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聽釋果寧大師說禪,談世人身心每七年變化一個階段,有所感悟。
28至35歲:齊家求穩之年。大師說,這時不應再被欲望牽著跑,而是安定下來。所以欲望應升華為責任,對家庭、事業的負責。
35至42歲:人生至此,應是社會的中流砥柱,責任感升華為信念,并開始喜歡傳統文化,尋找到自己的根源。難怪身邊這樣年齡的朋友對古玩、字畫、文學、藝術等開始感興趣了。
42至49歲:踏入下半生了,乃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也許對生死產生困惑,佛家認為此時人們會莫名奇妙地關注宗教、性靈的東西。因而,必須要有使命感和信仰,才可戰勝和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人生才有激情和活力。不然,很可能從此茫然頹廢。
49至56歲:應多留時間給自己去尋找心靈家園。
56至63歲:大師認為這個階段要徹底放下世俗的羈絆,如地位、財富、兒女,放下才能自在。
63至70歲:回復童心,不受外在世界困擾了。
70歲以后,要重新孕育自己,即是禪者眼中的“孕育圣胎”,在人間留下一個皮囊,但會孕育出新的自我。
看來,外在世界變幻無常,自身變化則有其規律,簡單且自然而然。但世人把握自己比把握外在環境更難,如王陽明的格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人生有幾個七年?要活得精彩,還在于自己。
上一篇:留一些時間用來“浪費”
下一篇:別把好日子,過得太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