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探親路,這名“95后”軍嫂不敢相信,自己能如此堅強——從出家門到進營門,從山城重慶到高原邊防,汽車、飛機、越野車、步行,先后換乘3種交通工具,翻越5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歷經52個小時,總行程2000多公里……
與其說是探親,還不如說是探險。王梅此行目的明確——到邊防舉行婚禮。王梅從小就有軍人情結,三爺爺王朝鳳年輕時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戰,她喜歡依偎在三爺爺膝下聽他講述過去的烽火歲月。軍嫂也姓軍,也算是與綠色軍營結緣了。追愛到天邊,王梅鼓足勇氣。
“既然家在玉麥,我要到邊防去舉行婚禮。”王梅下定決心。臨行前,重慶市南川區興川醫院的同事紛紛勸她三思而行,她卻全然不顧:“嫁給邊防軍人,卻沒有去過邊防,算不上真正的邊防軍嫂。”
進藏前一周,王梅感冒,高燒不退,雖然沒有到過西藏,但身為護士的她深知“高原肺水腫”的厲害。眼看預定上高原的日子越來越近,王梅不敢大意,果斷打針輸液。來隊前收拾行李,她沒帶瓶瓶罐罐的化妝品,行李箱里塞滿保暖衣物和張錦源喜歡的土特產——火鍋底料。玉麥天冷,吃火鍋可以驅寒。
1月10日,王梅踏上邊防追愛之旅。到了拉薩貢嘎機場,王梅一下飛機就感覺頭暈、胸悶、惡心……因為高原反應厲害,她不得不在山南市區留宿一晚。王梅夜里輾轉反側,直到凌晨兩點才迷迷糊糊地睡著,4點多又被驚醒。高寒缺氧的威力,她第一次深深體會。
電話關心常常是張錦源唯一能做的。2018年6月的一天,王梅被一輛大貨車撞倒。千里之外的張錦源只能干著急,面朝雪山吶喊,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她的身邊。“沒什么大礙,只是擦傷而已。”王梅早就學會了對張錦源報喜不報憂。
暖心舉動,王梅總是更實際。因為長期戍邊,張錦源的發際線逐年往后退,每次洗頭,臉盆里都會漂浮一層黑發。王梅看在眼里憂在心里,四處尋醫問藥,用盡所有能用的方法。
張錦源和戰友們擔負著繁重的巡邏任務,其中一條巡邏路需要背負20多公斤的物資,徒步攀行兩天1夜,翻越3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與風雪作斗爭,張錦源落下了嚴重的風濕病關節炎,有時疼得連下地走路都困難。這次探親,她還特意給丈夫準備了護膝。
雪山之間電波不斷,張錦源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翻過海拔5025米的亞堆扎拉山,越野車在盤山公路上蜿蜒行駛,幾個回頭彎下來,就把王梅甩得暈頭轉向,她往窗外一扭頭,“嘩”的一聲,一陣狂吐。
停車休息,同行的人紛紛下車拍照,只有王梅獨自窩在車里,用羽絨服的帽子把頭裹得嚴嚴實實。她喜歡下雪天,卻不敢跟西藏的雪過分親近。
不到1個小時,接連吐了4次,王梅感覺胃里空蕩蕩的。平時在老家坐車,王梅可以睡覺或者玩手機,不知不覺就到了目的地。但在高原上,她掏出手機來卻沒信號,只能看看時間。一路上滿眼皚皚白雪,山的那邊還是山,沒有盡頭,路邊連村莊都沒有,山腰間覓食的牦牛星星點點,沿途的美景絲毫提不起她的興致。
吐得實在難受,王梅甚至想過“向后轉”。但她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官兵們長年奔走在這條山路上都不曾叫苦叫累,我現在是軍嫂,不能打退堂鼓。”她暗暗給自己打氣。
車過了信號盲區,手機鈴聲再次響起,電話里傳來張錦源熟悉的聲音:“實在不行你就回去吧!”王梅強忍著難受,吐出幾個字:“放心,我沒事。”電話那頭,想著妻子飽受跋涉顛簸之苦,張錦源心里五味雜陳,淚珠在眼眶里打轉。
哨點里,婚禮籌備現場一派忙碌。沒有舞臺,官兵們便把罐頭箱壘起來,鋪上紅地毯;沒有拱門,大家便自己動手焊接,掛上蚊帳當帷幔;沒有婚紗,張錦源找到玉麥鄉的百姓白瑪拉宗,借來漂亮的藏裝……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玉麥哨點第一位新娘子的到來。思念如泉涌,張錦源把早已準備好的彈殼戒指又拿出來打磨,手機循環播放著軍歌《送你一枚小彈殼》:你問我什么是戰士的生活,我送你一枚小彈殼……
這邊,奔波在路上的王梅也思念著張錦源。她到達團部已是午后,執意繼續趕路,卻被團領導攔了下來。“下午開車進玉麥不安全,路上容易發生雪崩。”團政治工作處主任達珠次仁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比路邊的積雪還冷。團部到玉麥哨點不過100多公里,然而橫在其間的恰拉山、日拉山猶如兩道天塹,讓王梅不由得望山興嘆。
迢迢探親路,步步皆驚心。第二天,王梅再戰雪山。翻過海拔5200米的日拉山,越野車喘著粗氣再一次闖入“動感地帶”,路上暗冰遍布,路邊是萬丈懸崖,王梅雙手死死抓住扶手,手心全是汗,困意也全無。
“小心,有滾石!”王梅一聲驚呼。距離車頭不到10米的地方,兩塊碗大的石頭飛速墜下。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群覓食的巖羊受到驚嚇,本能地沖上崖壁踩落滾石。有驚無險,但嚇得大家都倒吸一口涼氣。
峰回路轉,遠處路邊的“軍裝”逐漸清晰。
“是他,是他!”王梅欣喜地喊出了聲。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皚皚雪山,茫茫雪野里,路邊站著等候已久的丈夫張錦源。這位飽受高原反應折磨、一路奔波了2000多公里的軍嫂,禁不住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