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理財時代下,像子彈一樣亂飛的投資誘惑背后,可能正潛伏著巨大的陷阱,讓投資者的錢包越投資越縮水。將金融維權進行到底成為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你可以不精通,但你不能一無所知。
一、用卡陷阱:激活還是睡眠?都收你;免息還是免費?還蒙你
重慶白領馬小姐3年前礙于人情辦了一張信用卡,由于已經有很多信用卡,她決定暫不激活。去年,馬小姐一家準備出國旅游,為了方便購物,她激活了這張信用卡,“誰知道不久就收到銀行賬單,讓我支付第一年年費300元。”更讓她郁悶的是,銀行客服提醒說當年馬小姐還需要去補刷5次卡才能免年費,“未激活的信用卡根本不應該收年費,我又沒有獲得任何服務,這是霸王條款。”她憤憤地說。
二、收費陷阱:增值還是縮水?就扣你
董先生已經不記得自己有多少個賬戶了,公積金、工資卡、代收水電費,甚至有一次購房時還開了3個退稅賬戶,家里的睡眠存折一大堆,和銀行卡都對不上號。“不是有報道說長沙儲戶500元存3年縮水100多元嘛,我好多卡上的錢最多就是幾十元,不知道被扣了小額賬戶費以后是不是倒欠銀行錢了?”
三、銀保陷阱:存單還是保單?繞暈你
市民龍女士和老伴拿著辛苦攢下的1萬元去重慶渝州路一家銀行存錢,剛進門就看到大堂內端坐著一個著裝整齊的工作人員,她熱情地推薦一款產品,收益大大高于銀行理財產品。回家后,龍女士的女兒發現這其實是一份銀保產品,投資期限最少5年,如果中途退保將有很大損失。
四、收益陷阱:保本還是虧本?迷惑你
五、釣魚陷阱:李逵還是李鬼?都黑你
權威點評:到目前為止,類似山寨銀行、證券公司的網站層出不窮,網銀被盜現象時有發生,目前多數銀行網銀已加入新的安全保護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卡號、賬號、密碼、動態口令碼等切勿泄露。切勿點擊可疑鏈接,盡量手動輸入正確網址登錄合法網站,謹防輸入短信、電話、網站頁面提示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