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七個頭,八個膽】(慣)形容人膽子非常大。
【第2句】:【結婚】“結婚”的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民俗說。早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固定的婚姻,每當黃昏,便自由結合擇偶而居,這種婚俗,至今還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現在還實行走婚。所以,漢民族把最早的“黃昏夫妻”稱之為“結昏”。隨著一夫一妻制的實行,語言學家便把曾經標志混亂婚姻的“結昏”改為“結婚”。“婚”字的衍變,是混亂婚姻向文明婚姻過渡的見證。 另一種說法是陰陽說。《禮記·昏義》孔穎達疏說:“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這就是說,把婚禮安排在昏時進行,是取其陰來陽往的意思。“陰來陽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白天即將過去,夜晚即將來臨,陰陽交替之時,即是黃昏。另一層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親迎新娘,新娘在臨近夜晚時來到夫家。這種自然的陰陽和人事的陰陽相結合,正好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古人看來,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禮這一重要禮儀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陰來陽往和天的陰來陽往相配合,這種婚禮就合乎天意,婚姻就會獲得美滿幸福,同時也會給通婚的兩個家族帶來福澤。所以婚禮必須在昏時舉行。 這是“結婚”一詞的原意,現在結婚儀式不據泥于黃昏,“吉時”在中午居多。
【第3句】:棋逢敵手難藏身。
【第4句】:【把貓說成虎】 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 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5句】:【趙錢孫李】“張王李趙遍地劉”是中國的五大姓氏,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們列在篇首,而讓“趙錢孫李”開篇呢? “趙”姓在《百家姓》中為什么居于第一位?關于這個問題,宋人王明清已經作出了考證。他認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問題,和編輯者及其所處時代有關。《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國吳越國的一個儒者之手,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是宋的附屬國,奉宋為正朔,而“趙”姓是宋朝的“國姓”,故將趙列為第一姓。“趙”姓之后的“錢孫李”及“周吳鄭王”排序也是類似的原因: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其正妃姓孫,李是南唐國姓,“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開國者錢镠寵妃們的姓氏。
【第6句】:【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 釋義:吃過騙子的虧,不再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 例句:那些妖怪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 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耙,各人走路!”
【第7句】: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第8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濟拮據,只能臨時應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9句】:【羨人吃飯,不如趕緊淘米】(諺)羨:羨慕,眼熱。指想望不如立刻動手實干。
【第10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11句】:【日頭打西出來】(慣)比喻絕不可能有的事情。也指事有反常。 也作日頭從西天出來。 日頭從西山出。 太陽從西邊出來。
【第12句】:【道路難行錢作馬,城池不克酒為兵】(諺)辦事遇阻,多使點錢就買通了;城池攻不下,用酒色收買腐蝕就攻下了。舊指用金錢行賄的手段,啥事都可辦成。
【第13句】:【好漢不打告饒人】(諺)告饒人:哀求饒恕的人。好男兒不打求饒的人。指人只要能認錯服軟,就應該加以寬恕。
【第14句】:【穿連襠褲】(慣)比喻串通、勾結,相互包庇。
【第15句】:【有一頓沒一頓】(慣)吃了上頓,下頓還沒有著落。形容生計艱難。 也作有一餐,沒一頓。 有一餐,沒一餐。
【第16句】:【耽誤一夜眠,十夜補不全】(諺)一夜睡不成覺,身體困損,接連幾夜也補不回來。指夜間睡眠很重要,必須保證足夠的夜眠時間。
【第17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諺)誣告別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無故誣陷別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擔相應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第18句】:【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諺)衣服要新的,朋友要舊的。指衣服總是新的好,友情總是舊的好。 也作衣不厭新,人不厭故。 衣是新的好,人是舊的好。 衣裳是新的好,人總是舊的好。
【第19句】:【咬人的狗兒不露齒】(諺)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齜牙咧嘴,也不汪汪亂叫。比喻實干的人并不聲張。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跡,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齜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第20句】:【杯水之恩,江河還報】(諺)指受別人的恩惠即使很小很小,也要給以重重的報答。
【第21句】:【大象口里拔生牙】 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 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22句】:一回經蛇咬,三年怕草繩。
【第23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慣)形容學識淵博,什么都知道。 也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第24句】:【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 釋義:比喻人不能總干活,也要適當休息。“跳三跳”又作“跳幾跳”、“蹦三蹦”。“歇一歇”又作“歇三歇”。 例句:趙新提醒大家,自從提出三熟制的問題以后,已經有人在散布流言飛語了,說什么“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反對冬季興修水利。
【第25句】:【粉刷的烏鴉——白不久】(歇)比喻偽裝難以持久。 也作“粉刷的烏鴉——白不長”。
【第26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和北方。現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面”古已有之。有了發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 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27句】:【提起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28句】:【吃了扁擔——橫了腸子】(歇)指橫下心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事。
【第29句】:【男大當婚,女大須嫁】(諺)婚:婚配,娶妻。嫁:出嫁。指到了婚嫁年齡,就必須男婚女嫁。 也作男大當娶,女大當聘。 女大當嫁,男大當婚。
【第30句】:【戲法無真,黃金無假】(諺)戲法是幻術游戲,不會是真的;黃金有固定品桕,不會是假的。指真與假是由本質決定的,不容混淆。
【第31句】:【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釋義:說明人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俗話講,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不是好漢,但我手下需要幾個得力的人。……”
【第32句】:【老房子著火——燒起來沒有救】(歇)比喻老年人感情沖動起來難以控制。
【第33句】:【臉皮薄】(慣)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臉皮嫩”。
【第34句】:【半夜明燈天曉月】(慣)半夜的明燈,油將耗盡;天邊的明月,拂曉時會隱去。形容事物存在時間短暫,消失很快。
【第35句】:【雞也飛了蛋也打了】(慣)雞飛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兩頭落了空。
【第36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源自《周禮》。 《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 后轉義成固執、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37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釋義:對有難的人,人人都有同情心。 例句:劉翁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你肯在我船上相幫,管教你飽暖過日。”
【第38句】:【清官騎瘦馬】(諺)清廉的官員連騎的馬也是瘦的。指清官一身清貧,難有享受。
【第39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中途而廢。
【第40句】:【臘月里的花子賽如馬】 釋義:花子:乞丐。窮人冬天因衣單怕冷要不停地動,像馬一樣,總干活。 例句:老套子說:“咳!冷死人了,拾把柴禾都伸不出手去!”老驢頭說:“臘月里的花子賽如馬嘛!”
【第41句】:【丑八怪】“丑八怪”這一俗語形容某人長相丑陋。說起丑陋,人們就聯想到豬八戒。其實這個詞原來并不是指相貌的,它源自“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相似的一批人,“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所指人物也不盡相同。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其中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來的八人為準,即汪土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八怪中尤以鄭燮、金農、汪士慎最為有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正統畫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被蔑稱為“丑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人情人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所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特別是鄭燮(鄭板橋),愛民如子,他有詩句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占聲。” 后來被人們喜愛的“揚州八怪”竟然演變出“丑八怪”一詞,簡直是對揚州八怪的褻讀。不過,人們把這種藝術上的怪異當做相貌了,與揚州八怪已無干系,約定俗成,就流傳開了。
【第42句】:【里程碑】“里程碑”本是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里數的標志,引申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階段性標志的大事件。 里程碑源于我國古代。早在漢代以前,我國就已用土堆標記里程。故當日寸的里程碑稱為堠,亦稱里堆。東漢時是路側一里置一堠,唐代又改為五里一堠,十里雙堠。宋代以后,各地逐漸興起以石塊做里程碑,再以后又興起用條石,故而里程碑名副其實。現在用混凝土預制塊,刻上公里數,國道附加路線編號,如“107”國道,做里程標記。
【第43句】:【斷橋】杭州西湖美名揚天下,到過西湖的人都要到“斷橋”一游,結果“斷橋不斷”。 關于斷橋的得名眾說紛紜:有人說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斷,故稱斷橋;有人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斷橋。還有人說是冬日雪霽,古石橋上陽面冰雪消融,陰面依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似斷非斷,故名“斷橋殘雪”。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古時候橋畔住著一對以釀酒為生的段姓夫婦,他們將西湖上的小木橋改造成為一座高高的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 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也不怕路滑橋斷了。鄉親父老為紀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后來,因“段”與“斷”同音,久而久之又被稱為“斷橋”。
【第44句】:【棉花里裹著針——軟里硬】(歇)本指軟里帶硬,轉喻表面和善而內心兇狠。 也作“棉花里面包圪針——柔中帶刺”。圪針:方言,指某些植物枝梗上的刺兒。
【第45句】:【貓兒扳甑子——給狗趕了膳】(歇)甑子:蒸米飯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膳:飯食。比喻自己得來的成果被人奪走。
【第46句】:【官不離印,貨不離身】(諺)當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賣貨的要管住自己的貨物。指人們借以謀生的東西,必須隨身攜帶,不可輕易離身。
【第47句】:【架橋撥火兒】(慣)比喻挑撥雙方的關系,引起事端。
【第48句】:【恨鐵不成鋼】(慣)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長進、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鐵不成鋼”。
【第49句】:【財大通神,勢大壓人】(諺)錢財多了,可以買通神仙;權勢大了,可以壓眾。舊指錢多勢大,權錢結合,天大的事也能辦成。
【第50句】:【張公帽兒李公戴】(慣)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也作“張冠李戴”。
【第51句】:【差人見錢,貓鼠同眠】(諺)差人:舊時在官衙當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錢財賄賂,就會和犯人通同一氣,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52句】:【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釋義:劉阿斗:三國蜀后主劉禪,小名阿斗。劉禪不思進取,庸祿無為,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未能振興蜀漢。比喻沒有出息,沒有作為的人。 例句:皮金狗還想推脫,皮二媽開口了:“狗伢,大伙這是瞧得起你,你別做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不許作怪了!”
【第53句】:【春三月,不圓夢】(諺)春三月:春天的總稱。圓夢:迷信根據夢境來推斷吉兇。指春天的夢虛幻多變,沒有準頭,無法推斷。
【第54句】:【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 釋義:男孩子七八歲就能干活,不再吃閑飯。 例句:當地人常說:“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劉志丹六歲上就由爺爺帶著,邊念書邊干活。
【第55句】:【吃柳條拉雞籠——肚子里編】(歇)編:本指編織、編制,轉指編造、捏造。指某事是有人編造或存心捏造出來的。
【第56句】:【靠山】“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人或集體。 這個詞出自詩仙李白之口。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寵信胡人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競要提升他為宰相。右相楊國忠知道后,便向皇上進諫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祿山。玄宗于是就不讓張洎擬定提升安祿山的詔書了。張洎和安祿山是好朋友,就把這事告訴了安祿山,從此,安祿山和楊國忠成了死對頭。后來處死楊國忠的罪狀之一就是逼反安祿山。 一次,張洎與在京任職的大詩人李白談起了與安祿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諱地說:“我看胡兒有謀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時會連累你的,你萬萬不可靠山(指安祿山)!還是靠近皇上吧!”張洎聽了好友李白的勸告,疏遠了安祿山。不久,安祿山果然起兵反唐,一度占領了長安,趕跑了皇帝,動搖了唐朝的根基,自此,唐朝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平定后,張洎深有感觸地說:“幸虧我沒有靠山啊!”“靠山”一詞,從此流傳下來。這個“靠山”來路不正,所以現在用起來多含貶義。
【第57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58句】:【久處令人賤】(諺)住在別人家時間久了,容易讓人家厭煩甚至瞧不起。指親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第59句】:【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釋義:君子不平白吃人食物。 例句:“你不說明,我也不吃。常言說得好:君子不吃無名之食。”
【第60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61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西晉學者杜預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62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釋義:拈(nian):揀起。形容人懶怕動。 例句:馮金保又說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
【第63句】:【不看僧面看佛面】(諺)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薩的情面。比喻不顧某人情面,也要顧及他的主人或長輩、親友的情面。 也作不看經面,也看佛面。經:佛教經文。 不看金剛,也看佛面。金剛:佛祖身旁的守護神。
【第64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65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語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測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國梗陽有人打官司,魏戊審理不了,把案子上報給獻子。官司一方拿女樂賄賂獻子(即性賄賂),獻子準備接受,魏戊派閻沒和女寬前去勸諫。三人一塊吃飯時,閻沒、女寬一語不發,三次嘆氣。獻子問其原因,二人答道:“飯菜剛上來時,我們擔心不夠,所以嘆氣;飯菜上到一半,責怪自己不該那么想,因此再次嘆氣;飯菜上齊后,想到我們這些小人的肚子猶知滿足,想必君子之心也應該是這樣的吧?”獻子聽出二人是在婉言勸諫,于是堅決回絕了賄賂。看起來三人誰也不是小人,盡管獻子準備受賄,知錯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的詞義,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詞叉而用之,由褒義轉為貶義。
【第66句】:【紅得發紫】某人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領導面前十分得寵,人們往往會說他“紅得發紫”。“紅得發紫”源于古代官服制度。 封建時代的等級尊卑十分嚴格,連服飾穿戴也有特別規定。如黃色是皇帝的專用服色,其他人一般不能穿用。各級官員服飾也不相同,不能亂穿。 官職品級不同,衣服顏色各異。這種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時沿用,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調整。就唐代而言,《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句,其中就有遭貶后的官職低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于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志,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故而,人們常以“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在上級面前得寵之人。
【第67句】:【在刀子刃上過日月】見“刀尖上過日子”。
【第68句】:【廟里豬頭——有主】(歇)指女子已經有了婆家。也指東西已經有了主人。
【第69句】:【貧無本,富無根】(諺)本:根。 窮也沒個窮根,富也沒個富根。指窮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窮人勤奮也可致富,富人驕惰也可變窮。
【第70句】:【金蘭】“金蘭”指結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經》。 《易經·系辭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金蘭”一詞從這兩句話當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堅,二人如果同心協力,其作用可斷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而達到目的。“蘭”喻香,即美好。 “臭”讀如“秀”,指氣味。兩人推心置腹的話語,如蘭花之香美,令人感動。后世便以“金蘭”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釋為其堅如金,其芳如蘭。《文選·秋胡詩》云:“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即謂金蘭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歡愉。后引申為結義,如“義結金蘭”,指結拜兄弟、姐妹。這樣的結拜兄弟,其情義堅如金,堪稱“鐵哥們”。
【第71句】:【有錢常記無錢日】(諺)指有錢時必須常常記取沒錢時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厲行節約,才能保持人在清貧中的種種美德。
【第72句】:【衣冠禽獸】“衣冠禽獸”現在常用來指責品德敗壞的官員和壞人。稱其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似禽獸。衣冠禽獸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傳說古代有一種惡鳥、惡獸,名叫“梟”、“獍”,這兩種禽獸出生后均先把生它的母親吃掉,據此就有了“衣冠梟獍”一語,喻指行為卑劣,品質極壞的人。因一禽一獸,后演變為“衣冠禽獸”。 另一種認為,“衣冠禽獸”一語源于古代官員的衣飾,原來并無貶義。在我國歷史和戲劇舞臺上,封建官吏服飾上都繡有飛禽走獸,明清兩代文官服上繡禽,武官服上繡獸,且看下表:品級:青樹林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仙鶴錦雞孔雀雪雁白鸝露鶿鴛鴦鵪鶉練雀武官: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馬從中不難看出,衣冠上的禽獸,越是珍奇,品級越高。后來這些象征、區別官職的“衣冠禽獸”們,只顧當官做老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到頭來卻成了人民切齒痛恨的代名詞。
【第73句】:【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慣)形容防守非常嚴密。
【第74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此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機會和平臺(條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來喻有才能者無施展的環境或機會。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韓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項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劉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奇才。此語源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這段話展開來講就是:東漢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荊州。劉備勢單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諸葛亮主動請纓,與魯肅一道往東吳去覲見孫權,以“激將計”來游說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說:“值天下大亂,公據江東。吾主聚眾于南,與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掃北,乘勢南下,大破荊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無用武之地,故遠遁于此。望公量力而為,若能合吳越之眾,戳力拒之,事宜早決。否則,按兵束甲,俯首稱臣,北面而事之。觀公外似臣服,內實躊躇,當斷不斷,禍將至矣。”
【第75句】:【有他不多,沒他不少】(慣)指某人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也作“有他不多,短他不少”。
【第76句】:【練事不如省事】(諺)練事:辦事精明老練。即使辦事干練,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為好。舊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77句】:草若無心不發芽,人若無心不發達。
【第78句】:【人有七貧八富】(諺)七貧八富:窮和富反復交叉出現。指人生一世,窮和富沒有定準,富起來又會窮下去,窮下去又會富起來。
【第79句】:【心眼子長到肋條骨上】(慣)形容人心術不正,心眼兒太壞。
【第80句】:【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什么地方,典出何處? 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又稱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根據佛教典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由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讀che、qu,熱帶海底軟體動物,介殼漂亮,可作裝飾品)、瑪瑙七種寶物鋪成,光彩照人,極其美麗。 這里的樹林、諸佛居住的講堂、精舍等,全由七寶組成,光輝燦爛,富麗堂皇;這里沒有行走不便的道路,到處暢通無阻;沒有坑洼陷阱,可以放心涉足;在這里想吃什么,珍饈佳肴轉眼就來,想穿什么衣服,也是應念而至;這里的人,個個相貌非凡,雖有身體之形,卻無血脈骨肉,人人相親相愛,相互敬如上賓。這里沒有任何疾病,想活多久就活多久,這里沒有絲毫的煩惱,更無矛盾沖突。不過,這個極樂世界是男性的凈土,看不到一個女人,因為女人得不到解脫,她們要想到達這里,必須轉為男身。怎樣轉為男身,只有艱苦修行才能實現變性。總之,在這里幸福之至,美妙之至,極樂世界,無可比擬。陶淵明寫的“世外桃源”那是比不了,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堂大概可有一比。 看來,人活著是不可能實現到達極樂世界這個夢想了,怨不得有人把死稱作“上西天”、“上天堂”,再也不受罪了。
【第81句】:【犬子】“犬子”是謙詞,對人稱自己的兒子。這一自謙,實際有督促希望孩子進取之意。而對別人的孩子則稱“虎子”。 對自家的孩子稱“犬子“,還與古時候的人對一些自然現象以及生老病死沒有科學、系統的認識有關。遇到一些奇特或無法解釋、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覺不自覺與神鬼掛上鉤。如一些有才華、絕頂聰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被請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則被認為是被小鬼捉到地獄去了。由于存在這種迷信思想,因承相襲,潛移默化,中國人形成了給小孩特別是男孩起賤名的習慣。如司馬相如小時候就曾被父親喚作“犬子”。他們認為名字叫得越不好聽,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養,曾幾何時,“狗剩”、“狗子”、“熊貨”、“賤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小名。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給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顧忌,講究清脆響亮、音韻優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龍,以前那種起賤名的現象越來越少,近乎絕跡了。
【第82句】:【凍死不烤燈前火,餓死不舔貓剩食】 釋義:寧愿饑寒而死,也不接受屈辱的施舍。 例句:辣椒嫂惱了,一股怒氣直沖腦門,嘴唇亂哆嗦。“凍死不烤燈前火,餓死不舔貓剩食”,這個從小剛強的女人,從來沒受過這樣的侮辱,也沒想到姐姐是這種人。
【第83句】:【墻上畫的餅——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際作用。
【第84句】:【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歇)龍王:傳說中掌管興風降雨、統領水族的神。指不認識自家人,或自己人之間發生誤會。
【第85句】:【貨郎擔子——兩頭貨】(歇)兩頭:本指這一頭和另一頭,轉指三天兩頭。貨:諧“禍”。指接連發生災禍。
【第86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87句】:【耗子見了貓】見“老鼠兒見了貓”。
【第88句】:【久住山林辨鳥音】見“家住山前識鳥音”。
【第89句】:【神仙一把抓】(慣)比喻本領高強,能解決所有的難題。
【第90句】:【不怕慢,就怕站】(諺)指做事慢一點不要緊,就怕中途停頓。
【第91句】: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畫獸難畫狗。
【第92句】:【鐵不磨要銹,水不流要臭】(諺)鐵要打磨,才不會生銹;水要流動,才不會發臭。比喻人要經常運動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第93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釋義:比喻進退兩難。 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第94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釋義:比喻有心去做的事情做不成功,無意做的,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又作“意”。“并”又作“發”。 例句:這真應了古人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看起來,愛情是個奇怪的數學函數。是幾何學里的拋物線,誰也難以捕捉它的規律,你說對嗎?
【第95句】:【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釋義:比喻事情說不清楚,有曖昧嫌疑。 例句:金蓮說道:“我聽得說,你住的觀音寺背后就是玄明觀。常言道: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
【第96句】:【寧少路邊錢,莫少路邊拳】(諺)離家出遠門,寧可身邊少帶盤費,也不可少了防身的武功。舊指出門在外,總得有護身拳術,以防吃虧受欺。
【第97句】:【壓軸戲】“壓軸戲”是京劇用語。現在“壓軸戲”用來比喻引入注目、有影響的或最后出現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為他們(外國記者)都沒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穩穩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換代’的壓軸戲了。”因此,許多人誤認為“壓軸戲”就是最后一出好戲,其實并非如此。 …時,戲園演白天戲,中午卜二點多開鑼,傍晚六點多打住,戲目有六七個甚至八九個。一般分為三段。前三出通常為新角兒或學生們演,中間兩三出比較好,后三出是觀眾期待的最受歡迎的戲。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軸子”——前軸子、中軸子、大軸子。這是清末民初北京幾家戲園子演戲的規程。所以說“軸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劇目,倒數第二出便成了“壓軸”。 為什么說最好的演員所演的劇目叫“壓軸”呢?這和北京老戲班的傳統有關。派戲人總是把唱工最好的戲,也就是這戲班的臺柱子演員的戲,排在倒數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戲,則是全武打行的武戲(本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加演出)。這類戲占用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所謂“一打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就雙方開打,打幾個回合勝負一定,戲就結束了)。多數聽戲行家、達官貴人之屬,看大軸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園。有這樣的一句話:“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那時沒有小汽車,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真正的好戲乃在倒數第二出的壓軸戲。
【第98句】:【十分惺惺使五分】(諺)惺惺:聰明機敏。指聰明不可使盡,否則禍及子孫。 也作十分惺惺使九分,留著一分與兒孫。 十分聰明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第99句】:【足幫足,手幫手】(慣)比喻親友之間互相幫助。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微信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