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嘴里念彌陀,心里賽毒蛇】(慣)彌陀:即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指人嘴上說的是慈悲的話,內(nèi)心卻非常狠毒。
【第2句】:【拍馬】“拍馬”又稱“拍馬屁”,現(xiàn)在用來比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然而,“拍馬”一詞,原來卻是一種古老的禮俗。“拍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區(qū)。據(jù)文史載,當時人們騎馬相遇,看到對方的好馬,總愛拍著馬屁股說“好馬,好馬”,稱贊一番。久之,拍馬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禮節(jié)風俗。后來有些人看到權(quán)貴駕到,不管馬的優(yōu)劣,總爭著上前,拍著馬的屁股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好!”此處拍馬是假,拍人是真(yipinjuzi.com)。 從此,也使“拍馬”一詞發(fā)生了質(zhì)變,變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了。
【第3句】:【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 釋義:男孩子七八歲就能干活,不再吃閑飯。 例句:當?shù)厝顺Uf:“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劉志丹六歲上就由爺爺帶著,邊念書邊干活。
【第4句】:【擺迷魂陣】(慣)比喻設下迷惑對方的計謀、圈套。
【第5句】:【錐子扎不出一聲來】(慣)形容人不愛說話,無論受到怎樣的刺激都不吭聲。
【第6句】:【貓兒眼,看時候變】 釋義:貓眼的瞳孔隨光線的強弱縮小或放大。比喻人察看情勢變化處事手段。 含貶義。 例句:申耀宗是個貓兒眼,看時候變。
【第7句】:【兒大不由爺】(諺)爺:父親。兒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張,不由父親作主。指兒女長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預。 也作兒大不由娘。 兒大母難專。專:專斷。 兒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8句】:【陰一句陽一句】(慣)形容說話陰陽怪氣。
【第9句】:【不見魚出水,不下釣魚竿】(諺)比喻辦事情不見端倪,沒有把握,就不貿(mào)然采取行動。
【第10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11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諺)指只要有青山在,自然就有樹木,有樹木就不愁沒有柴火。比喻只要保住基本力量,就不愁得不到發(fā)展。 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12句】:【一把屎一把尿】(慣)形容撫養(yǎng)孩子十分辛勞。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第13句】:【棺材出了,才討挽歌郎錢】(慣)挽歌郎:舊時在喪家送葬時,受雇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辦成了才去討要報酬。也比喻辦事錯過了時機。
【第14句】:【真心對真心,石頭變黃金】(諺)指只要彼此誠心合作,不虛不假,就能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
【第15句】:【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諺)指陰雨天,開始是牛毛細雨,這雨肯定下不大;雨后下著牛毛細雨,這是天不放晴的預兆。
【第16句】:【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 釋義:話不能說過頭,要留有余地。 例句:人,過頭飯吃得,過頭話說不得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還有強中手。
【第17句】:【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慣)前門擋住了猛虎,后門闖進了惡狼。比喻剛趕走一個壞人,另一個壞人又來了,災難接踵而至。 也作前門拒虎,后戶進狼。 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前門驅(qū)虎,后門進狼。
【第18句】:【為五斗米折腰】(慣)折腰:彎腰向人鞠躬。原指為了微薄的俸祿而侍奉上司,后也指為了些許小利而向人低頭。
【第19句】:【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 釋義:鱔魚:體形像蛇而無鱗,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開。 例句:爸爸曉得有理說不清,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20句】:【外公死兒——沒有舅了】(歇)舅:諧“救”。指不可挽救或無可救藥。
【第21句】:【貂惜皮毛象惜牙】(諺)貂皮和象牙都很珍貴,貂愛惜它的皮毛,大象愛惜它的牙齒。借指人愛惜的是自身的名利地位。
【第22句】:【隔年的黃歷不管用】(諺)黃歷:也作“皇歷”,歷書。歷書只標本年度的日、月,隔了年就沒用了。泛指過了時的東西就沒用場。 也作隔年的皇歷作不得數(shù)。 去年的皇歷看不得。 過年的皇歷沒用場。
【第23句】:【人民大會堂】你知道“人民大會堂”的名稱的來歷嗎?1959年初秋,人民大會堂落成時,尚未正式命名,人們稱它為萬人禮堂。一天,周恩來總理和茅以升等專家一起視察這座壯麗的大廈。周恩來對大家說:“咱們給萬人禮堂起個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紙上寫了“人民大會堂”幾個字,周恩來看后高興地說:“‘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起得好!”就這樣,“萬人禮堂”被定名為“人民大會堂”,真是名副其實。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了,凡涉及政府機關(guān)和為人民服務的部門,都習慣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鐵路、人民郵電、人民銀行等。但地名和建筑物很少有冠以人民二字的,只有兩處,一是人民大會堂,一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由此可見,“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是創(chuàng)意,絕非抄襲。
【第24句】:【開后門】(慣)比喻利用職權(quán)給人以不應有的方便和好處。
【第25句】:【滾水燙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長在淡水里。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zhuǎn)指倚仗惡勢力做壞事。比喻某種惡勢力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長久。
【第26句】:【跑了小鬼有閻王】(慣)比喻手下人跑掉了,當官的還在。
【第27句】:【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諺)拙夫:笨拙的丈夫??∶赖鸟R往往馱著個癡呆的漢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個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問題上,遺憾的是好女總嫁不上好男。 也作駿馬每馱村漢走,嬌妻常伴拙夫眠。村漢:粗俗鄙野的漢子。 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第28句】:【黃袍加身】“黃袍加身”成了通過政變當上皇帝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有名不正、不夠光彩的意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用以諷刺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當政的說法。 那么,“黃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趙匡胤自編自導的政變把戲。公元960年,后周接到邊境緊急戰(zhàn)報:北漢國主和遼國聯(lián)合出兵,進犯后周邊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應敵。趙匡胤立刻調(diào)兵遣將,和弟弟趙匡義、親信謀士趙普一同帶領大軍從汴京出發(fā)。大軍開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 在陳橋驛宿營時,一些將領聚集在一起議論說:“皇七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吧!” 這種意見很快傳遍全營,將士們一齊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 趙匡胤起床后,見外邊集聚著這么多將士,還沒來得及問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的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萬歲!”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審騎等人做內(nèi)應,沒費多大勁就控制了京城。將領們把大臣范質(zhì)、王溥等叫到趙匡胤的住處。趙匡胤一見他們的面,就裝出為難的樣子說:“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xiàn)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看怎么辦才好?”范質(zhì)等吞吞吐吐不知該怎么回答好。這時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范質(zhì)、王溥等嚇得趕快給趙匡胤下跪。 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這一事件史稱“陳橋兵變”。
【第29句】:【翻老底】見“揭老底”。
【第30句】:【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諺)龍和龍交往,鳳和鳳交往,老鼠交往的盡是會打洞的老鼠。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第31句】:【好貓不作聲】(諺)指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出聲。常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張揚、不輕浮。
【第32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俗語現(xiàn)在用來比喻辦事情一切準備就緒,只欠一個條件或只等一個命令。它源自《三國演義》。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間,正值冬季,按照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的常識,這個季節(jié)絕對不會有東風。但天有不測風云,裴松之注《三國志》說:“……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边@就告訴我們,赤壁之戰(zhàn),確實起了南風。 當時,曹操與孫劉聯(lián)盟一個在江北,一個在江南,兩軍對峙。曹軍不習水戰(zhàn),船在江中不穩(wěn),一則暈船嘔吐,二則站不穩(wěn)不利作戰(zhàn)。龐統(tǒng)獻計“將船用鐵釘連接,如履平地”,實則為孫劉火燒戰(zhàn)船做準備。曹操不知是計,大喜,采納。 周瑜與孔明不謀而合計劃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妥當,只是東風不來。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酌髑叭ヌ揭?,屏退左右,開出藥方,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敝荑た催^藥方,愁眉立展,病競?cè)_@才引出“諸葛亮借東風”這出好戲,創(chuàng)造了赤壁火燒戰(zhàn)船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第33句】:【肚子里裝著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撓心】(歇)百爪:二十五只耗子共一百個爪子。形容人心煩意亂,心神不定。
【第34句】:【能書不擇筆】(諺)書:書法。指書法高手不在乎毛筆的優(yōu)劣,憑的是他寫字的功力。
【第35句】:【指桑樹,罵槐樹】 釋義: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作“指冬瓜,說槐樹”。 “指冬瓜,罵葫蘆”、“指桑罵槐”。 例句:八月里哥兒死了,他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第36句】:運動在身,用意在心。
【第37句】:【仕無中人,不如歸田】見“官無中人,不如歸田”。
【第38句】:【逃出龍?zhí)叮秩牖⒀ā恳姟俺龅谬執(zhí)?,又入虎穴”?/p>
【第39句】:【穿小鞋】 釋義: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使人受到刁難、打擊報復,又無法說出口(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倆一齊心,處處找她的毛病,老給她小鞋穿,她就不敢再美了!”、
【第40句】:【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諺)橐(tu。)駝:駱駝。見識少的人容易大驚小怪,看到駱駝就以為是馬背腫高了。指把不常見的事物看作怪異的,只緣見識太少。 也作少所見,多所怪。 少見必多怪。
【第41句】:【張?zhí)鞄熤砻浴獰o法可使】(歇)法:本指法術(shù),轉(zhuǎn)指辦法。指毫無辦法。
【第42句】:【人拉著不走,鬼拉著飛跑】(慣)指責人不跟好人學,光跟著壞人干壞事。
【第43句】:【做秀】“做秀”是主觀故意將亮點顯擺給公眾,目的帶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臺地區(qū)流行的新詞,八十年代流人國內(nèi),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詞,時下可謂躥紅,甚至泛濫成災?!白鲂恪钡男隳贸鰜磉€可單獨使用,比如“秀一把”、“寶寶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說國外之源。“秀”一詞來自洋文的sh。w,是展覽表演的意思,指藝壇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動。后“做秀”一詞應用日益廣泛,并不單限于藝人。政治上有所謂政治秀,學術(shù)界里有學人做秀,他們看見攝影記者,擠著向前站,無時無地不抓麥克風,想秀一把。 再說國內(nèi)之源。中國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長?!靶恪痹谥形牡谋玖x雖非是展覽、表演之意,卻有引人注意之處?!靶恪笔汲觥墩撜Z》,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蹦纤沃祆涞慕忉屖牵骸肮戎忌彰纾氯A日秀,成谷日實。”朱熹的解釋雖是古文,卻明白無誤,“秀”就是花。《詩經(jīng)》有詩云:“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本褪切稳莺坦壬L的過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文案,也就是苦菜開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綻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傳花授粉。藝人做秀,無非是綻放才華,展現(xiàn)年華,正像花卉吐華。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態(tài),還是“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的好。
【第44句】:【摔跟頭】見“栽跟頭”。
【第45句】:【危難之中,見智見情】(諺)見智見情: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智慧與真情。指人的真品質(zhì),只有在非常時刻才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46句】:【狗咬呂洞賓——不認得真人】(歇)呂洞賓: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也叫呂祖。真人:道教稱修行得道的人。指不認得真正有身份的人,或真正好心的人。常含責罵意。
【第47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釋叉:形容趨炎附勢。 例句:“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T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i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第48句】:【鋸不成葫蘆改不成瓢】(慣)比喻東西太少,什么也做不成。
【第49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jié)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50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51句】:【朝士爭榮,宮人妒寵】(諺)朝士:朝里的群臣。宮人:宮里的嬪妃宮女。朝里官員們爭的是名位官爵,妃嬪宮女們爭的是皇帝的寵幸。指在權(quán)勢寵幸集中的環(huán)境里,爭奪與妒忌是必然的。
【第52句】:【人靠衣服馬靠鞍】(諺)人穿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就會顯得分外精神;馬備上一副講究的鞍韉,就會顯得特別駿美。指衣服對人體的形象美有極大的影響。 也作人的衣裳馬的鞍。 人是衣裝,馬是鞍裝。
【第53句】:【人窮當街賣藝,虎瘦攔路傷人】(諺)賣藝:舊時習武的人擺地攤使拳弄杖,討錢謀生。指人到窮時會不顧體面,在街頭賣藝,就像虎餓瘦時會冒險攔路傷人一樣。
【第54句】:【帶箭野豬猛于虎】(諺)指帶箭受傷的野豬,比老虎還要兇猛。比喻受到打擊或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人,會表現(xiàn)得非常兇狠頑強。
【第55句】:【頭枕著烙餅挨餓】見“枕著烙餅挨餓”。
【第56句】:【小罵大幫忙】(慣)指批評、反對不過是作姿態(tài),實際上是支持、擁護、幫大忙。
【第57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 釋義:比喻事情一說就明白了。 例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寶泰頭上,他一看活命難保,還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邊藏哩。
【第58句】:【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shù)語。 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shù)。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jīng)]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可見,“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箏是好,說干部作風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59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yè)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chǎn)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60句】:【二八月亂穿衣】 釋義:亂:不一致,隨便。二月和八月是天氣冷暖交替的季節(jié),也是服裝換季的時候,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例句:各人穿戴的,有新款,有舊式,形形色色,參差不一,真是俗話說的:二、八月亂穿衣。
【第61句】:【雞蛋碰不過石頭】 釋義:比喻弱者斗不過強者。 例句:劉冬生擺擺手,勸道:“大伯,使不得,使不得,雞蛋碰不過石頭,胳膊扭不過大腿,還是避開為上策?!?/p>
【第62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tài)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63句】:做事循天理,出言順人心。
【第64句】:【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慣)1形容看見美色而不能自持。2形容驚恐萬分。 也作“魂飛天外,魄散九州”。
【第65句】:【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諺)指說話要有分寸,不能夸大其詞。 也作“過頭飯難吃,過頭話難講”。
【第66句】:【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見“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第67句】:【旱苗正盼及時雨,行船偏遇打頭風】(慣)比喻困難之中急切盼望有人幫助,沒想到卻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第68句】:【費周折】(慣)指經(jīng)過許多曲折。
【第69句】:【村里夫妻,步步相隨】(諺)農(nóng)家夫妻,一同在家,一同下地,總是廝守在一起。指村里的夫妻沒有別離之苦,終生相伴。
【第70句】:【才脫虎坑逃得去,又遭機阱捉將來】(慣)機阱:設有機關(guān)的捕捉野獸的陷阱,比喻坑害人的圈套。指剛逃出險境,又中奸計被捉。
【第71句】:【丟飯碗】(慣)比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yè)。
【第72句】:【慷他人之慨】(慣)指拿別人的東西或錢財作人情或揮霍。
【第73句】:【窮算命,富燒香】(諺)算命:用迷信方法預測人的前途命運。舊指窮人喜歡算命,指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富人喜歡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長富不貧。
【第74句】:【壽比南山】“壽比南山”比喻人的壽命像南山一樣長久,用作對老年人的祝頌?!皦郾饶仙健痹闯觥对娊?jīng)·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詩經(jīng),民間詩歌居多,一般沒有作者姓名,又是屬于文學作品,至于是指哪座南山,無可考據(jù)。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指西安南邊的終南山;一說是指山東益都縣的云門山?!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上說是指終南山。然而,云門山的遺跡較多,因其在城南,故亦稱南山。 在山東云門山北崖上,鐫刻著一個巨大的“壽”字,字高【第7句】:5米,寬【第3句】:7米,氣勢磅礴,蒼秀崢嶸,遠遠望去,此字上刺青天,下屹大地,宛若巨匾,和云門山山體融為一體,雄渾奇?zhèn)ィ瑱M絕寰宇。據(jù)史料稱,此“壽”字出自明嘉靖年間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筆。 1981年,益都縣文物局首次拓下這個書法與雕刻技術(shù)雙絕的“壽”字。 拓字時,以60米白布代紙,15公斤雞蛋清調(diào)【第3句】:5公斤朱砂為墨,分段拓下了這個“壽”字。 在益都縣縣城里,自古有“壽比南山”的說法。人們提到老人長壽時,總是說“壽比云門山”。
【第75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76句】:【早看東南,晚看西北】(諺)早上看見東南方有紅霞,是下雨的征兆;傍晚看見西北方有紅云,是晴天的征兆。指早晚分別看東南、西北的云色,就可預知天氣的晴雨變化。
【第77句】:【扒灰】在民間都把貪戀兒媳婦姿色,而與兒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頭”的。“扒灰”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說法有二。 一說清代李元復《常談絲錄》卷八載:“俗以淫于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污媳之隱語。”“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則要玷污膝蓋,“膝”、“媳”音同,污膝隱為污媳,因而將公公與兒媳通奸稱為“扒灰”。 另一說為,據(jù)康家瓏先生的《中國語文趣話》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證說:“翁私其媳,俗稱扒灰。鮮知其義。按昔有神廟,香火特盛,錫箔鏹焚爐中,灰積日多,淘出其錫,市得厚利。廟鄰知之,扒取其灰,盜淘其錫以為常。 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边@段話最后說得明白,“扒灰”就是為“偷錫”,由于“錫”和“媳”同音,所以人們用“偷錫”做了偷奸兒媳的隱語了。
【第78句】:【地沒壞地,戲沒壞戲;地在人種,戲在人唱】(諺)指地無好壞,只要勤耕作,多施肥,自然就能多打糧;戲無好壞,只要勤排多練下功夫,自然就能表演好。
【第79句】:【瘦狗莫踢,病馬莫欺】 釋義:借指對弱者要同情。 例句:在胡玉音面前,秦書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亂看,半句話不多講。“瘦狗莫踢,病馬莫欺”.倒是胡玉音覺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時舀給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還特意下得重一點。
【第80句】:【拉下馬】(慣)比喻使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失去地位、名譽或權(quán)力。
【第81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釋義:蚍蜉:大螞蟻。撼:搖撼。嘲笑人不自量力。 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第82句】:【倒了核桃車子】(慣)裝滿核桃的車子倒了,一車核桃嘩嘩瀉地。形容人說話又急又快,滔滔不絕。
【第83句】:【上午三十一,下午腳無力】(諺)指人的年齡一過三十歲,生命的活力就在逐漸減退。
【第84句】:【嚴婆不打笑面】(諺)嚴厲的婆婆不會打笑臉相迎的媳婦。指以和善的態(tài)度待人,能化解怨恨。
【第85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諺)既是親親熱熱的一家人,就不會說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話。多指彼此關(guān)系親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說見外話。
【第86句】:【打背工】(慣)原指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背對著觀眾念白,后指中間人在交易中瞞著當事人從中謀利。 也作打背弓。 打背公。
【第87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 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guān)緊要,事情照樣進行。 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zhuǎn)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chǎn)品,他一個人擋不?。?/p>
【第88句】:【猴子撈月亮】“猴子撈月亮”是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形容愚者盲目相隨從而受苦受累,比喻竹籃打水一場空,白忙乎一陣子。它源自佛教。 據(jù)《摩訶僧祗律》卷七第十一載,過去世時,有五百獼猴,閑游于林中,發(fā)現(xiàn)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出現(xiàn)。這時獼猴頭領看見月影,便告訴諸位伙伴說:“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昏冥?!庇谑?,諸猴共同商議:“云何能出?”這時獼猴頭領說:“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zhuǎn)相連,乃可出之。”于是,諸獼猴便按照頭領的辦法,輾轉(zhuǎn)相捉,快到水面時,因為獼猴加在一起分量太重,樹弱枝折,所有獼猴皆墜入井水中……由此可見,“猴子撈月亮”乃佛教經(jīng)典譬喻,后來廣為流傳,成為民間寓言故事。
【第89句】:【男子漢】“男子漢”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其實,“男子漢”一詞的出現(xiàn),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漢原是漢水,與男子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呢? 漢水和男子是歷史的自然結(jié)合。因漢水而有地名漢中,因漢中而有漢王。秦朝末年劉邦入關(guān)滅秦,反被項羽封他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遂從一人、局部地區(qū)變成了國名。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兵強將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到這里才接近實質(zhì)的男子漢的起源,“漢兒”、“好漢”來自匈奴對漢兵的稱呼。 南北朝時期,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到唐朝武則天臨朝時,讓狄仁杰推薦“一好漢任使”,被薦者是荊州長史張柬之。蘇軾有詩論及此事:“人間一好漢,誰似張長史?!?宋代以后,出現(xiàn)了“男子漢”一詞?!端疂G傳》中,武松要打蔣門神,替施恩報仇,而施恩猶豫不決,武松焦躁道:“小管營,你可知著他打了!原來不是男子漢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這里提到的“男子漢”是指有作為、有勇氣干一番事業(yè)的人。 “男子漢”一詞,現(xiàn)在成為男人的代稱,有時有強調(diào)男性的健壯或剛強之意。
【第90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慣)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第91句】:【吃拳何似打拳時】(諺)出拳打人雖然痛快一時,遭人拳打卻是痛苦的。指出拳打人時要想到遭人拳打的苦痛,自己克制自己。
【第92句】:【狗眼看人低】(諺)指狗眼看人低矮,這才敢見人就狂吠。借指見識短淺的人總是自高自大,看不起人。 也作“狗眼看人三分低”。
【第93句】:【吃涼不管酸】(慣)比喻對事情不操心。也比喻不管閑事。
【第94句】:【挑得籃里便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
【第95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96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諺)先射倒敵將的馬,敵將自然被擒;先捉拿敵軍的領頭人物,敵軍自然不戰(zhàn)而潰。指對敵斗爭要擊中要害。 也作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王。 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 射入射馬,擒賊擒王。
【第97句】:【老皇歷】“老皇歷”比喻陳舊過時的規(guī)矩。那么,“皇歷”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個演變的過程。 我國自古重視歷法。西漢以前,我國使用六種古歷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和魯歷。傳說黃帝歷最為古老。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東·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歷開璇。”黃歷就是黃帝歷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稱歷書為黃歷。 另外,“黃歷”也叫“皇歷”。因“皇歷”的封面多用黃色紙張,故也被稱為“黃歷”。歷朝歷代都有歷法,不過都是以黃歷為基礎。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編制了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宣明歷》,并宣布今后歷書必須由皇帝親自審定,官方印刷。從此,歷書就被稱作“皇歷”了。 “皇歷”里面記載的歷法,一般是以年為限,第二年就應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歷”來查看今年的歷法,那一定是錯誤的。因此,過時的“老皇歷”是使用不得的。不能與時俱進,堅持舊觀念,拿老規(guī)矩辦事,往往容易出錯,就被人們譏笑為“老皇歷”。
【第98句】:【早晨栽下樹,到晚要乘涼】(慣)比喻急于得利。
【第99句】:【看得破,忍不過】 釋義:能把事情看透,但感情上忍受不住。 例句:“看得破,忍不過。九兄,你只細細地體會我這六個字去,便曉得我心里的苦楚了!”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溫暖舒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