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2句】:【竹籃打水——一場空】(歇)竹籃用竹篾編制成,有許多小孔,盛不住水。指所作的努力到頭來都沒有結果,或所抱的希望都落了空。 也作竹筐打水——只落了空。 竹籃子打水——落場空。
【第3句】:【地憑文約官憑印】(諺)文約:契約。印:印章。指土地的所有權,憑的是契約;當官,憑的是官印。 也作“地憑文書官憑印”。
【第4句】:【馬虎】“馬虎”用來形容某些人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馬、虎和粗心大意這風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會聯系到一起,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語“馬虎”呢? 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歡畫虎,有一次,他剛畫成一只虎頭,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呀?”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狀,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墻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么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后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馬主人不干了,要他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后來二兒出門,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老虎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于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從此,“馬虎”這個詞獲得了新義,流傳至今了。
【第5句】:【窗戶紙——一點就透】(歇)指稍一指點就明白。
【第6句】:【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諺)是是非非的閑言碎語天天都有,只要不去聽它,自然就沒有了。指不聞不問,是對付是非的最好方法。 也作“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第7句】:【貓哭老鼠——假慈悲】(歇)指假仁假義,假裝同情受害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貓兒哭耗子——假慈悲”。
【第8句】:【債臺】人們形容借錢多數額大且無力償還為“債臺高筑”。借債為什么用臺來形容呢?這源自一段中國歷史史實。 戰國時候,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實亡。末代天子周赧王軟弱無能。雖然貴為天下之主,卻不能左右各國諸侯,毫無實權。秦國卻日益強盛,有覬覦天下之野心。周赧王十分恐慌,欲抗秦卻力不從心。恰在這時,接到楚孝烈王聯合各國一同出兵抗秦的倡議,便同意楚王的倡議,出兵抗秦。 但是,國庫早已空虛,軍費一時難以籌措,周赧王只好硬著頭皮向豪門富戶商借,并且立下借據,寫明戰后加利償還。然而,天子令下,響應起兵的只有楚國和燕國。拖了三個月,仍然不見別的諸侯派兵,只得偃旗息鼓,不了了之。這時候,借款給周王室的豪門富戶紛紛要赧王還債。 赧王拿不出錢來,不敢見他們,于是躲在一座僻靜的高臺上。這座臺,后來就被稱為“債臺”。
【第9句】:【五百年前是一家】(慣)五百年之前就是一家人。舊時同姓人之間套近乎的常語。 也作五百年前共一家。 五百年前一家人。
【第10句】:【死知府不如一個活老鼠】(諺)知府:舊時州府最高的行政長官。 知府一下了臺,無官無職,在人們眼里,連只活著的老鼠也不如。舊指官場重在權勢,權勢在人情在,權勢沒人情滅。
【第11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釋義:移:改變。山河容易改造,人的本性卻很難改變。比喻多年形成的思想、習慣、作風等不易改變。“易改”又作“好改”、“可改”。“本性”又作“秉性”、“稟性”、“狼性”。 例句:高大泉說:“山河易改,剝削階級的本性難移。惡毒兇狠,不知羞恥,只認金錢不識人,就是他們的本性。”
【第12句】:【足球】“足球”,在當今世界體育運功項目中觀眾最多、影響最大,足球球星的榮譽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國足球的水平卻讓國人失望。然而,足球原來起源于中國。 1958年7月,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雛形。當時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領先,高俅就是當時的“國腳”,在與高句麗的比賽中,一人連進三球,轉敗為勝,受到宋徽宗的稱贊,高俅因此“踢而優則仕”,可惜是個奸臣。 那么,現代足球何時誕生的呢?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現代足球傳人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隊。1910~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七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01913~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八次足球比賽的冠軍。看來,不是中國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為的思想觀念因素,思想問題不解決,足球水平不可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過,經過堅持不懈的奮斗,趕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13句】:【伏虎容易縱虎難】(諺)伏:降伏。指擒拿猛虎還算容易,放虎歸山卻大費周章。比喻對強硬的敵手,設計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縛虎容易放虎難。 擒虎易,縱虎難。 捉虎容易放虎難。
【第14句】:【朝廷不差餓兵】(諺)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餓著肚子的士兵。指派人辦事,首先要解決好他的吃飯與生活問題。 也作天子不差餓兵。 皇帝不差餓兵。
【第15句】:【耳聞是虛,眼見是實】(諺)靠耳朵聽來的是虛的,憑眼睛看到的才是實的。指聽來的信息不可靠,親眼看到才是真實可靠的。 也作耳聞是假,目見始真。 耳聞未可信,眼見方為真。
【第16句】:【散步】飯后散步是人們的一種習慣,有諺贊日:飯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這種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這個詞的產生與古人食藥風氣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壽,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風氣。所謂“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硫黃五種礦物質,這是主要成分,此外還包括萎根、防風、桔梗、海蛤、白術、人參等藥材搭配。服藥后,不能靜臥休息,必須行走,以刺激藥性發作。原因是藥物中某些成分含較大的毒性,會對人體構成傷害。服藥后,若能使藥性發作,身體發熱,就能減輕毒性對身體的傷害。 藥性的呈現,被稱為“散發”,散發說明藥已得力。如果藥性不顯,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服藥后行走,目的是藥性顯現,這叫做“行散”。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服用“五石散”,不僅不能延年益壽,反而對身體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風趨于衰落,而“行散”這種漫步的方式卻對身體有益,被人們保留下來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現在意義上的“散步”已與服藥行散脫了鉤,變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第17句】:【安逸出懶漢,逆境出人才】(諺)安逸的生活會養成人的惰性,使人不思上進,逆境卻能激勵人奮發成才。
【第18句】:【誰養孩子誰當娘,誰種土地誰收糧】(諺)指誰出力經營,成果理當歸誰所有。
【第19句】:【膝蓋上掛掌——離蹄差遠】(歇)掛掌:在馬、驢、騾子的蹄子下釘上蹄釘,使其耐磨。蹄:諧“題”。 指所說的離話題或目標相差很遠。
【第20句】:【春蠶到死絲方盡】 釋義:春蠶到死的時候絲才吐盡。“絲”與“思”諧音。比喻對愛情忠貞不渝。也比喻具有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這是李商隱《無題》中詩句。 例句:尹雅屏滿臉羞愧,尷尬地說:“你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啊。請原諒。我不該傷你的心。”
【第21句】:【響鼓不用重錘】 釋義:比喻聰明人不用說,稍加指點就能領會。“重錘”又作“生錘”、“重錘敲”。 例句:響鼓不用重錘,李三旺一下子明白了。他豁然開朗地說:“這么說,我今天有點莽撞?”
【第22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諺)心靈手巧的妻子常會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舊時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23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比喻這里行不通,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希望總是有的。 例句: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第24句】:【黑紗】中國人治喪,兒女后輩只穿孝不戴黑色,農村現在也如此。后來,西風東漸,才開始戴黑紗,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職人員。那么,戴黑紗從何說起呢?它源自歐洲。 在古代歐洲,如果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 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首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這樣,節儉易行的佩戴黑紗的喪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第25句】:【魚過千層網,網后還有魚】(諺)魚網再密,捕撈的次數再多,也還有漏網魚。比喻再嚴密、嚴謹的事情,也難免有疏忽之處。
【第26句】:【狗掀門簾全靠嘴】 釋義:比喻沒什么本事,只會說嘴。“門簾”又作“簾子”。“靠”又作“憑”。 例句:大寶說:“他是狗掀門簾全靠嘴,誰不知道他和錢萬利穿著一條褲子,一個窩窩撒尿。”
【第27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28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 釋義:形容非常勇敢。 例句:“如果這樣魁梧的小伙子,能碰上一個好樣的帶頭人,準能造就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英雄好漢……”
【第29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慣)形容諸事順遂。也形容人本領大,具有控制局勢的能力。
【第30句】:【碰杯】飲酒時碰杯的由來有兩說。一說來自古希臘。據傳說古希臘人認為:人們喝酒時,鼻子能聞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頭能嘗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們想出個好辦法,即在飲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讓這種清脆的響聲傳人耳中,以滿足“五官”之所需。 二說來自中國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慶或親朋好友間飲酒,還有會盟、生意場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飲酒。古人為防不測,約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誠信。這些場合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一種禮儀,形成了飲酒的禮俗。
【第31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32句】:【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慣)形容奄奄一息,即將斷氣。
【第33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們立刻想到皇宮,沒錯,紫禁城就是皇宮的舊城。 “紫禁城”這個名字跟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其中也蘊涵著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傳統義化內涵。古人認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宮的格式來建造。古人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體現了帝王的至尊、皇權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宮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級森嚴,平民百姓也就無法進入,故而成了他們的禁區,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這就是“紫禁城”的含義。
【第34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35句】:【寧拆七座廟,不破一樁婚】(諺)寧肯拆毀七座神廟,也不破壞一家婚事。指婚姻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也作寧拆十座廟,不破一門婚。 寧拆十座廟,不拆一對婚。 寧拆一座廟,不拆一家人。
【第36句】:【一個釘子一個眼】(慣)形容對事情非常認真。也形容盤算得很緊,沒有剩余。 也作一口釘子一個眼。 一個竹眼釘一條釘。
【第37句】:【除死無大災】(諺)指人如果橫下一條心,連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災禍。
【第38句】:劈柴看紋理,說話憑道理.
【第39句】:【三斤面粉調好七斤漿糊——稀里糊涂】(歇)本指糊狀物,轉以形容人糊涂,頭腦不清楚。
【第40句】:【一面墻擋八面風】(慣)形容人本領了得,一人能對付許多人。
【第41句】:【窮家難舍,熱土難離】 釋義:舍不得離開家鄉。 例句:洛文搖頭答道:“窮家難舍,熱土難離,我哪兒也不想去了。”
【第42句】:【嘴軟的小牛有奶吃】(諺)吃奶時不頂撞母牛乳部的小牛,奶就吃得飽。比喻說話謙和溫順的人辦事就順利,成功的幾率就高。
【第43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44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條,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擺布。
【第45句】:【騎驢扛布袋——白搭這份兒好心腸】(歇)騎在驢身上扛布袋,并不能減輕驢的負擔。指白懷一番好意。
【第46句】:【蛤蟆掛鈴鐺——鬧得歡】(歇)形容得意忘形。含譏諷意味。
【第47句】:【蝗蟲吃過界】(諺)蝗蟲:昆蟲,善飛善跳,農作物的害蟲。指蝗蟲結隊飛行,作踐莊稼,不分地域。 比喻貪官污吏肆意侵吞,損國害民。
【第48句】:【人人心里一桿秤】(諺)指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對客觀的認識與評價。
【第49句】:【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 釋義:話不能說過頭,要留有余地。 例句:人,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還有強中手。
【第50句】:【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胡亂牽扯,不相符合。 例句:我向你要兩百五十六塊錢,而你又扯出什么大事來,這不是狼腿扯到狗腿,驢唇不對馬嘴嗎?
【第51句】:【拿著螞蚱喂老虎】(慣)比喻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求。
【第52句】:【家無主,屋倒豎】(諺)家里要是沒有個當家理事的人,就會亂得連房屋也要顛倒過來。指家庭少不了主事的人。
【第53句】:【懷里揣著兔子】(慣)形容心里害怕、慌亂。
【第54句】:【君子成人之美】(諺)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別人的好事。
【第55句】:【山雨欲來風滿樓】 釋義:山雨到來之前,滿樓都是呼嘯的大風。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一派緊張情勢。這是許渾《咸陽城東樓》詩句。 例句: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好像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戰斗馬上就要打響了。
【第56句】:【貧賤夫妻百事哀】(諺)貧賤夫妻度日艱難,沒錢維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難以措辦。指居家度日,沒錢是不成的。
【第57句】:【糞不臭,挑起來臭】(諺)指糞便不動它不臭,要是挑動它,就臭不可聞。比喻見不得人的丑事,不張揚則已,一旦張揚開就難以收拾。
【第58句】:【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 在國內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蔽數畝”,長勢十分旺盛。槐樹上老鴰窩層層疊疊,無數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竟有18次之多,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 當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調雨順,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的河南人口為1【第89句】:1萬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40【第3句】: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洪洞縣志》記載:當時政府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親,從此全都成了復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 現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扎根在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中。
【第59句】:【窮漢妻,半張犁】(諺)窮漢的妻子,干起活來要頂半張牛拉的犁。 指舊時窮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勞力活,生活負擔十分大。
【第60句】:人橫有道理,馬橫有韁繩.
【第61句】:【戴高帽子】(慣)比喻對人說恭維、吹捧的話。 也作“頂高帽子”。
【第62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63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諺)指家庭內部發生丟人敗興的事,是家家都難免的。
【第64句】:【若問黑心人,吃素道中尋】(諺)吃素:信佛的人不吃葷,只吃素。 如果要找心腸狠毒的人,就在那吃素念佛的人群中找。指越是表面上念佛向善的人,往往越是心黑手狠。 也作若要欺心人,吃素隊里尋。 若要心兇人,念佛淘里尋。
【第65句】:【打鴨子上架】見“趕鴨子上架”。
【第66句】:【護犢子】(慣)犢子:小牛。指偏愛自己的孩子,不許外人欺負。
【第67句】:【花名冊】“花名冊”指人員名冊。它同“花名”無關,那么,為什么叫“花名冊”呢? 花名冊與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有關,戶籍是登記、管理人口的冊籍,它起源很早,大約春秋時期就有相應的戶籍制度了。“花名冊”一詞的由來有二說。 一說是由于舊時登錄戶口的冊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戶名叫做“花戶”。花,言其錯雜繁多。“花名冊”即由此而來。 二說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稱作“花名”。如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里“花名冊”就是妓女的名冊,也有戶籍的作用。 “花名冊”一詞是從古代而來的,現在有用“名單”、“名冊”等名詞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冊”照例通用,如各單位都有“職工花名冊”、“干部花名冊”,黨、團組織有“黨員花名冊”、“共青團員花名冊”。
【第68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69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70句】:【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諺)牌樓:舊時街市要沖豎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連高大的牌樓也能抬過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難也不怕。
【第71句】:【一日相思十二時】(慣)十二時:十二個時辰;舊時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指日夜都在思念。
【第72句】:【紡絲吊面——布里兒】(歇)吊面:用絲綢做衣裳的面。布里:用棉布做衣裳的里,諧“不理”。指不予理睬。
【第73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74句】:【搭起戲臺賣螃蟹——買賣不大,架子倒不小】(歇)譏諷人本事不大,派頭卻不小。 也作“賣螃蟹的搭戲臺——架子大”。
【第75句】:【請神容易送神難】(諺)把神請來不難,把神送走卻不容易。比喻請人容易,把人打發走卻很難。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難”。
【第76句】: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第77句】:【見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歇)影戲人子:皮影戲中用皮或紙剪成的人物,也叫影戲人兒。指明擺著的這么回事兒,就是不去說破它罷了。
【第78句】:【土地廟里長草——荒神】(歇)土地廟:供奉土地神的小廟。荒:荒蕪,諧“慌”。神:本指神靈,轉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亂。
【第79句】:【出于幽谷,遷于喬木】 釋義:幽谷:深暗的山谷。喬木:高大的樹木。(鳥兒)飛出幽深的山溝,遷徙到高大的樹上。比喻人向高處走。 例句: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
【第80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81句】:【高抬貴手】“高抬貴手”指求人開恩、求人饒恕時的懇求的話。看看它的由來,起初這只手并不高貴,是后人把這只手抬高了。 原來,舊時鄉下演戲,往往先由鄉紳們出錢,包下戲班子在祠堂、廟宇中演出,然后他們再向群眾賣票賺錢,群眾憑票進場看戲。戲場只開一扇門,由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把門收票。這些看門的雙腿跨在門檻上,雙手挺在門框上,以防無票的溜進去。 過去,農村的小孩個個都是小戲迷,很想看戲但又無錢買票。便誰想誰的辦法,有爬墻頭進去的,有鉆出水洞進去的。有的孩子便采取向把門的求情的辦法。一看把門的臉色高興,態度好一些,就央求說:“叔叔,請你把胳膊抬高一點!”于是孩子們便趁勢從看門人的胳肢窩下鉆進去看戲了。 后來,文人們便把“請抬高胳膊”雅化為“高抬貴手”,意思就是請人“開恩”,或行個方便。推而廣之,便適用于各種場合的求情了。
【第82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釋義:極言蘇州、杭州可與天堂相媲美。 例句:江南真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像我們這地獄世界。
【第83句】:【旺火沒濕柴】見“火大無濕柴”。
【第84句】:【吃秤砣,鐵了心】 釋義:比喻下了決心,毫不動搖。 例句:二朵大嬸將杜秋葵喊價一半,只跟安天寶要五百塊的孝心錢,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鐵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85句】:【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諺)三:多的約數。指井多淘上幾遍,就能吃上甜水;人多向幾位師傅學習,就能博取眾長,學到高超的技藝。
【第86句】:【魯班門前不敢弄斧】 釋義:魯班:又寫作“魯般”,古代巧匠。比喻不敢在高手面前逞能,賣弄本領。 例句:田月軒落落大方地說:“魯班門前不敢弄斧,善人面前焉敢焚香?我今天來,是誠心誠意想聽聽你老先生和團總的指點哩。”
【第87句】:【路在口邊】(諺)指出遠門不認識路,勤動嘴問人就會知道。也指勤動嘴向人請教,生活前景就不會迷茫。 也作路出嘴邊。 路在嘴巴上。
【第88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歇)指各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也作“黃牛過水——各顧各”。
【第89句】:【枕著烙餅挨餓】(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不去利用,卻受著窘迫。 也作“頭枕著烙餅挨餓”。
【第90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91句】:【男子十五,當家作主】(諺)指男孩子長到十五歲,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承擔家務的能力,并當起一家之主。
【第92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時此俗語已頗為流行,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曾寫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頻繁載錄這句俗語,民間百姓也把這句話當做了口頭禪,時常掛在嘴邊。 這句俗語折射了當時官場貪污腐敗的事實,而官員的俸祿可沒那么多啊。 清代官員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養廉、公費、津貼等項,總額相對較低,僅夠家庭支出。據今人統計,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祿才有180兩銀子,這個數目離十萬兩相差太多。 俸祿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貪官自貪。這些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飽私囊。清代咸豐年間,御史胡家玉曾給南昌縣縣令的收入做過統計:縣令可由土地稅、實物稅中抽取附加稅,這個數額是相當驚人的,要不了幾年就能湊個十萬兩。官員還可以接收屬下的賄賂,大行貪污,這筆款項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還給官員們發養廉銀。這筆錢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稅,它的數量高達官員俸祿的十多倍至數十倍。據說十九世紀時,一個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約為【第5句】:25萬兩白銀,這可是養廉銀的二十來倍。如此下去,三年十萬兩不成問題。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揭示了古代官員貪污腐化的事實。
【第93句】:【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諺)川:河流。瓜熟了,瓜蒂自然就掉落;水涌來,水流自然就成川。比喻時機到來、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辦成。 也作“瓜熟蒂自落,渠開水自流”。
【第94句】:【混賬】“混賬“是句訓人或罵人的話,是對無理、無恥一類言行的指責或訓斥。 說起這個詞的來歷,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國北方蒙古族,過著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動著的小村莊,經常搬遷。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們不得四處游蕩。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來暫時定居。白天,男人們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婦女兒童看守帳篷。 于是,一些年輕小伙子趁此機會,為了找姑娘們談情說愛,就混進姑娘家的帳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慣,便會嚴厲地訓斥道:“你又來混賬了”;“你這混賬東西又來了。”小伙子碰了釘子,自知沒趣,就急忙退出帳篷。愛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賬更隱蔽了,或許能夠收獲愛情。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混賬”變成了訓斥或罵人的詞了。
【第95句】:【瘦狗莫踢,病馬莫欺】 釋義:借指對弱者要同情。 例句:在胡玉音面前,秦書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亂看,半句話不多講。“瘦狗莫踢,病馬莫欺”.倒是胡玉音覺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時舀給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還特意下得重一點。
【第96句】:【眼睛里冒火】(慣)形容人極其憤怒的樣子。 也作“眼睛竄火苗子”。
【第97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98句】:【人犯王法身無主】(諺)王法:國家的大法。人要是觸犯了國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自身也就失去了自由。指人要想保持自主自由,必須畏法守法。
【第99句】:【吃大鍋飯】(慣)比喻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不管干得如何,報酬、待遇都一樣。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多讀幾遍受益終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