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2句】:【三日不彈,手生荊棘】(諺)三天不彈琴,手就像長了荊棘一樣生澀。指技藝要想精熟,必須常習常練。 也作三日不練不順手,兩天不念不順口。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演腰硬。
【第3句】:【腦門上長瘤子——額外負擔】(歇)額外:本指額頭外面,轉指超出規定的數量或范圍。指規定數額以外的負擔。
【第4句】:【拔出蘿卜帶出泥】 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 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5句】:【光打雷不下雨】見“干打雷不下雨”。
【第6句】:【月有陰睛圓缺,人有生死離別】 釋義:借指自然規律無法抗拒。 例句:關于死的信息,自他過了五十個生日后,這種陰影就不時襲上心來,他并不害怕,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死離別,這是自然規律,一代君王都可以長眠,何況山野之人?
【第7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諺)天:舊指天意,亦指機遇。謀劃事情,在于人的主觀努力,而事情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天意或機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與機遇各占一半。 也作謀事雖在人,成事還在天。 謀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第8句】:【大夫】我國北方稱醫生為“大夫”,南方則稱“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禍頻繁。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當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招”,賣茶人叫“茶博士”,當鋪老板叫“朝奉”,有錢人叫“員外”。這既反映了當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都可以用一個相應的官職名稱來稱呼。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在我國宋代。 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醫官也開始設置“大夫”官階。醫官中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醫效”等。后人因為“大夫”是醫官中最高的職位,所以把“大夫”作為醫生的尊稱。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第9句】:【豎的好吃,橫的難咽】(諺)吃東西,順著的好下喉,橫著的難下咽。 比喻順耳的話人愛聽,逆耳的話難以入耳。也比喻合情順理的話好接受,蠻不講理的話惹人厭。 也作“順著好吃,橫著難咽”。
【第10句】:【若要好,問三老】(諺)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辦得妥當,就得多請教幾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11句】:【又想吃,又怕燙嘴】(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怕付出代價。 也作“又想吃又怕燙”。
【第12句】:【珍珠瑪瑙都出在鱉身上】(諺)珍珠、瑪瑙:兩種寶物,貴族婦女常用作首飾。比喻不論花錢多少,都算在主人名下。
【第13句】:【家有萬石糧,不如生個好兒郎】(諺)家里財物積聚再多,也比不上生個有作為的后代。指積存錢財,不如注重子女才能的培養。
【第14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諺)輔:頰骨。車:牙床。頰骨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嘴唇,牙齒就沒了遮攔。比喻相互依存的兩方,一方滅亡,另一方必難幸存。 也作“唇亡齒必寒”。
【第15句】:【半天里抹糨子——糊云】(歇)糨子:漿糊。糊云:諧“胡云”。指信口胡說。
【第16句】:【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指為男女之間牽線搭橋的媒人。 它源自唐代李復占《續幽怪錄·訂婚店》。 《續幽怪錄·訂婚店》載: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年少沒有婚配。在赴長安途中旅居宋城,晚上,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拿著一本書正在月下翻看,韋固問老人看的什么書,老人回答是婚書,上面記載著男女婚配姻緣。韋固又問袋中裝得什么,老者說:“是用來系夫妻腳的紅繩,他們一生下來,我就暗中把他們的腳用紅繩相系。不論冤家對頭,貴賤貧富,天南地北,只要這小繩子一系,他們終究要成夫妻。”于是韋固又向老人問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老人告訴他是店北賣菜盲婦的女兒,與盲婦一樣丑,今年三歲。韋固很生氣,便派家奴去刺殺丑女。家奴刺傷了丑女的眉間后,與韋固一起逃走。十余年后,韋固任相州參軍,被刺史相中,把女兒許配給他。妻子容貌漂亮,只是眉間總貼一花鈿,才知道此女即為家奴所刺丑女,被刺史收養。此即“月下老人”的由來,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月下老人原來是司職姻緣之神,中國不少地方建有月老祠,以解人們對“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第17句】:【促織不吃癩蛤蟆肉——都是一鍬土上人】(歇)促織:蟋蟀。比喻都是地位低下或命運相同的人。
【第18句】:【開船不等客】(諺)船按時起航,只有乘客及時趕來乘船,船不會延時等待乘客。比喻人做事要看準時機,不能錯過。 也作“開船不等岸上人”。
【第19句】:枕頭不選對, 越睡人越累。
【第20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21句】:【不嗚則已,一鳴驚人】 釋義:比喻—舉成名。 例句:說來也是時來運轉,一次靈機一動,寫了篇《智劫生辰綱親歷記》,……此文被一家刊物作為壓卷之作刊發,引起轟動。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肖讓步入文壇,還被延聘為外地一家雜志的顧問。
【第22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23句】:【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歇)荊州:古代行政區名,漢、三國時約轄今湖北、湖南二省之境,州治在今襄樊市,是歷史上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后,劉備趁曹操兵敗,以“借”為名占據了荊州,東吳多次派人討還,劉備以各種借口拒絕歸還。指不講信用,一旦借走就不歸還。常含譏諷意味。
【第24句】:【參天的大樹,是一枝一杈長起來的】 釋義:參天:樹木高聳在天空中。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步成長起來的;人的才干也是慢慢鍛煉出來的。 例句:老會計笑著說:“參天的大樹,是一枝一權長起來的,工作本領是一點一滴練出來的。我打包票,你能干好。”
【第25句】:【客隨主便】(諺)指客人要聽從主人的安排,尊重主人的意愿。 也作客聽主便。 客聽主安排。
【第26句】:【有錢一時辦,無錢空自喊皇天】(諺)有錢辦事,立馬就成功;無錢辦事,再喊老天也無用。指辦事的成敗遲速,經濟基礎是關鍵。
【第27句】:【從小離娘,到大話長】(諺)指從小就離了娘親,長大以后就有說不完的苦楚。也泛指人經過的事多而且雜,不是一時說得完的。 也作從小沒娘,說來話長。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第28句】:【杜撰】沒有根據地胡編亂造,稱為“杜撰”。它的來源與姓杜的有關,哪個杜,說法不一,“杜默”、“杜牧”說較多。 杜默說。《野客叢話》明確指出:“杜默作詩多不合律,因此言律不合格者稱為杜撰。”杜默,宋代人,喜歡寫詩,但多不合韻律,許多都是他任意編造的。有一次朋友問他作詩方法的根據何在,他竟大言不慚地說:“杜撰。” 意即這些方法都是我杜默編造出來的。后人就把沒有任何根據的胡編亂造叫做“杜撰”了。 杜牧說。杜牧可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人稱“小杜”(杜甫在前,稱老杜),律詩和絕句成就最高,“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風華流美之致,氣勢豪宕而又情韻纏綿。(繆鉞語)”但杜牧用典甚多,不少用典與典故不合。《隱居詩話》評道:“杜牧好用故事,有時候為趁韻而不惜撰造不符合事實的故事。”遂稱“杜撰”。 倆“杜”相比較,源于杜默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老杜、小杜”都是作詩的高手。
【第29句】:【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諺)惺惺:聰明智慧的人。聰明的人總是喜歡聰明的人,英雄好漢總是愛交英雄好漢。指杰出的人物總是相互仰慕的。 也作惺惺惜惺惺,好漢愛好漢。 惺惺相惜,英雄相愛。
【第30句】:【頭上打一下,腳底板響】(慣)形容人機敏,對事情反應快。
【第31句】:【痢痢頭上拍蒼蠅——來一個著一個】(歇)著:打中。指來一個就勾搭或籠絡住一個。也指來者不拒,統統接納。
【第32句】:【不到黃河心不死】 釋義:心不死:不死心,不甘心。比喻達不到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無路可走的境地不死心,很固執。 例句:你這個血性漢子,自己認準的理兒,不到黃河心不死,不碰南墻不回頭。
【第33句】:【窮寇勿追】(諺)指對走投無路的殘兵敗將,不可窮追,以免其死命反撲。 也作窮寇莫追。 窮寇不可深追。 窮獸勿逐,窮寇勿追。窮獸勿逐:對于被趕得無路可走的猛獸,不可再窮追。
【第34句】:【牢門口的匾——后悔遲】(歇)舊時監獄門口的匾上常題“后悔遲”三字。指等到犯了罪或做錯了事才悔悟,已經來不及了。
【第35句】:【山高高不過太陽】(諺)再高的山,也比不過太陽高。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無論怎樣攀附,也總在地位高的人之下。
【第36句】:【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慣)二十四史:指舊時被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指事情太多太雜,理不出頭緒,不知該從哪里開始說。
【第37句】:【五更】中國有個習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餃子拜年。 那么,“五更”是怎么來的呢? 我國古代把夜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或梆子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在秋分時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曉時分,正所謂“雞鳴五更”。
【第38句】:【八十歲的老頭學吹打——上氣不接下氣】(歇)吹打: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形容人氣力不支。
【第39句】:【貧賤之交不可忘】 釋義:不可忘記貧窮時交下的朋友,說明不可忘本。 例句:“薄幸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40句】:【輕敵者必敗】(諺)指輕視對手,必定會招致失敗。
【第41句】:【尥蹶子】(慣)原指騾馬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調皮、搗亂。
【第42句】:【讓了甜桃,去尋酸李】 釋義:比喻把好的讓給別人,自己去找差的。 例句:“讓了甜桃,去尋酸李。奴將你這定盤星兒錯認了。”
【第43句】:【豬來窮家,狗來富家,貓來孝家】(諺)舊指豬來使家窮,狗來使家富,貓來使家死人辦喪事。一說豬常到窮人家,狗常到富人家,貓常到耗子多的人家。
【第44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釋義:聰明人也有糊涂的時候。 例句:錦囊大嬸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還被蒙在鼓里。
【第45句】:【一語道破天機】(慣)天機:迷信指神秘的天意,比喻重要的秘密。 指一句話揭穿了秘密。
【第46句】:【席夢思】一提起“席夢思”,大家會說,那不是非常舒服的軟床嗎?其實,席夢思原本不是床,他是一個人,是他發明了席夢思床。 一百多年前,美國有一位商人叫扎爾蒙·席夢思,他很有生意頭腦。 1870年,席夢思萌發了用鐵絲編結床繃子的念頭,經過屢次試驗,終于在19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用布口袋包起來的彈簧床墊子。它就是現今的“席夢思”的雛形。 又過了十多年,席夢思請被稱為“天才機械師”的約翰·加利設計了一臺生產彈簧墊子的機器。三年后機器研制成功,彈簧墊子被大批量生產,它走進了千家萬戶。一開始人們管它叫“睡得美”,后來貼上了正式標簽,用的是老板的姓——席夢思。
【第47句】:【割貓兒尾拌貓兒飯】(慣)比喻替當事人辦事,花費的是當事人的錢。 也作割貓尾巴拌貓兒食。 將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48句】:【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諺)寧可繞著走遠點,也不要圖近少走一步,擔當風險。指凡事不可只圖省事近便,必須以穩妥安全為要。 也作寧繞十步遠,不走一步險。 寧繞干步遠,不涉一步險。
【第49句】:【拜年】新春佳節,家人團聚,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拜年,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的節日傳統習慣。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此時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從此流傳至今。久而久之,增加了拜年的厚重含義。拜年可知尊長愛幼,此序不亂;拜年可使矛盾、“過節兒”一磕而消,提供和好的機會;拜年可使鄰里、親朋之間溝通信息,增強感情,和睦相處。拜年之意義諸多,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
【第50句】:【矮子群里撥不出將軍】(諺)指從平庸或素質低劣的群體中難以選出優秀的人才。
【第51句】:【掉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52句】:【打狗要看主人面】 釋義:借指處罰人要看有關人的情面。 例句:可它不是瘋狗是醉狗,況且又是田書記的狗,打狗要看主人面,誰敢下手。
【第53句】:【別來無恙】人們在久別重逢之后,常喜歡說“別來無恙”,意思是說“您的身體還好嗎?”那么,“恙”字的本義是什么呢? “恙”本指傳說中的一種蟲,《易經》說:“恙,嚙蟲也,善吃人心。”在古時候,人們過著茹毛飲血、草居露宿的生活。當時有一種藏在草叢中的名為“恙”的蟲子,這種蟲子往往寄生在人或鼠等身上,吸取體液,傳染一種病毒。初被踅時,人感到皮膚火燙奇癢,接著便呈現紅斑,長出水泡,并有發燒以至不能安眠的癥狀。那時候的人們無法消滅這種“恙”,只有聽任它的騷擾,使人們非常害怕和厭惡這種小蟲子。所以當時的人們每當見到久別的親友時,首先要問“無恙”?后來,人們把“恙”引申為疾病,再后來“無恙”便成了一句問候語了。
【第54句】:【獅子搏兔用全力】(諺)獅子在捕捉一只小小的兔子時,也要用上全身的力量。比喻對付弱勢敵人,也要當強敵來打。也比喻從事細微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也作“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第55句】:【千年的野豬——老虎的食】(歇)比喻終將成為強者的占有物。
【第56句】: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第57句】:【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 釋義:救人就要救徹底,使人完全脫離災難或危險。比喻幫助人要幫到底。 例句:“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你給俺搬進屋來吧!”
【第58句】:【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 釋義:狼頭像銅一樣硬,腳像鐵一樣堅,腰卻像麻稈兒一樣軟,容易斷。 例句:俗話說,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白臉狼脊背朝地重重地摔在土坎上,直挺挺躺在地上,死了過去。
【第59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60句】:【鵓鴿子旺邊飛】(諺)鵓(b。)鴿子:即家鴿。指家鴿最喜在人煙興旺的地方棲息。比喻人追求興旺發達、有錢有勢,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奔進。 也作雀兒只揀旺處飛。 老鴉野鵲揀旺處飛。
【第61句】:【捉住和尚要辮子】(慣)比喻強人所難,無理取鬧。
【第62句】:【不瞎不聾,做不得阿翁】 釋義:做事要睜只眼閉只眼,不可太認真。 例句:“……常言說得好:‘不瞎不聾,做不得阿翁。’這件事,皇兒你的度量和明智,真還不及皇貴妃喲!”
【第63句】:【拍胸脯】(慣)比喻為某人或某事擔保,下保證。也比喻反思自己做得如何。 也作拍胸口窩。 拍胸膛。 拍胸口。
【第64句】:【什么鑰匙開什么鎖】(諺)鑰匙不對眼子就開不了鎖。比喻具體問題必須用有針對性的具體辦法去解決,不可死搬硬套。
【第65句】:【趁臺階下驢】(慣)下驢:卸驢,指把拴在驢身上的套解開取下。 比喻趁機罷手不干。
【第66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67句】:【背后捅刀子】(慣)指暗地里害人。
【第68句】:【東扯葫蘆西扯瓢】 釋義:比喻說話沒有中心,東拉西扯。“東扯”又作“東拉”、“東搭”。 例句: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癲,想起去查賬了?
【第69句】:【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 釋義:比喻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例句:這里還有一種人叫“律師”,專門“編筐捏簍”,顛倒黑白,只要你有錢,他能把把死蛤蟆說成活的,活蛤蟆說成死的。一張傳票下來就得要幾塊錢酒錢。
【第70句】:【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來一盞茶】(諺)富貴人家來了客人,設酒宴招待;貧窮人家來了客人,用茶水相迎。指無論貧富貴賤,客人來了都應以禮招待,不可怠慢。
【第71句】:【蘇杭不到枉為人】(諺)蘇杭:蘇州和杭州。不到蘇州和杭州游覽一回,就算白活了一世。指蘇杭景物優美,甲于天下,不可不去游覽。
【第72句】:【日食三餐,夜眠一覺,無量壽佛】(諺)指一天吃好三頓飯,夜里睡好一宿覺,吃好睡好,不操閑心,這便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也作日食三餐,夜眠一宿,無量受福。 日圖三餐,夜圖一宿,白菜豆腐當知足。
【第73句】:【私下演了官場用】(諺)指在私下里演練熟了,到公眾場合使用起來就會運用自如。 也作“私場演,官場用”。
【第74句】:【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歇)比喻人賣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譏諷意味。 也作啄木鳥打跟頭——耍花麗屁股。 啄木鳥翻筋斗——耍花麗屁股。
【第75句】:【足寒傷心,民怨傷國】(諺)指腳受寒了,就會傷及心臟;同樣道理,人民對執政者的怨怒,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第76句】:【吃飽了撐的】(慣)諷刺人多管閑事、沒事找事或惹是生非。 也作“吃飽了撐得慌”。
【第77句】:【把煮熟的鴨子鬧飛了】 釋義:比喻把到手或即將到手的好處丟掉了。“鬧”又作“弄”。 例句:這一來倒不好了!別的都是小事,老爺那個天性,倘然這一翻臉,要眼睜睜兒地把只煮熟了的鴨子給鬧飛了,那么怎么好?
【第78句】:【花開能有幾日紅】 釋義:感嘆青春短暫。 例句:舒海力哈哈一笑,轉了話題道:“花開能有幾日紅?你的庫瑪丹多大了?”
【第79句】:【爛泥搖樁,越搖越深】(諺)在爛泥里搖動木樁,越搖動木樁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掙扎越陷得深,終至于不能自拔。
【第80句】:【人生一世,草長一秋】見“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81句】:【放下包袱】 釋義:比喻解除思想上的負擔和顧慮。 例句:所謂放下包袱,就是說,我們精神上的訐多負擔應該加以解除。
【第82句】:【百歲光陰如過客】 釋義:人的一生極其短暫。 例句:世界上,傾城傾國人須有,還怕甚,干兩黃金買不來?古人云,百歲光陰如過客,不開口笑是癡呆。
【第83句】:【報喜不報憂】(慣)只報告喜慶的消息,不報告壞消息。指隱瞞真實情況。
【第84句】:【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釋義:惹是生非,只因愛說閑話;煩惱纏身,都是由于硬要出頭露面。指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 例句:小蔡,你我要不是小姜子,咱們也不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85句】:【兩軍相遇勇者勝】(諺)兩軍交戰,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候,只有勇猛無畏者才能取得勝利。指常規戰斗憑智謀,狹路相逢靠勇猛。 也作兩強相遇,勇者為勝。 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86句】:【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見“得人錢財,與人消災”。
【第87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88句】:【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諺)八字衙門:舊時官署衙門的門墻呈八字形。舊時進衙門打官司全憑花錢,沒錢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贏官司。指過去的衙門是只認錢不認理的。 也作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進不來。 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
【第89句】:【慣子不孝】(諺)嬌慣的子女不會孝敬父母。指對下一代不能放任與縱容。
【第90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91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語.浮屠,也叫“浮圖”、“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稱為“浮屠”,佛教被稱為“浮屠道”。后來,稱“佛塔”也叫“浮屠”。現在大家說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其中以七級為最多,因此有“七級浮屠”的普遍說法。佛塔原來是用來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經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義,因此有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大家去挽救癡迷不化的眾生,讓他們得度。《西游記》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這句話道出了佛的終極目的,佛即救人。從大處說,普度眾生。
【第92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語比喻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語出宋代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沒有白璧無瑕的美玉。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和錯誤。 古人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沒有十足之赤的金子。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普遍規律。
【第93句】:【金銀不露臉】見“財不露白”。
【第94句】:【亮牌子】(慣)比喻明確告訴人自己是干什么的。
【第95句】:【紅軍】建軍初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并不叫“紅軍”,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義和九月的秋收起義,都不叫紅軍。毛澤東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頭兩句為證:“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只點明了軍隊的性質,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軍,沒有出現紅軍字樣。最早稱“紅軍”的是之后的廣州起義,起義領導機關發布《紅旗號外》,公開宣稱組織工農紅軍,“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工農紅軍總參謀徐光英。”此次起義失敗后,根據廣東省委指示,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明確指出:“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四軍:“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為紅軍。”從此,“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各地工農革命軍也相繼改稱為紅軍。
【第96句】:【獸惡其網,民惡其上】(諺)惡:憎惡。就像野獸憎惡捕捉它們的羅網一樣,老百姓總是憎惡欺壓他們的統治者。指要自由,反壓迫,是人的本性。
【第97句】:【上山打柴,過河脫鞋】(諺)上到山上就打柴,要過河水就脫鞋。比喻到什么環境,就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況,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
【第98句】:【大姐做鞋,二姐有樣】(諺)大姐做好鞋,二姐就有樣可學著去做。 指前人做出榜樣,后人跟著學。也指前人取得經驗教訓,可供后人借鑒。 也作“大姐做鞋,二姐照樣”。
【第99句】:【處處留心皆學問】 釋義:只要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有學問。 例句:這個史文遠,竟然會注意到別人在什么地方皺了下眉頭,并且找上門來追根尋底,這需要具備怎樣的一種心思啊!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句句精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