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有事去小王家,正巧看到了讓人五味雜陳的一幕。
他那頭發花白、彎腰哈背的母親正站在水盆前洗菜,水盆里的水都快放滿了,老人家卻不知道如何關上水龍頭。這時站在一旁的小王大聲嚷道:“媽,看你!教你多少遍了還不會!真是!”
老母親一聽到兒子的數落,心里一慌,水龍頭開的更大了,水濺了她一身。小王連忙跑過去把水龍頭關了。
顯然,老人家來自偏僻的鄉村,乍到城市里還用不慣自來水。兒子的大聲責備更讓她心慌意亂,茫然不知所措。
唉,原本年輕力壯的雙親,用他們的乳汁和血汗哺育我們長大成人,到了年老體衰之時,他們不僅需要我們從物質上贍養他們,更希望我們從精神上撫慰他們。而和他們小聲說話,會使他們感到和藹可親,是最重要也是最簡便宜行的事。然而,因為父母年邁體弱,手腳不便,做事緩慢、笨拙,有時甚至顯得礙手礙腳,這時年輕氣盛的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對他們大聲嚷嚷,盡管不是“興師問罪”,但卻可能在父母的心中留下一道道“劃痕”,不經意間傷害到他們。
一位朋友向我說起了這么一件事。
他的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那年的兒童節,孩子放假一天。由于他們夫婦倆要上班,他便將孩子交給奶奶照看。那天下午,在小區的樹林里,女兒看見了一只五彩斑斕的蝴蝶,高興得攆著追。奶奶緊跟在孫女后面,大聲喊叫著:“寶寶小心,別摔跤!”說時遲,那時快,女兒“撲通”一聲摔倒了,嘴正好磕在石子路上,門牙磕掉了一顆,滿嘴是血。奶奶連忙打車帶孫女到醫院進行了治療,隨后便忐忑不安地將孩子帶回了家。
晚上下班后,朋友見女兒的嘴唇腫得好高,門牙也掉了一顆,既心疼又好氣,忍不住大聲對母親說:“就半天時間,就出事了!”說罷牽著女兒的手就往家走,頭也不回。這時可憐的母親倚在門邊,望著兒孫倆遠去的身影,說不出一句話來,任憑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未料想僅過數日,朋友的母親便不幸患心肌梗死過世。朋友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那是他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母親沒好好說話。可后悔有什么用呢?他永遠也沒有機會向母親懺悔了,沒有機會請求母親的諒解和寬恕了。女兒磕掉了一顆牙齒可以長出來,可母親走了,卻永遠不可能再回來,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也就是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孔子答子游、子夏問孝時,提出敬親問題,認為敬親實難。《禮記·祭義》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這是說,對父母真有深沉的愛,才有和氣,才有愉色,才有婉容。婉容就是和顏悅色,這是尊親的標志。
想想小時候父母是如何把我們當成寶貝的,含著怕化了,捧著怕摔了。而當父母滿頭白發、舉步維艱,垂垂老矣,他們多么渴望子女能幫他們一把,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作為子女,應該把父母當作寶,好好侍奉,盡為人之孝道;而笑容可掬、小聲說話,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忽視的呀!
上一篇:梨賣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