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集市稱為“圩”,方言音韻為第二聲,本字為“虛”。趕集,稱為“赴圩”,實際上為“赴虛”。按理說交易,為兩人面對面實實在在,從物物交換到貨幣購買歷來如此??墒?,這里卻有另外一個故事。古時物物交換,相傳當地百姓來到深山老林,在樹下放置柴刀、斧頭等金屬開山用具,等人去之后,樹居的山都木客也就是方言“魔神仔”方才下來,放上山珍土貨,爬上樹屋。第二天,交易百姓再來取貨。由于山都木客誠信待人,百姓都愿意與之交易,名聲就此傳開。滄海桑田,無論改朝換代,仍然保留“赴圩”本意。這里也流傳著一個“赴虛送蜂仔”的傳說。
那是三百六十多年前的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秋,都指揮使司僉事劉廷璞不愿隨鄭芝龍降清,在福京城陷之日,來到深山老林,以養蜂為生,堅持抗清。不僅如此,還蠟丸傳書相約福京城即福建的省會福州和家鄉的宗族志士隱居,更是奔走呼號瑤鄉畬寨。
這不是當年響應黃閣部起兵勤王的劉將軍嗎?由于畬族長期山居與野獸打交道,素來尚武,無論宋代抑或元代所組建的畬兵、畬軍就聞名于世。劉廷璞祖上曾經畬化,雖然漢化,方言中仍交雜著畬話。那時的畬人也接受漢化,確切說是閩西客家化與閩南福佬化交織進行的漢化,民族語言帶有客家話和閩南方言的特點。雖然如此,畢竟漢化程度不同,且相隔多年。劉廷璞并不氣餒,通過送蜂上門,傳授養蜂技藝。接頭后,與頭人們籌備建軍暗中操練,伺機行事。
“魔神仔”得知此事,心生景仰,先是在劉廷璞進山獵蜂時,為其向導帶路,換個方式相贈桑葚。也就是方言中的“雄婆”。再為其搭建了房屋,即“金勾堂”。有山歌為證:
山歌《請雄婆》
金勾獵蜂嘴干食,
魔神仔帶路山婆林;
緊夠緊大緊酸甜,
做醋做酒不會雄雄!
意思如下:
金勾堂主劉廷璞帶著隱士們前往深山捕捉蜜蜂時,采摘路邊的桑葚用來解渴。
魔神仔與之為伍,不像過往傳說的胡亂魔人和請客,而是熱情地邀請他們到桑葚林品嘗。
那里的桑葚不僅數量多,而且個頭大,更是又酸又甜。
無私奉獻的桑葚不僅可以做成桑葚醋,還可以做成桑椹酒,一改大家“雄雄雄”也就是傻傻的成見。
且說前來幫忙的三位部落女頭人們竟然美女愛英雄,為之心動,為自己操辦起婚事。由于長期以來出現的文化斷層,以“魔神仔”的棕紅膚色認為其非我族類,紛紛敬而遠之。劉廷璞卻敢作敢當,不顧世俗,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鬼”情未了。采取“魔神仔”善用的障眼法,不僅為其分別取漢姓和漢名,還對外以半路撿來的乞丐婆相稱,四人得以喜結良緣。三位夫人以制作桑葚蜜醋為生,享譽鄉閭。有山歌為證:
山歌《雄婆醋》
魔神仔帶路采雄婆,
金勾祖厝浸蜂糖;
清甜新厝安百天,
全家大小食百二。
意思如下:
山都木客做向導,帶著我們去采摘桑葚。
我們將采摘好的桑葚傳承了祖先當年在老房子金勾堂的桑葚醋制作方法,即裝到甕子里,再用家釀百花蜜浸泡起來。
在你們清新甜蜜的別院放置了四個多月,終于大功告成。
桑葚蜜醋,不僅美味營養,一家老小品嘗它,將會健康長壽哦!
三位夫人各自喜得貴子,繁衍成長房、二房、三房三支子孫。劉廷璞的子孫,不僅恪守祖訓終生守節大義凜然,歷史上還素以“聰明”聞名于世。連清末本縣最后一位舉人,曾任民國國會眾議員的族長劉萬里在族譜中,親筆手書“子孫聰明”四字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