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高抬貴手】“高抬貴手”指求人開恩、求人饒恕時的懇求的話。看看它的由來,起初這只手并不高貴,是后人把這只手抬高了。 原來,舊時鄉(xiāng)下演戲,往往先由鄉(xiāng)紳們出錢,包下戲班子在祠堂、廟宇中演出,然后他們再向群眾賣票賺錢,群眾憑票進場看戲。戲場只開一扇門,由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把門收票。這些看門的雙腿跨在門檻上,雙手挺在門框上,以防無票的溜進去。 過去,農(nóng)村的小孩個個都是小戲迷,很想看戲但又無錢買票。便誰想誰的辦法,有爬墻頭進去的,有鉆出水洞進去的。有的孩子便采取向把門的求情的辦法。一看把門的臉色高興,態(tài)度好一些,就央求說:“叔叔,請你把胳膊抬高一點!”于是孩子們便趁勢從看門人的胳肢窩下鉆進去看戲了。 后來,文人們便把“請?zhí)Ц吒觳病毖呕癁椤案咛зF手”,意思就是請人“開恩”,或行個方便。推而廣之,便適用于各種場合的求情了。
【第2句】:【紅軍】建軍初期,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并不叫“紅軍”,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義和九月的秋收起義,都不叫紅軍。毛澤東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頭兩句為證:“軍叫工農(nóng)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只點明了軍隊的性質,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工農(nóng)革命軍,沒有出現(xiàn)紅軍字樣。最早稱“紅軍”的是之后的廣州起義,起義領導機關發(fā)布《紅旗號外》,公開宣稱組織工農(nóng)紅軍,“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葉挺,工農(nóng)紅軍總參謀徐光英。”此次起義失敗后,根據(jù)廣東省委指示,改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fā)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明確指出:“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nóng)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四軍:“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為紅軍。”從此,“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各地工農(nóng)革命軍也相繼改稱為紅軍。
【第3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釋義: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君子十年以后報仇也不算晚。說明報仇要掌握時機,不能輕舉妄動,魯莽行事。 例句:“盛家有錢有勢,有人有槍,還有兩個武功超群的保鏢武師,你去了也是白送死!喜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只要你記住這個仇!”
【第4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5句】:【被窩里放屁——獨吞】(歇)譏諷人獨占財物或好處。 也作“蒙被子放屁——獨吞”。
【第6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諺)指肚子里沒有寒癥,吃下西瓜之類的涼食毫無關系。比喻人做事光明正大,無愧良心,就不怕三查六問,也不怕閑言碎語。
【第7句】:【開方子】(慣)原指醫(y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8句】:【物見主,必定取】(諺)指人見到自己使慣了的器物,會格外眼明。
【第9句】:【撿到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提在籃里便是蟹”。
【第10句】:【撐船撐到岸,幫人幫到底】(諺)撐船運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對岸;幫助危難中人,一定要幫他徹底解除危難。指幫助人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第11句】:【城樓上雀兒——好耐驚耐怕的蟲蟻兒】(歇)城樓:修建在城門洞上的樓,用來瞭望敵情和指揮作戰(zhàn)。蟲蟻兒:方言,稱麻雀一類的小鳥。比喻見過世面,經(jīng)得起驚嚇的人。
【第12句】:【人熟狗不咬】(諺)狗見到熟人不咬。指人熟地熟好辦事。
【第13句】:【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釋義:“蒸”:諧音“爭”。指不為別的只是為爭一口氣。 例句:氣死、餓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敵人拼死!賣掉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第14句】:【手大遮不過天】(諺)手掌再大也不能遮住天。比喻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有限。 也作手大不遮天,手大捂不住天。
【第15句】:【狗還向主人三分】 釋義:罵人不知向著主人,不如狗。 例句:他媽的,狗還向主人三分。你們端著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難,一點都不著急,簡直是沒良心。
【第16句】:【蛆棗先紅,破蛋先臭】(諺)蛆棗:生了蛆蟲的棗。生了蛆的棗先發(fā)紅,有破縫的蛋先發(fā)臭。指物變壞從內(nèi)部開始,人變壞從思想上開始。
【第17句】:【墻頭上跑馬——轉身難】(歇)本指很難轉過身子,轉指陷入困境,很難回頭另尋出路。
【第18句】:兄弟和氣金不換,妯娌和氣家不散。
【第19句】:【鋸了嘴的葫蘆】 釋義:葫蘆本不響,鋸了“嘴”就更不會響了。比喻說不出話或無話可說。 例句:至于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zhí)壺斟酒,舉箸讓菜,并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第20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釋義:比喻說話沒有頭緒,或做事缺乏計劃。 例句:茍峰見巧玲情緒好轉了,心里叉高興又得意。他“嘿嘿”一笑,朝苦娃做個鬼臉兒,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順壟溝子耪(p a ng)開了。
【第21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 釋義:滾三滾:煮開鍋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經(jīng)不起物質誘惑。 例句:只要是南國狗肉館子開張的時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進去大吃一場。有道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典棉被,吃狗肉。”這班窮哥兒總有這個豪興。
【第22句】:【不分青紅皂白】 釋義: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論曲直。 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紅皂白,就夾臉一嘴巴……”
【第23句】:寶石在石堆里,智慧在群眾中。
【第24句】:【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 釋義:挎籃的:指挎著籃子討飯的人。即乞丐。比喻壞人專門欺壓窮人。 例句:天保沒好氣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一點不假!我這沒逃跑的也還活著。”
【第25句】:【露馬腳】(慣)比喻隱瞞著的事露出了痕跡。
【第26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飾】(諺)人才:人的身材長相。一個人的儀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著打扮對人的外觀形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也作三分人樣,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27句】:【官官相衛(wèi)】(諺)舊指當官的為了各自的私利,往往互相包庇、袒護。 也作“官官相護”。
【第28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釋義:穴:洞。焉:怎么,哪里。比喻不冒危險親自去干,就不能取得經(jīng)驗,獲得成功。“焉得”又作“難得”、“怎得”、“捉不住”。 例句:紀懷仁道:“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為了打下惡虎莊,為了黃河岸上民眾的自由,為了黨的事業(yè),不說是危險,就是掉頭丟腦袋,我也要親自探一探!”
【第29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諺)戶樞(Shi):舊式門扇的轉軸。螻:螻蟻蛀蝕。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jīng)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jīng)常運動的人身體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蠹蟲蛀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第30句】:【澆樹要澆根】 釋義:比喻幫助人要從根本上幫助。 例句: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咱教育人也要朝“根”上下功夫。根本問題是提高民工的思想覺悟。
【第31句】:【不以成敗論英雄】 釋義:不用成功或失敗為標準來評論英雄。 例句:勝敗乃兵家常事,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次失利,無非是一時大意輕敵,內(nèi)部步調不一,被姚輝僥幸鉆了空子。
【第32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 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 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33句】:【兒女親,輩輩親,打斷胳膊連著筋】 釋義:兒女親家,世代相親,拆分不開。 例句:“老人古語說得好,兒女親,輩輩親,打斷胳膊連著筋,你說是不是?”
【第34句】:【春風得意馬蹄疾】 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 現(xiàn)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 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35句】:【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 釋義: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把他描寫成足智多謀、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人物。劉伯溫:劉基,字伯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英烈傳》小說把他描寫成一個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人物,朱元璋稱帝,把他比為諸葛亮。形容人能掐會算,未卜先知。 例句:哎呀!小彭嘞小彭,你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你怎么曉得我要軸承呢?
【第36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37句】:【好貨不怕行家瞧】(諺)行家是最識貨的。只要貨好,就不怕行家反復驗看。指優(yōu)質貨物不會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38句】:【媳婦到門前,還得個老牛錢】(諺)新媳婦迎到門前,還得耗費一條牛的價錢。指舊時娶媳婦花費很大,從提親到訂親直到完婚,花錢無數(shù)。
【第39句】:【老太太坐牛車——慢透了】(歇)指做事進度太慢,或動作太遲緩。
【第40句】:【山高高不過太陽】(諺)再高的山,也比不過太陽高。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無論怎樣攀附,也總在地位高的人之下。
【第41句】:【衣是人之威,錢是人之膽】(諺)衣服能表現(xiàn)人的莊重,錢財能使人膽大、自信。指衣服與錢財,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第42句】:【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釋義:觀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 例句:所以古人說得好: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時,絕不多口。
【第43句】:【見好就收】(諺)事情進展到一定程度,取得應得的效果時,應及早收住,以免做過了頭。指人貴知足知止,不可貪得無厭。
【第44句】:【不分青紅皂白】(慣)皂:黑色。 指態(tài)度武斷或蠻橫,不問情由,不論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青紅皂白。 不管青紅皂白。
【第45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46句】:【說一千,道一萬】(慣)指不管說多少都是一個結論。 也作“說千言,道萬語”。
【第47句】:【舍命陪君子】(慣)1指為了朋友可以舍棄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對方較量。
【第48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釋義:比喻有心計的人,不顯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報仇不要掛在嘴上,要記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第49句】:【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諺)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人卻為追逐名利而敢冒險前往。指名利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50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的人。也指態(tài)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51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fā)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xiàn)。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52句】:【做賊遇上打劫的】(慣)指遇上了對手。 也作“做賊的遇上截路的”。
【第53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mào)然采取行動。
【第54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諺)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人老了,卻永遠無法再變年少。指少年時代是黃金時代,要及時努力進取,不可虛度時光。 也作花有重開日,人無返少期。 人無再少年,花有重開日。
【第55句】:【只重衣衫不重人】(慣)只看重人的穿著打扮,不看重其人品和才學。形容人勢利。
【第56句】:【水里撈月亮】見“井底撈明月”。
【第57句】:【不吃葡萄不知酸甜】 釋義:比喻不經(jīng)過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的特點。 例句:其實,不吃葡萄不知酸甜,不下水不知深淺,我看你們不妨大著膽子試試。
【第58句】:【水是土地的血液】 釋義:沒有水,土地就不能長莊稼。 例句:沙比爾望著這有水便可以變成良田的荒地,心里可不是滋味。“水是土地的血液”,“土地離不開水,好漢離不得群。”
【第59句】:【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nèi)稱妻,尚可通。”可見,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nèi)人稱妻”現(xiàn)在還有這種說法。 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yōu)橹竸e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xiàn)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xiàn)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 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 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fā)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60句】:【物有偶然,事有湊巧】見“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第61句】:【戴著木頭眼鏡——只看見一寸遠】(歇)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第62句】:【屎一把,尿一把】見“一把屎一把尿”。
【第63句】:【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 釋義:比喻失勢,振作不起來。 例句:素寒這才說:“他們既編造小集團,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員,可我不是為自己難過。我是水漂的瓜菜,風落的梨子,算個什么呢!可嘆你南征北戰(zhàn)多年,負傷回來,靠自己勞動生活,不要公家補助,一心為集體,一心斗地主,還落這種下場。”
【第64句】:【老鴇子死了粉頭——沒指望】(歇)老鴇子:開設妓院的女人,也叫鴇兒、鴇母、老鴇。粉頭:妓女。 指失去了所指望的人,沒有盼頭。 含譏諷意味。
【第65句】:【雜癥好醫(yī),吏病難治】(諺)指人體的疾病容易醫(yī)治,官吏腐敗的弊病難以革除。
【第66句】:【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67句】:【死棋腹中有仙著】(諺)死棋:無著可走的棋。著(zha。):下棋時走一步為一著。指棋下到看來是無路可走的死棋時,卻有高明的一著使棋局轉活。常比喻事情陷入絕境時,經(jīng)過努力,往往會出現(xiàn)新的轉機。 也作“死棋肚里有活著”。
【第68句】:【糠籮里跳到米籮里】(慣)籮:盛糧食的器具。比喻生活環(huán)境一下由壞變好了。
【第69句】:【爭氣不爭財】(諺)指做事只求爭口氣,即使在錢財上受損也愿意。
【第70句】:【笨鴨子上不了架】 釋義:比喻沒有能力,辦不成事。 例句:小梅也愁蹙蹙地說:“誰說不是呀!咱們兩個笨鴨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訓,就裝了一肚子小米飯,回去怎么見人哪?”
【第71句】:【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見“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
【第72句】:【飛不上天,入不了地】(慣)比喻跑不掉。 也作“飛不上天,鉆不進地”。
【第73句】:【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諺)港:港灣。指船再多,也不妨礙水上交通;車再多,也不妨礙陸路交通。比喻人雖多,各做各事,互相之間并不妨礙。 也作“船多不礙江”。
【第74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臉】(歇)吊死鬼:自縊身亡的人。責罵人不知羞恥。
【第75句】:【提哪把壺哪把壺不開】(慣)形容事事不順利。
【第76句】:【皇天不負苦心人】 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xiàn)。 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77句】:【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慣)不管對方有理沒理,都打一頓。指不問是非曲直,有理的沒理的都一樣懲處。 也作“有理沒理三扁擔”。
【第78句】:【平地跌跟頭】(慣)比喻在順境中出問題,或在不該犯錯誤的地方犯錯誤。 也作“平地摔跟頭”。
【第79句】:【一條線兒拴倆螞蚱——飛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對方與自己命運緊緊相連,誰也離不開誰,出了事誰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繩拴倆螞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繩上拴兩個螞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條繩拴著倆螞蚱——誰也跑不了。
【第80句】:【善錢難舍】(諺)善錢:用于善事的錢。指善錢難以募到。 也作“善財難舍”。
【第81句】:【讓圓就圓,讓扁就扁】(慣)形容非常聽話,讓怎么樣就怎么樣。也形容人軟弱,由人欺負。
【第82句】:【送順水人情】(慣)指不用費勁,順便送出的好處、人情。
【第83句】:【得屋子想炕,有了炕想老婆】(諺)炕:北方農(nóng)村土坯砌的睡覺用的臺子,冬天可供取暖。有了屋子想要炕,有了炕又想有個坐在炕上的媳婦。指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 也作得了屋子想炕。 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84句】:【不叫的狗咬人】 釋義:比喻害人的人兇相不外露。 例句:故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個老實巴交的屠戶,平日不吭不聲,三錘砸不出個響屁。可是不叫的狗咬人。他為王秋赦總結過一句話,當時流傳甚廣,影響頗壞。
【第85句】:【空手撈白魚】(慣)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得到好處。
【第86句】:【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釋義:比喻顛倒黑白,不辨是非,錯怪了人。 例句:他祖祖輩輩欺壓七里鋪人還不夠!你倒好,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心疼肚熱,咋下得手打孩子?
【第87句】:【一日官司十日打】(諺)十日:泛指多日。只要進了衙門打官司,就不會干干脆脆結束的。指打官司是耗時間的事。
【第88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89句】:【開眼界】(慣)指見到從未見過的事物,增長見識。
【第90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91句】:【牛頭馬面】“牛頭馬面”比喻各種陰險丑惡的人。它源自佛教,傳說中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面像馬。“牛頭馬面”是地獄的公差,讓人在陰間受上刀山下油鍋等刑罰的差事都是他們?nèi)プ觥En^最初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大無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時,因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頭傳人中國后,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對稱、成雙,于是又配上了馬面。“牛頭馬面”可以說是土洋結合。
【第92句】:【給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93句】:【小娘愛俏,鴇兒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94句】:【膠粘著胯】(慣)譏諷人走不動或行動遲緩。
【第95句】:【破天荒】“破天荒”有開天辟地頭一回的意思,意為打破常規(guī),首先出現(xiàn)的事物。 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文獻。據(jù)記載,唐代的荊州南部地區(qū)(今湖北),雖然文人書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選送)舉人進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稱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沒有一個考中。意同現(xiàn)在某中學高考無人考上戲稱“剃光興”一樣。唐宣宗大中四年,終于有一個名叫劉蛻的舉人考中了進士,這才破了“天荒”。 當時魏國公崔鉉鎮(zhèn)守荊南,他感謝劉蛻為荊南爭了光,贈給劉蛻“破天荒”錢70萬以示資助。劉蛻從不輕易接收別人饋贈,遂謝絕了崔鉉的好意,并回信感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日天荒。”大意是說,五十年來是人們荒廢學業(yè)造成荊南地區(qū)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荊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稱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對“破天荒”之說有意見,不能接受。 由于劉蛻脫穎而出的“破天荒”壯舉,使人們改變了對荊南地區(qū)的偏見,而“破天荒”也成為一個典故流傳下來。
【第96句】:發(fā)回水,積層泥;經(jīng)一事,長一智.
【第97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 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shù)氐闹魅藢砜徒哟亩Y節(jié)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98句】:【拿話當經(jīng)念】(慣)比喻把他人說的話當作行為準則。
【第99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真是百讀不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