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寫傳奇——著名武俠作家金庸
財富檔案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親手創辦《明報》,現在已是中國報道的權威。1991年香港《資本》雜志評出“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查良鏞以12億資產列第64位。
企業類型
報業。
成長記錄
金庸的大名,在華人世界應該是如雷貫耳了,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無論是內地還是港臺,都最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而他的著作還有改編成電影電視的,都是所有觀眾耳熟能詳的了,從俏皮聰明的黃蓉到憨厚老實的郭靖,從俠肝義膽的蕭峰到深情善良的阿朱,每一個都是經典。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看“金庸”都是如此的普遍和正常。
而在作家之外,金庸還有許多身份,可以說是職業的報人,成功的商人,香港最著名的報紙《明報》就是他一手創立的,他是真正靠文章來贏得了財富和名聲,是“以文致富”的第一人。
亂世出英才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鏞。海寧原來隸屬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個海濱小縣。但卻人杰地靈,出過不少人才。
海寧查家也不簡單,是當地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對聯,乃清康熙帝親筆所題。金庸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曾在江蘇丹陽任知縣,是個剛正不阿的人,金庸出生的時候,家里還是很富裕的,有許多田地,所以,他的父親查樞卿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主。
家里從小就很注意對孩子的培養,藏書更是頗豐,無論是新派還是舊派的,一應俱全。所以可以說金庸是生活在書的海洋中,八九歲的時候,金庸讀到了新派小說家顧明道的作品《荒江女俠》,剛開始看,就迷上了,世界上竟然有這么有趣的書,不像古書那么枯燥,還是兩個俠客雙雙闖蕩江湖,這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他開始搜集各種各樣的武俠作品,
盡管金庸這么喜歡武俠,但當時他并沒有想過要寫武俠小說,更沒想到將來會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畢竟這在當時看來,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1937年,金庸13歲,就讀于浙江省立嘉興中學,讀初三的時候,他看到很多小學學生為了準備升學而苦苦努力,就約了幾個好友,辦起了自己的第一份報紙《給投考初中者》,內容是怎樣在升初中的各科考試中答題,取得高分。連金庸都沒有想到,這份報紙竟然引起了巨大反響,還銷到了福建等地,金庸由此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30年代,中國的富家弟子熱衷于出洋留學,學成后再回國一展報負。以查家優裕的家境,讓金庸出國留學本是計劃中事。但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家鄉淪陷,打亂了金庸的計劃。他開始想做一個外交官,雖說“弱國無外交”,但金庸卻想憑著一己之力,為中國挽回尊嚴。
1944年,金庸如愿以償地考上了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開始為他的外交官之夢做準備,當時他常看共產黨辦的《新華日報》,其中的《國際述評》專欄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面的文章多為我國后來的外交部長喬冠華所寫,言詞犀利、上下古今,讓金庸很是佩服,后來金庸辦明報寫的時評也可以看到喬氏的一些印記。
但一次偶然的事故,讓金庸不得不停止了自己的學業。當時橫行校園的國民黨特務,經常毆打進步學生,金庸看不過去,就向校方投訴,結果被勒令退學。失去了學業不說,戰爭也讓家里敗落了,沒有多余的錢來供金庸上學。為了生存,金庸只好通過任中央圖書館長的表兄蔣復璁在圖書館掛職。這段時間他沉靜下來,讀了大量的書,為自己以后辦報紙、搞創作都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戰亂結束后,金庸先后在《東南日報》、《大公報》做記者,雖然他還想著自己的學業,但是隨之而起的內戰讓他的求學之夢徹底破滅了。1948年3月,《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被調派香港。24歲的金庸懷著對未來的茫然,來到了這個他所不熟知的繁華都市。
一文驚天下
可以說,初到香港的金庸是一文不名,就連搭香港巴士的錢都是別人墊的,所以后來,金庸常用“南來白手少年行”來調侃自己當時的困窘。
但是正如當初他是從3000個人中脫穎而出來到《大公報》,金庸一來到香港,便開始一鳴驚人。當時,因為大陸的解放,很多遺留在香港的物資被英國趁機搶占,金庸氣憤不過,根據學過的國際法知識,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文《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國外的產權》,分兩天發表在《大公報》上,甚為轟動,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薦下,滿心希望的金庸來到北京,見了喬冠華,希望可以圓自己的外交官之夢。但讓金庸深受打擊的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報社對金庸的“跳槽”行為很是不滿,差點將他解聘,妻子也不滿他去內地的想法,就和他離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幾經周折,來到剛創辦不久、隸屬《大公報》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他開始寫影評,同時兼職編劇本。
雖然金庸搞編劇是無心為之,但卻是成果累累,《絕代佳人》、《蘭花花》不僅改編成電影出品,還受到了熱烈歡迎。在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選活動中,《絕代佳人》獲得了優秀影片榮譽獎,而金庸則得了一枚編劇金質獎章。
除了劇本,當時金庸也喜歡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檔就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武俠小說,而一次偶然的機緣,開始了他們共同的武俠寫作。1953年,香港有兩個著名的拳師進行比武,百姓為之轟動,報社更是對此渲染不已,為了提高發行量,梁羽生開始寫長篇連載《龍虎斗京華》,隱約影射拳師比武,由此,梁羽生成了新派武俠的開山鼻祖,求稿者應接不暇,梁羽生簡直無法招架。
1955年,《香港商報》急需武俠小說連載,金庸倉促間上陣,但卻從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在構思自己的處女作的時候,金庸想起家鄉海寧,想起在那里最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書,為何不以這個為原型呢?于是,《書劍恩仇錄》就這樣誕生了,剛開始,它在《香港商報》連載時,并不是特別引人注意。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獨特的語言,扣人心弦的劇情,一掃舊武俠小說的沉悶氣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香港商報》一時間變得“洛陽紙貴”。
《書劍恩仇錄》每天連載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寫一篇,從1955年寫到1956年。雖然時間長,寫的也很晚,但卻后來者居上,鋒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金庸,從此誕生了!
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轟動全城,人手一冊。等到《射雕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射雕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風靡了無數讀者。
《明報》大輝煌
這時的金庸,已經不想再在《大公報》繼續干下去,他想自己辦報紙,雖然外交官不能做,但辦報紙依然可以自由抒發,影響公共輿論,況且自己在報社里任職多年,完全熟悉各種操作。
1959年,一份叫《明報》的報紙在香港注冊。公司注冊資金10萬元,金庸占80%的股權,負責編務,朋友兼合伙人沈寶新占了20%,負責經營。這樣的股權比例一直維持到90年代。
“明”含有“明理”的意思,同時也象征了光明的前途。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到了“明教”這么一個組織,可見金庸對“明”的喜愛,他還請了當時香港最有名的書法家王植波題寫刊名。
當時香港的報紙很多,有比較嚴肅正統的《星島》、《華僑》、《工商》,也有很多低俗艷情小報,怎么才能打開出路,金庸決定走一條中間道路,既有嚴肅正統內容,也有軟性香艷小說。總的來說,以小說及趣味資料為主,每日出版一張,小報形式設計。
《明報》的銷量起初并不盡如人意,有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時期,甚至面臨倒閉的危險。據《明報》老職員回憶:“查先生那時候真的很慘,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兩人喝。我們看見報館經濟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發,只求渡過難關,便心安理得了。”
但金庸與沈寶新硬是苦苦支撐下來,甚至不惜以典當來維持。他們確確實實將辦報作為一項人生的事業去做,不愿意半途而廢。
為了挽救自己的報業,金庸拿出了殺手锏,就是他的武俠小說,來支撐報社走過艱難的創業階段。而當時連載的就是著名的《神雕俠侶》,這本小說一出,男女老少爭相購買報紙,期待著每天的連載,尤其是楊過與小龍女的16年之約,引來了大量的讀者來信,大家都在猜測最后的結局。當然,金庸最后讓他們重新相聚,報社的銷量是節節上升。
金庸的武俠小說打穩了《明報》基礎,加上沈寶新的經營手法,《明報》的廣告業務穩步上升,雖未至盈利可觀,赤字卻已逐漸減少。報館維持下去已無問題,但還不是一流報紙。正在金庸絞盡腦汁,思索追趕良策之際,中國大陸爆發了“大逃亡潮”。因為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導致了大批的大陸人涌到香港,造成動蕩局面,成為熱門話題。
當時各大報都爭相采訪這段新聞,在實力、財力上,明報無法與別人競爭,但金庸獨辟蹊徑,在社評中大做文章,對于此事發表了與眾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讀者的注意。以《大公報》為首的幾家大報,對于金庸的觀點進行了抨擊。《明報》當然不示弱,你來我往,一場激烈的筆戰引得讀者大看好戲,欲罷不能。本來并不怎么著名的《明報》在筆戰中人人皆知,而更重要的是,金庸的社論引起了高度注意,不管贊同還是反對,誰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這次筆戰后,《明報》擴展至兩大張,形成了中型報紙的規格,同時也有了盈余。可以說如果沒有“逃亡潮”,也許就沒有《明報》后來的發展。
后來在許多事件中,金庸都表現出自己的獨特的立場,在與別人一場又一場的“爭論”中,《明報》越來越出名,銷路越來越好。后來的“文化大革命”更為《明報》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當時大家都迫切想要了解大陸消息,《明報》及時開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最新消息。由此《明報》成為報道中國消息的權威。
之所有這樣的成就,跟金庸的知人善用是分不開的,他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這些人或在《明報》工作,或者后來自己獨立,都成了香港報紙的中堅人物,例如《信報》老板林三木,原先只是資料員,后受到金庸賞識被派往英國學習財經,返港后任《明報晚報》的副總編輯;可以說60年代的《明報》,人才薈萃,令人神往!
1968年,金庸又辦了《明報周刊》,改變了周刊只是報紙贈品的做法,開始精良編輯,定價出版。除了《明報》(日報)、《明報月刊》、《明報周刊》外,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經營美加、澳洲及歐洲的高級旅游業務,使得明報集團的業務多元化。
金庸一手創辦的《明報》企業集團,經過30多年不斷發展,已由一家報社擴展成兼營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產的多元化企業。《明報》銷量高達12萬份。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前后,銷量一度突破25萬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明報周刊》則達到30萬份,執香港娛樂周刊市場之牛耳。90年代初期,明報盈利高達1億元,金庸個人的財富估計已超過6億元。
金庸的好友說,他(金庸)是中國以文致富的第一人。最了解他的職員說:“《明報》的成功,可歸功于查良鏞個人的遠見。由早期以武俠小說的金庸做號召,邁向60年代以政論聞名的查良鏞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業手法經營《明報》,他成功地將《明報》塑造成一份備受知識分子尊敬的報紙。
現在的金庸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他的作品還在不斷地印刷重版,關于他的學術研討會還在繼續進行,但他卻激流勇退了,選擇了歸隱,1972年,在寫完《鹿鼎記》后,金庸毅然封筆,1991年,金庸部分轉讓明報股權,開始逐步實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辭去董事局主席一職,全面“退隱”。
退休之后的金庸開始云游四海,邊寫歷史小說,邊做一些研究工作。正如他所寫的每個大俠那樣,無論是張無忌、楊過,還是袁承志、令狐沖,無一例外地選擇隱退江湖,他也是一個大俠,一個智者,一個哲人,為無數平凡的百姓創造傳奇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一個傳奇!
成功秘訣
厚重的文化修養,廣博的文學底蘊。
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堅持。
上一篇:創業奇招:石頭煮湯
下一篇:三菱霸主——巖崎彌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