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一
年少者,曾經(jīng)張狂。
帶著偏激的不羈,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釘子,最終帶著疲累,將要屈服于社會,曾經(jīng)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卻空少了太多的銳氣,靈魂開始畏縮,似要變得圓滑。
然后,馬可·奧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則被別人扶直。”
然后,才開始靜下浮躁的心,認真地審視,剖析自己。
然后,才開始接觸了《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位幾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思想都給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了這本碩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穩(wěn),有力,獨到,以至于我在青春里讀它,便更有一種難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總是沉湎與記憶,耽于往日的美好,畏懼向前,畏懼改變。馬可·奧勒留說:“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記憶者和被記憶者同樣如此。”過去的已經(jīng)在過去消逝,記憶的人和被記憶的人都已留在從前。日出時,今天的你已是嶄新,你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明天。既然過去已成定局,那么除了能給予我們經(jīng)驗,已不能改變什么,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應(yīng)面朝前方,盡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總是迷茫于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平白添得如此愁緒,讓青春如此壓抑。馬可·奧勒留試著闡釋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會失去他現(xiàn)在過的生活,而且他每時每分都在失去他現(xiàn)在所過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生命的長短沒有什么本質(zhì)差別。盡管過去的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正是如此,時光飛逝,我們抓不住過去,守不住將來,擁有的也就只有現(xiàn)在。時間的無限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會因此感覺不到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我們的人生,所應(yīng)該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現(xiàn)在了吧。直到現(xiàn)在再也沒有了現(xiàn)在。
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只是從他的《沉思錄》中學到了沉思。盡管枯燥,盡管無味,但卻深邃,至少,撫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還輕狂。我最終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種現(xiàn)實。可是,我終究是個任性的孩子,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我站著不說話,這樣,就十分美好。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二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xiàn)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zhàn)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 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說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閱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便能戰(zhàn)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有些人活著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著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xiàn)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jié)于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于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于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于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郁結(jié),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shù)個“現(xiàn)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shù)個“現(xiàn)在”所拼接而成,“現(xiàn)在”對于每個人來說,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xiàn)在”流轉(zhuǎn)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xiàn)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里在想什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于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nèi)松艞l。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yīng)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yīng)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于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tài)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jīng)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jīng)被定格在逝去的“現(xiàn)在”中,且不同時存在于你當下?lián)碛械摹艾F(xiàn)在”里。
不要等!有愛,請現(xiàn)在說出;有夢,請現(xiàn)在追逐;有事,請現(xiàn)在去做...... “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三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發(fā)展歷史上的兩大主題。
哲學的作用似乎是為虛無縹緲的理論,發(fā)現(xiàn)并去證實其存在。
讀書的過程中會時不時看到這樣的字眼,到底何謂“形而上學”?
最近在讀《沉思錄》,剛開始是從頭到尾囫圇吞棗般瀏覽了一遍,現(xiàn)在在看第二遍,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卻不容易理解,而且我認為,讀一遍兩遍根本就很難對哲學這種存在有較深的認識,書中許多地方表述讓人覺得很高尚。其中有些我認為很耐人尋味的句子想分享給大家。
1、早晨當你不情愿地起床時,讓這一思想出現(xiàn)——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帶入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滿意呢?難道我是為了躲在溫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嗎?——但這是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快樂,而全然不是為了行動和盡力嗎?你沒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鳥、螞蟻、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從而有條不紊地盡它們在宇宙中的職分嗎?你不愿做一個人的工作,不趕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嗎?——但休息也是必要的。
2、在這個世界上,低等的東西是為了高等的東西而存在的,無生命的存在是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說理性的動物(人)是為何和怎樣存在的呢?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jié)構(gòu)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3、人除理性外還具有社會性,《沉思錄》的作者認為,在人和別的事物之間有三種聯(lián)系:一種是與環(huán)繞著他的物體的聯(lián)系;一種是與所有事物所產(chǎn)生的神圣原因的聯(lián)系;一種是與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聯(lián)系。
相應(yīng)地,人也就有三重責任、三重義務(wù),就要處理好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對神或者說普遍的理性、對自己的鄰人這三種關(guān)系。人對普遍理性的態(tài)度就是要尊重、順從和虔誠。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斯多亞派一直評價頗低,基本上認為它們作為元素的結(jié)合和分解,并沒有什么恒久的價值。身體只是我們需要暫時忍受的一副皮囊罷了,要緊的是不要讓它妨礙靈魂,不要讓它的欲望或痛苦使靈魂紛憂不安。至于我們和鄰人的關(guān)系,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斯多亞派則給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實上,人的德行就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層面。
4、斯多亞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fā)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yīng)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
5、斯多亞派哲學的力量可以從它貢獻的兩個著名代表看出:一個是奴隸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個就是《沉思錄》的作者,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懸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卻相當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安東尼作為柏拉圖所夢想的"哲學家王",他的政績、他所治理的國家狀況卻和理想狀態(tài)相去甚遠。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huán)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凈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于零,因為它本質(zhì)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
雖然還沒有仔細得看一遍這本書,但是我覺得書中所說的哲學,似乎在提醒我們,人應(yīng)該更關(guān)注本心,按照本性生活,那么所謂的煩惱只不過是你對事情的意見,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這種意見,只要你想。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四
年少者,曾經(jīng)張狂。
帶著偏激的不羈,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釘子,最終帶著疲累,將要屈服于社會,曾經(jīng)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卻空少了太多的銳氣,靈魂開始畏縮,似要變得圓滑。
然后,馬可·奧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則被別人扶直。”
然后,才開始靜下浮躁的心,認真地審視,剖析自己。
然后,才開始接觸了《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位幾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思想都給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了這本碩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穩(wěn),有力,獨到,以至于我在青春里讀它,便更有一種難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總是沉湎與記憶,耽于往日的美好,畏懼向前,畏懼改變。馬可·奧勒留說:“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記憶者和被記憶者同樣如此。”過去的已經(jīng)在過去消逝,記憶的人和被記憶的人都已留在從前。日出時,今天的你已是嶄新,你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明天。既然過去已成定局,那么除了能給予我們經(jīng)驗,已不能改變什么,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應(yīng)面朝前方,盡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總是迷茫于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平白添得如此愁緒,讓青春如此壓抑。馬可·奧勒留試著闡釋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會失去他現(xiàn)在過的生活,而且他每時每分都在失去他現(xiàn)在所過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生命的`長短沒有什么本質(zhì)差別。盡管過去的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正是如此,時光飛逝,我們抓不住過去,守不住將來,擁有的也就只有現(xiàn)在。時間的無限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會因此感覺不到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我們的人生,所應(yīng)該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現(xiàn)在了吧。直到現(xiàn)在再也沒有了現(xiàn)在。
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只是從他的《沉思錄》中學到了沉思。盡管枯燥,盡管無味,但卻深邃,至少,撫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還輕狂。我最終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種現(xiàn)實。可是,我終究是個任性的孩子,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我站著不說話,這樣,就十分美好。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五
溫總理在記者采訪中說:“我把《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于是我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fā)現(xiàn)它的確是一本能凈化人心靈的書籍。讀后,感想頗多,受益匪淺。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fā)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并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藝術(shù)、尊重公共利益并為之努力,讀書筆記大全《《沉思錄》讀書筆記1000字》。《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于動物界,對我們?nèi)祟愐餐瑯舆m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xiàn)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yīng)周圍環(huán)境,適應(yīng)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沖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后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圍。為了欲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沒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欲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shù)恼_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松,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么。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于明白了溫總理為什么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為什么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lǐng)悟的,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六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xiàn)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zhàn)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 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說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閱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便能戰(zhàn)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有些人活著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著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xiàn)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jié)于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于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于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于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郁結(jié),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shù)個“現(xiàn)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shù)個“現(xiàn)在”所拼接而成,“現(xiàn)在”對于每個人來說,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xiàn)在”流轉(zhuǎn)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xiàn)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里在想什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于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nèi)松艞l。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yīng)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yīng)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于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tài)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jīng)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jīng)被定格在逝去的“現(xiàn)在”中,且不同時存在于你當下?lián)碛械摹艾F(xiàn)在”里。
不要等!有愛,請現(xiàn)在說出;有夢,請現(xiàn)在追逐;有事,請現(xiàn)在去做...... “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七
沉思錄 讀書筆記 從柏拉圖主義者亞歷山大,我學習到---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說,或在信里說:“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借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yīng)盡的義務(wù)。
一個人應(yīng)該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長得純凈,無論是濃烈綻放,還是靜靜地搖曳,都只關(guān)乎自己。關(guān)乎自己是一朵花,應(yīng)該象一朵花一樣生死輪回。
他既不魯莽,亦不驕橫,做事從容不迫,永無汗流浹背的狼狽之狀;每件事都是一人獨處考慮,好整以暇、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勇敢而堅定。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主意打定之前仔細考慮,主意打定之后堅決不移。
做事從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腳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狽地行走,且有時覺得永無終結(jié)。卻原來有一些人可以從容不迫,可以勇敢堅定,可以堅決不移。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確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從容不迫,勇敢堅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
并不否認環(huán)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惡劣的環(huán)境當作一枚試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力優(yōu)秀或者無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么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nèi)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開始以為與此語有相通之處,后發(fā)現(xiàn)這兩句話強調(diào)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指向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與人為善,容忍別人,克制自己。奧勒留指向自身修養(yǎng),他認為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不會去八卦別人的是是非非,不會關(guān)注這些流傳在眾人之中的閑言碎語,不會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他只關(guān)注自己前方的目標。
凡有所為不要出于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裝飾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
墮落之一是:對任何發(fā)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于自然的違逆,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樂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為或意向漫無目標,對任何事都掉以輕心不加考慮,殊不知最瑣細的事也應(yīng)顧慮到其結(jié)果。
一切發(fā)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適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樣接受那些已來的未來的事情。抱怨只會讓我們失去接受的勇氣與力量,無益于他。
苦痛與享樂,哪個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痛,更容易激發(fā)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風,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溫暖;享樂,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陽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經(jīng)的夢想。
細節(jié)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性格。
要同樣的盡你的責任,無論你是凍得發(fā)抖或是溫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毀謗或是贊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把當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動,反復(fù)默念。
適應(yīng)你命中注定的環(huán)境,愛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沉思錄的讀書筆記篇八
雨后陽光,墮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靈銘記,我在深思,我在讀完《沉思錄》后,它給予我的力量是什么,或許它帶給我的文化內(nèi)涵之余,我可能需要點更多的升華。某年某月開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么能催促我成長,一本新書翻開,總有些來自別處的氣味,聞過之后,我可以確定它最后能不能屬于我。來來去去這么多年,把《沉思錄》翻來翻去,追逐了青澀的我,了解了現(xiàn)在的生活。
《沉思錄》的作者是奧勒,來自擁有古典氣息的古羅馬,作為軍人,他戰(zhàn)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guān)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gòu),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zāi)。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后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其實,對于《沉思錄》的主題而言,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了解自己,把自己從剖析學方面進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簡單的倫理解決自己的不足,或是換做另外一種死角。用盡一切進行解決、清除。然而,作者將自己剖析之后,便是從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體現(xiàn)。《沉思錄》一如中國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深奧無用的修飾,雖然說的是哲學問題,可讀起來并不想大學課本那樣生澀、枯燥,比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最高尚的報復(fù)方式是不要變成你的敵人那樣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閃爍著人類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問題的角度都顯出一種大氣與深遠,充滿浩然博大的氣質(zhì),讀起來讓人冷靜,令人思考,使我們把更多的關(guān)注從浮華的娛樂社會現(xiàn)象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內(nèi)心,平靜的面對內(nèi)心,思索一些得失、進退、生死的哲學問題,也好好問一問自己,欲望讓我們終日追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內(nèi)心真正的需要。
溫總理曾經(jīng)這樣描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看來《沉思錄》在各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藝術(shù)、尊重公共利益并為之努力。《沉思錄》確實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把腳步放慢,我們?nèi)ヂ牐眯膶Υ约旱钠沸裕赡軐τ诿總€人都不可能像奧勒那樣時時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后又去反省,如此的反復(fù),為的就是如何實現(xiàn)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何為嚴格,你從某些個方面,某些個切分點去證明,這是這本書最想體現(xiàn)的。我們?nèi)プx一本書,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賞儒雅的文字,交匯另一種心態(tài),把文字變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精神意志在升華,我去讀這本書,我從中去體會,人人去讀這本書,不是人人去體會,至此,《沉思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需求,更是現(xiàn)代普遍社會現(xiàn)象所出現(xiàn)的問題,把一切歸為一類,這本書的精神構(gòu)造牽引著每一個讀者,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來警戒他人,用心讀它的自懂,心何處,它何處,一如既往,每本書的意志所在不同,對這本書沉迷于心底的感覺怎么說,換做社會上的一份子,我們怎么去自省自己。
就這樣,我一遍遍翻著一頁一頁。說不通的《沉思錄》,用零點零一的視野欣賞。終究,我還是未看夠,奧勒帶給我的另一種觸動顛覆了以前的我,心靈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將《沉思錄》埋在這里,幾百年的輪回,獻給讀者的訴聽,不經(jīng)意的將我們讀者帶進,這是源于一種靈魂的讀物,我因此深記。
上一篇:最新店鋪銷售崗位述職報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