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滉生于公元723年,去世于公元783年,是唐朝著名畫家和宰相,長安人氏,字太沖。他是太師韓休之子,出生顯貴,恩蔭入仕,官至宰相。
雖然出生于官宦世家,生長在大唐盛世,韓滉卻并沒有狗血的成為斗雞走狗,欺男霸世,安于享樂,風流多情的貴族公子哥兒。相反他特立獨行,不攀附權勢,相比于和小伙伴們出去游玩,他更喜歡在家刻苦讀書。年輕時候的自制好學,成為他入仕之后的憑仗,讓他一路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開元七年,韓滉的父親韓休去世,韓滉為父親三年守喪期滿后,被任命為京兆府同官縣主簿。母親去世,為母親守喪除服后,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唐肅宗繼位之后,韓滉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馬。不過因為道路阻斷而未曾赴任,在山南道躲避戰亂之時,被李承昭舉薦為通川郡司馬,改任彭王府諮議參軍。
大歷六年,韓滉任戶部侍郎、兼管度支事務,與吏部尚書劉晏分掌天下財賦。然而在掌管天下財賦之時,因為經常不顧百姓艱苦而堅持讓百姓按期繳納賦稅,收刮了不少不義之財,因此受到后繼皇帝的厭惡。
唐德宗繼位之后,因為此事而對韓滉不滿,不僅改任韓滉為太常卿,后來更是直接外放韓滉,任命他為晉州刺史。后來又改任蘇州刺史,浙江東西團練觀察使,加職銀青光祿大夫。
建中二年,韓滉被任命為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浙江東西道觀察等使。那個時候時局混亂,但是在韓滉的治理下,百姓安于生產,平均租稅,使得管轄之地清平安定。安定徐州如此出色的政績,最終使韓滉青云直上,轉任檢校吏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封爵昌黎公,又改封南陽公。
建中四年,涇原發生士兵兵變,并且一路高歌前進,一路打到了大唐帝都長安。面對來犯的強軍,唐德宗倉皇逃竄。
得知這個消息后,韓滉一邊封閉關口和橋梁,一邊修筑石頭城,開鑿水井,囤積糧食。不僅為唐德宗順利出逃南渡長江做準備,同時也加強自己的防御力量,用以抵抗來犯的叛軍。
興元元年,叛鎮李希烈領兵五萬圍攻寧陵,引河水灌城,濮州刺史劉昌率兵三千堅守。韓滉遣將王棲曜、李長榮、柏良器率軍救援,在韓滉的救援下,寧陵之圍得以解除。因為救援之功,韓滉被封為檢校右仆射。
同年李晟收復長安,叛亂得以評定。原本是戰爭之時大功臣的韓滉卻受到奸臣的誣告,他們向唐德宗進獻讒言,說韓滉修建石頭城是另有異心。在讒言攻擊下,唐德宗開始懷疑韓滉,好在李泌等人據理力爭,更是以全家百口性命擔保,這才使得唐德宗消除了對韓滉的懷疑。
貞元元年,韓滉受任檢校尚書左仆射、同平章事、江淮轉運使,封鄭國公。二年有被遷為晉國公,入京朝見之后,韓滉受唐德宗任命為兼任度支、諸道鹽鐵、轉運等使。
雖然這個時候韓滉已經位高權重,但是對于自己的權利還有尚書左丞的分權,仍然存在不滿。為了達到獨掌大權的目的,韓滉多次在唐德宗面前詆毀元琇,最終使得元琇 被貶為雷州司戶,此后韓滉獨掌朝政。
不過在成功之后的第二年,韓滉就在長安家中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追贈太傅,謚號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