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爾曼緩慢地走上艾弗里費希爾大廳的舞臺,他要在紐約林肯中心這個著名的音樂大廳里舉行一場音樂會。如果你曾經(jīng)親臨過帕爾曼的音樂會現(xiàn)場,你就會知道,對他來說,能夠登臺演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帕爾曼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他雙腿綁著支架,走路需要拄著雙拐。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一跛一瘸痛苦地走上舞臺,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場景。盡管感覺非常艱難,但他依然莊嚴地走到自己的座位旁。他先慢慢地坐下來,把雙拐放在臺板上,再解開腿上的支架,一只腿縮在后面,一只腿伸到前面。然后他彎腰拾起小提琴架在肩膀上,朝指揮點點頭,演奏正式開始。
曾經(jīng)看過帕爾曼演出的聽眾早已經(jīng)習慣了他的這些行為。人們總是靜靜地坐在那里,用目光伴隨著他從臺前走到座位上。他解開腿上的支架時,臺下鴉雀無聲,大家非常安靜、耐心地等待著他準備好一切再開始演出。
但這次演出出現(xiàn)了意外:他剛演奏完開始的幾小節(jié)音符,手中小提琴的一根琴弦突然斷了。當時全場的聽眾都通過麥克風聽到了這根琴弦斷掉的聲音,大廳里就好像傳出來一聲清脆的槍響。小提琴演奏會上傳出這樣的斷弦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什么過錯。
在這種情況下,那天晚上親臨現(xiàn)場的聽眾當時都以為帕爾曼肯定要站起來重新戴上支架、拿起拐杖,再一跛一瘸地走下臺去換另外一把琴或者換根琴弦。
但是,帕爾曼沒有這樣做。他僅僅稍停片刻,閉上眼睛穩(wěn)定了一下情緒,接著就示意指揮重新開始。
管弦樂隊的音樂聲再次響起,他從剛才停下來的音符接著演奏。隨著樂曲的展開,他演奏得十分投入,激情澎湃,扣人心弦,聽眾從未聽到過如此美妙的演奏。
當然,任何人都知道小提琴協(xié)奏曲僅靠三根琴弦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場的聽眾都清楚這個基本常識,可是這天晚上帕爾曼似乎對這個不爭的事實置若罔聞。只見他不斷地變奏、不停地換把,演奏的技巧臨場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有那么一會兒,他在這三根琴弦上演奏出了全新的音調(diào),這種音調(diào)聽眾們以前從未聽過。
當帕爾曼演奏完最后一個音符,大廳里先是一陣難以置信的寂靜,接著所有人都站起來齊聲歡呼,聽眾席的每個角落里都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大家都站在那里,掌聲、歡呼聲驚天動地,所有人都通過各種方式對他剛剛完成的演奏表示由衷的敬佩。
帕爾曼笑了,他擦掉額頭上的汗珠,舉起琴弓示意大家安靜下來。隨后他用一種淡定、謙虛、深沉的語調(diào)對大家說:你們都知道,有時候藝術家的職責就是利用有限的東西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藝術才能,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出最華美的樂章。
這番話語從此深深銘刻在我的心田。它不僅僅是針對藝術家而言的,對我們所有的人都大有裨益,因為這是對人生的詮釋。
臺上的這位大師一直都是用四根弦的小提琴演奏著曼妙的音樂,然而這次音樂會,因為意外,他的小提琴上只剩下三根弦。于是他就用這三根弦繼續(xù)演奏。那天晚上他用這三根弦的小提琴演奏出來的樂曲似乎比以往更美妙、更圣潔,令人終生難忘。
生活在這個瞬息多變、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里,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演奏著自己的音樂,開始時我們都有四根琴弦,演奏起來得心應手,到了后來沒準什么時候就會少一根琴弦,然而我們?nèi)匀灰弑M全力,用剩下的琴弦來完成我們?nèi)A美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