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小有名氣的文學青年小A遭遇了一場匪夷所思的人生變故。08年金融危機外加其他原因導致供職的圖書代理公司倒閉,做美妝師的朋友利用人脈幫她找了一份北京的編輯工作,據說比她從前的工作收入略高,而且還會指派專人指導,只要自已肯努力,假以時日定有更光明的前途。
得到消息后的小A自然是歡呼雀躍,興奮不已。而接下來父母的反應和行動卻當頭潑了她一盆冷水,他們激烈地反對女兒的決定,甚至以斷絕生活費和一切幫助來逼迫她改變心意。初時的小A在雙親面前還表現得鐵骨錚錚,極力為自己爭取機會。緊要關頭,對方的一句話卻讓她自己也猶疑起來,那就是你有肯定的把握嗎?
那年的小A還只26歲,因為喜愛閱讀,對寫作有天份,一心做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夢想。她在一家圖書代理公司擔任封面設計兼校對編輯的職位,除公司成功策劃的幾本書外,還有在其他刊物上發表的作品與獲得的小型賽事獎項一同印證著五年來她的奮斗與汗水。寫作于她已不再是理想,而是生命。
本來以為,盡管公司倒閉了還有這一線希望在,可是雖說有朋友的牽線搭橋,可萬一真遇到騙子公司呢?一旦真是受騙了,自己獨在異鄉能應付嗎?真是吃了虧又沒處理好,傳出去怎么面對父母和親朋的眼光呢?她不敢再想下去了。帶著暫時換個跑道,一俟本地圖書業復蘇就重出江湖的想法,她按照父母的意志報考了當地一個機關部門的派遣工崗位,被分在了服務大廳的前臺。
從來只在文學創意上下功夫的小A上崗不到一周就挨了現實的悶棍。原以為政府機關都很清閑,可自己所在的部門卻天天人頭攢動,嘈雜得像菜市場;原以為來辦事的人員該對自己有起碼的尊重,沒想到當她指出對方因文件準備不足而不能辦理時,對方毫不留情的破口大罵,頂頭上司不管青紅皂白,當即要她陪禮倒歉;自己向上級申辯,滿以為領導會為自己申冤,結果招來寫檢查的懲罰。一向作為骨干的小A什么時候受過這等羞辱,更要命的是:領導和周圍同事認為她太有見解,思想出格,且沒把握好派遣工與正式公務員相處的尺度,必須按大家的要求去改正。
閉門思考了一夜,小A鼓起勇氣向父母申明了自己的決定:由于不認同目前所在工作環境的觀念,不能發揮自己的長才。自己打算辭職去外地,繼續追尋夢想。聞聽這種大膽的想法,父母頓時焦慮了,他們苦口婆心地求她,一條條地列舉離職的風險和堅持下去的收益。最后她心軟了,答應留下磨練自己,適應周遭環境的要求。松了一口氣的父母開始為女兒物色夫婿,并且提前開始規劃小兩口將來的生活。
故事到了這里,很多讀者都以為主人公的妥協會為自己爭來一個不算滿意也不算太壞的結局。好歹在穩定的單位做著穩定的工作,又有雙親無微不至的幫扶,以后的人生路應該會平穩地邁過。而事實總是讓人悲傷的,這是我身邊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中的女主角留在原崗位已超過五年。現在她已不復當年的文采,因既沒能成功適應環境也不敢再言離開,郁積于心的苦悶和委屈讓她患上失眠,繼而引發記憶減退,思維混亂,甚至不能正常閱讀書藉了。這樣的她當然不能得到上級的賞識與相親對象的青睞,父母對她失望至極,她的朋友們也紛紛離開。因為只要和她交談,必然得聽她大吐苦水,訴說自己當年是多么風光,現在又是多么的落魄無希望,最后以埋怨父母的誤導和逼迫為告終。一次,某個不想再聽她倒垃圾地朋友打斷了她:你不想干可以走啊!你光埋怨別人,腿長在你身上,誰讓你當初愿意聽啊!
據說她當時的反應是靜默了片刻,隨后低著頭又開始碎碎念:我當初真傻,不聽別人的就好了。那是他們的決定,又不是我的。憑什么只有我落埋怨朋友終于忍無可忍,揚長而去。看看,真實的故事結局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