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進京,晉謁慈禧太后,因未能獲得回任的號令,一時不敢離京。誰料到這一待即是一年。
張之洞素性奔放,在京城失業無所事事,悶得發窘,便常常帶著家丁往古玩街琉璃廠閑逛。從東口走到西口,又從西口走到東口,凡古玩店必進往看一看,遂成了琉璃廠的常客,店東沒有不熟悉張之洞的。
一天,張之洞來到一家古玩店,見店內朱欄上,放著一口八角形的缸,八面有字,篆隸草俱備,似是前人題跋。張之洞雖有心識別,但缸體上碧苔紫蘚,班駁陸離,筆跡恍惚,難以句讀。缸口邊有一塊缺損,露出極細紅絲,看起來,此缸是用一整塊巨石鑿成。缸內有幾條五彩繽紛的金魚,在浮萍水藻之間滿意地游玩。
張之洞深深地喜好上了這個石缸,因而問店東:此缸是何代所制?店東答:不瞞老爺,我小時辰昕祖父講,先祖曾與人賭錢,對方輸了一萬兩銀子無力付出,便以此缸作典質。據傳,此缸乃是明朝宮中古物。闖王李自成進京后,將金銀珠寶盡數用車載走,而對此缸棄之掉臂,因而石缸便漂泊平易近間。至于何代所制,何人所制,小的學識淺薄,實無可考。
張之洞聽了店東的一番話,不由地心里發癢,便問石缸的代價。
店東答:先祖絕筆,凡皇親國戚、八旗闊佬前來采辦,須紋銀一萬兩以上,若趕上清正廉正而又癖好古玩的士醫生,價可略減。依小的看,老爺似無力購得此缸。
張之洞聽罷,哈哈大笑:此缸我是買定了。隨后,分開了古玩店。
回到住處,張之洞因身旁一時沒有這么多銀子,便向幾個老友借了五千兩白銀。第二天早上,張之洞來琉璃廠,想以五千兩銀子將缸買下,但是,店東說甚么也不肯賣。
張之洞道:此缸幸虧趕上我這識家,所以才愿出五千兩紋銀買下,京中富有人家雖多,但未必有人肯重價采辦此物。
店東答:老爺是識貨大師,當然不錯。然古玩一行,一貫也就講求個貨賣識家。本日趕上老爺這識貨大師,豈可降價出售?
張之洞笑了笑:好!這五千兩銀子,你可先收起,改日以后,定當補給。店東終究贊成。
不久,張之洞回任的諭旨頒布,張之洞讓手下人用厚氈將石缸裹起來,抬到回程的車上。
回到湖北武昌總督府后,張之洞將石缸放在后院書房外,并模仿京城店家的做法,特地做了一朱欄放置石缸。然后,約請省會學識賅博的官員,前來考據石缸事實是何年何人所制。
前來的官員中有按察使梁星海、學使黃紹基、兩湖書院山長口近似本日黌舍校長紀噴鼻蔥、翰林身世的楊惺吾等,都是嗜古勤學的博物大師。世人細心看過石缸后,均不知石缸的建造年月,更說不上是何人所制的,但一致以為石缸簡直為一希世寶貝,且贊嘆不停。張之洞聽了世人批評,不由歡天喜地,撫髯大笑。
一天夜間,突然雷雨驟至。狂風挾帶冰雹,如萬箭齊發,勢如傾河倒海。
凌晨,雨過晴和,張之洞來到院中,只見石缸已釀成了一堆爛泥,幾條金魚正在水中潑剌。張之洞恍然大悟,這才知道石缸原是假貨。本身上了古玩店老板確當了。
合法張之洞懊末路之際,門人忽傳梁星海來見。張之洞出見。
梁星海一見便問:昨夜石缸無恙否?張之洞笑著將成果告知了梁星海。
梁星海為張之洞可惜,張之洞撫髯大笑:所幸,當日只借得紋銀五千兩,若是果真借得萬兩紋銀,只怕也都付了店家了。這世上之人與物看起來貌似古雅,實則未必如斯喲。
下一篇:你不試一試,怎么知道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