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婆婆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一本就是“婆媳經”。可是,沒有多少文化的王新芳,以一顆農婦的淳樸愛心孝敬著婆婆,像對待自己的親媽一樣。
新婚的第二天,一家人還在熟睡,王新芳已早早起床,燒水、煮洋芋。一家人都起來時,飯也做好了。當王新芳把熱水、熟洋芋給婆婆端過去,老人家感動地說:“媳婦兒你真好,這么大冷的天兒,就起來燒水做飯,還把熱水和飯給我端過來。你不像鄰居的兒媳婦,對她婆婆那樣,唉,不說了。”
王新芳拉過婆婆滿是老繭的手說:“媽,我現在是你媳婦,也就是半個女兒,我要和你一起過剩下的半輩子呢,你吃了那么多苦,我一定要好好孝敬你啊。”婆婆當時就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從此,王新芳體貼入微地伺候婆婆的衣食起居,讓婆婆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快樂。趕集或者外出碰到好吃的,王新芳都會買一些,回到家里首先給婆婆拿過去。自己外出了,總要告訴婆婆一聲;回家了,首先向婆婆問好,不讓老人家擔心。每逢老人身體不適,王新芳更是悉心照料,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她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當有人問婆婆:“新衣服誰買的呀?”老人總是驕傲地說:“我兒媳婦芳兒買的。”
年紀大的婆婆記性不好,又愛嘮叨。同樣的事,王新芳聽好多遍了,每晚給婆婆洗腳的時候,她還是一邊認真聽,一邊隨聲附和兩句,排遣婆婆心里的寂寞。
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王新芳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大兒子寫完作業,就幫父母干家務活;,小兒子看見勞累了一天的爸媽,也會用幼嫩的小手為他們端一杯熱茶……
致富不忘鄉鄰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生活重擔就落在王新芳一個人的肩上——種地、照看老人和孩子。王新芳覺得,只有致富了,才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于是,她借錢租種村民的地,搞起了現代化的蔬菜大棚。她向專家請教技術、跑銷路,苦吃了不少,汗流了許多,如今大棚的規模已擴大到6畝。各種蔬菜長勢好,賣得快,價錢好,王新芳的日子自然紅火起來。手里有了錢,登門借錢的人也多了。誰家有人生病需要錢、孩子上學需要錢,只要向王新芳開個口,她從來沒讓借錢的人落空。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修房蓋屋的,王新芳常常主動登門幫忙張羅。王新芳常說:“遠親不如近鄰,看著鄰居村民有困難,自己有能力卻不幫一把,心里過意不去。”
在王新芳的影響下,周圍的鄰居、村民再也不為小事小利吵鬧甚至打架了。現在,他們生活得和和睦睦。鄰居那個讓婆婆曾經煩惱的兒媳婦,也開始孝敬公婆。
熱心公益事業
身為村支部委員的王新芳不但關心熱愛小家,還心系大家——她還熱心公益事業。不論是“5·12”大地震、西南地區旱災,還是青海玉樹地震、云南魯甸地震,每次從電視和報紙上得知消息,王新芳都是村里第一個捐錢捐物的人。
擔任村支部委員以來,王新芳配合支部、村委會完成了許多工作任務。她積極協調鄰里糾紛,宣傳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政策及各類惠民惠農政策,組織村民開展“十戶聯防”、文化體育活動和婦女面對面的交心活動。她還拿出2000元為村女子健身舞蹈隊購買演出服裝,并組織村里的姐妹們跳舞。
王新芳就像蕓蕓眾生中的一棵洋槐樹,用自己的愛心給周圍的人奉獻著綠蔭,綻放著串串幽香的潔白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