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了,我跟樓下收廢品的大嬸一直搭檔著演鬧劇:她宣稱自己是廢品業慈善家,倒貼錢幫人處理無用垃圾,我則不甘心一堆書換幾瓶礦泉水的錢,氣急敗壞地嚷嚷你不要說了!我不想聽!你趕緊走吧!不過下次還得找她,人家是周邊回收界獨一份。她拿著麻布口袋一敲我家門,我們倆就自動照老劇本再來一回。但這次處理圖書時,我決心自己上網交易,論本兒賣無論如何都會勝過論斤約。
我不是3200那種人,但也不甘心當1500,權衡之后把自己歸入1800那一檔,另預留了還價的空間。同時,我告誡自己錢上的事兒必須放寬心,不然永遠會覺得自己虧了。掛完書,我在微博上也宣告了一下。很快就有買主上門了,真是開心呀。我倆矜持著還了還價,對方往我賬戶里打錢,我把書快遞過去,第一筆交易順利完成。
三三兩兩地,很多書找到了新主。仨瓜倆棗的,卡上的錢緩慢增加。買家啥樣兒的都有。有的人謹慎小心,恨不能我們倆同時攥住錢和書,喊一二三一起放手。有的人豪放粗疏,我還沒有寄書呢,就把錢打過來了。也有人要求上門自取,再三安慰我:不要害怕,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這話頗為令我思考了一陣能贏得陌生人信任的幾大因素:孩子、媽媽還有啥?
沒過多久,一手交書一手交錢變成了一手交書一手還交書。起因是有位買家覺得轉賬麻煩,我提議用網上支付給我買兩本書。過兩天新書到了,我摩挲著,欣喜地決定以后就這么著了,大家都做高貴的人,手里不過錢。很快,我又用一大箱書換了一套漫畫和一套研究樣板戲的書。買賣雙方都覺得不虧,喜滋滋的。
我在網上推銷剩余圖書時看到了一個新疆農民賣杏干的帖子,照片里農民一家四口都害羞地笑著,我不禁心里一熱。剛好,有位上海網友想要《基督山伯爵》,我說買一斤杏干給我吧,差不多的錢。四本一套的《基督山伯爵》就這樣變成了一斤杏干。
這番對話被另一位網友看到了,就問能不能用自家種的西紅柿、黃瓜和玉米換我欲出手的張愛玲。
當然能。在我用一套《世界電影鑒賞辭典》換了一套《深夜食堂》之后,還有什么能比得上新鮮的蔬菜呢?一番交流,我們達成長期交易,我或贈送或出借圖書,對方給我綠色四季時鮮。
偉大的作家們就這樣變成了源源不斷的食材。都說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我如今真是全方位地贊同這句話。為了慶祝交易成功,我下樓買吃的去。路過慈善大嬸的廢品攤子,她正在支鍋炒土豆絲呢。她沖我一笑,我也樂了,就當用《唐詩宋詞鑒賞》、《世界名著鑒賞》請她吃晚飯了,李白蘇軾托爾斯泰知道了,沒準兒也會開心。轉讓不出去的書,肯定還得歸她,演不完的鬧劇肯定還得再開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