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心問口,口問心】(慣)指反復(fù)思考、盤算。
【第2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們立刻想到皇宮,沒錯,紫禁城就是皇宮的舊城。 “紫禁城”這個名字跟中國古代哲學(xué)和天文學(xué)有關(guān),其中也蘊涵著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傳統(tǒng)義化內(nèi)涵。古人認為“天人感應(yīng)”、“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宮的格式來建造。古人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huán)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體現(xiàn)了帝王的至尊、皇權(quán)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宮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級森嚴,平民百姓也就無法進入,故而成了他們的禁區(qū),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diào)皇宮的無比尊嚴,這就是“紫禁城”的含義。
【第3句】:【愁人苦夜長】(諺)指憂愁煩悶的人,一到夜里,會覺得更加愁苦而難熬。
【第4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諺)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5句】:【在江邊上賣水】(慣)比喻向行家或有本事的人挑戰(zhàn)。
【第6句】:【甕中之鱉,釜中之魚】 釋義:甕:陶制大壇。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xiàn)代的鍋。困在甕中的鱉,放在釜里的魚。比喻無法擺脫困境的人。 例句: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便。以圖茍活。
【第7句】:【一點水一個泡】(慣)形容人說話不夸大也不縮小,誠實可靠。
【第8句】:【平安就是福】(諺)指生活中平平安安,無病無痛無禍殃,這就是一種福氣。 也作“平安是福”。
【第9句】:【打一巴掌揉三揉】(慣)指先打擊后安撫,又打又拉攏。
【第10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yè)。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yè)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yè)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11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12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yǎng)出的學(xué)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zhàn)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shù)種植物的統(tǒng)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jié),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 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fā)現(xiàn)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彼麄冞B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jié)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 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第13句】:【盜憎主人】(諺)指盜賊憎惡主人的防范。比喻邪惡小人總是忌恨使他不得恣意作惡的正道直行的君子。
【第14句】:【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諺)有車在前邊行,后邊就會有碾出的車轍;有樹長得高大,下面自會有樹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隱瞞不住別人。
【第15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16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17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語。對于不通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的人,人們常斥之為“狗屁不通”。其實這個俗語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話語或文章。 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一句流傳中被訛變了的詞語,實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長長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這舌頭來散發(fā)體內(nèi)的燥熱。夏季常見到狗伸長舌頭吁吁喘氣,就是這個原因?!肮菲げ煌ā?,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的。正因為狗皮密不透風(fēng),用以作床墊、椅墊,特別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訛變,在于“皮”、“屁”諧音,所以就演變成“狗屁不通”。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貶之,以不雅對不雅,這意思倒是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語雖不雅諷喻效果極佳。
【第18句】:【冷灰里爆出火來】(慣)比喻事情已經(jīng)了斷,突然又被人提起。
【第19句】:【雞子里頭算出四兩骨】(慣)比喻十分吝嗇,極能算計。
【第20句】:【心不負人,面無慚色】(諺)指做事不虧負別人,就心安理得,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表情。
【第21句】:【家中無鬼萬年安】(諺)家里要是沒有鬼怪作祟,就會長久地平安無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會衰敗。
【第22句】:【孺子牛】“孺子?!爆F(xiàn)在用來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wù)的人。 此典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子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而背之也?!边@里的孺子,乃春秋時齊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載齊景公非常寵愛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孺子當牛騎。孺子正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北成系讼聛?,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掛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孺子的寵愛有加??梢姼笎蹮o疆。 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睂⑵潼c化,把父愛升華為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和熱愛。
【第23句】:【物極必反】(諺)指事物發(fā)展到極限時,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 也作物極則反,人急智生。 物極則反,泰極則否。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第24句】:【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nóng),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 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nèi)大街西側(cè)的先農(nóng)壇內(nèi)。 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cè),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zhí)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nóng)。”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農(nóng)具,順天府尹跪進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nóng)具,右手執(zhí)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nóng)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責(zé)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wèi)的六個官員導(dǎo)引護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 皇帝親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nóng)務(wù)農(nóng),以示皇帝對農(nóng)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第25句】: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第26句】:【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指為男女之間牽線搭橋的媒人。 它源自唐代李復(fù)占《續(xù)幽怪錄·訂婚店》。 《續(xù)幽怪錄·訂婚店》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沒有婚配。在赴長安途中旅居宋城,晚上,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拿著一本書正在月下翻看,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回答是婚書,上面記載著男女婚配姻緣。韋固又問袋中裝得什么,老者說:“是用來系夫妻腳的紅繩,他們一生下來,我就暗中把他們的腳用紅繩相系。不論冤家對頭,貴賤貧富,天南地北,只要這小繩子一系,他們終究要成夫妻?!庇谑琼f固又向老人問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老人告訴他是店北賣菜盲婦的女兒,與盲婦一樣丑,今年三歲。韋固很生氣,便派家奴去刺殺丑女。家奴刺傷了丑女的眉間后,與韋固一起逃走。十余年后,韋固任相州參軍,被刺史相中,把女兒許配給他。妻子容貌漂亮,只是眉間總貼一花鈿,才知道此女即為家奴所刺丑女,被刺史收養(yǎng)。此即“月下老人”的由來,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月下老人原來是司職姻緣之神,中國不少地方建有月老祠,以解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第27句】:【好出門不如歹在家】(諺)歹:不好。指出外再好,也不如在家方便。
【第28句】:【一人在朝,百人緩帶】(諺)緩帶:放寬衣帶,形容舒適、安然的樣子。舊指一人在朝做官,親友都能過上悠閑的生活。
【第29句】:【當墊腳石】(慣)比喻充當別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第30句】:打拳不溜腿,終是冒失鬼。
【第31句】:【拿斧的得柴火,張網(wǎng)的得魚蝦】(諺)手里有斧,就能砍得柴火;河里張網(wǎng),就能撈到魚蝦。指在哪方面投入,就會在哪方面得到回報。
【第32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淺】(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時頭朝下鉆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淺的程度,轉(zhuǎn)喻人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第33句】:【沒咸不解淡】(諺)咸:咸味,指鹽。沒有成鹽,就化解不了食物的清淡。指加入鹽,才能使食物有滋味。比喻有了合適的人選、妥善的辦法或金錢,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作“無鹽不解淡”。
【第34句】:【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釋義:比喻各處的壞人本性都一樣。 例句:爹仰天嘆息道:“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哪!”這辛酸憤懣的聲音至今還留在長嶺的耳邊!
【第35句】:【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諺)三尺土:三尺高的土丘,指墳。百年:一輩子。指人只要還沒有死,就不敢擔(dān)保有生之年能不能平安無事。
【第36句】:【兒婚高堂抹花臉】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xí)俗,兒子結(jié)婚那天,新娘抬進門來,娘家送親的人也進了門。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攏嘴,這時好開玩笑的同輩嫂妹,乘其不備,將預(yù)先準備好的鍋底子灰、顏料之類的東西向他們的臉上抹去,頓時,兩人變成了一對大花臉,觀者無不哈哈大笑,喜氣充滿了整個院落。 這一習(xí)俗的由來,在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故事:宋朝的時候,井陘官道旁有一個小村,一戶人家過喜事,新郎在門口不停地迎接來賀喜的賓客。忽見一老頭在門口蹲著,便請他進去吃喜酒。老頭連連搖頭:“你請我是小事,先去準備口棺材吧。”這可把新郎給氣壞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請你吃飯,你卻叫我備棺材,真是喪門星臨門,你趕快給我滾!” 二人的爭吵,被人傳給了新郎的父親,他一聽頓時感到老頭來的不凡,趕緊上前賠禮:“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話千萬別放在心上。”老頭說:“誰給你們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厲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現(xiàn)在沒事,惡鬼已經(jīng)纏身,明天恐怕……。”他一聽臉霎時變得蠟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這條老命?”老頭接著說:“我沒有辦法,不過,有一個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會兒就路過這里?!薄罢l?”新郎急不可耐地問道。 “包黑子。”說罷,老頭不見了。有人說那老頭就是喜神。 過了不多一會,果真包大人坐著八抬大轎來了,父子倆跪在地上攔住了去路。當包拯知道情況后,差點笑出聲來:“我又不是學(xué)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貪官怕你,惡鬼能不怕?”“是嗎,惡鬼怕我?”包公想了想,沖著身邊的馬漢喚道:“硯墨來?!卑舆^硯臺,將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親臉上抹去,笑道:“這回,我看惡鬼還敢不敢纏你?” 他回去后,果真沒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歲。這件事傳出去以后,結(jié)婚的人家紛紛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兒子結(jié)婚父母被“抹花臉”的習(xí)俗。 傳說歸傳說,高堂抹黑臉確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來乍到,不用問人就知道誰是公公、婆婆。
【第37句】:【喝迷魂湯】(慣)1比喻被迫忘掉過去。2比喻被甜言蜜語所迷惑。 3指頭腦不清醒。
【第38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39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有仇不報非丈夫】(諺)指應(yīng)報答別人的恩惠,報復(fù)自己的仇人,恩怨分明才算是有志氣的大丈夫。
【第40句】:【北辰三夜,無雨大怪】 釋義:指半夜三更北天閃電定有大雨。 例句:夏秋之間,夜睛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睛。在北,主便雨?!遍W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fēng)雨也。
【第41句】:【朝內(nèi)無奸,干戈不動】(諺)奸:奸佞。干戈:古代兵器,代指戰(zhàn)爭。 朝廷內(nèi)部沒有奸黨,就不會引起事端,發(fā)生戰(zhàn)爭。指奸賊是禍亂之根。
【第42句】:【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諺)指做生意要根據(jù)自己的資本實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領(lǐng),傲多大事情。
【第43句】:【老母豬擠在墻角上,還哼哼三哼哼】 釋義:比喻不能任人欺負,要做出反應(yīng)。 例句:百人百性嘛!老母豬擠在墻角上,還哼哼三哼哼哩!干別的我舍不得,一說和馮老蘭打官司,我鬻兒賣女也得干!
【第44句】:【半天云頭掛口袋——裝風(fēng)】(歇)風(fēng):諧“瘋”。指裝瘋賣傻。 也作“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
【第45句】:【一爭兩丑,一讓兩有】(諺)面對名利,只要一方爭占,雙方都顯得丟臉;只要一方謙讓,雙方都得到益處。指為人處事,宜讓不宜爭。
【第46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諺)天:舊指天意,亦指機遇。謀劃事情,在于人的主觀努力,而事情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天意或機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與機遇各占一半。 也作謀事雖在人,成事還在天。 謀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第47句】:【禿子當和尚——將就材料兒】(歇)指拿條件類似的人或物勉強充數(shù)。有時用作謙語,指勉強湊合著。有時含責(zé)罵意。 也作禿子作和尚——將就著。 禿子跑到和尚廟——硬充數(shù)。
【第48句】:【守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諺)比喻有多大的產(chǎn)業(yè),就作多大的開支用度。
【第49句】:【貓狗識溫存】 釋義:貓狗知道主人對它的好意。意謂人應(yīng)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總是個牲口,怕什么?貓夠還識溫存,別說是—匹大馬了?!?/p>
【第50句】:【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諺)惡:惡劣,不肖。碩:碩大,豐盛。人們總是不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不認為自己的田禾比別人的長得好。指人情一貫是:看兒子是自家的好,看莊稼是人家的好。
【第51句】:【好漢無錢到處難】(諺)指錢財重要,任何人都離不了。
【第52句】:【折斷一枝荷,爛掉一窩藕】(諺)表面上只是折斷了一枝荷花,實際還毀了水下的一窩藕。比喻造成的損失表面上不大,實際卻是巨大的,只是人們看不見罷了。
【第53句】:【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諺)饑餓能使人增長見識,窮困能使人變得聰明。指忍饑受餓的貧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華智慧。
【第54句】:【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諺)人沒有長久興旺而不衰敗的,就像花沒有長久盛開而不凋謝一樣。 常指人與人的交往或者個人的境遇,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 也作人無干日好,花無摘下紅。 人無干日好,花有幾日紅。
【第55句】:【虎伏深山聽風(fēng)嘯,龍臥淺灘等海潮】(慣)比喻有野心的人潛伏起來等待時機到來。
【第56句】:【外甥有錢打舅舅】(諺)指舊時人情勢利,只認金錢,不顧綱常倫理與親情。
【第57句】:【不怕慢,就怕站】 釋義:見面催一催,往往不抵事,只有緊跟身后才能盡快見效。 例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兒一伸手,就算有頭腦了?!?/p>
【第58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諺)舊時封建禮教認為臣對君、子對父必須絕對服從,乃至死而無怨。
【第59句】:【靴里無襪自得知】(諺)光腳穿上靴子,別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瞞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無法瞞過良心。
【第60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61句】:【家丑不可外揚】 釋義:家里的丑事不可對外宣揚。也指集體單位內(nèi)部的丑,事不可讓外人知道?!安豢赏鈸P”又作“不外揚”、“不可外談”。 例句:你們看什么?俺是吵家務(wù),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倒來看笑話。一個個給我滾出去!
【第62句】:【老佛爺】現(xiàn)在,清代的影視劇泛濫,將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誤導(dǎo)大家一提到“老佛爺”就認為是慈禧太后。其實,“老佛爺”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獨有的,甚至不應(yīng)她所有,是她強加于自己的。 “老佛爺”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滿族(先初稱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領(lǐng)被稱為“滿柱”,“滿柱”是佛爺“曼珠”的轉(zhuǎn)音,是佛爺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傳,清朝建立后,將滿語的“滿柱”譯為漢語的“佛爺”,于是“佛爺”就成了皇帝的特稱。慈禧太后雖獨斷朝政,但她沒有做過女皇,何來“老佛爺”之稱。 慈禧太后為什么被稱為“老佛爺”呢?其中有一個故事。光緒初年,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使用種種手段為自己大造聲勢。心腹太監(jiān)李蓮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樣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觀世音像,接著向太后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慈禧去之后發(fā)現(xiàn)大雄寶殿還是原來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蓮英請?zhí)蟮胶蟮钣[,慈禧轉(zhuǎn)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觀世音像,李蓮英大喊“老佛爺?shù)健保趫龅拇蟪紓兞⒖坦蛳赂吆簟肮в戏馉敗!贝褥蠊首鞑唤獾貑柕朗悄膫€老佛爺啊,大臣們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爺啊!”“您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請您再度垂簾聽政,解救萬民?!边@一席話讓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爺”之稱就舉國上下無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強奸民意稱她“老佛爺”,給中國帶來了無盡的災(zāi)難。
【第63句】:【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 釋義:犄角:角,牛角。比喻人受過挫折,膽子變得越來越小。 例句:不管史太昌如何夸贊大成,大嬸還是期望郝大成在吃過這次苦頭以后,暴烈的性情會有所改變。正像俗話說的:“初生犢兒不怕虎,長出犄角反怕狼?!?/p>
【第64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 釋義:說明人處在不良的環(huán)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響。 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邊相會時,火把大發(fā)雷霆,“不許你跟楊吉利蹬渾水?!?/p>
【第65句】:【掏心窩子】(慣)指說心里話,表達真實思想。
【第66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點火】(慣)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第67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zāi)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zāi)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68句】:天天練長跑,年老變年少。
【第69句】:【馬尾串豆腐——提不起來】(歇)提:雙關(guān),本指拿起,轉(zhuǎn)指說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說起某事。也指人素質(zhì)或條件差,扶持或提攜不起來。 也作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馬尾巴綁豆腐——提不起來。
【第70句】:【傀儡會跳動,自有提線人】(諺)傀儡:木偶戲里的木頭人。 指傀儡在幕前舞動,是幕后有人提著線在操縱。比喻出面搗亂的人,受幕后主謀指使。
【第71句】:【一風(fēng)吹】(慣)比喻一下子全部否定掉,全都不算數(shù)。
【第72句】:【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諺)在家中一切事都好辦,出門在外,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舊指出門在外,總不如在家方便。
【第73句】:【近山雨多,沿海風(fēng)多】 釋義:山區(qū)雨水多,沿海—帶大風(fēng)多。比喻各有特點,應(yīng)區(qū)別對待。 例句:田永懷也直搖頭:“近山雨多,沿海風(fēng)多,可這個鬼地方怎么這么多霧?簡直像個迷魂陣??粗冀腥诵睦锇l(fā)悶,航行就更難了。”
【第74句】:【名片】“名片”是交際時所用的向人介紹自己的長方形硬紙片,上面印著自己的姓名、職業(yè)、電話號碼等內(nèi)容。’名片的歷史久遠,古已有之。早在漢代,人們就削竹為簡,將自己的姓名寫于竹簡上,這種寫有姓名的竹簡,當時叫“刺”。東漢蔡倫造紙后,才由竹“刺”改為紙寫,稱為“名紙”。據(jù)《留青雜札》載:“古者削竹以書姓名,故日刺。后以紙書,謂之名紙?!睋?jù)《山堂肆考》中有這樣的記述:“名紙謂寫名于紙上也,今呼名帖?!薄懊垺薄ⅰ懊迸c“名片”已十分接近。 名片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很流行,上至官員、大型企業(yè)法人代表,下至收廢品的,都有名片在身,隨時準備贈人。
【第75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釋義:據(jù)《三國演義》記載,劉備在長坂坡遭到慘敗以后,戰(zhàn)將趙云冒險殺入重圍救出了劉備的兒子阿斗。劉備為了收買人心,故意把阿斗摔在地上,說,“為了救你,差點兒傷了我一員大將?!北扔饔幸庀蛉速I好。 例句:我拿話把他堵在門外:你也不用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我這個人外號叫“改不了”,癩狗扶不上墻。
【第76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噓得再厲害,最終也要破滅。
【第77句】:【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真的太平嗎?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西班牙探險隊從塞維利亞起航,經(jīng)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經(jīng)過南美洲南端時,進入一處海峽。海峽兩岸巖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眾多,經(jīng)過38天的艱苦奮斗,船隊頂著驚濤駭浪,終于闖過了這段艱難的航程,駛離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xiàn)在的麥哲倫海峽。離開海峽后,進入茫茫海洋。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節(jié),天氣晴朗,海水平緩舒展,船隊浩浩蕩蕩越過赤道,經(jīng)關(guān)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這漫長的行程中,再也沒有遇到大風(fēng)大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里真是個太平之洋??!”從此,麥哲倫就將這個大洋命名為太平洋。
【第78句】:【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釋義:龍一到淺水中,蝦也會戲弄它;虎離開森林落到平川,狗也會欺侮它。 比喻英雄在失勢時,會受小人的氣。 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執(zhí)法,不敢干以私。一日宴鄉(xiāng)紳,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語二句……杜又云:“單其也是其,加點也是淇,除卻淇邊點,加欠便為欺。俗語云:龍居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p>
【第79句】:【小廟難敬大佛】(諺)廟太小,供奉不了大的佛座。比喻規(guī)模小條件差的單位,容納不下高層次的人才。有時也作為一種婉言謝絕的托詞。 也作小廟供不住大菩薩。 小廟容不得大神。 小廟請不來大神。
【第80句】:【免死牌】在傳統(tǒng)的戲劇、小說當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節(jié),據(jù)說,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歷史上真有“免死牌”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來的呢? “免死牌”是俗稱,史料中稱為丹書鐵券,又名“誓書鐵券”、“丹書鐵契”等,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別證件。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禮·秋官·司約》載有“書于丹圖”之事。這就是今天俗語所說的“鐵券丹書”。可見,這種特權(quán)證件在漢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認為丹書鐵券源于漢初。據(jù)《漢書-高帝紀下》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寶,藏之宗廟?!边@種鐵券從中剖開,分為左右兩塊,左頒功臣,右藏內(nèi)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兩半券合二為一,可獲赦免。頒發(fā)鐵券要舉行典禮,領(lǐng)取者要鄭重宣誓,誓詞為“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礪),國以永存,愛及苗裔?!蹦铣焊臑椤暗y券”,隋改為“金書鐵券”,唐代又把“丹書”發(fā)展成嵌金,遼代繼續(xù)升級為“丹書金券”,變得越來越珍貴,越來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寶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賜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書鐵券究竟是什么樣子?各代不盡一致,但大同小異。清雍正年間編寫的《浙江通志》記載一塊鐵券很詳細“長一尺八寸三分,闊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鼻宕杜_州府志》中,還刊有鐵券嵌金文詞和誓詞。文詞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職爵位、封地和功績簡要介紹。誓詞為:“長河有似帶之朝,泰華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zé)?!?“免死牌”真的管用嗎?得看皇帝的臉色,比如朱元璋殺害的那些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他們都有免死牌。可見,這種丹書鐵券也非萬能的護身符,如果超過朝廷允許的限度,這種東西形同虛設(shè),皇帝可發(fā)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81句】:【致富先治愚,治愚辦教育】(諺)要想致富,首先要改變愚昧無知的現(xiàn)狀;要消除愚昧,提倡科學(xué)文明,最根本的措施是振興教育。指振興教育是富國富民的基本措施。
【第82句】:【靠邊站】(慣)1比喻失去職務(wù)或權(quán)力。2比喻受冷落。3比喻沒有機會參與。 也作“靠邊風(fēng)涼”。
【第83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84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zhàn)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guān)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jié)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85句】:【拍拖】男女戀愛搞對象,有的地方叫“拍拖”,這其中有什么說法嗎? “拍拖”原為廣東珠江口一帶航運俗語。珠江口航運發(fā)達,通常大船載貨,并拖一小船。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快靠岸時,大船吃水深,難以靠岸,此時小船便卸貨上岸,來回相依。 后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戀愛時的互相關(guān)心和難舍難分?!芭耐稀北愠闪烁銓ο蟮男蜗笳f法,并由南向北傳至全國。
【第86句】:【白糖嘴巴砒霜心】(慣)砒霜:無機化合物,有劇毒,用來制殺蟲藥和殺鼠藥。指嘴上說得好聽,內(nèi)心卻非常狠毒。
【第87句】:【年關(guān)】過年是中國民間最為喜慶濃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古人為什么把年說成“年關(guān)”呢?它源自于對“年”的一個傳說。 其實,最早過年是為了防備一個叫“年”的怪獸的攻擊。當時的人們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把這可怕的一夜當做關(guān)口來熬,所以稱為“年關(guān)”。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提前備好晚飯(提前到黃昏時分吃飯,所以有“黃昏餃子”之說),熄火凈灶,把雞圈牛欄拴牢,前后封鎖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吉兇未卜,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襲擊,所以置辦得十分豐盛,全家老小不僅要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而且在吃飯前還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吃過晚飯后,大家都不敢睡覺,便擠在一起閑聊壯膽,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過年關(guān)的習(xí)慣。 之所以稱新年前后為“年關(guān)”,更實際的原因恐怕是一個“錢”字。舊時講究不論是借錢還是借東西,一般年前都要歸還,這是一種民俗。所以,債務(wù)人年前要忙著籌錢還賬,債權(quán)人(債主)年前要討債。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只好出去躲過年再回來。往哪里躲,按年俗親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廟寒穿去躲著。所以視年根兒為關(guān)口,過年像過關(guān)一樣難熬。經(jīng)典歌劇《白毛女》楊白勞被逼喝鹵一場便是對“年關(guān)”一詞的最好的注釋。因此,過年對窮人來講,無異于過關(guān)。
【第88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cè)⑦^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dǎo);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89句】:【尚方寶劍】“尚方寶劍”現(xiàn)多比喻上級特許的權(quán)力。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當中常會看到手持尚方寶劍先斬后奏的情節(jié)。尚方寶劍何來那么大威力? 所謂“尚方”,是官署名,漢代的尚方是少府屬官,專門掌管供應(yīng)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劍本名斬馬劍,很鋒利,可以斷馬,是真正的寶劍。由于斬馬劍藏于尚方,所以,俗稱“尚方寶劍”。因尚方寶劍屬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權(quán)威儀,一旦賜給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擁有先斬后奏特權(quán)。所以,能得到尚方寶劍的,必是皇上信得過的近臣。京劇《遇皇后》、《打龍袍》之后包拯獲尚方寶劍,在《鍘美案》劇中,開鍘陳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斬美之后再奏。
【第90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 釋義:奔牛:地名,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其地出佳釀。指不喝奔牛鎮(zhèn)釀的酒,等于白白地闖蕩了江湖四方。 例句:仆逢曲流涎,到處不肯輕過。聞之人語日:“不吃奔牛酒,枉在江湖走?!庇噙^其地潔而試焉。
【第91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92句】:【不食人間煙火】(慣)煙火:指煙火食,即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食人間煙火食。1形容人清高不俗,或逃避現(xiàn)實。2指詩詞或書畫作品意境超凡脫俗。
【第93句】:【水豆腐——不經(jīng)打】(歇)打:本指拍打,轉(zhuǎn)指打擊。形容虛弱,經(jīng)不住打擊。
【第94句】:【玻璃人兒——透極了】(歇)本指極其透明,轉(zhuǎn)以形容人非常聰明伶俐。
【第95句】:【前頭勾了,后頭抹了】(慣)指把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
【第96句】:【六臘不交兵】(諺)六臘:農(nóng)歷的六月和臘月。交兵:出兵打仗。指六月大熱,臘月大寒,對交兵的雙方都不便。
【第97句】:【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釋義:老年人不講過去的事情,年輕人會失去傳統(tǒng)的行動準則。 例句:“不是爺爺愛翻老皇歷,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嘛!”
【第98句】:【堵得住黃鱔洞,塞不了狐貍窩】(諺)黃鱔(shan):鱔魚,身體像蛇而無鱗,生活在水邊泥洞里。指人能堵住黃鱔的泥洞,卻很難堵住以狡猾著稱的狐貍的窩。比喻貪污腐化、營私舞弊的門路極多,要制止非常不容易。
【第99句】:【茶壺掉了底兒——光剩下一張嘴兒】(歇)嘴兒:本指茶壺嘴,轉(zhuǎn)指說話。譏諷人沒有別的能力,只是能說會道。
上一篇:QQ文案上比較火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