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禮是北宋政治家和詩人,是著名文學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與王安國、王雱二人合稱臨川三王。
北宋嘉祐六年,王安禮高中進士,最開始進入河東路唐介門下為幕僚。在西夏軍隊進攻北宋邊境的時候,阻止了河東璇撫使韓絳集結(jié)四萬百姓防守的打算,改而勸說大帥呂公弼調(diào)精兵前來迎敵,不僅抵擋住了西夏軍隊的入侵,同時也使得絲毫不同武事的四萬百姓沒有白白送命。
此事之后,呂公弼十分欣賞王安禮,將這件事情如實的匯報給朝廷,使得王安禮得到宋神宗的欣賞。宋神宗后來授命王安禮為崇文院校書,入集賢院,出任潤州、湖州知州,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
王安禮是個敢于直諫,不畏權(quán)貴的人,同時也并不因為血緣親情而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王安禮在朝為官的時候,哥哥王安石也一樣受到重用。那個時候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成為宰相,主持變法事宜,這就是歷史著名的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
作為王安石弟弟的王安禮并沒有因為哥哥的關(guān)系,就支持變法,好借助哥哥的權(quán)利升到高位。他本人并不贊成變法,對于王安石的一些變法事宜進行反對。他堅定的站在了哥哥的對立面,反對王安石變法。
元豐二年的時候,同樣反對變法的蘇軾,被一些變法派人士攻擊,最終受到彈劾指控,被捉拿下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王安禮得知此事后,當即入宮覲見。他從容面君,對宋神宗說:自古有氣量的君主,不以言語定人罪,今一旦將蘇軾逮獄加罪,恐后人要說陛下不能容才。在王安禮和其他一些大臣的共同勸說下,蘇軾最終得以保全性命,只是受到貶謫。
王安禮以翰林學士擔任開封致知府的時候,執(zhí)法嚴明,以善于肚腩出名。當時有滯訟不得其情及剖決具案而未論者幾萬人,王安禮接手之后,日夜加班,明察暗訪,收集證據(jù),將案情一一理清楚。
案子中有許多事權(quán)貴犯下的事情,上一任開封知府不敢處置,于是就全都壓了下來。王安禮不畏強權(quán)。秉公執(zhí)法,不管罪犯是誰,都敢于明斷案情。在他的努力下,積攢的案件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終于審理清楚,致使囚系皆空,并將結(jié)果公布于府前。
有遼國使臣看見了,對他大家贊譽,宋神宗聽說后也稱贊王安禮,特給他官升一級,以資獎勵。
據(jù)說王安禮在任職期間,曾經(jīng)受到一封匿名信,告京城的一個富翁,說此人家不僅屯大量兵器,而且還豢養(yǎng)士兵,與許多權(quán)貴聯(lián)系緊密,企圖造反。
造反這事兒可不小,王安禮接到這封信之后,本來十分重視。但是信中主角他也有過往來,認為他老實本分,不像是企圖造反的人。又看見信中言語刻薄,對富戶多有侮辱之詞,許多罪名也只是列舉出來,并沒有證據(jù),王安禮將其當作是一個誣告事件,未多加理會。
王安禮沒怎么在意,卻沒有料到?jīng)]過多久,京中居然到處在流傳富戶造反的事情。后來還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詔令開封府徹底清查此事。于是王安禮奉命出動,徹查此事。
官兵來到富戶家中,翻箱倒柜,富戶十分驚恐。然而塊把家中翻個底朝天,仍然沒有找出任何謀反的證據(jù)。
王安禮于是問富戶平日里是否得罪了什么人?富戶老實本分,與人只有交好,沒有結(jié)仇的份,他表示想不出自己與誰有過恩怨。
王安禮讓他好好回憶,富戶才突然想起,前幾天有一個靠寫訟狀謀生的馬生來借債,因為手中沒有現(xiàn)錢,于是就沒有借給他。王安禮一聽,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
為了避免非議,他先將富戶押往牢獄。第二天將馬生傳來,表示聽聞他寫的一手好字,請他幫個忙。這里有幾本案卷,因書吏生病,上面催得緊,能否請你幫忙抄一下?
馬生受寵若驚,沒有多想,連連點頭答應。
等到馬生將案卷抄好后,王安禮拿來一旁的匿名信一對比,筆跡出自一人之手。當即將馬生擒獲,證據(jù)確鑿,馬生只能認罪,此案告破。
元豐四年,王安禮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副相),參與執(zhí)政議事。后來因為多次勸阻宋神宗攻打西夏而手打御史彈劾,出知江寧府。元佑中,加資政院學士,先后任揚州、青州、蔡州、舒州等知州、永興知軍。紹圣二年任太原知府時去世,朝廷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魏國公。
下一篇:有一種愛,無法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