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丟去九霄云外】(慣)九霄:天的最高處。指扔得遠遠的。
【第2句】:【一竿子插到底】 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 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3句】:【土塊擦屁股——迷了門】(歇)門:本指肛門,轉指門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4句】:【妍皮不裹癡骨】(諺)妍:美麗。指人的長相俊秀,天資必定也聰敏。
【第5句】:【要長壽,多走路】(諺)在各種身體活動中,走路最適于各種年齡層面的人。指多走路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第6句】:【大船爛了還有三千個釘】見“船爛還有三干釘”。
【第7句】:【親者痛,仇者快】(慣)指所做的事使親人痛心,仇人高興。
【第8句】:【好飯不怕晚】(諺)指只要飯好,推遲就餐會吃得更有滋味。也泛指任何美好的事物,早得到反不如遲得到更有意義。 也作“好飯不怕晚,趣話不嫌慢”。 趣話:幽默、風趣的言談。
【第9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10句】:【天無絕人之路】(諺)老天不會讓人無路可走。指人在絕境中總能找到出路。為鼓勵人戰(zhàn)勝困難的常語。 也作天下沒有絕路。 天不絕人。
【第11句】:【砸鍋】“砸鍋”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把事辦壞了。如“把事辦砸了”。 “砸鍋”源自戲劇不同劇種的聯(lián)合演出。 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舊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同。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兩下鍋”或“雙下鍋”班社。后來,唐山地方戲評劇后來居上,登上京津舞臺,成為北方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有時出現(xiàn)了京、評、梆同臺演出的場景,人們稱之為“三下鍋”。 另外,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鉆研、排練,拓寬戲路,本行也俗稱為“鉆鍋”。在這里,“鍋”已經(jīng)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鍋飯”來喻失業(yè),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如果演砸了,兩下鍋也好,三下鍋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鍋灶。
【第12句】:【山塌不后退,浪打不低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強,任何兇險和困難都不怕。
【第13句】:【黑饃多包菜,丑人多作怪】(諺)越是黑面饃,越要多包菜才可下咽;越是人樣丑,越愛裝模作樣來掩蓋。指人俊不拿捏,越丑越作怪。 也作“丑人多作怪,黑饃多就菜”。
【第14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慣)明知有危險,仍然冒險前行。比喻無所畏懼,敢于冒險。 也作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明知山有虎,故向虎邊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砍樵人。
【第15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諺)有了錢可以像像樣樣做個人,沒了錢任憑是英雄好漢也低頭為難。 指錢財能左右人的行為。
【第16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17句】:【慣子如殺子】(諺)慣:嬌慣。一味嬌慣子女,反而會害了他們。指對后代絕不可溺愛。 也作“惜子如殺子”。
【第18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慣)指人名氣大或事情不尋常,盡人皆知。
【第19句】:【射冷箭】見“放冷箭”。
【第20句】:【手插魚籃,避不得腥】 釋義:比喻做事不怕?lián)撠熑巍?例句:先鋒道:“古人說得好:手插魚籃,避不得腥。一不做,二不休;左右?guī)涱I家兵殺那和尚去來!”
【第2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慣)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處于中等水平。
【第22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諺)比喻舊時讀書人,未走上仕途還一身正氣;一步入宦海,就隨波逐流了。
【第23句】:【執(zhí)法如山】對剛直不阿、秉公執(zhí)法的法官,人們贊譽他們“執(zhí)法如山”。 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呢?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當?shù)厮略豪锏囊槐P水磨,未經(jīng)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隨從運往京城,歸為已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權勢,不敢當面阻攔,立即告到雍州司戶李元絨那里。司戶是個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絨不畏權勢,公正剛直,當即受理此案。經(jīng)查,該水磨確系寺院合法財產(chǎn),太平公主無權霸占。 隨即將水磨判歸寺院;這一判決,嚇壞了李元絨的頂頭上司,一向趨附權貴的雍州刺史竇懷貞。 他即刻命令李元絨將水磨改判給太平公主。李元絨對這種恃強凌弱、媚上斯下的行徑無比憤慨。二話不說,當即揮筆在原判決書的空白之處寫“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八個大字,堅決維持了原判。后世將這八個字逐漸濃縮成“執(zhí)法如山”四個字。
【第24句】:【狗肉上不了筵席】(諺)指狗肉雖然好吃,但檔次不高,上不得酒席。 常比喻素質(zhì)差的人經(jīng)受不起別人的抬舉,或見不得世面。 也作狗肉上不了大席面。 狗肉上不了茶盤。
【第25句】:【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諺)指即使打仗場場都能勝利,也不如不打仗為好。
【第26句】:【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諺)牌樓:舊時街市要沖豎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連高大的牌樓也能抬過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難也不怕。
【第27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28句】:【狗改不了吃屎】(諺)狗生來就吃慣了人的糞便,這是改變不了的。 比喻壞人總要做壞事,什么時候都改變不了他為非作惡的本性。
【第29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殺豬就不怕豬叫】(諺)比喻既下決心揭發(fā)惡類,就不怕他們打擊報復。
【第30句】:【沒有嚴師,難出高徒】(諺)指沒有高標準要求的師傅,就難以培養(yǎng)出技藝高超的徒弟。
【第31句】:【一貨有一主,賴貨等行時】(諺)行時:也說興時,流行于當時。有什么樣的貨,就會有什么樣的買主,賴貨也會有興時的時候。指貨物不愁賣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第32句】:【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諺)嗔(chen):怒目而視。指等候人不見來時,最容易感到時間過得太慢;對某人憎惡時,總覺得他的面貌長桕特別難看。 也作等人易久,嗔人易丑。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嫌:厭惡。
【第33句】:【求爺爺告奶奶】(慣)形容到處低三下四地向人求助。 也作求爹爹告奶奶。 求爹爹拜奶奶。
【第34句】:【大人不責小人過】(諺)指有修養(yǎng)有地位的大人物,不和下人計較。 也指寬宏大量的人,能寬恕下人的粗鄙行為。 也作大人不記小人過。 大人不見小人怪。 君子不記小人過。
【第35句】:【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 釋義:說明有辦法對付對方。 例句:“說實話,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有一條做不到,我們不光是吹燈,還要端掉烏龜樓!”
【第36句】:【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 釋義:比喻人忘本。 例句:我王哈哈在舊社會是個流浪江湖的窮藝人,要沒有共產(chǎn)黨,我哪有今天?可我……喝了蜜糖水,忘了黃連苦。
【第37句】:【褲兜子鉆蝎子——愛昨蜇咋蜇】(歇)咋:方言,怎么。蜇:蝎子用毒刺刺人,諧“著”。指任憑事態(tài)發(fā)展,結果是怎樣就怎樣。
【第38句】:【比登天還難】(慣)極言事情之難辦。指事情不可能辦成。 也作“比登著梯子上天還難”。
【第39句】:【犄角旮旯】“犄角旮旯”指的是房間中窄小的角落或狹窄偏僻的地方。 它源自北京方言。犄角旮旯是個合成詞,合在一起能用,分開也能用,而且意義不變。 “犄角”指的是牛、羊、鹿等動物頭上生出的堅硬角質(zhì)物,亦即“角”。 由于牛角里邊逐漸收窄,犄角漸成窄小角落之意常指房間中窄小的角落,也可形容人的思想不會轉彎,思路越來越窄,常說他“鉆牛角尖”。 “旮旯”這兩個字成詞歷史不久。“旮”字在《康熙字典》里說與“旭”字通用。而“旯”字在《康熙字典》里根本沒有收入。因此,“旮旯”合起來也表示“角落”應是近百年左右北京人的創(chuàng)造。犄角和旮旯意同,北京人一撮合,合成了“犄角旮旯”。
【第40句】:【一根腸子通到底】(慣)形容人直率,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第41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第42句】:【盲人騎瞎馬】這句俗語形容有的人做事情莽撞,不計后果,不做調(diào)查研究,亂闖瞎撞,以致碰壁,非常危險。那么,真有盲人騎瞎馬的事情嗎?一般不會,它源于“危語”游戲。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復作危語。桓日:‘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日:‘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日:‘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從上面的晉朝畫家顧愷之和南郡公桓玄、荊州刺史殷仲堪做的“危語”游戲中,我們了解到:盲人騎瞎馬,并不是雙目失明的人騎著瞎馬,而是從一個參軍的口里演變出來的。以上危語,全是極端,世上沒有一件他們所言之事,全是開玩笑(游戲娛樂)。
【第43句】:天鵝離不開湖泊,英雄離不開人民,誰脫離了人民,誰就會失去翅膀。
【第44句】:【福是自求多的,禍是自己作的】(諺)福氣是自己的行動換來的,災禍是自己的過錯或惡行造成的。 指福與禍都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行為的結果。
【第45句】:【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釋義:欠債人即使窮到極點,碰到厲害的討債人也只好還債。 例句:“可知道‘不怕該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你而今遇著鳳四哥,還怕賴到那里去!”
【第46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釋義:防止可能性極小的意外情況,勸人做事要格外謹慎。 例句:“不能大意。”老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47句】:【山字摞山字——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48句】:【棋錯一步,全盤輸光】(諺)指下棋如果關鍵性的一步走錯,就會導致整盤棋輸?shù)簟R脖扔髯鍪略陉P鍵處發(fā)生失誤,就會導致全局失敗。 也作棋錯一著滿盤輸。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第49句】:【貓養(yǎng)的狗不親】 釋義:誰生的孩子誰喜歡。 例句:她一點也不害羞地說:“……貓養(yǎng)的狗不親!我坐娘家就要引我們鐵蛋,他雖說九歲,生日遲,和八歲一樣。……”
【第50句】:【吃力不討好】(慣)指出了很大的力,卻得不到別人的稱贊。 也作出力不討好。 費力不討好。
【第51句】:【雞窩里落下鳳凰來】(慣)比喻貧賤的地方來了貴客。
【第52句】:【房無一間,地無一垅】(慣)形容家境貧寒,一無所有。 也作房無一間,地沒一壟。 房無半間,地無一垅。 地無一壟,房無一間。
【第53句】:【青石板上釘釘,不會更動】 釋義:石板上釘上釘子,牢上加牢。比喻事情一做決定,不再改變。 例句:按照他的說法,這門親事,自然是青石板上釘釘,再不會有什么更動了。
【第54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 《晉書·王鎮(zhèn)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zhèn)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一大批將領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zhèn)惡的功勞最大。王鎮(zhèn)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tǒng)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fā)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tǒng)帥大權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zhèn)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 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zhèn)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后來,王鎮(zhèn)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zhèn)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zhèn)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xiàn)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55句】:早睡早起,沒病惹你。
【第56句】:【秧好稻好,娘好囡好】見“娘好囡好,秧好稻好”。
【第57句】:【草綠色軍服】“草綠色的軍服”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掠奪非洲南部的財富,派軍隊進攻非洲的布爾人。當時,布爾人的武器不如英國軍隊。為了戰(zhàn)勝數(shù)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軍,布爾人便根據(jù)非洲的山地特點,穿上草綠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與草木相似的顏色。他們悄悄地躲在叢林里,敵人簡直看不出叢林里有人。而當時的英軍卻穿著很顯眼的紅色軍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軍目標太明顯,布爾人老遠就可以用武器射擊,英軍被打死打傷七萬多人。 后來,英國軍隊接受了這個教訓,將紅色軍服改為暗綠色。以后,各國的軍隊也相繼把軍服改成了黃色或草綠色。
【第58句】:【開口見喉嚨】(慣)指一張口就知道他想說什么,或一說話就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
【第59句】:【寧死一咳,不死一該】(諺)咳:嘆詞,表示可惜。該:活該,認為該當如此。指人死有兩種結局:好人死了人們表示惋惜,壞人死了人們認為活該。人們應該爭取前者,避免后者。
【第60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諺)春宵:春天的夜晚,比喻男歡女愛的夜晚。 指男女歡會的夜晚或新婚之夜十分寶貴,不可虛度。
【第61句】:【雞急上房,狗急跳墻】(諺)雞逼得急了,會飛上屋頂;狗逼得急了,會跳躍過墻。比喻人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冒險事。 也作“雞慌了上房,狗急了跳墻”。
【第62句】:【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慣)比喻采取損害他人的手段,求得個人地位的提升。
【第63句】:【輕不得,重不得】(慣)輕了沒用,重了不行。形容怎么說、怎么做都不行,令人為難。
【第64句】:有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
【第65句】:【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臉】(歇)吊死鬼:自縊身亡的人。責罵人不知羞恥。
【第66句】:【對胃口】(慣)比喻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67句】: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第68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69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慣)三界:佛教用語,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zhì)的五種元素。原指超然于塵世之外,得道成仙;后指出家修行的人不問世俗之事,脫離世俗羈絆;現(xiàn)在多指人超脫于社會生活之外。 也作已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70句】:【魯班門前掉大斧】(慣)魯班:也作魯般,古時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也作魯班門口掄斧頭。 魯班門口弄大斧。 魯班門前耍斧子。
【第71句】:【穆桂英掛帥】 釋義:穆桂英:《楊家將》中人物,智勇雙全,武藝高強,是人民喜愛的女英雄形象。比喻婦女承擔重要任務。 例句:要充分地關心她們,繼續(xù)鼓勁,不能落后,要學穆桂英掛帥,像樊梨花征西。
【第72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73句】:【入行三日無劣把】(諺)劣把:對業(yè)務完全生疏的行外人。人進入某一行業(yè),有三天工夫就能基本懂行。指精通行業(yè)的業(yè)務難,懂得行業(yè)的一般知識易。
【第74句】:【戴帽子的猢猻——倒像人】(歇)指還像個人樣。含譏諷意味。
【第75句】:【千軍容易得,一將最難求】(諺)干軍萬馬都容易招募,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卻不容易求得。指領兵的將才自古以來就很難得。 也作“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第76句】:【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諺)駟馬:四匹馬所拉的車。說出一句話,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指話一說出口,就難以收回。 也作一言既出,如白染皂。皂:黑色。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一言駟馬追不到。
【第77句】:【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chǎn)行】 釋義:比喻鮮魚價錢變化快,誰也控制不了。 例句:姓紀的,你以為做買賣像帶兵似的,靠一紙命令就行了?錯嘍,俗話說: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chǎn)行。你發(fā)動群眾蓋房子,搞的挺氣勢,可汛期終不能發(fā)動群眾經(jīng)商吧? ……._一…….
【第78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 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 《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 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為躬身示禮。 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 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 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 以上是兇事三拜。 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 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79句】:【一鉚對一竅】(慣)鉚:鉚釘。 竅:指鉚眼兒。形容算計得正合適,不多也不少。
【第80句】:【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女】(諺)平地里常會開出好看的鮮花,高山上常會有俊秀的女子。指僻野的山村往往有美麗的女子。
【第81句】:【喝慣了的水,說慣了的嘴】(慣)比喻人太愛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82句】:【有一頓沒一頓】(慣)吃了上頓,下頓還沒有著落。形容生計艱難。 也作有一餐,沒一頓。 有一餐,沒一餐。
【第83句】:【能當天上一只鳥,不做官家一房小】(諺)小:小妾,小老婆。寧愿做只小鳥,在天空自由飛翔,也不愿做官宦人家的小妾。指舊時官宦人家的小妾地位低下,往往備受凌辱。
【第84句】:【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獲】(諺)流的汗水多,收獲的糧食就多。指農(nóng)民種田,下苦多和收獲大是成正比的。也泛指人在創(chuàng)造財富上,出多大的力,就會有多大的收益。
【第85句】:【豆腐嘴,刀子心】(慣)指嘴上說得綿軟動聽,內(nèi)心卻十分狠毒。
【第86句】:【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諺)小偷行竊,往住在有風的時候,而不在有月的時候;往住在下雨的時候,而不在下雪的時候。指風、雨對小偷能起掩護作用,月、雪則容易使其暴露行跡。 也作偷雨不偷雪,偷風不偷月。 偷風莫偷雪,偷雨莫偷月。
【第87句】:【一輩冤家十輩仇】(諺)一輩人結的冤仇,十輩子都難以開解。指冤仇宜解不宜結,解開了就一了百了,要記仇就沒完沒了。
【第88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yǎng)出的學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zhàn)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shù)種植物的統(tǒng)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jié),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 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fā)現(xiàn)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他們連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 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第89句】:寧救百只羊,不救一條狼.
【第90句】:【舍不得牛犢,套不住老虎】(諺)牛犢:小牛。舍得拿牛犢作誘餌,才能套住老虎。借指要敢冒險,敢付出代價,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第91句】:【會家不忙,忙家不會】(諺)會家:會做的人,懂行的人。指從容應對的必是行家,慌手慌腳的必是外行。 也作會者不忙,忙者不會。 忙者不會,會者不忙。
【第92句】:【說人話,屙狗屎】(慣)指說出的話像個人,做出的事兒卻沒人性。 也作“說人話不做人事”。
【第93句】:【屋漏更遭連夜雨】此語比喻禍不單行,事事不順。典出《醒世恒言》:“這等苦處,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明朝天順年間,官居吏部給事中的馬萬群,單生一子名叫馬德稱,德稱聰明好學,卜二歲中了秀才。鄰人黃勝把妹妹六瑛許與德稱為妻,由于德稱用心讀書,年過二十尚未成婚。誰知馬萬群彈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誣告貪污,削職追“贓”,家產(chǎn)被官方賣空。萬群氣不過一病身亡,留下德稱在墳堂中棲身,生活沒有著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訪故,則故舊或升、或轉、或死,或罷了官,一個也沒投著。盤纏用盡,不得不寄食佛寺。家鄉(xiāng)學官因他誤了考,把他秀才頭銜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你猜怎的,自此命運更不順了:運糧趙指揮請他做門館先生,糧船沉沒了;劉千戶請他教八歲兒子,兒子出痘死了;龍侍郎薦他去陸總兵處幫忙,陸總兵兵敗被押解來京問罪。所以人們傳說:馬德稱所到之處,一定會有災殃,給他取名“鈍秀才”。人們和他狹路相逢,一個個口吐唾沫,叫聲“吉利”便走。 光陰易過,德稱已是三十二歲。這年王振勢敗,新皇帝訪知馬萬群冤屈,復其原官,追加三級,抄沒田產(chǎn)發(fā)還,準許馬德稱恢復秀才資格,“落實政策”。從此,“鈍秀才”一洗晦氣,連考連中,殿試二甲,選為庶吉士,方與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風云得稱心”。
【第94句】:【一柞不如四指近】(諺)柞(zha):手掌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四指:大拇指之外的其他四個手指并排的寬度。一柞的距離,不如四指的近。比喻人際關系,遠親不如近親,近親又比不上親骨肉。
【第95句】:【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 釋義:極言人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感情。 例句:“‘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啊!吳鉤慨嘆一聲‘想當年咱倆常常頭并頭睡在院里;院里風大沒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窩子呀!’”
【第96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97句】:【錢是一個一個上萬的,糧是一顆一顆上石的】(諺)石(da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錢必須一文一文地攢,才能上萬;糧必須一顆一顆地積,才能上石。指積少才能成多,積零才能成整。
【第98句】:【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諺)原指佛教徒聚會在佛門下,都是有緣分的,泛指人與人能相聚一處,就是有緣分。
【第99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歇)樂顛:快樂得跌落(餡),轉指樂顛顛,形容行走歡樂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也指高興得忘乎所以。 也作“騎毛驢吃豆包——樂顛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