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武斗開始后,父親不許我出去“鬧革命”了,在家閑著無聊,一個朋友隨父母躲武斗,把他的一對小雞贈送給了我。我把它們放在自己的小院里喂養,每天給它們吃食,給它們喝水,吃菜葉子,有時還捉些蟲子給它們加餐。沒幾天,它們就和我混熟了.每天早晨,只要我把房門一開,它們就歡天喜地地跑進來向我討食。我上廚房它們跟到廚房,我上洗臉間,它們跟到洗臉間,伸著長頸子,瞪著亮眼睛望著我,直到我撒下一把米。像小孩找大人要糖吃一樣,每當我從外面回來,首先迎接我的就是它倆。
兩個月后,它倆長成了一對“俊男靚女”,那公雞一身火紅羽毛,一副火紅的冠子,英武雄健;那母雞一身蘆花色羽毛,充滿青春活力。我給它們各取一個名字,公雞叫:小紅,母雞叫:小花。這時,小紅和小花開始談情說愛了,小紅張開翅膀,伸去長腿,一邊舞蹈,一邊歌唱向小花求愛,開始小花羞答答地跑開,小紅跟在后面追趕,又從地上啄起一粒白米“咯咯咯”的獻給小花,啄起又放下,放下又啄起,如此反復多次,直到小花溫順地領了它的情,它就用翅膀將它的“情人”攬在杯里,啄著“情人”的冠子做愛。
不久,小花開始下蛋了。產蛋前的一些日子,小花的冠子迅速變大,變厚,變紅,接著就開始跳窩,到處跳來跳去,東張西望,情緒亢奮,最后在我為它準備的一個稻草窩里趴下來。靜靜地趴了一個多小時后,小花曲著腿半蹲起來,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嘴里連聲“咯咯咯”,忽然,吱溜一下,生下了第一個帶著血痕的雞蛋。按民間傳說法,這第一枚帶血的雞蛋營養豐富,大補,可治頭暈。蛋生下來后,它并不馬上離窩,而是抱著它的“處女作”在窩里休息一會兒,然后再跑下窩來,連聲“咯嗒!咯嗒!”地向我報喜,我當然要賞它一把白米,以示慰勞和嘉獎。
一只母雞一年有三次產蛋高峰期:第一次在春節過后,百草萌發時,稱“清草蛋”,第二次在麥子收割時稱“麥黃蛋”;第三次在秋下,五谷豐登時,稱“谷黃蛋”,小花在次年第一批“青草蛋”后便想做媽媽了,羽毛開始蓬松,整天趴在窩里“咯咯咯”地叫喚。開始我以為是產蛋,結果不是,又以為是它病了,仔細觀察也不是。鄰居王媽媽告訴我,它是要抱窩(孵小雞)了。我趕緊找來十幾枚打過水(受精過)的新鮮雞蛋讓它抱,它抱窩很用心,很辛苦,夜以繼日,一天只下窩吃一次食,喝一次水。等到小雞孵出來時,母雞瘦成一個殼。
“雞兒雞,二十一;鴨兒鴨,二十八。”這話千真萬確。到了第21天時,小雞就孵出來了。那天中午,我看到個個抱蛋都在動,小雞們用嫩黃的小嘴將包裹自己的蛋殼啄開一個口,然后慢慢地向外面擠,擠呀,擠呀,終于沖破蛋殼脫穎而出。初出殼的小雞,渾身的絨毛濕濡濡的,細細的爪子歪歪倒倒地掙扎著站起來,一會兒就站穩了,身上的絨毛也干了,像一個個絨球,唧唧喳喳跟著它們的媽媽玩耍,可愛極了,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關懷備至,呵護有佳,若是晴天,就領著小雞們到太陽底下曬太陽,覓食,若是陰天雨天就在室內把小雞們摟在它的翅膀下面取暖,真是合格的母親。
一年后,我成了雞司令,我把小雞送給親戚朋友.我們這條街的家禽迅速發展起來,我們想辦法為家禽廣開飼料門路,我們到農村拾稻谷,麥穗,紅薯,到河邊,池塘,水田摸貝殼田螺,到污水垃圾堆坑邊挖蚯蚓,買米糠做混合飼料……收益頗豐,飽了口福,練了思維,學到了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