌,故后世習(xí)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92句】:【地肥茄子嫩】(諺)土地肥沃,長出的茄子就鮮嫩肥大。比喻基礎(chǔ)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第93句】:【啞子掘著藏金——心里說不出的歡喜】(歇)指事情正合心意,心里有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歡喜。
【第94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jié)得稠,也就越甜!
【第95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釋義:遇到怪異之事,不理會它,它自己就會消失。 例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
【第96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jǐn)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97句】:【正缺個橋,來個扛板子的】(慣)有板子就可搭橋。比喻來得正好,及時滿足了需要。
【第98句】:【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諺)指一根絲合不成線,獨株樹成不了林。比喻成大事需要有群體的努力,只憑個別人是成不了氣候的。 也作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孤樹不成林,獨木不成橋。
【第99句】:【在小算盤上打】見“打小算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