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漂泊中的邂逅,鑄就了一段超乎尋常的情緣;一筆四百元的借款,埋下了母子相認的伏筆……
省城漂泊:遇見豪俠將軍女
左勇君今年32歲,原為鐵十二局電氣化工程處工程師。幾年前,因為一起事故的責任認定,他與單位發生糾紛,一氣之下辭了職。他沒想到,在偌大的省城太原,想找份比較理想的工作竟是這樣的難。轉眼幾個月過去,積蓄的錢所剩無幾,卻依然沒有結果。
這年夏天,他聽說有家敬老院招人,就決定到試試。在這里他遇到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老人,她叫劉鳳云,當時67歲。老人雖患有嚴重腦癱、口齒不清,卻思維敏捷、文學功底深厚,敬老院的人都親切地稱呼她“老太太”。老太太的父親劉化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少將師長。老太太家境原本不錯,可自1983年父親去世、1999年母親去世之后,生活便每況愈下了,每月靠低保及父親原部隊給的生活補貼,勉強維持生活。左勇君和老太太很有緣,可謂一見如故。老太太曾多次對他說,她今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機會成為一位母親。左勇君也對她談起自己早逝的母親,眷戀之情溢于言表。老太太便開玩笑說:“那就讓我給你當媽媽吧!你愿意做我的兒子嗎,一個癱老太太的兒子?” 左勇君便順口敷衍說:“行啊!哪天就舉行個認母儀式。”
當時兩人都笑了,沒想到這些漫不經意的話,竟為后來的母子相認埋下了伏筆。
來托老院只是權宜之計,在預計可以拿到二三百元報酬的時候,左勇君便決定另謀職業。但之后,連連應聘還是連連失敗。就在他窮得連饅頭咸菜都買不起、心情也沮喪到了極點的時候,他給老太太打了個電話。左勇君原本也不指望一位殘疾老太太能幫自己什么忙,只是想在舉目無親的地方找一個熟人傾訴。就在他準備掛機的時候,一直保持沉默的老太太突然用很大的聲音說:“好孩子,你千萬不要灰心喪氣,我這里有四百元錢你先拿去用……”
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左勇君當時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這四百元是老太太的全部積攢,是她多年來從有限的生活費中一點一點摳出來的。左勇君不好意思地說:“劉姨,現在人們幾乎對所有的陌生人都心存戒備,我們也僅僅認識了沒多久,你就不怕你的錢有去無回啊?”老太太哈哈一笑說:“好孩子,我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個真誠善良的人。你就是將來沒錢還我,我也絕不心疼,更不會怪你。”
“謝謝你,劉姨!”說這話的時候,左勇君喉頭哽咽,眼眶一陣發熱。他暗暗發誓:今后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加倍地回報老太太。
那以后,左勇君干過超市服務員、藥材店推銷員,還替一些單位發過傳單。原準備工作后拿到第一個月工資就把老太太的錢還上,誰知由于收入太低,幾個月過后卻硬是攢不來這區區四百元錢。直到2004年冬天,左勇君為一位老板押了一個月的車皮,總算存下六百多塊錢。然而,就在他備好“厚禮”準備還老太太錢時,卻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除花完那些積攢,還欠了幾百元的醫藥費。左勇君頓時欲哭無淚,打電話向老太太解釋說:“劉姨你請放心,只要我左勇君一天不死,錢就一定會還,連本帶利地還!”
老太太連忙安慰他說:“好孩子,你千萬別再提錢的事,就算我買了福利彩票了好不好。我這段時間又攢了五十塊錢,哪天你過來拿去用好了。” 左勇君羞愧難當地說:“劉姨啊,你已經夠艱難的了,我卻要花你那點保命錢,我還算是個男人嗎!”老太太連忙說:“你不是沒有媽媽嗎,你就當我是你的媽媽吧,兒子借媽媽的錢是不用還的,對吧?”
一時間,左勇君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大哭了起來。
他沒有再去拿老太太的錢,但憑著這番鼓勵,左勇君最終走過了那段最為艱苦的日子。
知恩圖報:腦癱老太認作媽
一天,老太太打電話要左勇君去見她。一見面,老太太就開門見山地說:“小左,我不想在這兒待了,我要和你住在一起。”
原來,老太太嫌敬老院太亂,不能靜靜地讀書、寫作。當左勇君爽快地一口答應,她卻有些不相信地問他:“你不是在開玩笑吧,你真的不嫌棄我這個癱老太婆?” 左勇君笑著說:“你不是說要做我的媽媽嗎,既然這樣,哪有兒子嫌棄媽媽的呀?”
第二天,左勇君用輪椅推著老太太,走進了自己位于太原彭村的出租屋。
一回來,左勇君就系上圍裙忙了起來,做了好多菜。老太太問他今天是不是有客人來,他說:“是啊,今天我要在這里招待一位最尊貴的客人。”老太太連忙要求躲避,說她這個樣子待在這樣的場合不合適。左勇君卻直接把她的輪椅推到正位上,認真地說:“這個最尊貴的客人就是你呀,媽!”
老太太愣住了,問左勇君剛才叫她什么?左勇君便又叫了她一聲“媽”,并說:“從今天開始,喝過這頓認親酒,咱們就正式成為一家人了,你就是我親媽,我就是你親兒子,咱們這輩子不再分開了……”其實,左勇君在經濟拮據之時刻意擺下這桌“盛宴”,也正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
老太太久久地望著左勇君,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不停地自言自語:“我真的有兒子了嗎?想不到啊,天大的福分落在了我一個癱老婆子的頭上……”
出租屋周圍的鄰居知道 “母子”倆的真實關系后,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一位好朋友毫不客氣地對左勇君說:“小左你千萬別干傻事,這癱老太太要錢沒錢,要房沒房,你圖個啥呀?” 左勇君知道朋友是為他好,但他從不為自己的做法后悔。左勇君忘不了10歲那年,母親意外去世,許多人自發為他家捐款,其中有對渾身打滿補丁的年輕夫妻,與他家素不相識,卻一下子捐了三百元。這一幕深深烙在他幼小的心靈里,他也因此牢牢記住了“知恩圖報”這四個字。
認母不久,左勇君的弟弟妹妹在一天的時間里給他打了6次電話。弟弟首先對他開了炮,說知恩圖報是沒錯,可那也不能把自己的幾十年搭進去,去服侍一個癱老太太呀!妹妹也說:“你不就借過老太太四百元錢嘛,就是借她四千元、四萬塊,給她利息,再送份厚禮也就是了,說什么也不至于給她當養老兒子呀!”
弟弟妹妹一再勸左勇君,趁事情剛剛開始又沒有寫過書面的東西,趕快與那劉老太太脫離關系。左勇君說:“既然哥已經承諾了,哪能說反悔就反悔,若那樣,哥以后可就沒法做人了。” 為了我們幾兄妹,父親在母親去世后再沒有續娶,整日累死累活地支撐著這個貧寒之家。口氣委婉,態度卻是異常的堅定。老實木訥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孩子,你今年都28歲了吧,你弟快結婚了,不能再等了……”
左勇君明白父親的意思:在老家,弟弟妹妹先于哥哥成家,是哥哥無能的表現,一般人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另一層意思是,弟弟結婚要花錢,你找對象也要花錢,再收養一個癱老太太,以后的日子怎么過!
即便這樣,也沒有動搖左勇君照料劉鳳云的決心。左勇君說:“爸,你請放心,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弟弟該結婚就結婚,你就別再為我操心了。你的兒子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活法,他想做的事你就讓他去做吧。請原諒兒子的不孝……”
左勇君租的屋子只有10平方米大,中間拉個布簾,成了母子倆的臥室。
漸漸地,左勇君充分體會到了服侍腦癱病人的艱難。老人只有右手有活動能力,幾乎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幫忙。左勇君每天6點鐘就得起床,做早餐,幫媽穿衣、洗漱,再用半個多小時為媽喂飯;晚上回來,除了做飯、喂飯,還要收拾屋子、洗衣服及做各種雜務,常常累得靠在墻上都能睡著。可沒幾天,老人就嫌這里逼仄,說都快把她給憋死了。
為了讓老人開心,幾天后,左勇君另租了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比以前貴很多,因為沒有積蓄,第一季度的房租全是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