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給臉上貼金】見“往臉上貼金”。
【第2句】:【四面冒煙,八邊著火】(慣)形容事情緊急。
【第3句】:【有本不愁利】(諺)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錢,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謀取到利,本錢是基礎。
【第4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
【第5句】:【指望公雞下蛋】(慣)寄希望于不可能實現的事。比喻希望必定落空。
【第6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 釋義:下大雨的天氣,如果中午睛,預示雨停不了,還要繼續下。 例句:山路本來就不好走,雨后叉濕又滑,走起來更吃力。夏蓮說:“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趕在雨前到龍窩,得快一點走呀!”
【第7句】:【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諺)好馬奔跑起來不會停蹄,好牛拉起犁來不會歇步。比喻勤勞的人終生不會中止為社會作奉獻。
【第8句】:【八十歲的老頭學吹打——上氣不接下氣】(歇)吹打: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形容人氣力不支。
【第9句】:【貓口里挖鰍】(慣)鰍:泥鰍。從貓嘴里把它吃進的泥鰍掏出來。 比喻事情難度大,辦不到。 也作“貓嘴里挖鰍,虎頭上做窠”。
【第10句】:【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第11句】:【嫩竹子做扁擔——挑不了重擔】(歇)指缺乏鍛煉的年輕人,擔當不起重任。
【第12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 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13句】:【等米下鍋】(慣)形容窮得沒有糧食吃。也比喻缺乏急需的東西。
【第14句】:【生在蜜罐里】見“落在蜜缸里”。
【第15句】:【轅門】“轅門”是古代的軍營之門。如京劇《轅門斬子》,因楊宗保在兩軍陣前私自招親,其父楊六郎在轅門怒而斬子,后被眾將勸解而得救。 此詞源出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兩軍作戰是在馬拉著的戰車上進行的。當軍隊宿營或駐扎時,為防止敵人襲擾攻擊,兵士們就將戰車圍成圓形以為屏障。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適的位置留有出口,則以兩車相向成為門,因車轅相對,故名“轅門”。由于約定俗成,因襲相傳,由車戰轉為馬戰,雖戰車早被淘汰,凡遇安營扎寨,仍用“轅門”一詞,并推而廣之,把一些高級軍事衙署的正門也稱“轅門”了。
【第16句】:【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諺)田奴:耕田的男奴??楁荆嚎椊伒逆九V敢獙W耕田,就向田奴請教;要學織絹,就向織婢請教。泛指做事必須虛心向內行學習。 也作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耕問奴,織問婢。 耕問仆,織問婢。
【第17句】:【殺人不眨眼】(慣)形容非常殘暴、兇狠。
【第18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 釋義:比喻禍害如不根除,必留后患。 例句:常言說得好,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殺了他一家,恨不得把我們吞在腹內,方才快活,豈肯安心與陳四哥做夫妻?
【第19句】:【一將無謀.累死千軍】(諺)指行軍打仗,主將平庸無謀,就會使全軍戰士作無謂的犧牲。 也作一將無能,萬命俱亡。 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第20句】:【一路榮華到白頭】(慣)指一生官運亨通,富貴顯達。多用作祝福之語。
【第21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見“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22句】:【左說左有理,右說右有理】(慣)指人善于詭辯,怎么說都有理。
【第23句】:【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諺)夜草:夜里給牲口喂的草料。 外財:也叫橫財,不是通過正當渠道得來的錢財。馬沒有夜草就不會上膘,人不得外財就不能暴富。 指人的暴富,往往都是發了橫財的。 也作馬不吃野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發。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第24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慣)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25句】:【領袖】“領袖”現在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等的領導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邦I袖”的本義是衣領和袖口。衣領和袖口在衣飾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領”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見于《后漢書》,《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中就有“蒼頭衣綠耩,領袖正白”的描寫。 第一次將領袖用來形容人的是《晉書·魏舒傳》,其中寫道:“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币馑际钦f魏舒儀表堂堂,氣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領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稱世人之表率。后來,人們逐漸將同一類人中的突出者稱為“領袖”。現在,專用于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第26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給老鄭家——鄭何氏】(歇)舊時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為姓名。鄭何氏:稱嫁給鄭家的何姓女子,諧“正合適”。指正好符合實際情況或需求。
【第27句】:拳要打,字要寫。
【第28句】:【人去不中留】(諺)指人決意想離開時,不宜勉強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難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難留心。
【第29句】:【見上黃河也不死心】(慣)形容非常頑固,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改變。
【第30句】:【拔草去尋蛇】 釋義:比喻存心尋找差錯。 例句:思量拔草去尋蛇,這回卻沒蛇兒弄。平常家里沒風波,總有良平也無用。
【第31句】:【墻上掛竹簾——沒門兒】(歇)門:本指門戶.轉指門路、辦法。指事情根本辦不到或行不通。 也作“墻上掛簾——沒門”。
【第32句】:【山多高,水多高】 釋義:地下水和山一樣高。 例句:俗話說,“山多高,水多高”。洞頂的石縫里有泉水滴下來,不快不慢,約摸半分鐘就有一大滴,洞底下有個小盆口大的水灣,承接著上邊滴下來的水。
【第33句】:【和尚哭丈母——多攬這層閑】(歇)攬:兜攬,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結婚,沒有岳母。指多管閑事。
【第34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第35句】:【久經大海難為水】見“觀于海者難為水”。
【第36句】:【置于死地而后快】(慣)把人整死心里才痛快。形容人非常狠毒。 也作“置之死地而后快”。
【第37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諺)三九:冬至節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三伏:夏至節后的頭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指練習武功,貴在堅持,冷不避三九,熱不避三伏。 也作冷練三九,熱練三伏。 熱練三伏,冷練三九。
【第38句】:【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諺)飛禽:空中飛的鳥類。走獸:地上跑的獸類。寧可吃上一口飛禽肉,也不吃半斤走獸肉。指走獸的肉遠不如飛禽的肉鮮嫩有營養。 也作“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飛的鳥類。 地上:指地上跑的獸類。
【第39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諺)天冷時,人是先從腿上感覺到的,狗是先從嘴上感覺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腳的保暖。
【第40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41句】:【騎著驢騾思駿馬】(諺)騎上驢和騾子,可以代步,還想著騎駿馬可以更快更風光。指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
【第42句】:【拆爛污】(慣)拆:排泄(大小便)。 爛污:稀屎。比喻把事情弄得無法收拾。
【第43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慣)指以真情打動對方,并給對方講明道理。
【第44句】:【和尚跟著月亮走——借光】(歇)光:本指光亮,轉喻好處。指憑借某人或某事得到好處。 也作“和尚跟著月亮走——沾光”。
【第45句】:【奴要白飯,馬要青芻】(諺)白飯:白米飯。青芻:青草。奴仆要吃飯,馬匹要吃草料。指使用人和牲口要付出代價,不是白使喚的。
【第46句】:【花開在春天,讀書在少年】(諺)開花的最佳時節在春天,學習的最佳時段在少年。指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學習時段。
【第47句】:【蒼蠅不鉆沒縫的蛋】(諺)比喻若人一身正氣,邪惡小人便無從鉆空子。 也作蒼蠅不抱無縫的蛋。 蒼蠅無縫不下蛆。
【第48句】:【揀日不如撞日】(諺)撞日:碰巧遇上吉日。指與其挑個好日子辦事,不如現在就辦。
【第49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人們卻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這是老子的話,《老子》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例句: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第50句】:【剝蔥剝蒜別剝人】 釋義:剝蔥皮剝蒜皮,別剝人的皮。比喻不揭別人的短處。 例句:“剝蔥剝蒜別剝人,他陳鯱刺總是剝人!”聞魁氣憤地說。
【第51句】:【前車有轍,后車有道】(諺)指車前行要遵循轍道,不可亂行。比喻做事要遵從以前的規程,不得隨意。
【第52句】:【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慣)指老老實實地有什么說什么,不夸大也不隱瞞。
【第53句】:【伸出脖子挨殺】(慣)比喻坐等著任人宰割、欺辱。 也作“伸長脖子挨刀”。
【第54句】:【狐貍做夢也數雞】(諺)比喻邪惡之徒無時無刻不在謀劃著做壞事。
【第55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諧“惺惺”。形容聰明。也指聰明的人。
【第56句】:【龍斗虎傷,苦了小獐】見“斗虎爭狼,苦殺小獐”。
【第57句】:【把貓說成虎】 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 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58句】:【躲一棒棰,挨一榔頭】(慣)比喻躲過了一場打擊,又遭受另一場打擊。
【第59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諺)指長年走人的大道,因為被踐踏得多,越來越低陷,終有一天會變成河道。
【第60句】:【站在河邊上,要防水濕鞋】(諺)比喻經常和壞人打交道,要時時提防被腐蝕或被暗害。
【第61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見“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第62句】:【蒼蠅包網兒——好大面皮】(歇)網兒:網巾,用來攏住頭發的頭巾。面皮:本指臉面,轉指體面、情面。譏諷人自以為面子很大。
【第63句】:【百病從腳起】(諺)百?。焊鞣N疾病。指人的腳底有涌泉穴,直通心臟,故腳底受寒,容易引發多種疾病。
【第64句】:【好酒不怕巷子深】見“酒好不怕巷子深”。
【第65句】:【梁山兄弟,越打越親】 釋義:《水滸》中描寫的宋時農民起義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對頭,經過交戰才結為兄弟。比喻越打關系越親密。 例句:吳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膚瘙癢癥,可請我們這位“郎中”來給您治治,保證百醫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醫上門,義務出診。梁山兄弟,越打越親呀!
【第66句】:【采動荷花牽動藕】 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 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p>
【第67句】:【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 釋義:比喻有什么樣的條件才有什么樣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個八九不離十。多深的水,養多大的魚,她準是嫌咱這灣子水淺了。其實,咱無風港輪船都跑得開,再大的魚也養得了她。 ………
【第68句】:【草膘料力水精神】 釋義:吃草能使牲口長膘,吃料能使牲口增力,喝水能使牲口存精神。 例句:如果黑夜喂不好,牲口就要受傷,一夜要喂五六次,我有的工夫一次接一次,直喂到天亮才算。這吃草料飲水還有講究,常言說:“草膘料力水精神”。
【第69句】:【餓死不吃瞪眼食】(諺)瞪眼食:瞪著鄙視的眼睛給人吃的飯。寧肯餓死,也不吃別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寧可不要命,也不能舍棄人格。
【第70句】:【干姜有棗——越老越好】(歇)干、有:沒有實際意義,為增加音節的助詞。本指姜越老越辣,棗越老越甜;轉指人越老越有經驗,辦事越老到。
【第71句】:【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歇)盲杖:盲人用的拐杖。指一步一步地試探著走,或有步驟地去做某事。
【第72句】:【朝里無人莫做官】(諺)舊指朝廷里如果沒有后合作依靠,就不要去做官。
【第73句】:【寧挨杠子不挨針】(慣)杠子:較粗的棍子。寧肯挨棍打,也不肯被針扎。形容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第74句】:【大河漲水小河滿】(諺)指大河和小河利害相關連,大河水漲了,小河的水自然就滿。比喻局部和整體關系密切,大利益制約著小利益。 也作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 大河漲水,小河不干。 大河沒水,小河也得干。
【第75句】:【茶壺不強好嘴子】(慣)比喻雖然沒有本事,卻特別能說會道。
【第76句】:【練事不如省事】(諺)練事:辦事精明老練。即使辦事干練,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為好。舊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77句】:【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蜷曲。將要起飛的大鳥,總要先斂起翅膀;將要迅跑的走獸,總要先弓起腳。比喻人在即將采取大的行動之前,總有一段短暫的靜默期。
【第78句】:【踩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79句】:【販古董的——識貨】(歇)指有識別真假好壞的眼力。
【第80句】:【毒蛇口中吐蓮花】 釋義:陰險狠毒的人偽裝善良。 例句:“大家別看陳尚仁平日裝笑臉,做善事,正如俗話說的:……‘毒蛇口中吐蓮花’,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第81句】:【好漢不打上門客】(諺)英雄好漢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門來的人。指凡能上門,都應以客禮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應寬恕。
【第82句】:【一窩狐貍不嫌騷】 釋義:騷:同“臊”。狐貍有臊臭味,同一窩狐貍互不討厭臊臭。比喻壞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 例句:“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父子們好像不能共事,其實是一窩狐貍不嫌騷,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體諒著一點,還是可以合作的?!?/p>
【第83句】:【周身是刀沒一把利】(慣)比喻滿腦子的主意、點子,卻沒有一個能頂用。也比喻所學的知識多而雜,沒有一門是精通的。
【第84句】:【閨女】“閨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兒。其來源與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關。 未婚女兒的住處稱作“閨閣”。原來,古代住宅,在大門與堂室之間,還有一個小門,叫做“閨”,相當于后來的二門?!豆騻鳌沸陮憰x靈公派人刺殺趙盾的情況:“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勇士人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門:守大門);人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闚其戶,(盾)方食魚飧?!边@段描述準確地勾勒出了勇士經過的路線:大門——閨——堂。閨門以內即主人起居之處,因此,后來稱內宅為閨。枚乘《七發》日:“今夫貴人之子,必官居而閨處。”后來才引申為女子的住處。明代湯顯祖《牡丹亭·閨塾》:“……閨門內許多風雅?!薄端问贰ね慷擞哑迋鳌啡眨骸拔崧勜懪怀鲩|閣?!?古人沒有滿足于將女人的居室稱為閨閣、閨房,而進一步將不少有美女人的稱謂與閨掛上了鉤:稱女兒為閨女,稱富貴人家的女兒為閨秀,婦女品德高尚的叫閨范,京劇中演少女的演員叫“閨門旦”等。女兒出嫁叫“出閣”,不出閨閣的女子(未婚女子)當然就叫“閨女”。
【第85句】:【寧舍千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 釋義: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不該花的錢再少也不花。 例句:劉閣梅還怕王佑山老婆嫌“寒酸”。她認為“寧舍干金獻真佛,不拔一毛插豬身”,有錢使在刀刃上!所以臨出門,又給田貴發的包里塞了兩瓶老白干。
【第86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諺)指面對面的較量并不可怕,只要在明處就好招架;最怕的是陰一套陽一套,搞陰謀詭計,使人難以防范。
【第87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釋義:山區不同,流行的山歌也不同。比喻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不準到什么時候,交個好運,發筆洋財。”
【第88句】:【過耳之言,不可聽信】(諺)過耳之言:毫無根據的傳言。指不可聽信道聽途說的傳言。 也作“過耳之言,不足為憑”。
【第89句】:【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彼醋阅睦锬兀渴钦l把它們湊到一塊的呢? 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詩編《神童詩》,其被后世特別是明清時期普遍作為兒童啟蒙教材。詩中以五言絕句的形式,對少年兒童提出勤學苦讀、求取功名,將來報效國家的遠大目標。 根據明朝《萬姓統譜》記載:“汪洙,字德溫,鄞人,九歲善賦詩?!弊龉俸笤萏谡洌劣^文殿大學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詩六十多首,“用訓蒙學,為《汪神童詩》?!钡窃谒未?,真實的汪洙是明州(寧波)鄞縣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鄉村從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關汪洙神童事跡的記載大多是虛構的,而其撰寫的如此多的《神童詩》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 但后世畢竟有這樣一篇廣為流傳的《神童詩》,它的編者應該是宋元時人托汪洙這個偽神童,匯編眾多詩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傳誦,比如當時著名學者洪邁就在《容齋隨筆》中記載“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這四大喜事列入啟蒙教材《神童詩》,有助于提升兒童刻苦讀書,將來求取功名和富貴的積極性。
【第90句】:【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慣)指心事重重,卻默默無語。
【第91句】:【莫瞞天地莫瞞人,莫作瞞心與禍鄰】(諺)做人不要欺瞞天地,欺瞞眾人,更不要欺瞞自己的良心,以免招災惹禍。 也作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人禍不侵。 莫瞞天地莫瞞心,心不瞞時禍不侵。
【第92句】:【只認銀錢不認人】(慣)指人過于看重錢財,根本不講人情。
【第93句】:【不是省油的燈】(慣)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對付的人。
【第94句】:【披麻戴孝】舊俗子女為父母居喪,要服重孝,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繩等,叫披麻戴孝。它的由來,有個傳說。 從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兒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為了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后,不需要你們花什么錢,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看屋后的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林里的貓頭鷹是怎么過日子的,直到我閉上眼睛為止。 兄弟倆經老娘_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很細心地喂養自己的孩子,這些小家伙兒總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當小烏鴉長大后,媽媽飛不動了,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的嘴里。等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養她,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貓頭鷹卻不一樣,媽媽老了,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兄弟倆越看越內疚,漸漸地改變了對老母親的態度。可偏偏在這時候,老母親過世了,兄弟倆后悔莫及。為了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安葬那天,他們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衣服,模仿貓頭鷹的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從此以后,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漸漸地黑孝衣變成了白孝衣。
【第95句】:【到老方知妒婦賢】(諺)妒婦:嫉妒丈夫有外遇的婦女。指男子到年老時,沒有因貪色而傷身,這才體會到有個妒忌心強的妻子是有益的。
【第96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97句】:【明鏡高懸】“明鏡高懸”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那么,“明鏡”源自何處呢? 晉代學者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在秦都咸陽官內見到了數不清的奇珍異寶。其中一塊有特異功能的方鏡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臟;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膽張心動者輒殺之?!边@塊方鏡因存在秦皇宮,故稱之為“秦鏡”,又因其有察識人們內心世界的功能,凡遇有壞人壞心腸都可照見得一清二楚。所以,后來人們把善于斷獄,能看透壞人面目的清官喻為“秦鏡”。但是,人們又對秦代的暴政畏之如虎,不愿把這面寶鏡與其聯系在一起,慢慢地秦鏡便演變成“明鏡”。而那些封建官員們,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明又有察知壞人壞事的本領,便都在公堂上掛起了“明鏡高懸”的大匾,幾乎成為封建衙門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了。 在封建時代,“明鏡高懸”真要起到作用,就沒有那么多貪官贓官了。
【第98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 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 赤壁之戰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姻鞏固聯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 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99句】:【扣屎盆子】(慣)指無中生有地陷害人,損害其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