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飯瓢子過河】釋義:比喻順?biāo)饕粓隹?。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飯瓢子過河!”陳工頭對外面罵了一句。
【第2句】:家有一老,猶如一寶,有了疑問,問之便曉。
【第3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4句】:【 喘氣的功夫都沒有】指忙碌,得不到休息。海外於梨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天磊看殷太太忙的連喘息的時間都 沒有,很是不忍,有時也到前面去幫他們義務(wù)招呼客人?!?/p>
【第5句】:喝生水,拿贓錢——早晚是病
【第6句】:【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釋義:什么忌諱都沒有。例句:一年四時八節(jié),這個年節(jié)頂大,正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歡樂的辰光。
【第7句】:五更天起床——漸漸明白
【第8句】:舅媽抱著她的小孩到我家來玩。我連忙拿一塊饃給小表弟,舅媽忙推,說他不餓。正說著,小表弟卻伸手接了過去,媽媽笑著說:“這才是娘作假兒,孩兒伸爪兒?!保ê幽稀て巾斏剑?/p>
【第9句】:【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諺)指老年人的話,是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后輩不聽取,必然會落得個悔恨無及。 也作不聽老人言,禍?zhǔn)略谘矍啊?不聽老人言,必定打破船。
【第10句】:一根木頭難燒火,一扇石磨難磨面。
【第11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慣)馬不卸鞍,人不卸甲,隨時準(zhǔn)備打仗。 形容軍旅生活的艱辛。 也作鞍不離馬,甲不離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12句】:小姑要嫁人了,直嫌爺爺給她置辦的嫁妝少。爺爺?shù)膽B(tài)度很堅決,說:“陪不盡的閨女,辦不盡的年。你甭挑剔了,就這了!”(江蘇·贛榆)
【第13句】:【山雞不敢配鳳凰】(諺)山雞:野雞。鳳凰:古代傳說中百鳥之王。 比喻在婚姻上,地位低下的人家不敢高攀名門望族。
【第14句】:【久旱遇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諺)甘雨:對農(nóng)作物有利的雨水。故知:老友。指在異鄉(xiāng)遇上了老友,如同旱久得甘雨。
【第15句】:我家的鬧鐘壞了,為了不耽誤上早自習(xí),我纏著爸爸連夜去修。爸爸說:“慌啥呢?有雞叫天明,沒雞叫也天明。明天不誤你上早自習(xí)就是?!保ê幽稀せ搓枺?/p>
【第16句】:【哪個貓兒不吃腥】釋義:比喻人有貪財、好色之欲。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谷怂徒鹱优c你,你豈有推了轉(zhuǎn)去的?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哪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17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諺)屠刀:殺人刀。只要能放下殺人刀,改惡從善,馬上就是佛一樣的善人。原為佛教勸人向善語,后指人只要能改惡,就大有作為。 也作“放下屠刀,立證菩提”。菩提:梵語,即佛道。
【第18句】:我家煮了紅薯,我吃著可香了。爸爸說:“餅二十,饃十八,三里紅薯二里瓜?!保ㄗⅲ褐赶阄讹h散得遠。)(河南·滑縣)
【第19句】:【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諺)南方人不會夢到產(chǎn)于北方的沒經(jīng)見過的駱駝,北方人不會夢到產(chǎn)于南方的沒經(jīng)見過的大象。指夢幻只會反射熟悉的物相。
【第20句】:【掛幌子】(慣)原指在店鋪門外懸掛所賣商品的標(biāo)志,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表上。
【第21句】:【什么鑰匙開什么鎖】(諺)鑰匙不對眼子就開不了鎖。比喻具體問題必須用有針對性的具體辦法去解決,不可死搬硬套。
【第22句】:【餓鬼搶齋——不辨香臭】(歇)齋:齋飯,僧尼所吃的素食。指分辨不清香臭、好壞。
【第23句】:【閑覺日偏長】(諺)指閑著無事,就會覺得時光過得太慢難打發(fā)。
【第24句】:早上起床后,我推開門一看:啊!好大一場雪呀!房屋、樹木都變成了白色的,路也被白雪覆蓋著,我好像進入到一個童話世界,可媽媽說:“干凈猛雨,邋遢雪?!保ê幽稀ば乱埃?/p>
【第25句】:【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見“人不壓眾,貌不驚人”。
【第26句】:【王八脖子縮回去/做縮頭烏龜】鱉頭能縮回甲殼。形容畏 縮,后退。成語:畏葸不前。香港電影:“坐了二十年牢,天 天想報仇,報仇的機會到了,又做了縮頭烏龜?!?/p>
【第27句】:黃河管不著長江——各顧各
【第28句】:【雞啄米】(慣)1形容連連點頭、叩頭或打瞌睡的樣子。2形容干活的速度非???。
【第29句】:吃米飯揀谷子——挑剔
【第30句】:弟弟把花瓶打碎了,姑媽追問這事,他卻不承認。姑媽說:“紙包不住火,油摻不得水,從小不能說假話。”(湖南·長沙)
【第31句】:媽媽叫我掃地,我卻被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吸引了,三下兩下掃完了地。媽媽看了說:“你呀,真是屋大不掃邊,船大不洗舷。干什么事情都馬馬虎虎的,這怎么行呢?”(重慶·合川)
【第32句】:蟲蛀的老槐樹——腹內(nèi)空空
【第33句】:【往傷口上撒鹽】(慣)比喻對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惡意傷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34句】:【夠不著房檐怨地矮】(慣)比喻做不成事情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觀條件不好。
【第35句】:黑板上的粉筆字——抹就掉
【第36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捌咔椤笔侨寮宜傅娜说钠叻N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xué)習(xí)。中醫(y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lián)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guān)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敝钡浆F(xiàn)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jīng)常被使用。
【第37句】:【一字入公門,千牛不能拔】(諺)公門:衙門。指訴訟狀一經(jīng)遞入衙門,一字也不能更改。告誡人們寫訴訟狀應(yīng)特別謹慎。
【第38句】:三九天穿裙子——又美麗又凍(動)人
【第39句】:【刀對刀,槍對槍】(慣)比喻針鋒相對。 也作“槍對槍,刀對刀”。
【第40句】:【水是故鄉(xiāng)甜,月是故鄉(xiāng)明】(諺)故鄉(xiāng)的水,喝起來最甜;故鄉(xiāng)的月,看起來最圓。指熱愛故鄉(xiāng)的人會覺得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比別處美好。
【第41句】:【狗吃屎】(慣)形容人身體向前摔倒、嘴啃地皮的樣子。多含譏諷義。
【第42句】:【口服千句,不如心應(yīng)一聲】(諺)口服:口頭上表示信服。指口服遠比不上心服。
【第43句】:【手捏兩把血】指工作性質(zhì)危險。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 女》:“和任何人,千萬不能公開來往,這是手捏兩把血的工 作。”
【第44句】:【馬桶】“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習(xí)慣稱其為“馬桶”。人用的東西為什么叫馬桶呢?它源自何處?在中國,最早的關(guān)于“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在木馬子之前,漢朝稱之為“虎子”。這個名字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guān)。相傳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一次,他射死臥虎后,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表示對猛獸的蔑視,意在表示蔑視強敵。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段骶╇s記》上就有關(guān)于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后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墒堑搅颂瞥驗榛首宓南热酥杏薪小袄罨ⅰ钡?,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后就俗稱“馬桶”了。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是木制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份,材料高級的多,甚至還有黃金制成的。到了現(xiàn)在,才發(fā)展成以陶瓷馬桶為主了。至于抽水馬桶,確實是外國人發(fā)明的,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抽水馬桶。
【第45句】:【病好打太醫(yī)】將恩人當(dāng)仇人。成語:恩將仇報。汪幸福 《浪跡臺灣島》:“狗婆子,過河丟拐杖,病好打太醫(yī)。過去, 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shè)法巴結(jié)我。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 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p>
【第46句】:逼著烏龜伸腦袋——越逼越不行
【第47句】:【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見“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
【第48句】:【老虎嘴里落下來的,叫狼吃了】(慣)比喻沒費力氣就得到個便宜。
【第49句】:【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釋義:紅蘿卜蘸辣椒面,顏色—樣,看不出來。比喻不能識別人或事物的好壞。例句:他心里罵鄒威這個壞小子太可恨!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這小子原來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第50句】:【凡藥三分毒】(諺)凡是藥物,總含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成分。指藥能治病,但同時也有副作用,服用時必須慎重。 也作“是藥三分毒”。
【第51句】:【大意失荊州】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國軍事、政治重鎮(zhèn)。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因設(shè)防不嚴而被孫權(quán)襲取。比喻疏忽大意會造成損失。例句:“四嶺山的地位可不同尋常,對我們來說,是生死攸關(guān)的大事,我{門可不能大意失荊州呀!”
【第52句】:【端公盆,說公理】公盆,公平諧音,指評公理。浩然《艷陽 天》:“不行,他忍了,我不能忍,這口氣卡在嗓子眼下不去 呀,我得找他臭麻子去,咱們到大街上,人多的地方,沖著老 天爺講良心話,端端公盆,文案公理!”
【第53句】:【割頭不過碗大個疤】見“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54句】:【泥牛入海——永無消息】(歇)本為佛教語,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卻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復(fù)還,沒有音信。也指東西沒有下落。 也作泥牛入?!粺o消息。 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泥牛入海——音訊全無。
【第55句】:方字比萬字——差一點;多一點
【第56句】:秀才房里——盡是書(輸)
【第57句】:【兩袖清風(fēng)】“兩袖清風(fēng)”比喻為官清正廉潔。此詞確實源自清官。明朝時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機會奉旨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帶上許多當(dāng)?shù)氐摹巴羶x”(即土特產(chǎn))去獻給皇帝和朝中權(quán)貴。當(dāng)時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謙,在外省當(dāng)巡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長)。有一次,于謙也奉命進京面見圣上,但他既不張羅禮物,也不采辦“土儀”,而是準(zhǔn)備空手前去。有人問他什么緣故,于謙作了一首詩回答:“絹帕蘑菇并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絹帕”、“蘑菇”、“線香”借指土特產(chǎn),“閶閻”借指老百姓。為了避免老百姓議論,黎民指斥,于謙做到了“為官不擾民”。后來,人們就把居官清正、一塵不染贊頌為“兩袖清風(fēng)”。
【第58句】:【綠帽子】稱人妻子有外遇,人們給他一個不雅的稱號,叫做“戴綠帽子”。“綠帽子”一詞源自古代服飾制度。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健全,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qū)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biāo)識。漢代就以綠色巾為賤服。后漢李封為延陵令時,對犯法的下屬官吏不加體罰,而罰戴綠頭巾。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biāo)志所從事的賤業(yè)?!对湔隆芬?guī)定:娼家男子戴綠頭巾,以表示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后因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八載:“吳人稱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綠頭巾”為什么又演變成“綠帽子”,原來,“綠帽子”就是“綠頭巾”(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第59句】:【只有癡心的父母,難得孝敬的兒郎】(諺)指父母為撫養(yǎng)兒女盡心盡力,子女對父母能盡孝心的卻十分難得。
【第60句】:扳手指算賬——有數(shù)
【第61句】:【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原指下棋。比喻當(dāng)事人有切身利益,容易執(zhí)著一端:旁觀者置身事外,能比較全面、清醒地觀察問題,判斷是非。例句:“從來‘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姐姐細想;這寶硯雕弓豈不是天生地設(shè)的兩樁紅定?”
【第62句】:【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諺)奸宄(guv):犯法作惡的人。指執(zhí)法嚴明,犯法作惡的現(xiàn)象自然就少;政令威嚴,偷盜搶劫的事情就不易發(fā)生。指要使社會穩(wěn)定,必須嚴法清政。
【第63句】:【拔釘子】(慣)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極大的禍患。
【第64句】:【 人有臉,樹有皮】人有羞恥心。反義說:人怕沒臉,樹怕 沒皮。類似的:人怕不要臉,驢怕臥磨道。《詩經(jīng)》:相鼠有 皮。海外張愛玲《連環(huán)套》:“人人有臉,樹樹有皮,我不是你 買的,我就由著你欺負么?”
【第65句】:【瓜桃梨棗,見面就擾】釋義:人們見到瓜、桃、梨、棗等水果吃幾個或挑挑揀揀是難免的。例句:哎喲!瓜桃梨棗,見面就擾!賣東西哪有不興人家挑揀的?不讓挑揀!你干脆留著自家吃。
【第66句】:【單方一味,氣煞名醫(yī)】(諺)單方:民間流傳的土藥方。指民間土方往往對一些疑難雜癥有奇特的療效,使名醫(yī)自愧不如。 也作單方氣死名醫(yī)。 單方治大病,草先生氣死名醫(yī)。
【第67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見“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
【第68句】:太陽底下點蠟燭——浪費
【第69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聰明人做一件糊涂事,一時失算。 老舍《駱駝祥子》:“六十九歲的人了,反倒聰明一世,糊涂一 時,教一群王八蛋給吃了!老頭子越想越氣?!?/p>
【第70句】:【閑打牙兒】(慣)指閑聊天。也指費口舌,無意義地爭辯。 也作閑磕牙。 閑嗑牙。
【第71句】:媽媽每次炒苦瓜都放很多油,并說:“苦瓜沒油苦啾啾,茄子有油滑溜溜。”(江西·信豐)
【第72句】:一縷棉絲難織布,一粒大米難做飯。
【第73句】:【打死閻王,嚇煞小鬼】(諺)閻王:迷信傳說中陰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閻王,自然就鎮(zhèn)住了小鬼。比喻鎮(zhèn)壓住頭領(lǐng),依附的人便不敢輕舉妄動。
【第74句】:【 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仍舊是原有的情 況。雜文圖書:“因此,當(dāng)‘第三者’取得了‘第二者’的身份 后,盡管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原先那 動人心魄的情感卻蕩然無存了?!?/p>
【第75句】:拿了秤桿忘秤砣——不知輕重
【第76句】:【拉閑篇兒】見“磕閑牙”。
【第77句】:大江大河里都闖過——小河溝里翻了船
【第78句】:【大佛殿里的羅漢——一肚子泥】(歇)羅漢:這里指羅漢的塑像。譏諷人儀表堂堂,實際上沒才學(xué)、沒本事。
【第79句】:【凡事只因忙里錯】(諺)凡事出差錯,總是由于忙亂造成的。指做事務(wù)必從容持重,越忙越要謹慎細心。
【第80句】:【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wǎng)之魚】(慣)喪家之犬:無家可歸的狗。形容驚慌失措、狼狽逃跑的樣子。 也作急急如漏網(wǎng)魚,忙忙似喪家狗。 急急如喪家之狗,忙忙似漏網(wǎng)之魚。
【第81句】:【八個麻雀抬轎,擔(dān)當(dāng)不起】釋義:比喻沒有資格或沒有力量承擔(dān)。例句:凡人遇患小疾,豈敢驚動妙手神醫(yī)?八個麻雀抬轎,擔(dān)當(dāng)不起!算了,我知道你是在警告我哩。
【第82句】:【搞鬼把戲】(慣)指暗中使用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83句】:電燈照墻角——名(明)角
【第84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85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第86句】:夢中游蘇杭——好景不長
【第87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dāng)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88句】:【把好心眼掛在鼻子上——專為別人看】(歇)指假裝出一副好心腸,在人前顯示。
【第89句】:大蒜老了——扯破衣裳分家
【第90句】:【把心放在肚子里】(慣)指心里踏實,沒有牽掛和憂慮。 也作“把心擱在肚里”。
【第91句】:【有牛使牛,沒牛使?fàn)佟恳源握叽妗?,也說:驢。電視 ?。骸鞍骋彩菦]有辦法,她爹病了,只好沒牛使?fàn)?,讓孩子?幫著抬水?!?/p>
【第92句】:【拿別人當(dāng)梯子往上爬】(慣)踩著別人往上爬。比喻利用或損害他人,以達到自己升官發(fā)財?shù)哪康摹?/p>
【第93句】:【世博會】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了世博會,創(chuàng)下了世博會參展國家最多、參觀人數(shù)最多等多項第一,七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國第一次舉辦世博會,中國人民百年來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證明了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那么,世博會是怎么起源的呢?世博會的起源,有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也有一個明顯的標(biāo)志,即正式舉辦的開端。世博會的功能在于交流。在古代農(nóng)耕社會,人們往住在慶賀豐收、宗教儀式、歡度喜慶的節(jié)日里開展交易活動。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定期的、有固定場所的、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mào)易及展示的集會,這就是世博會的最早形式。到了1851年,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了全世界第一屆萬國工業(yè)博覽會,展期是1851年5月舊至10月1舊,主要內(nèi)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yè)科技。借此博覽會,英國也展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后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自此,世博會在世界范圍內(nèi)申請舉辦。先后在紐約、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幾十個國家的城市舉辦,主要是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輪流舉辦。一百年后,中國終于申辦成功,這也是在發(fā)展中國家首次舉辦,受到世人矚目。
【第94句】:百只麻雀炒一盤——嘴多
【第95句】:【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諺)舊指凡事以少管為好,沾手就不免要惹麻煩。 也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一事”。
【第96句】:星期天晚上,我告訴媽媽:“上午姑姑給了我本《新作文選》,下午二姨又給我買了文具盒?!眿寢屝χf:“好事都叫你碰上了,凈拾蹦蹦棗兒!”(河南·鎮(zhèn)平)
【第97句】:某地工商所由于風(fēng)氣不正,三天兩頭巧立名目收費??粗种袠訕育R全的各種證件,經(jīng)營者怨聲四起:“咳!磨道里找驢蹄,找事就有事。”(河南·新密)
【第98句】:【好話不說二遍】不愿意重復(fù)再說。韓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網(wǎng)》“小庚斜睨他:好話,不說二遍!”
【第99句】:【黃袍加身】“黃袍加身”成了通過政變當(dāng)上皇帝的代名詞,含有貶義,有名不正、不夠光彩的意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用以諷刺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當(dāng)政的說法。那么,“黃袍加身”是怎么回事呢?完全是一出趙匡胤自編自導(dǎo)的政變把戲。公元960年,后周接到邊境緊急戰(zhàn)報:北漢國主和遼國聯(lián)合出兵,進犯后周邊境。幼主周恭帝(只有七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應(yīng)敵。趙匡胤立刻調(diào)兵遣將,和弟弟趙匡義、親信謀士趙普一同帶領(lǐng)大軍從汴京出發(fā)。大軍開出京城四十里,到了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在陳橋驛宿營時,一些將領(lǐng)聚集在一起議論說:“皇七年紀(jì)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他也不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吧!” 這種意見很快傳遍全營,將士們一齊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趙匡胤起床后,見外邊集聚著這么多將士,還沒來得及問話,幾個人把早已準(zhǔn)備的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伙跪地高呼“萬歲!” 汴京城里有石守信、王審騎等人做內(nèi)應(yīng),沒費多大勁就控制了京城。將領(lǐng)們把大臣范質(zhì)、王溥等叫到趙匡胤的住處。趙匡胤一見他們的面,就裝出為難的樣子說:“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xiàn)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看怎么辦才好?”范質(zhì)等吞吞吐吐不知該怎么回答好。這時有個將領(lǐng)聲色俱厲地喊道:“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dāng)天子!”范質(zhì)、王溥等嚇得趕快給趙匡胤下跪。周恭帝被迫讓位,趙匡胤即皇帝位,國號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這一事件史稱“陳橋兵變”。
上一篇:2024抖音火爆民間俗語,經(jīng)典有哲理(一生必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