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一
在讀完《道德經》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深刻的哲學思想。本文將從學習《道德經》的經歷入手,分享我對其中關于人生、修身、處世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一、通過學習《道德經》,我對人生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很多時候我們在糾結人生意義、如何過好人生等問題時,固然可以從社會、文化、外界因素入手,但閱讀《道德經》后我更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諦在于自我內在的認知和完善。人生本無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去奮斗、去成長。
二、《道德經》教導人們要重視內在修身,強調淡泊名利。真正的修身之道,是參照道理進行內心調整。例如,看到我的小小成就時有人贊揚我,然而我卻只能淡然處之。從道家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清凈、淡泊來自于擁抱這個世界,學會在不張揚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在處理事物上,學習《道德經》對于我們應該獲得非常積極的引導和啟迪。不要手頭過多的、華麗的工具,一個合適的方法也能夠為我們發(fā)揮出非常好的效果,不要過多的“工具箱心態(tài)”。處理一切事情時要能夠靜坐和去想,體會《道德經》里那種平靜、默音的美好。
四、在學習《道德經》過程中,我也理解到了自我的永垂不朽對我們治理現(xiàn)實社會的重要性。我們常常看到這個社會各種各樣的事情發(fā)生,內在的需要和外在的暴力觀念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種現(xiàn)實。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實的痛苦,需要有一些內在的大慈大悲,需要在迷霧和混亂中去感受到其間的真正指向。此時,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就能夠超越現(xiàn)實,從而達到一種永恒的精神追求。
五、透過《道德經》所展現(xiàn)的哲學思想與生活哲學,我們窺見了一些很深的層面,更接近人性深處的探索和思考。大量的哲學思想文獻中,這個作品猶如一股清流,傳播了我們非常普遍的價值觀念,集結了我們的思想和智慧,充分發(fā)揮了人的智慧,把輪廓彰顯得更加清晰,將那些常常暗生暗滅、斷斷續(xù)續(xù)的表意引向了一種更為凝固的形態(tài)。
回顧學習《道德經》的經歷,我認為這是一段讓我受益匪淺的旅程。通過它,我得以深入思考人生、完善自我,感悟到人類命運的世紀性課題和應有的精神內涵。我相信,在接下來的人生之旅中,這些體會和感悟將繼續(xù)引導著我前行。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二
從古至今,《道德經》都被奉為中國道家文化的經典之作。作為一部哲學著作,它不僅具有深邃的思想,更給人們以啟示和生活的智慧。在閱讀、研究《道德經》的過程中,我不僅受益良多,也產生了許多感悟和體會。
首先,《道德經》教導我們要尊重自然。其中有句經典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言意味著天地是公正無私的,它不會偏袒任何人,就好像冷漠地把萬物視為草芥。這種淡漠態(tài)度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適應自然規(guī)律,與宇宙相融,不要抵觸自然,更不要過度干預。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來說,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學會順應自然,不能與天地為敵,不能背離自然規(guī)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找到生命的真諦,達到真正的和諧。
其次,《道德經》告訴我們要內心寧靜。它說道:“寡欲者安。”這是在強調簡樸生活的重要性。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浮躁,人們追逐物質的同時也追逐著更多的欲望。然而,《道德經》提醒我們,欲望多了,心境也就越不寧靜。只有剔除繁復的欲望,凈化內心,才能達到內心的寧靜,才能在喧鬧的世界中找到平靜的港灣。
再次,《道德經》告訴我們要謙虛謹慎。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整個宇宙宛如一個青銅器,其中空空如也。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以謙遜的姿態(tài)面對世界,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大自傲。只有謙虛謹慎,我們才能虛懷若谷,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獲得更多的智慧。
此外,《道德經》還強調了無為而治。它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的道永遠是無為而治的,而我們也應當效仿它的道德準則。有時候,我們追求一些東西,卻常常弄巧成拙,使自己陷入困境。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應該放下一些欲望,順其自然,不要逆著規(guī)律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獲得順利和成功。
最后,《道德經》以它的智慧為人們指明了一條正確的生活道路。然而,它并不是一本方便簡單的自助書籍,需要我們不斷去研讀和領悟。只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哲學思想,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其智慧,達到真正的人生成功。
通過閱讀《道德經》,我深深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超越時空的智慧。它教會了我尊重自然,使得我能夠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它告訴我內心寧靜的重要性,讓我學會在喧囂的社會中保持心靈的清明。它要求我謙虛謹慎,讓我能夠在與他人交往中取長補短。它引導我無為而治,使得我明白有時候該順其自然。總之,《道德經》不僅是我人生的指南,更是我生活的智慧。我將繼續(xù)不斷地閱讀和思考,《道德經》給予我的智慧將繼續(xù)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三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由道家創(chuàng)立者老子所著,共分為81章。其內容包括對“道”與“德”的解釋論述,同時融合了哲學、宗教和道德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道德經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被許多人深深地感悟和領會,對其產生了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道德經對于我們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在揭示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生活指導和行為準則。例如,“守靜篤初,天地之氣,率性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告訴我們要勤于思考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以無為之事,故無敗之事;以靜為友,可以得神”,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達到高境界有所成就。這些道理都是我們在日常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
第三段:道德經對于社會治理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生活經驗和指導,同時對于社會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例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告訴我們對于國家治理要講究切實可行的步驟和計劃,不能貪功冒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告訴我們要點滴積累,博大精深,不能急功近利。這些道理不僅可以引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同時也指導了各級領導人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第四段:道德經對于人際關系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強調“無為而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告訴我們應當以寬容、包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你待人,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教誨,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地探求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塑造自己更好的形象,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道德經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是我們在成長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準則;同時,其對于社會治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的道理,不斷地將之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塑造一個更加自律、寬容、高效的人格形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和有意義。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四
-->
《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為止,其中除了極個別的章節(jié)中沒有出現(xiàn)”道”這個字眼之外,幾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見”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學中的核心地位。而這個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
道家哲學典籍中”道”這個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萬物的總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規(guī)律。即大自然、人類社會及思維運行的必然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個國家或教化一國人民的方法。這三層意思中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家諸子莫不承認宇宙萬物的客觀存在性,并認識到所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道德經》第一章的結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常常與“玄學”并提。清華的一門公共課的名字就是《道家與玄學》。很多時候,道給人的感覺就是“玄”。
什么是玄呢?玄就是變化。因為變化,所以玄妙、深奧。老子對宇宙的解釋是,宇宙最初是虛空的,即“無”;道的力量使得宇宙逐漸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謂“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氣逐漸化解為陰陽二氣,此二氣又交互對流運動逐漸滋生很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來,各種存在組合而成天地萬物,即“三生萬物”。總括起來一句話:“無中生有”。怎么一個無中生有呢?那是通過種種復雜的運動、變化才得以形成的。運動的觀念始終是道家哲學一個永恒的話題,貫穿于其所有的理論當中。
《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很早就深刻地認識到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而且事物的對立面之間總是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這不是矛盾論的原型嗎?這是相當難得的。
如果你想得到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很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終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選擇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別人不會把你當作競爭對手,不會打你壓你。這時候,你反而最有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想名垂千古嗎?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如果一個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專心做他該做的一些時事,他反而能做的相當出色,自然而然地得到別人的尊敬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剛,不爭者得。道家思想中蘊藏著深刻的辨證思維,如果你不懂得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你是很難理解道家思想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六章
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芒,混同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貴,不分賤。所以為天下人所尊貴。
“玄同”類似于“混沌”。那么“玄同”的人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狀態(tài)呢?老子作了解釋: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而同其塵。不要鋒芒畢露,不參與紛紛擾擾的名利之爭,收斂光耀,混跡江湖。用《傷仲永》的話說,就是“泯然眾人矣”。老子認為,唯有平凡,方可永恒。唯有混沌,方能清醒。這大概是儒道兩家人生觀的分歧所在了。兩家都追求永恒,然而方式迥異。儒家鼓勵人們建功立業(yè),成就輝煌事業(yè),受萬民贊嘆、萬世景仰;而道家勸導人們不刻意進取,順其自然,過平淡瀟灑人生,亦受千里仰慕,千古流芳。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人在年青力壯、一帆風順,感覺自己很有能力的時候,常常會以諸多的君王、儒將、大英雄大豪杰為偶像;但一旦年老體衰或者遭遇打擊,感覺自己比較無能的時候,心中的偶像就容易換成隱士、詩人,諸如陶淵明、蘇東坡等。
前者固然是金光燦爛,炫人眼目,相當迷人;然而后者也煥發(fā)著圓潤柔和的光彩,更加恒久地吸引著無數優(yōu)秀的靈魂。岳飛的“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偶爾也會被某人激昂慷慨地吟誦,但更多時候,人們沉醉其中的卻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或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詩文垂千古。然而最打動人心的,卻不是他早期在朝為政、完全一個激進儒生時期寫下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甚至已經快被遺忘了;恰恰是在蘇軾歷經坎坷,心境逐漸變得蒼涼,道家的思想成為他的依托時寫下的那些篇目。無論是”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還是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以及“一蓑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渡余生”,或者“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等等,何其豁達,何其樂天!然而所有這些,正是道家的“出世”的思想,是老子“玄同”人生觀的一個折射。
現(xiàn)在的人們一是太過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二則是太過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和看法。也難怪啊,畢竟都是肉身凡胎的,誰都無法擺脫核拒絕眼前利益的拉扯與誘惑;誰也無法不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和價值。當然,相信老子(《道德經》第七章)這里的“其不自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指的并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類的高尚境界,而應說的是一種做人的胸襟,即不要太過在乎自己的存在現(xiàn)實,凡事不要太過考慮眼前的得失,而要將自己的“長久”,建立在一種看似“與世不爭”的人生境界上。倒不是要道德高尚到怎樣的境界,只是太過刻意的追逐核尋求,往往會引起當事人的內心里面產生不該有的虛心和雜念,如此一來,私心變成利欲,行為舉動就會產生不應有的夸張核變形,心態(tài)也隨之變得不再能夠自制,過度的私心,將形成原本連自己也不想有的狹隘與冷漠了。
大凡有作為的人要做的事情,往往在成功之前,并不會為普通人所理解與接受。而做事業(yè)的人,其經歷的時間又不會是一個簡短的過程所能企及的。在這個階段當中,這個做事業(yè)的人會遇到常人所無法領略無法想象的困頓和艱難、孤獨與寂寞。如果不能如老子所述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能克服時時刻刻圍繞在自己身邊核靈魂深處的孤獨,便無法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或者說夢想。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常常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泯然眾人”常常意味著失敗。尤其是對我們這些有機會接觸大學教育的人而言。讓我們立即擯棄進取、忘卻功名的確很難,但是,當我們建功立業(yè)的理想遭遇挫折的時候,當我們暫時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不要就沮喪絕望、對人生失去信心。想想老子的“玄同”人生觀,也許會獲得幾分安慰,心情也許會開朗一點。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中國民族的精神財富之一,其中的道德經O章更是被譽為古代哲學的典范。道德經O章以獨特的視角、簡練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深入人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斬釘截鐵的生活智慧和指導。讀完道德經O章,我深深感到它對我的啟迪和影響,并對其中的幾點感到最深。
第二段:淡泊與寡欲(200字)
道德經O章中常常提到的一點就是淡泊和寡欲。我們現(xiàn)代人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質財富,以此為自己的目標。但是,道德經O章告訴我們,“建功不立,言教不行”。“名可與之遂,身欲與之遏。” 此意表示我們并非只看外在財富和個人名譽,而是應清楚并遵守自己的內心道路,可能另有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飛黃騰達并不能使我們得到永久的普遍意義的快樂,而真正珍愛的東西,就是富有真心的朋友和內心的平靜。
第三段:閑靜與沉淀(200字)
我非常喜歡道德經O章的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就是閑靜和沉淀。在生活繁忙的時候,我們需要一段時間來呼吸一下,擺脫日常的喧鬧和繁瑣,靜下心來,尋找自己的核心。正如道德經O章中所表達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空曠的時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回歸內心的機會,還使我們深入思考核心的問題,形成持續(xù)、穩(wěn)定、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力。
第四段:缺陷和完美(200字)
讀完道德經O章,我發(fā)現(xiàn)它還提供了另一種有益的心態(tài):認識自己的缺陷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有不良的感受和特質,會拼命想要去隱藏和掩蓋。但是道德經O章指出,“拆之必興;起之必斃。” 在我們接受完全的自我之后,我們才會有所開拓和發(fā)展。這樣不僅有利于克服自己的缺陷,還會讓人們更加寬容自己和他人,讓人們走向真正的完美。
第五段:生機與死亡(200字)
人們往往害怕死亡和老去,但道德經O章告訴我們,死亡和老去是自然的階段,“繩繩以佁者,灌灌以糈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進入和離開的時間,但是只有目睹了死亡,才能真正的享受生命,因此,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每個瞬間,努力生活,滿足內心的需求,并按照每個人自己的路線走下去。
結論(200字)
道德經O章是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以卓越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智慧深深地影響了每一個人的成長和意識識。它的各個方面都對我產生了深入的感觸和正向的心態(tài),如淡泊與寡欲、閑靜與沉淀、缺陷和完美、生機與死亡。正是由于道德經O章的影響,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時間和每個人的內在價值,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生活,并試著走出自己的道路。最后,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運用道德經O章的精神內核,增強他們的自信和信仰,成長為綜合發(fā)展的人才,為建設美好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六
解讀完了《道德經》第八章之后,仍然隱隱覺得不太滿意。
當筆者將[感悟(9)]的文字發(fā)給一位簡友,這位簡友也精準地看出了與之前幾篇文字的區(qū)別:著重于文字上的解讀,好像少了些觀心修行角度的體悟。真是一針見血啊!感謝這位朋友。
所以今天重新來體悟《道德經》第八章,希望能有所突破。
既然以[觀心修行]為主題,那么就直接將第八章的內容代入[觀心之境],看看效果如何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
讓自己深深地靜下來,進入無邊的空靜,進入[鮮活的空],與[鮮活的空]融為一體......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讓自己不斷進入更深沉的靜......
靜如止水.......
上善若水......
原來不是老子的文字離開了[觀心之境],而是自己的心離開了觀心之境。
當再次回到這止水明鏡般的[鮮活的空]中,[上善若水]即是對此時之心的最好的表達......
老子的這些文字,自鮮活的、與道合一的心中流出,道,不是虛無死寂的空,而是鮮活無比的不著一絲掛礙.....
我們可以仔細地觀照一下自己的心.....
如果它落入了大腦思考之中,那么就“銼其銳”,放下大腦,放下思考......
如果它是紛亂的,那么就“解其紛”......
觀照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呼吸......
讓呼吸不斷地靜下來、細下來......
然后,“和其光”,保持靜靜地觀照......
你可以從頭到腳逐個部位觀照一遍,看看哪里還緊張,然后就放松哪里......
當身心都全部放松下來后,就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念頭生起......
如果沒有,那么就去感受內心的空靜......
如果有念頭,那么你也不要跟隨它,只需要靜靜地看著它,看著它靜靜地消失.....
如果內心非常地靜,連身體也感覺不到了,那么就感受那[空]的深遠、沉靜......
你可以用靜靜地觀照去觀察著[空]的邊際在哪里?
你可以靜靜地體悟,對于你自己的生命而言,這無邊的虛空是否已經到了最究竟的根源?
如果你還不能確認,那么就用靜靜地觀照更加深入地去觀察,更加仔細地去觀察.......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含有極為豐富的道家思想,讓人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多啟發(fā)和感悟。下面我將結合我對道德經章節(jié)的理解,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道德經中的“道”的意義。道德經全書重點強調的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道德經·第一章》對“道”的解釋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極為抽象和難以言說的,不能被界定。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感知到的,都只是偏離了此道的表象。只有深入此道,才能看清本質,抽離出一切萬物的表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受到種種雜七雜八的影響,心情難以平靜,而把“道”當成自己慢慢追尋的目標,持之以恒去追求它,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解決一切困擾。
第二段,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善與美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我們只能通過純熟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處理事物。“無為而治”,就是不要去追求結果,不要讓自己麻煩更多,而是要尊重自然,不與事物對抗,隨時隨地保持著一種平靜的內心。這不僅能讓我們處理事物更高效,還能夠讓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段,道德經中的“養(yǎng)生”的思想。徐坊對“養(yǎng)生”有著特別的講解,他認為:“養(yǎng)生入道,入道縱使其本來狀態(tài)無需調整,也會產生增強自我、內心沉淀等悟道效果。”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莊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意思是說治理大國如同烹制小魚,必須有分寸,不能妄加干預。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同樣需要這樣的分寸和尊重。《道德經》中提出的許多方法,如飲食、運動、休息等,都是為了達到“身自而止”的目的。
第四段,道德經中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道德經中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沒有“自我”的干預,去順勢而為。有時候,我們覺得某些事情要去追求,有時候又覺得某些事情不必去追求。如果我們能夠適時的“無為而無不為”,就能夠更好地遵循人生的規(guī)律,并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同時,還能夠讓生活更加自然、流暢,不必強求。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的思想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關于生活的哲學智慧,在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這種心態(tài)和狀態(tài),能夠穩(wěn)步前行,我們的內心就能夠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富足。所以,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深入理解并遵循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絕非一件可或缺的事情。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八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見]
上一章,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一章,老子再次說到了[天地]。
那么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
為了更好地體悟這一章,今天早上靜坐的時候,當進入了深沉的空靜之后,專注于觀照這深沉的空靜,然后再總體上觀照這深沉的空靜與觀照的渾然一體,然后在保持這個總體觀照的基礎上,引入老子這一章的內容: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原來,老子所說的內容,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只不過再次換了一個角度來闡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為止,《道德經》1-7章,在筆者看來,老子的闡述從未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本身,再進一步,從未離開過老子已經與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說的唯一的內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與道合一的道心。只是每一章所闡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這些章節(jié)皆屬于《道經》是名副其實的。
可以設想,當老子在為關尹子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關尹子以及所有有緣看到這些文字的人,能夠像他自己一樣見到道、認識道,合于道,成為一個擁有[道心]的生命。只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他要表達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們易于理解的語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自己的內心見到道,繼而安于道、融于道、成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們,將老子《道德經》的智慧應用到了非常多的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修身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可是對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讀,卻一直難以見到(也許是筆者太過于孤陋寡聞了吧)。道家的各種氣功修煉、仙術修煉、內丹修煉,對于《道德經》都非常尊崇,并以之為圭臬,但是那些紛繁復雜的解讀和演繹不僅沒有讓我們更接近于我們內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奧的名詞給埋住了,使我們更難以見到[道]的真面目了。特別是對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那些浩如煙海的道藏典籍,很難有幾個人會去看,而且就是去看了也很難看得懂,一堆鼎爐鉛汞黃芽白雪,看著就頭大,不要說實際修煉了,就是光搞明白這些名詞,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功夫。
而道,或者說我們的本心,是至為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所以對于崇尚極簡主義的朋友,我們可以沿著直觀自心這條極簡主義道路繼續(xù)解讀與感悟下去,而喜歡探尋玄奧奇妙的朋友,則建議您可以去讀讀道藏,那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金丹妙藥仙術仙法,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筆者如此說,絕無半點否定道教傳統(tǒng)經典的意思,如果您精通古文且有明師指點的話,道藏這一座恢宏瑰麗的道教文化寶庫還是非常值得去探寶的,否則就算是看過了萬卷丹書也難得真?zhèn)饕痪?
下面我們來繼續(xù)傾聽老子給我們講他所看見的道。
天長,地久:老子想說,這個道啊,無生無滅,超越時空.....可是在那個時代,“時空”這個詞還沒誕生呢。那么,在一般人的腦海里最長久的是什么呢?天地也。就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孫悟空要求玉皇大帝給他封的至高無上的官銜也叫[齊天大圣],而道教修煉的目標,一般也稱為長生不老,壽與天齊。所以老子改口道:天長,地久.....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止一次地強調,道,先天地生,道,像帝之先,道,天地之根.......
所以這里的天、地,并非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地,老子僅僅是借用了天、地這個名詞,來形容道的另一個方面的特征。
那么天、地,在這里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我們慢慢來體悟。
在同為道家文化的《易經》中,天代表乾卦,至陽,地代表坤卦,至陰。
前面我們說,道是[鮮活的空],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
那么這個[鮮活的空]都蘊含著什么樣的能量呢?
[鮮活的空]中,有至陽的能量(天),也有至陰的能量(地),這兩種能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無分,無二無別,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鮮活的空中],“天、地”并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的。在[鮮活的空]中,只有唯一的鮮活的空,而這鮮活的空可以同時表現(xiàn)出兩種特性,一為空寂、靜寂,即至陰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陰的特性,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另一特性為靈明,即至陽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陽的特性,也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鮮活的空],至空至靈,至靈至空,靈明空寂,空寂靈明。
天長,地久:這[鮮活的空]啊,靈明空寂,空寂靈明,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何以如此呢?老子接著說——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鮮活的空]之所以能靈明空寂超越時空,是因為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不自生:自,如果解讀為“從”的話,則可翻譯為,不從己生,不從他生,不從緣生,不從任何而生,即[無生]。
這[鮮活的空],已經是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本源,而其自身,是沒有來源的,既不能說祂自己生出了自己,也不能說是其他事物生出了祂。
道德經的感悟和心得體會篇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上一篇:最新辭職信 辭職信 個人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