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還是小小八品推官的時候,就能不畏權貴,直言上諫,推翻了四品大員,可以說是做到推官之最了。除此之外,他還是明末遼東三袁之一,威名遠揚,為后金首領咬牙切齒,恨不能食之而后快的存在。
袁可立在當時絕對算的上是名臣,聲名遠揚,受到百姓愛戴。他以剛直清廉著稱,本人不畏權貴,為民請命,在蘇州是與白居易、司馬光、文天祥、況中、海瑞、于成龍、林則徐等人并立名宦祠的人物。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建立強大的后金王朝,并且問罪大明,誓師伐明。與后金厲兵秣馬,兵力強盛,大將迭出相比,明朝卻已經步入衰敗。雖然朝中仍然有不少的忠直大臣,但是閹黨禍亂朝政,皇帝不理政事,社會階級矛盾深重,軍備廢弛。此消彼長,使得明朝在面對后金之時,常常吃虧。
袁可立本來是朝中文臣,當時還擔任皇帝的老師,是明熹宗信任的存在。但是最后卻被派往遼東地區,就是因為當時局勢十分的艱辛。遼陽和沈陽相繼落入敵手,整個遼西一帶全部陷落,遼東危矣。彈壓登萊非公不可,于是以節鉞授公,天啟帝十分信任和重視袁可立,最后將他派去了登萊。
袁可立鎮守登萊期間,訓練兵士,加強防務,恢復經濟,使得在局勢動蕩之中的登萊,迅速的穩定下來。袁可立的成就,不僅僅是在安撫登萊上面。在基于登萊軍力和經濟都恢復發展的情況下,袁可立還一步步的將防線往前推進,打敗后金軍隊,收復了不少的失地。
當時明軍遇上后金軍隊,多勝少敗多。但是局勢到了袁可立這里,明軍和后金軍隊卻調了個頭。史書記載:時白蓮妖人徐鴻儒猖獗于西,毛文龍跋扈于北,高麗亦不靖,征調繁興所在驚惶。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
袁可立本來就以清正廉潔,斷案公正,屢破奇案而被百姓所熟知。他在登萊的所作所為,和獲得的軍事成就,更是將他推入巔峰。不僅僅是登萊百姓,對這位巡撫大人贊嘆有加,就連南方的百信們也傳揚袁可立的威名。
這樣一個能力出眾,受到皇帝重用,對明朝末年軍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在后世卻不為人所熟知。他與孫承宗同時期,同為帝師,但是世人卻大多只知孫承宗之名,而不知袁可立,這是為什么呢?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還在明朝之后的國家清朝上。清政府在修《明史》的時候,別說為袁可立立傳,是干脆就直接將人從史書中抹去。這還不算,后來大興文字獄,將載有董其昌所撰寫的《節寰袁公行狀》的《吳越所見書畫錄》毀去。甚至到清朝光緒年十七年,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仍被睢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為借口強行拆毀。
清政府對袁可立的抹殺,讓袁可立不為后人所熟知。至于袁可立為什么會遭到這樣的對待,是因為袁可立在面對后金上是堅決的主戰派,努爾哈赤在他手中吃了不少虧。而且在袁可立的努力下,還招降了努爾哈赤的姻婿劉愛塔。這是明朝末年,招降的清廷最高官員。袁可立讓努爾哈赤和后金受盡恥辱,清朝自然不可能是善待他。
袁可立與毛文龍都是明朝末年著名抗金將領,而且兩人同再登萊為官。從血緣上講,兩人是絲毫沒有關系的。但是毛文龍能有這么大的成就,卻脫不開袁可立的支持。
毛文龍是大將,朝廷眾所周知,但是他本人卻十分跋扈而且自傲,不馴服。而袁可立算是朝廷給毛文龍下的一道緊箍咒,袁可立支持毛文龍建立登萊防線海上長城,同時對毛文龍進行節制。不過可惜的是,毛文龍軍功越來越顯著,袁可立的節制作用也就越小。所以最后袁可立不得不請辭,而避免與毛文龍發生矛盾,影響海上防線的建立。
袁可立本認為自己退一步,是三方都贏的局面。卻沒有想到,他離職之后,毛文龍與袁崇煥矛盾加深,最后被袁崇煥殺死,而毛文龍和袁可立一手促成的海上防線,也在兵變中徹底消亡,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