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節(jié)約油,油滿罐;節(jié)約錢,錢滿串】(諺)串:也作貫,舊時錢制,干錢為一串。在油上節(jié)約,油罐常滿;在錢上節(jié)約,錢柜常有積蓄。 指節(jié)約是致富的條件。
【第2句】:【六月不熱,五谷不結(jié)】(諺)五谷:泛指糧食作物。農(nóng)歷六月,三伏天氣,是一年當(dāng)中最熱的時候,此時要是天氣不熱,五谷就難以結(jié)出果實。指六月大熱,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
【第3句】:【出了籠的鳥,自己又進(jìn)籠】 釋義:比喻自己找罪受,再次失去自由。 例句:你思量思量,紅霞是那號傻瓜不是?出了籠的烏,自己又進(jìn)籠嗎?
【第4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yuǎn)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shù)的老人,是應(yīng)該的。
【第5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諺)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鳥,你就得上樹。指有了確定的目標(biāo),還必須找對門路,盲目亂干不會有結(jié)果。
【第6句】:【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諺)掉尾:擺著尾巴求歡。母狗如果不主動掉尾求歡,公狗就不會上母狗的背。比喻女方不表示出風(fēng)騷,男方就無從偷情。 也作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 母狗不擺尾,牙狗不上前。 牙狗:公狗。 母狗不擺尾,公狗不爬背。
【第7句】:【大風(fēng)刮不多時,大雨下不多時】(諺)指狂風(fēng)暴雨來勢猛烈,但不會持續(xù)多久。也借指特殊情況只是暫時的。
【第8句】:【眼不見為凈】(諺)指食物不管干不干凈,只要沒看見操作過程,就當(dāng)作干凈的吃。也指煩心的事只要沒看見,也就可以心不煩。往往作為自尋寬心的常語。
【第9句】:【搖錢樹】有道是栽樹莫過于搖錢樹,事實上不可能有這種樹,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奢望。然而,在出土文物中確實存在著精美絕倫的“搖錢樹”。 1985年初,四川省三臺縣靈興鎮(zhèn)出土了一棵東漢時期的搖錢樹,青銅質(zhì),高188厘米。整棵搖錢樹以馬猴圖為主,飛燕、鹿、玄武等祥鳥瑞獸作為陪襯,朱雀(古代代表太陽)立于搖錢樹頂端,足下有云狀枝葉,整棵樹上掛滿了銅錢。 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墓也出土了一棵搖錢樹,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29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基座為紅陶質(zhì),樹以青銅澆鑄,樹冠多達(dá)七層,頂層飾有鳳鳥;二層樹干與葉合為一體,裝飾有西王母、大力士等圖案;下部四層插接24片枝葉,分別向四方層疊伸出,飾有龍首、朱雀、大象、鹿、犬及成串的青銅錢幣,密密匝匝,繁蕪豐茸,散發(fā)著誘人的靈光寶氣。 搖錢樹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寶樹,這個傳說是怎么來的呢?傳統(tǒng)劇目《天緣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玉皇大帝之女張四姐思凡下界,與窮書生崔文瑞成婚,四姐用搖錢樹(又名元寶樹)使崔家迅速致富,引起王姓地主眼紅,誣告崔文瑞為盜,被官府捉進(jìn)大牢。四姐憤而劫獄救夫,與玉帝派來的哪吒、孫悟空展開大戰(zhàn),由于寡不敵眾,被強(qiáng)行收走了搖錢樹。后經(jīng)仙女六姊妹耐心勸說,四姐與丈夫同回天界,成了夫妻神仙,諸事不用發(fā)愁。 出土實物和傳說故事都有了,那么,史料有記載嗎?陳壽《三國志》卷十一《邴原傳》注:“嘗行而得遺錢,拾以系樹枝,此錢既不見取,而系錢者愈多。問其故,答者謂之神樹。”這種神樹在我國的西南、西北地區(qū)都曾出土,可見,至少在東漢時代以搖錢樹祈福十分流行。 可見,拜金主義源遠(yuǎn)流長,當(dāng)今市場經(jīng)濟(jì)條件下拜金主義重新泛濫。
【第10句】:【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節(jié)節(jié)甜】 釋義:比喻越來越好,越來越甜蜜。 例句:一想到未來,她總有那種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覺,步步高,節(jié)節(jié)甜,幸運之神是不會遺棄她的。
【第11句】:【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歇)頭腦:本指頭部,轉(zhuǎn)指頭緒。 指理不出事情的頭緒,猜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也作丈二長和尚——摸頭不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12句】:【事無三不成】(諺)指做事很難一蹴而就,總要多次實踐才能成功。
【第13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第14句】:【硬著頭皮】(慣)比喻迫不得已,勉強(qiáng)去做某事。
【第15句】:【七歲八歲討狗嫌】(諺)男孩子在七八歲時特別頑皮淘氣,連狗都討厭他。指男孩兒在七八歲時最難管教。 也作七歲八歲,雞狗都嫌。 七、八、九,厭死狗。 七歲八歲,沒人刮得。沒人刮得:沒有誰愿意理睬他。
【第16句】:【打魚的人經(jīng)得起狂風(fēng)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釋義:比喻不怕艱險,不畏強(qiáng)敵。 例句:我不止一次對你說過,打魚的人經(jīng)得起狂風(fēng)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為了消滅你們這些殺人強(qiáng)盜。奪取革命最后勝利,我們隨時都準(zhǔn)備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
【第17句】:【吃菜要吃心,聽話要聽音】(諺)吃菜要吃菜的鮮嫩內(nèi)瓤;聽人說話要聆聽話外之音,以便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 也作吃蔥吃芯兒,聽話聽音兒。 吃飯品滋味,聽話聽下音。
【第18句】:【土地老爺住深山——自在沒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無人理睬。
【第19句】:【馬屁拍在馬腿上】(慣)比喻討好別人卻不合人心意,反而討了沒趣。 也作“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
【第20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 釋義:保密,連自家人都不能知道。 例句:“你小聲些!這事兒可得保守秘密;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誰也不能給知道。”
【第21句】:【井底蝦蟆吞卻月】(慣)比喻心高妄想,無法辦到。
【第22句】:【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釋義:比喻捕捉的對象絕對跑不了,輕易就能捉到。“擒“又作“拿”。 例句:觀音保說:“到那時,不管他是金銀財寶,還是人命血案,我們就會是水甕里捉鱉,手到擒來。”
【第23句】:【懷里揣著兔子】(慣)形容心里害怕、慌亂。
【第24句】:【來得易,去得易】(諺)得來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財物不是通過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隨意揮霍浪費。 也作來得容易去得快。 來時容易去時快。
【第25句】:【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一俗語,指的是無事不來,來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動場所。 “三寶”,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yáng)教義的人。而“三寶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據(jù)明代學(xué)者歸有光的解釋,“三寶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佛”的活動場所,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點大雄寶殿,閑人不能隨便進(jìn)門游覽;“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jīng)書、經(jīng)典之所“藏經(jīng)樓”,也不能擅自進(jìn)去;“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寧靜禪房”,他人不得擅人。 正因為“三寶殿”是個清靜高潔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凈之地。沒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進(jìn)去的。所以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來。 現(xiàn)在,寺廟多在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山林之中,多數(shù)已成為旅游景點,“三寶殿”多已開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寶殿變得游人如織。
【第26句】:【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諺)相鄰的人家就像一桿秤一樣,對你家的情況判得很準(zhǔn);同街同巷的人家就像多面鏡一樣,對你家的事情看得很清。指任何事都瞞不過街坊鄰里。 也作“鄰居眼睛兩面鏡,街坊心頭一桿秤”。
【第27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賊船】(慣)黑店:壞人開的殺人劫貨的客店。比喻逃脫了一個災(zāi)難,又遇上了另一個災(zāi)難。
【第28句】:【白臉奸臣】“白臉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臉都是奸臣,是戲劇中臉譜的一種色彩,一般涂白色臉譜的人物多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但他對當(dāng)時歷史的發(fā)展——由分裂到統(tǒng)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約在曹操當(dāng)時,許劭就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是說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則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亂世,他就會成為馳騁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業(yè)。這本是對曹操的溢美之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斷章取義,將梟雄變成了奸雄。 這個變化大約開始于兩宋之交。逐漸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蠶食北宋天下,于是,人們開始向江南逃難。逃到江南后,面對日益強(qiáng)大的北方,人們心里開始害怕,現(xiàn)實生活中對其又無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藝術(shù)來丑化北方。而代表著北方的歷史人物曹操,一樣對南方虎視眈眈,逐漸曹操就變成了民間的假想敵。恰逢此時民間文藝開始興盛,勾欄瓦肆成為專業(yè)表演場合。于是,人們開始在舞臺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詐之徒的典范。 尤其隨著《三國演義》的問世,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徹底定型,“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背漢的奸臣。《三國演義》反過來影響了戲曲舞臺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來,隨著京劇的誕生,三國戲在舞臺上獨領(lǐng)風(fēng)騷,白臉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臉譜都涂白色。
【第29句】:【說漂亮話】(慣)指說得好聽,卻沒有行動。
【第30句】: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腳底。
【第31句】:【行行出狀元】(諺)行:行業(yè)。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指不論哪一個行業(yè),都有本行業(yè)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狀元,業(yè)業(yè)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32句】:【成人容易做人難】(諺)成人:指人發(fā)育成熟。做人:指做一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有作為的人卻很難。
【第33句】:【立得正,不怕影兒歪】(諺)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為正,作風(fēng)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惡意誹謗。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兒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第34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35句】:【毒蛇口中吐蓮花】 釋義:比喻陰險毒辣的壞人,偽裝善良。 例句:大家別看陳尚仁平日裝笑臉,做善事,正如俗話說的:“咬人狗,不露齒”,“毒蛇口中吐蓮花”。大家要擦亮擦亮眼睛啊!
【第36句】:【男兒膝下有黃金】見“大丈夫膝下有黃金”。
【第37句】:不吃酒,臉不紅;不做賊,心不驚.
【第38句】:【牙對牙,眼對眼】(慣)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39句】:【八字沒見一撇】(慣)比喻事情剛剛開了頭,還沒什么進(jìn)展。也作“八字還沒一撇”。
【第40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諺)舟:船。水能載著船航行,也能使船覆沒。比喻人民能擁戴君王,也能推翻君王的統(tǒng)治,民心的向背關(guān)乎國家安危。 也作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第41句】:【對胃口】(慣)比喻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42句】:【蛤蟆跳井——撲通】(歇)撲通:擬聲詞,形容蛤蟆跳入井小時發(fā)出的聲音,諧“不懂”。指不明白或不懂事。 也作青蛙跳井——撲咚。 蜞螞兒跳水——噗嗵。蜞螞兒:方言,青蛙。
【第43句】:【牛去一毛,倉去一粟】(慣)比喻損失很小,微乎其微。
【第44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45句】:【拉后腿】(慣)比喻利用某種親密的關(guān)系和感情,來牽制或反對別人的行動。多含貶義。 也作拉尾巴,扯后腿。 拖后腿。
【第46句】:【啞子漫嘗黃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歇)漫:徒然,白白地。 黃檗:即黃柏,落葉喬木,樹皮中醫(yī)入藥,味很苦。苦:本指味苦,轉(zhuǎn)指痛苦、苦楚。指心里有苦,難以對人開口。 也作啞子漫嘗黃柏味——難將苦口向人言。 啞子漫嘗黃連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第47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諺)四海:指全國或天下。指普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 也作四海皆兄弟。 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 四海內(nèi),皆兄弟。
【第48句】:【殺雞駭猴】(諺)當(dāng)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yán)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49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50句】:【不躓于山,而躓于垤】(諺)躓(zhi):被絆倒。垤:小土堆。 人不會被山絆倒,卻往往會被小土堆絆倒。指出錯失誤,總是由于人在小問題上不經(jīng)心。
【第51句】:【半截人土】“半截人土”比喻病老將衰的人活在世上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 “半截入土”源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東坡志林》,其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關(guān)于“半截人土”的寓言:桃符抬頭望著艾人說:“你這個小草芥,怎么能在我上面?”艾人就低頭諷刺桃符說:“你已經(jīng)有半截在土里了,還想爭做高人嗎?”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時用來怯邪、辟毒的東西,桃符釘在門旁的土里,艾人掛在門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它們的原意是比高低,可后來人們用“半截人士”比喻快死的人了。
【第52句】:【拉下臉來】(慣)指很生氣或不顧及情面。 也作“拉下臉皮”。
【第53句】:【綠帽子】稱人妻子有外遇,人們給他一個不雅的稱號,叫做“戴綠帽子”。“綠帽子”一詞源自古代服飾制度。 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健全,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qū)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biāo)識。漢代就以綠色巾為賤服。 后漢李封為延陵令時,對犯法的下屬官吏不加體罰,而罰戴綠頭巾。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biāo)志所從事的賤業(yè)。《元典章》規(guī)定:娼家男子戴綠頭巾,以表示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后因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八載:“吳人稱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綠頭巾”為什么又演變成“綠帽子”,原來,“綠帽子”就是“綠頭巾”(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第54句】:【燒紙錢】在民間,死了人要燒紙錢,上墳也要燒紙錢。那么,燒紙錢是從哪里來的呢? 相傳,漢朝時候,有個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讀寒窗十幾年終未能獲取功名,于是向蔡倫學(xué)習(xí)造紙。蔡倫死后,尤秀才繼承蔡倫的造紙業(yè),但技遜一籌,造出的紙質(zhì)量降低,賣不出去。為此,尤秀才茶飯不思,沒幾天,竟閉上眼睛死去了。右鄰右舍知道后,都過來幫助料理后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伙說:“家境不好,沒什么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給他做陪葬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從棺材中坐起來,嘴里還不停叫著:“快燒紙,快燒紙!”在場的人們都嚇壞了。尤秀才卻說:“我真的活過了,是燒的這些紙把我救了。這燒的紙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還了債,贖了罪,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這件事傳出去后,一位有錢的老員外對尤秀才說:“我用金錢陪葬,不比紙值錢得多嗎?”尤秀才說:“金銀只能在陽間使用,不能帶到陰曹地府,不信,打開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差。”員外聽了點頭稱是,并買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紙。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了。其實,這是尤秀才和妻子設(shè)下的一個計策,為了多賣一些紙,才上演了死而復(fù)生的戲。從此,給死人燒紙的風(fēng)俗便一直流傳下來。
【第55句】:【好樹結(jié)好桃,好地長好苗】 釋義:樹好結(jié)的桃也好,地好長的莊稼也好。 例句:常言道:“好樹結(jié)好桃,好地長好苗”。土地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根本。離開了土地,農(nóng)作物就失去了生長的前提。
【第56句】:【強(qiáng)迫不成買賣,強(qiáng)求不成夫妻】(諺)買賣要愿買愿賣,不能強(qiáng)迫;婚姻要兩相情愿,不能強(qiáng)求。指使用強(qiáng)迫手段,任何事情都難以辦成。 也作“強(qiáng)迫不成買賣,捆綁不成夫妻”。
【第57句】:【羊角蔥靠南墻——越發(fā)老辣】(歇)羊角蔥:蔥的一種,莖部粗大,葉子長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轉(zhuǎn)指人老練狠毒。含譏諷或責(zé)罵意。
【第58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59句】:【和尚打傘——無發(fā)無天】(歇)發(fā):頭發(fā),諧“法”。天:天空,轉(zhuǎn)指天理、常理。和尚不留發(fā),打起傘來又遮住了天。指目無法紀(jì),肆無忌憚地做壞事。常含責(zé)罵意。 也作“和尚撐傘——無發(fā)無天”。
【第60句】:【上當(dāng)】“當(dāng)鋪”是一種買賣,自愿交易,這種商業(yè)行為在我國早已有之。“上當(dāng)”現(xiàn)在的詞義是被捉弄,利益受損。它的來源始于明末清初,與一只花瓶有關(guān)。明末時期,北京城有許多當(dāng)鋪,當(dāng)鋪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當(dāng)”當(dāng)鋪有個姓張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見多識廣。不料,這位從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騙了。一天,忽然闖進(jìn)一位老者,聲稱有只寶瓶要押當(dāng)。張朝奉接過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過天晴”的寶瓶,堪稱無價之寶。如將鮮花置于瓶內(nèi),不澆水不施肥,可保鮮花艷麗長存。老者聲稱家遭大難,急等用錢,開口要價十萬兩銀子,后以八萬兩銀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驗寶,將一束鮮花插入瓶內(nèi),結(jié)果三天不到,這花就沒了生機(jī)。老朝奉急忙到“寶古齋”鑒定,結(jié)果是景德鎮(zhèn)成化年間出產(chǎn)的瓷瓶,連八十兩銀子也不值。老朝奉趕忙回店向東家匯報,二人商議,轉(zhuǎn)天向諸位同仁下帖,就說“同仁當(dāng)”由于錯認(rèn)“寶瓶”傾家蕩產(chǎn),不得已宣布當(dāng)鋪關(guān)門。第二天“同仁當(dāng)”在后院請了四桌賓客,老朝奉聲淚俱下講了自己被騙的經(jīng)過,末了轉(zhuǎn)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眾人看了憤憤不平。這消息很快傳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當(dāng)“寶瓶”的老者又來贖當(dāng)。老朝奉變戲法般拿出那只所謂的寶瓶“雨過天晴”,當(dāng)場清點銀兩,二人錢貨兩清。 原來,這個老者是個老奸巨猾的江湖騙子,專騙當(dāng)鋪銀子,沒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誘他再次上當(dāng)鋪來贖,如果拿不出押當(dāng)品,當(dāng)鋪還要賠償挨罰。那貪心不足的騙子果然“上當(dāng)”,這事又在北京風(fēng)傳開來,便有了“上當(dāng)”一詞。
【第61句】:【亮一手】見“露一手”。
【第62句】:【金漆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聞】(歇)指人外表華麗,內(nèi)心卑劣丑惡。
【第63句】:【一個鼓槌打不響】 釋義:只有鼓槌沒有鼓是打不響的。比喻一個人支配不開,指揮不靈。 例句:郭全海在農(nóng)會里,光一個鼓槌打不響,心里越著急,越好上火,他跟一個小組長干了一仗。
【第64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xiāng);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jié)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shù)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xiāng),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65句】:【露頭角】(慣)比喻顯示才華或能力。 也作“顯露頭角”。
【第66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實,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稱蒺藜狗子。料:本指飼料,轉(zhuǎn)指材料。指人不是好東西。常含責(zé)罵意。
【第67句】:【吃百家飯,穿眾手衣】(慣)指在衣食上依靠大家撫養(yǎng)照料。
【第68句】:【被窩里放屁——獨吞】(歇)譏諷人獨占財物或好處。 也作“蒙被子放屁——獨吞”。
【第69句】:【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見“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
【第70句】:【山高皇帝遠(yuǎn),各人顧眼前】 釋義:比喻各人顧自己,誰也管不了。 例句:爸爸,話說多了一包水,又不是賣打藥。管她地委的中央的,山高皇帝遠(yuǎn),各人顧眼前,砍!
【第71句】:【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諺)少吃點,有滋有味;過飽了,會傷腸胃。指飲食要有節(jié)制。
【第72句】:【當(dāng)面抹蜜,背后扎刀】(慣)比喻當(dāng)面給甜頭,背地里下毒手。
【第73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jié)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jī)不敢來。
【第74句】:【探花】“探花”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它為何叫探花?與“花”有關(guān)系嗎? “探花”這一稱呼,發(fā)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無關(guān),僅與科舉考試的活動有關(guān)。當(dāng)時,科舉得中的新進(jìn)士在喜慶之余,往往舉行盛大的宴游活動,因為科舉發(fā)榜時間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人們便稱杏花為“及第花”,把進(jìn)士們組織的宴游叫“杏園探花宴”。宴游時間確定之后,兩名最年輕的新科進(jìn)士便被挑選出來,擔(dān)當(dāng)“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負(fù)責(zé)采摘都城中的各種早春鮮花,并和其他進(jìn)士比賽,最先摘得牡丹、芍藥等名花的進(jìn)士勝出,如果“探花郎”不勝便要受罰。此時的“探花郎”只是戲稱。 到了宋代,隨著科舉制度的進(jìn)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成為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名單和名次。北宋年間的殿試規(guī)則是,進(jìn)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guī)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榜眼。之所以稱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狀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兩邊,像人體的兩只眼睛;參見皇帝時,狀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兩邊,也像兩只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jìn)士有所區(qū)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并開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詞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發(fā)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稱呼是進(jìn)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為殿試第三名進(jìn)士的專名。
【第75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諺)對孩子只知生養(yǎng)而不知管教,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指對后代除了生養(yǎng),還要教育。 也作“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
【第76句】:【扎魚不扎母子魚,打獵不打失群雁】(諺)母子魚:將近產(chǎn)子的魚。 失群雁:離群的孤雁。指捕魚打獵也應(yīng)有憐憫之心。
【第77句】:【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歇)油水:本指所含的脂肪質(zhì),轉(zhuǎn)喻可以利己的好處。比喻可賺的錢不多,或可拿出的財物不多。 也作老鼠尾巴熬湯——沒什么油水。 老鼠尾巴——沒有多大油水。
【第78句】:【驅(qū)羊入虎口】(慣)把羊往老虎嘴里趕。比喻讓人白白去送死。
【第79句】:【神怕敬,鬼怕送】(諺)舊指神怕對它敬奉,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災(zāi);鬼怕對它祝送,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比喻對邪惡的人,消極的態(tài)度便是敬而遠(yuǎn)之。
【第80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81句】:【看準(zhǔn)狍子再摟火】 釋義:摟火:開槍射擊。比喻看準(zhǔn)對象,摸清情況后再進(jìn)攻。 例句:二雪沖出門:“大駱駝,你看準(zhǔn)狍子再摟火!心邪歪胡放炮也不怕缺德?lián)p壽!”
【第82句】:【龍虎斗】(慣)比喻兩個強(qiáng)者或兩派勢力發(fā)生爭斗或爭論。
【第83句】:【上卦不靈下卦靈】 釋義:這次不行下次行。 例句:“闖蕩江湖總得冒點風(fēng)險,免不了有個三長兩短。上卦不靈下卦靈,只要實權(quán)在手。”
【第84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y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zāi)祭祀儀式。秦醫(yī):秦越人,古神醫(y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y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85句】:【家不和,被人欺】(諺)家庭成員之間要是不和睦,就會招來外人的欺辱。指家庭和睦,是自立自強(qiáng)、不受外辱的基礎(chǔ)。也泛指一個團(tuán)體、一個邦國,要不受外侮,內(nèi)部必須團(tuán)結(jié)。 也作家不和,外人欺。 家不和,防鄰欺。
【第86句】:【路不平,有人踩】 釋義:事情不公平,就會有人過問。 例句:“路不平,有人踩。他做的不對,別人就要說話。”
【第87句】:【見錢眼就鉆】(慣)比喻利用各科機(jī)會撈取錢財。
【第88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慣)一人:指皇上。萬人:指百姓。地位在皇上之下,萬民之上。舊指宰相。也形容人地位非常高,權(quán)勢非常大。 也作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一人之下,眾人之上。
【第89句】:【窗戶里走人——連門道都沒有】(歇)門道:門徑。指沒有做事的訣竅或解決問題的途徑。
【第90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91句】:【驚開六葉連肝肺,唬壞三魂七魄心】(慣)形容極其害怕、震驚。
【第92句】:【茄子不像茄子,苦瓜不像苦瓜】(慣)形容不倫不類,不像樣子。
【第93句】:【坐山觀虎斗】“坐山觀虎斗”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斗,伺機(jī)從中漁利。它源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口:‘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意思是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欲行刺老虎。館豎子見狀,制止了莊子的行動,并對莊子說:“兩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爭,兩虎相斗,結(jié)果是大虎傷,小虎亡。這時,你再去刺殺受傷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舉兩得。” 莊子聽了館豎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在一旁靜觀其變。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虎受傷,小虎當(dāng)場斃命。莊子把受傷的虎很輕松地刺殺了。
【第94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釋義:借指光聽別人說的話還很不夠,要親自去了解情況。 例句:“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許多事。”老雷頭又甕聲甕氣地說,“你應(yīng)該親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吃人家嚼過的饃是沒味道的。”
【第95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釋義:沒有哪方面的職責(zé),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 例句:童貞不滿地說:“你們當(dāng)廠長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邊。我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96句】:【費唇舌】(慣)指費了許多話去解釋、勸說或表白。 也作費口舌。 費唾沫。
【第97句】: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98句】:【讓禮一寸,得禮一尺】(諺)對別人有一寸的禮讓,就會得到別人十倍的回報。指待人處事,你能尊重人,人自然會尊重你,而且是更加尊重。
【第99句】:【趕集走親戚——順便】(歇)趕集:到集市上去買賣貨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上一篇:愛奇藝最火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